“双减”政策评估的利益相关者视角:以教师教学表现为依据

2023-06-07 06:47侯浩翔刘志罗枭付静
中国电化教育 2023年5期
关键词:课后服务课后作业利益相关者

侯浩翔 刘志 罗枭 付静

摘要:教育政策评估是调控政策执行过程、合理配置资源并决定政策持续进行与修正的基本依据。伴随着政策评估方式的改进,注重利益相关群体的第四代评估成为趋势。在“双减”政策执行过程中,教师教学表现是衡量课堂教学提质增效及课后服务效果的重要依据。经调研发现教师群体的整体表现情况良好,学生负担得以减轻。但在教学设计的备课时间有待保证,课堂教学质量需要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作业负担有待缓解,课后服务保障机制需要改善,特定教师群体在教学表现上尚有差距。该文从推动“双减”政策的落地见效及深入推进,借助集体备课的形式提高教学设计水平并确保备课时间,打造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创新作业的设计理念、类型和标准,建构完善课后服务保障机制,给予特定教师群体多样化的支持等方面,提出“双减”政策评估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双减”政策评估;利益相关者;课堂教学;课后作业;课后服务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2022年教育学重点项目“‘双减政策落实的过程监测和成效评价研究”(课题编号:AHA220020)研究成果。

《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对于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学业负担和课外培训负担做出了明确指示,更加聚焦于发挥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综合素质得到良好发展。“双减”政策实施至今,有待于对该政策方案执行的实际效果及运行情况进行评估,包括政策方案的科学性、过程可行性以及实施效果的综合评定。随着政策评估方式的改进,更加注重吸纳利益相关者的主张、意愿及调研资料信息的第四代评估(Fourth Generation Evaluation)逐渐成为主流的政策评估方案。这种评估方式与前三代评估中的管理主义倾向、采纳价值多元化的失败、过分依赖量化数据等问题形成对立,也标志着政策评估方式的改进。在科尔巴奇(Colebatch)的研究框架中,政策评估实际上是利益相关者开展协商互动、建构论证及批判分析的过程,能够认识到利益相关群体之间本身存在的冲突和争议[1]。因此评估者需要在建构主义评价观念的引导下开启和利益相关者的沟通对话,注重多元主体的利益诉求。

教师作为“双减”政策执行的具体参与者,对于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提升课后服务水平、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等起着关键作用,也是“双减”政策实施效果评估的主体参与者之一。为评估“双减”政策执行效果,研究对教师群体这一主要利益相关方开展调研,揭示教师在课堂教学质量提升、作业设计水平以及课后服务参与等方面的综合表现,以此作为“双减”政策评估中的表现维度。在研究方法的选择上,减少对单一量化数据分析的依赖,采用半结构化访谈等质性资料作为补充,描述教师在“双减”政策执行过程中的表现及困境,对现况进行评估分析并针对性地提出改善教师表现行为的实践路径。

一、教育政策评估意涵及其利益相关者模式转向

政策科学的倡导者哈罗德·拉斯韦尔(Harold Lesswell)从政策的“因果关系”角度概述政策评估,不仅涉及政策产生的诱因、政策执行的过程,还包括政策实施之后的结果[2]。政策研究的权威学者德洛尔(Yehezel Dror)将政策评估分为三个阶段,与元政策制定阶段相对应的重新评价与设计决策体系、与政策制定过程相对应的优化方案全面评估,与后政策制定阶段相对应的政策执行评估,该界定将政策评估纳入广义的政策制定过程[3]。袁振国提出教育政策评估是在特定的教育价值准则基础上,针对教育政策对象及其环境的发展变化、构成其发展变化的多种因素所开展的价值判断[4]。其中“价值判断”是作为政策评估的本质所在,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育事业的正向发展为准绳;政策评估对象包括政策作为或不作为的后果评价,以及构成政策变化的各项因素;政策评估准则主要侧重评价活动中的价值尺度,用以衡量政策的优劣及质量高低。

