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红色文化浸润红色童心

2023-06-07 19:08李金秀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23年4期
关键词:李大钊革命红色

李金秀

统编本教材大幅增加了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而且设置了专门的人文主题,提出了明确的语文要素,可见其地位突出。这些文章文质兼美,内涵丰富,对于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这类课文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距较远,导致他们对文本的理解难以深入,在情感上也难以与文中人物产生共鸣。因而,我们要基于儿童的立场,在这片红色沃土上深耕细作,用语文教学特有的方式在落实语文要素的同时使学生的心灵得以浸润,擦亮民族精神的底色,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一、查阅相关资料,加深文本理解

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具有鲜明的历史烙印,记录着一段段悲壮的历史以及当时出现的英雄人物。学生的生活实际与之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往往不明白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不理解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因此,查阅相关资料可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对此,教材中也明确提出了相关的语文要素:中年级应学习查找、整理资料的方法;六年级上册“走近鲁迅”单元要求“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六年级下册“理想和信念”单元明确提出“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由此可见,查找、筛选、运用相关资料是学习这类课文的重要方式,有助于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查阅资料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上网、读专题书报、看相关影视,也可以向老人咨询,还可以到实地调查。

可借助的资料类型多种多样:作者的生活经历、作品的创作背景、别人对作品的注解或评论……如“走近鲁迅”单元中《好的故事》一文写于1925年,正处于文言文向现代白话文的过渡时期,一些字词的用法与现在不一样,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当时正是北洋军阀统治的黑暗时期,鲁迅先生以笔为枪,激发起民众的救国意识。这篇散文诗运用了象征的手法,内容具有特殊的含义,要深入理解并不容易。所以,我借助课后的“阅读链接”,并补充《野草》的创作背景和名家对《野草》的评论,这样有助于学生了解当时社会的黑暗,体会鲁迅先生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

当然,对资料的补充要适时适度。一般来说,课前预习时查找相关的历史背景、人物简介,上课伊始进行交流;课中根据学习的重点难点引入资料,帮助理解,感悟人物形象;课后推荐阅读相关的文学作品,再次探寻相关的资料,进一步深化理解。笔者曾有幸聆听过王崧舟老师执教的《十六年前的回憶》,课中有五处资料的补充,每一处都很巧妙、很有效。一上课,他就抛出一个问题:“我课前请大家查阅资料,你对李大钊有哪些了解?”接着出示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对李大钊的评价,让学生对李大钊有初步的认识。然后结合时间提问:“1927年,中国发生过哪些重大的事件?”学生在交流中知道了文中的事情就发生在这样血雨腥风的历史背景下。在学习“法庭上”这部分时,学生对“平静而慈祥”理解得不深入而产生疑问,王老师适时补充了李大钊在狱中受尽折磨的一段真实史料。学生读后对这一反常外貌描写的体会不再停留在字面上,而是上升到感受他坚贞不屈,对党无限忠诚的革命精神。结课环节,王老师还拓展了一系列具有这样的革命精神的事例,学生的眼中有泪水,有敬佩,有坚定。不用说,学生已经理解了文本内容,同时传承了革命精神。

资料的呈现方式除了文字,还可以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巧妙引入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源,助推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比如,在教学《七律·长征》时播放电影中翻越大雪山和飞夺泸定桥的片段;在《狼牙山五壮士》的课堂上,巧妙插入电影《狼牙山五壮士》的相关片段,学生就会在愉悦的视听感受中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二、品读语言文字,走进人物内心

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不等同于历史,它是以文学的形式铭记那一段不容忘却的历史。在教学中,如果仅仅停留在查阅资料、理解内容上,就远远没有达到文本所承载的希望。我们应该立足于落实语文要素,挖掘文本的教学价值,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文字,品析其中奥妙,走进人物内心,感悟人物的具体形象,在语言文字的熏陶中汲取精神的力量。

受王崧舟老师的启发,我在教学《十六年前的回忆》时,紧扣单元语文要素引导学生品读重点语句:(1)找出描写李大钊外貌、神态和言行的句子,在旁边作批注。(2)学生汇报的过程中紧扣“反常表现”进行品味:李大钊有哪些反常的表现?为什么会有这些表现?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3)探究“反常表现”背后的力量,相机进行朗读指导,在品读中升华情感。

在多层次品读语言的过程中,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不但落实了单元语文要素,提高了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同时,李大钊对孩子的慈爱,对革命的高度负责,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和人民的幸福而在危难时刻从容赴死的感人形象,已经深深地烙在学生的心中。这样,用语文的方式传承了革命文化,摒弃了空洞的说教。红色童心在语言的品味中滋养,在润物无声中浸润,家国情怀在朗朗书声中厚植。

深层次的品读能引领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真切地感悟人物的具体形象。如执教《狼牙山五壮士》时的一个教学片段:

学生汇报对句子“他刚要拧开盖子……用石头砸!”的感受。

师:你是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

生:抢前一步、夺过、插在。

师:为什么会给你这样的感

受呢?

