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燕
【教材分析】
《那个星期天》是六年级下册习作单元的第二篇课文,选自当代著名作家史铁生的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主要讲述了一个男孩在星期天盼望妈妈带他出去玩的事。一开始,他既激动又充满希望,后来因为母亲一拖再拖而焦灼异常,最后因母亲不能履行诺言而沮丧、悲伤甚至“绝望”。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为“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这篇文章选材贴近儿童生活实际,男孩的心理变化真实感人,学生读起来感同身受,容易拉近与文本、与作者之间的心理距离。文章通过细腻而生动的描写,写出了人物的心路变化历程,展示了“我”敏感、细腻、丰富的内心世界,表达情感的方式丰富、恰当、有效,是一篇很好的范文。同时,本文还连接了第一篇精读课文和后面的习作例文,有其特殊的功能。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识字、理解、朗读、表达的能力,有些学生语文素养较好,但整体水平不高,不能灵活运用综合知识。正处于青春期的他们,自主意识逐渐增强,思維活跃,喜欢探究,情感世界丰富、敏感、多变。他们对守信用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很多学生不能认识到母亲没有兑现承诺的原因,正需要教师的适时指导。
前一篇课文《匆匆》,学生已经初步体会到直接抒情的好处及写法。在本文的教学中,应继续从技巧、文章的情感上入手,强化指导与训练。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对文中环境描写的字词进行理解与积累。
2.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了解作者的心情变化,体会作者的情感。
4.体会课文的细致描写,感悟作者是如何表达情感的。
5.比较课文和《匆匆》在情感表达上的差别。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作者的心情变化,体会作者的情感。
2.体会课文的细致描写,感悟作者是如何表达情感的。
3.比较课文和《匆匆》在情感表达上的差别。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在上课之前,请学生写下表达情感的词语。
教师可以先通过设备拍摄学生们所写的词语,再通过投影把他们所写的词语加以显示。这样,教师可以比较直接、形象地看到学生写的词语,从而更有效地融入教学。
2.出示学生写下的词语后,教师提出问题:请你选择一个词语,用一句或者几句话把词语表达的感情写具体(注意:句中不能出现该词语)。
【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让学生能够初步体会怎样把情感渗透到周围环境、人或事物之间的方法,进而融入新课《那个星期天》的学习。】
二、初读感知
1.生自由朗读全文,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
2.过渡语:作者从早盼到晚,在这个过程中做了很多的事情,他的心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呢?
学生组成学习小组,根据学习提示进行合作学习。
学习提示:
(1)默读课文,找出作者心情变化的句子,在感受深刻的句子旁边进行批注。
(2)自学完成提示(1)后,进行小组交流,不断完善自己的学习成果。
3.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学习成果,其他小组补充,大家共同提高。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以团队合作为补充,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的价值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学生以班级主人翁的身份,进行合作互动,并在教师实时、正确的引导下,利用各种思维碰撞完成了基本的学习任务,充分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真正投入到了学习中,体会到了“我的学习我做主”的乐趣。同时,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学生的团结精神得以进一步发扬,合作能力得以进一步提升。】
三、追问寻路
1.追问一。课文的题目是《那个星期天》,对作者来说,这应该是一个印象深刻的经历。那么,作者想要告诉我们什么呢?请同学们分享自己的看法。
预设:
(1)“我”兴奋地盼望着母亲带“我”出去玩,但是因为母亲一拖再拖而焦急,最后因母亲无法兑现承诺而失望。
(2)母亲本想要带“我”出去玩耍的,但又因为种种家务活而无法分身,从而让人感到无奈、焦急和惶恐。
(3)母亲理解“我”,“我”没有大吵大闹,是个懂事的孩子,母子俩互相体谅。
2.作者是怎样把这种情感表达出来的呢?