政策评估研究历经工具导向的效果评估、使用取向评估、批判性评估,到20世纪80时代中期至今的回应性建构主义评估,更加关注评估过程中的多元需求,共同关注政策执行效率及公正性,全面考察相关政策影响的利益群体,推动政策评估方与相关利益群体的互动协商。埃弗特·维东(Evert Vedung)最先将利益相关模式引入到政策评估理论体系,他将利益相关者的诉求作为政策评估有效性的重要依据,通过行政主管部门、公民、中介团体以及学者等群体之间的协商,实现权衡各方利益关系的目的[5]。结合“双减”政策的利益相关者模式分析,可以看出学生、教师、家长属于目标群体和直接受益者,学校、地方教育主管单位、国家则归类为直接管理者和资源供应者,校外培训机构也是深受该政策影响的群体。

二、教师作为“双减”政策评估的重要利益相关群体概述及样本统计

对“双减”政策文本进行分析,“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作業布置更加科学合理”“学校课后服务基本满足学生需要”等政策目标均与教师群体具有密切联系,教师对于提升作业设计质量、提高课后服务水平、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方面均起到关键作用,是“双减”政策执行的重要参与群体,也是政策评估的主要利益相关者。教师作为“双减”政策评估的主要利益相关群体,其评估指标体现了鲜明的“双减”政策特征,按照“双减”政策本身的目标要求,评估的侧重点可以聚焦于教师的教学设计安排、课堂教学过程、课后作业布置和课后服务参与的表现,这四个方面的评估要素之间也相互产生影响与关联(如图1所示)。在教育政策评估的研究方法选择上,受到后实证主义的影响,混合研究方法成为政策评估的方法依据[6]。因此,采用混合研究方法成为“双减”政策评估的基本思路,主观评价和客观量化的结合更有助于明确“双减”政策发生过程中教师群体的真实样态。在本研究中,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半结构化访谈对教师群体进行调研,统计调查结果并进行数据分析,得出政策评估结论,秉持价值多元主义的原则,将教师等利益相关群体的价值诉求纳入政策评估范畴。

为揭示“双减”政策实施之后教师教学表现的基本情况,2021年11月至2022年6月,课题组采用整群抽样和随机抽样方法,先在东、中、西部九个省市分别整群抽样33所学校,再对每所学校随机抽样50位教师,累积发放问卷14850份,回收到有效问卷12570份,问卷的有效样本率达到84.64%,超出问卷调查的样本有效率,可以进行进一步的数据分析。结合“双减”政策文件本身的目标构成,将“双减”政策评估视阈下的教师教学表现分为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课后作业、课后服务四个方面,作为“双减”政策执行效果评估的外在表征,在此基础上制定量表和问卷。问卷的编制和修订参考了教育领域专家、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和学校校长、教师们的意见。在具体测试题项的设置上,与教师的现实教学情境相结合,在教学设计阶段,考察教师在“‘双减政策实施后,上课之前会更加注重对学生进行学情分析”;课堂教学中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在课后作业阶段和课后服务阶段,也围绕作业设计水平提升、课后服务质量等情境设计题目。

采用SPSS软件对因子层面及总变量的内部一致性系数进行检验,得出总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0.978,四个分量表的信度分别为0.942,0.945,0.953,0.925,均在0.7以上,表示该量表的信度较好;对量表进行因子分析,采用正交旋转中的方差最大旋转法(Varimax)得出KMO的值为0.978,表示变量之间存在公共因子,适合进行因子分析,Bartlett S球形检验的X2值达到显著性水平,能够拒绝零假设,主成分分析之后的旋转平方和负载量可以解释四个公共因子75.84%的变异量,满足数据分析的基本要求。