生:马宝玉夺过来,是想让这颗手榴弹等到更多的敌人冲上来的时候再扔出去,可以炸死更多的敌人,让它的作用发挥到最大。

师:你能把这种感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吗?

(生读)

师:还有不同的感受吗?

生:我感受到马宝玉做事果断,身手敏捷,从“猛地举起”“砸”感受到他对敌人充满了刻骨的仇恨。

师:带着你的理解读一读。

(生读)

师:你们听出了什么感觉?

生:仇恨,但还是不够敏捷。

师:会听,相信你也会读,读吧!

(生读)

师:果断,敏捷,仇恨,大家一起读!

(生齐读)

这时,我看见同学们面容严肃,眼露仇恨,配以动作。此刻,马宝玉的形象、马宝玉的精神已经在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

反复的诵读,能让学生的心灵不断被荡涤,所以我在教学中坚持引导学生诵读、积累。如教学《七律·长征》,在理解的基础上安排了个人读、小组读、师生对读、范读、引读、配乐朗读等多种方式,引领学生读出韵味,熟读成诵。在一次又一次的诵读中,红军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荡涤着学生的灵魂,浸润于他们心间。继而诵读毛泽东的其他诗词,让家国情怀渗透进每个学生的心灵。

三、落实语言训练,实现文道合一

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一般都是感人的故事和伟大人物的形象,内心世界非常丰富,语言也有其独特之处。我们应该把语言形式与精神力量有机结合,把落实语文要素与传承红色基因有机结合起来,用好教材这个例子,实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高度统一。

这类课文多数都在叙述上留下了空白,为我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这也是传承人物革命精神的切入口。如在《桥》一课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留白处思考交流:(1)“小伙子瞪了老汉一眼,站到了后面。”这时,小伙子会想些什么?(2)“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如果老汉有机会喊,他会喊什么?在交流汇报中,学生进一步感受到老支书的高大形象,获得精神品格的涵养。这样教学不着痕迹地渗透了家国情怀,滋润了红色童心。

王崧舟老师在执教《十六年前的回忆》时,巧妙运用“写一写”来促进学生阅读的内化。他是这样安排的:“父亲说完,又望了望‘我们。这一刻,李大钊有多少话想对女儿说呀!他最想说的是什么呢?女儿又想对李大钊说什么呢?同學们,请进入父亲和女儿李星华的角色,写一写。”这样的角色转换,使学生深入到故事之中,收到了情动而辞发的效果,语言文字也焕发出了生命的活力,革命精神在心中扎下了根。

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在文章的表达方法上进行研究,如《狼牙山五壮士》和《开国大典》的点面结合,《十六年前的回忆》通过人物的细节表现人物的品质,《为人民服务》运用多种方法阐明“为人民服务”这一观点,《桥》的情节设计和巧用环境描写来表现人物形象。

四、拓展教学外延,弘扬红色基因

对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的学习,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还应与综合性学习有机结合。统编本教材的编排特点也要求教师要有课程建构的意识,如六年级下册专门安排了革命文化题材的综合性学习——“奋斗的历程”,更要求教师要搭建好课内与课外学习相融合的平台。我们要通过课堂的语言实践让学生获得革命精神的熏陶,通过课外活动的延伸使革命传统文化的教育得以深化,使红色基因得以弘扬。

如六年级下册“理想和信念”单元,学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红色资源,请老兵进入校园讲故事,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去参观、去拜访;学完《为人民服务》,可以带领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学完《董存瑞舍身炸暗堡》,可以结合综合性学习的内容,让学生运用学到的阅读方法,阅读课内课外的红色故事,开展阅读分享会。同时,还可以结合综合性学习要求,让学生搜集红色诗歌,共同制作一本诗集,写一篇习作表达自己的心愿,举办手抄报比赛,等等。

语文学习的外延可以无限拓展,可以鼓励学生读名著,还可以融合其他学科举行活动,深化对革命文化的理解,使红色基因不断生根发芽。每年的研学活动,我都会精心组织,先和学生商量研学目的,让他们带着问题出去,带着收获回来。一次,在学完“革命岁月”单元不久,恰逢研学目的地是冼太夫人故里和潘茂名纪念公园。于是,我和学生商定要解决的问题:(1)冼太夫人和潘茂名是什么人?有哪些事迹?(2)别人怎么评价他们?参观冼太夫人故里时,一位学生一改平日的不羁,安静地走在我身边,说:“老师,我今天才知道我们的幸福生活是那么多人牺牲了才换来的,今后我要向革命先辈们学习。”

在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这片红色沃土上,只要基于儿童的实际深耕细作,查阅相关资料,深入解读教材,精心设计,把语文要素的达成作为内驱力,优化教学策略,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地品读语言文字,落实语言训练,拓展教学外延,让他们多维度、全方位地受到熏陶,就可以潜移默化地浸润红色心灵,培养家国情怀,擦亮民族精神的底色,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作者单位:广东信宜市第五小学)

责任编辑 田 晟

猜你喜欢
李大钊革命红色
李大钊《青春》
与李大钊一起就义的路友于烈士
红色是什么
李大钊
红色在哪里?
中共早期领导人李大钊英勇就义前后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追忆红色浪漫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