在作品中,随着时光的流逝,作者一天的心情是不断改变的(见下图)。
在这一环节,教师可以利用希沃技术进行教学。表示时间的词语可根据情况进行移动与组合。单击检测按键可自动检测错误,并允许重新回答。这些设计使课堂具有互动性、趣味性,从而使学生更清晰、更确切地理解和把握文章发展的脉络。
四、探问追源
1.追问二。同桌之间互问:作者的情绪为什么会不断变化呢?画出相应的语句,认真阅读这些句子并进行分析。
能使主人公的感情一波三折、不断改变的是母亲的行为方式,也就是说推动主人公感情不断改变的是母亲的话语与行为。作者尽管并未使用太多的笔墨,但也从侧面推进了故事的展开,为后面多处心理、语言、行为和氛围的刻画提供了基础。
2.师生共学。同桌之间互读时,学生发现了主线。此时,可以按角色朗读,去感悟独白,读入场景,使事例内化。
如上午:焦急。“我”是怎样写“挨”这份焦急的?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找出四个表达“我”心情的事例进行品读体会。
在本环节,教师可让学生首先猜出“蒙层”的事例画面。有趣的教育手段能够使学生变得积极和投入,进而更加深入地了解四个具体的事例,更进一步认识作者的孤独感,给下一个问题带来情感共鸣。
3.追问三。文本中有一句话充分体现了“我”平时是孤独的。“我”认为,如果能出去玩,那将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情。因此,在这种期盼下,作者的焦虑将更加容易理解。
跳房子 看云彩走 拨弄蚁穴 翻看画报
让学生把这些场景放进句子中读一读,从而体会“我”的孤独。
我在( ),等母亲买菜回家,整个院子就我一人,也没什么孩子和我玩。
4.在作者表达了没有人和他玩耍之后,再以环境描写进行总结,进一步突破。
【设计意图:这种设计采用了“蒙层”的方式。教师一边提问题,一边做展示。先后将母亲与“我”的对话一个接一个地呈现在学生眼前。学生在朗读中不断思考、体会“我”的情感变化。当学生发现所想与教师展示的一致时,将会感受到获得成功的快乐,为下文的教学研讨奠定基础。】
五、合作共学
1.小组合作学习。学习提示:分角色朗读课文第5~7自然段,思考:“我”此刻的心情是怎样的?读后交流:结合作者当时的心情,以合适的方式进行朗读。找出你认为关键的词,并说说理由。
2.作者这段话的写法和前面几个自然段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
母亲:
好啦好啦,没看我正忙吗?
不停地晃动,停不下来。
我:
真奇怪,不是吗?一直在等。
去吗?去吧,走吧,走吧。
怎么还不走啊?
小组内分角色朗读之后,教师可以开展师生共读,对文中的描写手法进行总结,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下午,作者经历了惆怅和失望。那么作者是如何对这些心情进行表达,从而让文章看起来这么真实、自然的呢?写好批注,再组内交流。
在这个阶段,教师可通过手机对各组的批注成果进行拍照,并在平台上呈现,同时邀请小组代表上前汇报学习情况,使学生彼此观察,相互倾听,互相学习,以体现课堂上互动学习的良好效果。
4.总结写法,师生共建。
独白+动作:我蹲在她身边……一声不吭。
环境+独白: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母亲发现男孩儿蹲在……
动作语言描述:我的母亲惊惶地甩一甩……,一边亲吻着我一边永不休止地说:“噢,对不起。”
在第1个和第4个的综合阅读片段中,教师可以通过发起直播的方式展开朗读,让学生通过分别化身为“我”和“母亲”的方式对比朗读内容,这样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进入角色,感受母子间的款款深情。
5.学以致用。让学生提笔小练,从环境的角度思考对事物不同的感受。例如:创设以下情境,让学生发挥想象描述。
走在小巷里:______________
心情好:__________________
心情不好:__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此环节意在让学生发现情感表达的方法,以母亲和“我”的言行、心理为抓手,逐层递进,激励学生深入进行思考,领悟写法,对比异同,练笔提高。】
六、学以致用
1.课上到这里,你发现作者史铁生是怎样把情感表达出来的呢?
(1)文章中,作者通过运用语言、动作、心理以及环境描写等对人物的情感变化展开描绘,对人物心理的描写刻画得非常细腻。
(2)从生活出发,真实、自然地表达情感。
2.與《匆匆》对比,两者之间有什么异同?通过对比,对所学知识进行内化。
七、初试身手
运用《那个星期天》中表现情感的方式,写一写自己印象最深的一天。标题自拟。在写作前,想一想为什么写,怎样写。
【教后所思】
教学中,教师既要引领学生学习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又要以此为依据引导学生对课文展开深层次的学习领会。如结合课文中人物形象的内在关系,抓住课文情感、话语、行为和精神,采用揣摩、复原、重现等手段,使学生深刻体会语言的内涵和文字所传达的情感含义,使他们的语文认知水平与品悟技巧获得双重提高。
(作者单位:广东信宜市第八小学)
责任编辑 杨壮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