三、“双减”政策评估中教师教学表现的数据分析

(一)教师教学表现的总体特征分析

根据教师教学表现统计结果及其分维度的相依样本方差分析,Mauchlys W值为0.661,大约卡方为441.762,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的平均差异为0.035(P=0.003),教学设计和课后作业的平均差异为-0.015(P=0.333),教学设计和课后服务的平均差异为0.162(P=0.000),课堂教学和课后作业的平均差异为-0.050(P=0.000),课堂教学和课后服务的平均差异为0.127(P=0.000),课后作业和课后服务的平均差异为0.177(P=0.000),可以看出教学设计(Mean=4.172,SD=0.721)表现明显好于课堂教学和课后服务,课后作业(Mean=4.232,SD=0.712)的表现情况也优于课堂教学和课后服务,课后服務维度的表现(Mean=4.055,SD=0.804)显著低于其他维度。整体来看,教师教学表现及其分维度均达到“较为认同”程度以上,“双减”政策实施后的教师教学表现总体表现良好(如表1所示)。

(二)教师教学表现的分维度及其题项的描述统计

1.教学设计阶段维度及其题项的描述统计

从教学设计阶段维度及其题项的描述统计结果来看,标准差(Std.Deviation)均介于0.827—1.022之间,教师之间的群体差异处于合理范围;方差(Variance)的取值范围也表示数据的偏离程度较为合理,标准误均不超过0.04,表示多次抽样后的样本平均值误差较小。在平均值的计算结果中,“双减”政策推行之后,教师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置于重要地位(M=4.300),在教学设计阶段倾注更多心力,表明教师始终持有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内在夙愿;但是在题项“‘双减政策实施后,我将更多时间放在备课上”中,其平均值最低(M=4.080),可能的原因在于教师时间过度紧张且分散,无法集中精力备课,或者是学科组没有进行有效的组织备课、教师对备课的主观认识尚且不够(如表2所示)。

2.课堂教学阶段维度及其题项的描述统计

由课堂教学阶段的统计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标准差SD介于0.768—1.021,综合方差、标准误的值,可以看出个体差异、抽样误差的数据结果均表现良好。在具体平均值的统计分析汇总,题项“‘双减政策实施后,我注意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Mean=4.270,SD=0.832)的平均值最高,说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理念逐步深入人心,教师在具体科目中能够按照学科核心素养的指标和要求进行授课;题项“‘双减政策实施后,学生能够在课堂中学足学好”(Mean=3.940,SD=1.021)的平均值最低,证实了课后作业辅导及课后服务开展的必要性,课堂教学质量也有待提升(如图2所示)。

3.课后作业阶段维度及其题项的描述统计

在课后作业设计阶段,整体的平均值达到较高的标准。“双减”政策推行以后,学科组更加注重对作业的统筹管理与指导(Mean=4.220,SD=0.833),很少再给家长布置作业检查与批改作业的任务(Mean=4.320,SD=0.853),在压减作业总量与时长、将作业设计纳入教研体系、提高作业设计质量等方面,均表现的较为可观;而在“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得到缓解”题项中(Mean=4.100,SD=0.937),平均值得分较低,说明应在减轻学生负担方面寻求更适切的方法(如图3所示)。

4.课后服务阶段维度及其题项的描述统计

在课后服务维度的各个题项中,可以看出教师对课后服务的感知与适应情况出现了明显的波动。根据教师群体的反映,“双减”政策实施后,“学校制定了课后服务实施方案”(Mean=4.250,SD=0.818),“充分用好课后服务时间,指导学生认真完成作业”(Mean=4.230,SD=0.844),“我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科普、文体、艺术、劳动、阅读、兴趣小组及社团活动”(Mean=4.240,SD=0.862),这三个题项的平均值均显示出较高水平。而关于“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免费向学生提供高质量线上学习资源”(Mean=3.960,SD=1.027),“我很乐意加入课后服务的队伍之中”(Mean=3.950,SD=1.075),这两个题项的表现较为一般,尚有较高的提升空间。特别是在“学校统筹安排教师实行‘弹性上下班制”方面,(Mean=3.620,SD=1.335),教师对“弹性上下班制”是否执行表现出较为较低的适应性感知,可见弹性上下班制度在学校中有待进一步推广实施(如图4所示)。

(三)教师教学表现的个体差异分析

从教师性别与教学表现的独立样本T检验可知,男女教师在总体的表现方面,检验方差是否相等的Levene法中的F值为0.074,其显著性为0.786,假设方差相等的 t测试双尾显著性大于0.05,表明男女教师的教学表现没有达到显著差异(T=-1.534,P>0.05);同时在课堂教学(T=-1.356,P>0.05)和课后服务(T=0.229,P>0.05)方面也没有产生显著差异;而在教学设计(T=-2.148,P<0.05)、课后作业(T=-2.524,P<0.05)方面,双尾显著性检验均小于0.05,平均差异Mean Difference分别小于0,表明男性教师在教学设计和课后作业设计方面均有待提升(如下页表3所示)。

从教师学历来看,ANOVA分析中的F值均达到显著性水平(P<0.05),必须拒绝零假设,表示不同学历的教师,在表现及其分维度方面,均有显著差异存在。对教师学历和教学表现进行事后比较分析可知,大专学历(4.248±0.582)、本科学历(4.202±0.713)教师的教学表现均显著高于研究生以上学历(3.860±0.846)的教师,相较于中专以下学历(4.174±0.932)的教师并没有出现显著差异。同样在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课后作业和课后服务方面,均呈现出同样的特征,可见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教师在“双减”政策实施之后,无论是整体的表现,还是从教学设计准备到课后服务阶段,表现均不及教学经验丰富、资历较高的本科和大专学历教师。

由學校类别和教师教学表现的单因素方差分析可以看出,方差齐性检验中的F值为2.231,P值大于0.05(P=0.108),没有违反方差齐性假定;在方差分析表ANOVA中,F值达到显著性水平(F=3.976,P=0.019),必须拒接零假设,表示不同学校类别的教师教学表现具有显著差异存在,从事后多重比较Tukey和Scheffe来看,城市学校的教师表现(4.135±0.767)明显低于乡镇学校(4.266± 0.628)。在教学设计层面,各个类别的学校没有产生显著差异。而在课堂教学和课后服务方面,同样表现为城市学校的教师低于乡镇学校的教师。在课后作业设计维度,乡镇学校的教师(4.266±0.628)也明显表现优于农村学校的教师(4.113±0.699)。乡镇学校教师在“双减”政策实施之后的较好表现,可能在于相对较低的教学压力。

对“‘双减政策实施后,学校提供了专门的教师课后服务经费补助”题项进行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可以看出,经过Levene分析的F值检验,均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表示两组样本的方差相等,双尾显著性检验也都达到显著水平。可见,凡是提供课后服务经费补助的学校,教师在总体的表现上(4.243±0.711)明显好于没有提供补助的学校(4.028±0.722);另外在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课后作业和课后服务方面,同样呈现出类似特征,反映出服务经费补助的重要价值。

四、“双减”政策评估中教师教学表现的具体表征

(一)教师教学表现整体良好,学生负担得到减轻

根据相依样本方差分析的结果,教师在“双减”政策实施后的总体表现情况较为良好,基本上达到预期政策执行效果。第一,我国教师在“双减”政策实施之后的良好表现,与我国教师群体本身所具备的较高素质不无关系。根据PISA2018的测评结果,我国的教师拥有较强的课堂教学能力,能够主动应用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现代化教学方式,在掌握学生基本经验和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开展针对性教学[7]。第二,在针对“双减”政策实施后的教师表现访谈中,也可以看出教师群体对“双减”政策的积极支持和拥护,他们认为“‘双减政策确实为人民群众做了一件好事”,减轻了学生和家长的负担,也为课堂教学质量提升提供了动力和方向;学生负担的减轻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可见,“双减”政策的推行大体上符合政策方案的目标,基本上按照预期实施效果开展。

(二)教学设计阶段的备课时间有待保证

由教学设计阶段与题项的统计分析结果可知,尽管“双减”政策实施之后,对教学设计及备课的要求更高,但教师较少有时间可以集中精力备课,这与当前的教师工作时间紧张、压力较大的现象不无关系。教师越来越为时间所困而“案牍劳形”,在各种内外因素的交织影响下,教师在“被动性的时间”应对中失去了自我,在无指向的时间中陷入连续性的、长期的、反复的行政任务中,在难以赋予任何意义的“平庸时间”中面临着自我认同的危机[8]。调研中的教师们也反映,教学设计中的备课、教研时间不充分,主要是由于大量的其他任务挤占了工作时间。过度紧张的时间安排和不合理的管理机制,使教师身心疲惫,很少有时间可以参与备课和集体研讨。“老师们没有精力去备课、去思考、去分析学生需求以及自我提升,钻研教材”。教师工作压力与时间安排上的紧张状态,成为教学设计质量提升的重要阻碍。

(三)课堂教学中尚不能确保学生学足学好

从教学设计阶段及其题项的统计分析结果来看,教师更加注重按照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教授知识,需要关注的是教师们认为学生尚不能在课堂学习中学足学好。“双减”政策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之所以难以满足学生在校内的知识学习需求,反映了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性,着眼于课堂教学的提质增效[9]。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元素,包括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文化、互动协同的课堂教学关系、高效的组织教学行动,整体上营造一种高质高效、高水平和高境界的课堂教学氛围。从教师群体调研结果来看,教师也非常希望学校能够提供教学质量提升的指导和培训,赋能教师教学水平提升和专业发展,过重的负担使教师无暇进行学习提升,他们提出“对学生真正减负,对教师也应该减负,让教师有时间和精力去思考怎样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为确保学生在课堂中学足学好,必须从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升和教学管理机制上加以调整。

(四)学生的作业负担有待缓解

在课后作业维度及其相关题项的统计分析中,教师们所感知的学生作业负担尚没有得到充分的缓解。结合教师访谈资料,可以看出作业设计质量的提升直接关系着学生作业负担的减轻,教师们认为应该“提高学生作业质量,减少作业量,建议加强课后作业设计”;也有的老师提出改进作业设计的策略,“多设计实践活动作业,少些文字性作业”。根据相关研究成果可以看出,学生所感知到的作业负担,主要是由于过量的、重复的、机械的作业所造成的身心负担[10]。具体从作业设计质量不高的诱因来看,第一是由于唯分数、唯升学率的评价方式没有得到根本消除,在学校之间恶性竞争的负面引导下,师生负担层层加码,学生作业任务量也成为校际竞争的重要表征;第二是因为没有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作业设计思想观念,教师的教研素养也相对缺乏,容易出现随意设计作业的情况,缺乏对作业设计的深度钻研和系统加工。

(五)课后服务保障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

根据对课后服务维度的描述统计,可以看出线上优质学习资源、教师参与课后服务的主观意愿、学校推行“弹性上下班制”,以及课后服务经费补助方面均表现出较低程度的水平,实际上揭示了学校课后服务的保障因素尚不能完全满足。由于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结合的复杂性,当前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实施中存在多种问题,包括行政管理者的重视程度不够,信息技术的应用不够充分,在教学实践中也存在诸多问题,信息技术尚未真正融入课堂教学[11]。教师参与课后服务的主观意愿受到学校组织管理方式的影响,与“弹性上下班制”和课后服务经费的执行情况具有紧密联系。从调研访谈的情况来看,课后服务保障力度不够的情况普遍存在,教师们提出“初中、小学的课后服务时间较长,但弹性上下班未落实”;课后服务补助方面也有待加强,老师们认为应当“提高补助,加强对教师的人文关怀,解决教师生活中实际问题”。

(六)特定教师群体在表现上尚有差距

围绕教师人口统计学变量和表现及分维度的差异分析,可以看出男性教师在教学设计和课后作业设计方面均显著弱于女性教师;大专、本科学历的教师在表现及分维度上明显强于其他学历阶段的教师;学校类别方面,来自乡镇学校的教师,在整体的表现和课堂教学、课后服务表现上明显好于城市学校的教师,在作业设计方面强于农村学校的教师;关于学校是否提供课后服务经费方面,则反映出提供经费补助的学校教师在整体的表现及分维度表现上,均强于没有得到经费补助的教师。由此可以总结来看,教师性别在表现上表现出的差异,可能与教学准备是否充分、教学态度是否认真具有密切关系;学历方面的差异,则反映了教学经验在“双减”政策实施后的重要作用,那些正值中年、阅历丰富的教师具有更明显的表现优势;学校类别和经费补助供应方面,乡镇学校相对其他类型的学校,人均的教学资源相对充分,“船小好調头”,适应政策变化的表现也相对较好。经费补助是否供应则与学校资源、所在区域的教育财政具有直接联系,也和教师表现的直观感受具有密切关系,经费补助的充裕程度是影响“双减”政策实施后执行效果的关键。

五、“双减”政策背景下提升教师教学表现的实践路径

(一)推动“双减”政策的落地见效,确保“双减”工作深入推进

从“双减”政策实施后的教师表现情况调查数据分析和访谈的结果来看,政策实施之后的减负效果初见成效,有待推动政策的持续深入开展。“双减”政策是我国教育格局和教育观念的重大变革,第一是维护教育的公益性原则,确保教育的公平优质均衡发展,使教育成为确保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石;第二是纠正错误的教育观念引导,在应试教育、违规竞争和超前学习等偏颇的观念影响下,严重干扰了正常的教学秩序[12]。学生的睡眠时间、体育运动时间被挤压,睡眠不足、视力下降、过度肥胖、心理疾病多发等问题日益显现,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产生严重威胁。面对学生全面发展所遭遇的诸多困境,那些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身心发展的因素就成为重点的教育治理对象。教育部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加强中小学生的作业、睡眠、手机、读物和体质管理;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则从更高站位出发,对作业时长、学校课后服务、校外培训、教学质量提升等方面进行明确规定,确保“双减”治理工作的稳妥推进。

(二)借助集体备课的形式提质增效,确保教师的备课时间投入

“双减”政策实施后所推行的教学新举措,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和备课过程中投入更多时间,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改进作业设计与课后服务,这都对备课提出更高的要求。从备课的任务划分来看,主要是教师在课程实施之前,对这门课程进行的整体规划与设计。具体包括对教材和大纲的研究,通过集体备课的形式,在学科组的引导下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大纲、深度理解教材,并扩展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了解学生的知识背景、思维习惯和学习态度,将教材与学生发展有机的联系起来,关照学生学习所面临的突出问题和现实需要,在学科组的协作配合下分享教研成果,用以指导教学活动;教学法研究,建立在特定的教学任务、学生的综合表现、教材的特征基础上,通过教师群体之间集思广益的方式分享教学方法,凝练实践教学经验。通过集体备课的形式,促使教师能够应对“双减”政策实施之后的教学变化,提质增效、提升备课质量,构建高效课堂并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

(三)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打造高质量的课堂教学

“双减”政策对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提出明确指示,要求学校打造高质量的课堂教学环境,提高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效率。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是以学生的主体发展为核心,不仅仅关注在有限的时间内将知识有效地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学足学好并建构系统的知识结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同时为学生的持续学习和发展建立基础。有效教学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学生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开展教学活动,教师也必须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教育教学规律,在有限时间内、以较高的效率促进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使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提升。这种有效的课堂教学涵盖了多重含义,任何有效的教学都是建立在特定教学目标基础上的,有着明确预设方案的教学;同时是注重教学情境与教学过程的教学,能够根据预设方案及情境变化调整教学活动,适应学生的主体发展需求[13]。在此基础上探索学生是如何学习的、怎样才能实现学生的长远发展,聚焦于学生的系统性知识框架、高阶思维的发展,重新建构现代高质量课堂教学体系。

(四)以减轻作业负担为准绳,创新作业设计理念、类型和标准

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与作业设计水平具有直接联系,亟需改变教师的作业设计理念、设计类型和设计标准。第一,在作业的设计理念上,应该重新审视作业设计的价值。“双减”政策背景下的作业设计,是从素质教育的基本价值理念出发,改变传统作业设计中注重记忆、反复操练、简单模仿的思路,更加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提升,生成完备的知识结构体系和健全的人格修为。第二,在作业的设计类型上,应当合理布置书面作业以及非书面作业中的社会实践、科学探究等多样化作业。因此需要改变单一化的作业形式,设置书面型、练习型、拓展型和非书面类作业,将过去单纯考查学生识记的书面作业改进为图画、视频、社会实践和数字化作业,利用多样化作业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第三,不同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理解能力和背景知识均存在巨大差异,以相同的作业设计标准去布置作业,必然会出现优等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消”的情况,因而教师需要采用分层作业设计法、弹性作业设计法等多样化的作业设计标准。

(五)统筹课后服务配套资源,建构完善课后服务保障机制

课后服务作为“双减”政策实施后,学校应当承担的新的教学职能,结合数据分析和访谈资料处理,需要在免费线上教学资源、课后服务经费、“弹性上下班”制度实施等方面,进一步加大政策实施力度。第一,免费线上学习资源是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学校利用好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等线上教学资源平台,发挥优质师资、优质课程资源的统筹效应,为学生提供免费的、高质量的专题学习资源,推动教育的均衡发展。第二,切实推行“弹性上下班制”。“弹性上下班制”的设计初衷在于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意指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之后,能够灵活地安排工作的具体时间,取代固定的上下班工作方式。从针对教师群体的访谈分析来看,学校需要真正统筹安排“弹性上下班制”,在课后服务安排上也需要采用轮流负责的工作机制,避免出现班主任负担过重和课后服务经费分配不均的情况。第三,课后服务经费补助是保证教师参与课后服务积极性、确保课后服务质量的重要保证[14]。应当由省级政府部门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通过财政补贴、服务性收费等方式,为课后服务经费的发放提供保障。

(六)关注特定教师群体的表现短板,给予多样化的支持举措

从以上分析来看,特定教师群体在“双减”政策实施之后,存在表现不佳的现象,男性教师、年轻且教学资历较浅的教师、城市和农村学校的教师均有待于提升表现。第一,男性教师在教学设计和课后作业设计方面的弱势表现,可能是与長期的教学态度相关,建议采用集体备课、男女教师合作搭档的工作机制,使男性教师在优秀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下提升教学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第二,“双减”政策实施之后,那些拥有丰富教学实践经验的教师与资历较浅、经验缺乏的教师相比,具有更强的表现优势。这些经验丰富的教师能够在系统教学思想的引导下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并且不仅仅在教育政策的及时领会、行动的快速跟进,同时可以在更深层次、更广视角、更加本质和理性的角度明确教育问题,表现出更具有系统指引思想的教学智慧。第三,城市学校和农村学校老师相对于乡镇学校教师的弱势表现,要求进一步调整城市学校的“双减”政策工作安排机制,合理设置教育资源,减少教师较重负担和相对紧张的教学资源供应压力;同时增加对农村学校的资源补助力度,确保农村学校在应对“双减”政策时的经费、师资和资源需求,使教师在“双减”政策实施后的教学活动中具有更好的表现。

参考文献:

[1] H.K.科尔巴奇.张毅等译.政策[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64-69.

[2] Lasswell H D.The emerging conception of the policy sciences [J].Policy sciences,1970,1(1):3-14.

[3] Dror Y.Public Policymaking:Reexamined [M].New York:Routledge Press,2017.120-128.

[4] 袁振国.教育政策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347-349.

[5] Vedung E.Four waves of evaluation diffusion [J].Evaluation,2010,16(3):263-277.

[6] 黄明东,陈越等.教育政策效果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研究——基于后实证主义方法论的视角[J].教育发展研究,2016,36(1):1-6.

[7] 张志勇,贾瑜.自信与反思:从PISA2018看我国基础教育改革走向[J].中国教育学刊,2020,(1):1-6.

[8] 蔡辰梅.教育变革中教师自我认同的时间困境及其重建[J].教育研究,2015,36(7):89-97.

[9] 杨燕.“双减”政策执行的理论逻辑、现实问题与进路——基于利益原则和对X省的大样本调查[J].中国电化教育,2022,(5):26-34.

[10] 郑东辉.融入作业过程,提高作业质量[J].人民教育,2021,(Z1):31-33.

[11] 雷朝滋.教育信息化:从1.0走向2.0——新时代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走向与思路[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36(1):98-103+164.

[12] 张志勇.“双减”背后教育观念的大变革[N].中国教育报,2021-08-07(01).

[13] 刘桂秋.有效教学概念新探——综合有效教学观之下的有效教学[J].课程.教材.教法,2008,(9):11-15+44.

[14] 史大胜,李立等.“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课后服务研究:现状、问题与对策——基于云南省H市九县一区的调查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22,(11):17-22+31.

作者简介:

侯浩翔: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教育政策、创新人才培养。

刘志: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教育宏观政策分析、社会与情感教育、智能教育社会治理。

罗枭: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教育政策。

付静: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与管理。

Stakeholder Perspective of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Evaluation: Based on TeachersTeaching Performance

Hou Haoxiang1, Liu Zhi2, Luo Xiao3, Fu Jing4

(1.School of education, Jiangnan University, Wuxi 214122, Jiangsu; 2.Institute of AI Education, SH.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62; 3.Faculty of Education,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62; 4.College of AI,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49)

Abstract: Education policy evaluation is the basic basis for regulating the policy implementation process, allocating resources reasonably, and determining the continuous implementation and revision of policies.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policy evaluation methods, the fourth generation evaluation focusing on stakeholder groups has become a trend. Dur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teachers teaching performance is an important basis for measuring the quality and efficiency of classroom teaching and the after-class service effect. After investigation, it was found that the overall performance of the teacher group was good and the burden of students was reduced. However, the preparation time of teaching design needs to be guaranteed, the quality of classroom teaching needs to be further improved, the burden of students homework needs to be relieved, the afterschool service guarantee mechanism needs to be improved, and there is still a gap in the teaching performance of specific groups of teacher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for improving the evaluation of the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promot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to take effect and promote it further, improving the level of teaching design and ensuring the time of preparing lessons by means of collective preparation, creating high-quality classroom teaching, innovating the design concept, type and standard of homework, constructing and improving the after-school service guarantee mechanism, and providing diversified support measures to specific teachers.

Keywords: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evaluation; stakeholder; classroom teaching; homework after class; after class service

責任编辑:赵云建

猜你喜欢
课后服务课后作业利益相关者
发挥学校优势 做好课后服务
“课后服务”之我见
“课后服务”:亟待研究的一些问题
精心营造学习氛围 成就语文高效课堂
浅析新课标下学好数学的方法
关于政府审计几点问题的思考
基于利益相关者的公立大学财务治理的研究
上市公司会计舞弊数据分析
利益相关者视域下有色金属行业现代学徒制长效推广机制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