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志聪
“文以载道,文以化人。”教育的目的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促进人的健全发展、情感引领、认知提升。在从未断流的五千年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中,优秀传统文化无疑是一朵最耀眼的浪花。中华文明之所以得以传承而生生不息,皆因优秀传统文化的根与魂早已融入中华儿女的血脉之中,代代相传。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决定了语文学科在培根铸魂方面的重要作用。2022年版课标的发布,意味着教育理念的改革,教育方向的改革,教学方法的改革。新课标把文化自信放在课程目标核心素养的首位,足见国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重视。而文化自信则源于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与了解,达成对中华文化的内心认同。新课标的出台确定了语文学科在众多学科中的重要地位,使得语文课程成为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以及传承的主要渠道。在小学语文的教学探索中,教师需要不断地融合优秀传统文化素材,做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渗透,用优秀传统文化润泽学生的心灵,滋养他们的精神,培养他们的品德。
一、依托教学活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1.在文章鉴赏中认识优秀传统文化
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延绵不断地传承至今,关键在于其深邃的思想。传世之作固然有华丽的辞藻,但震撼人心的力量一定是沉淀于字里行间的人生感悟和令人迷恋的人格魅力。故在小学语文的教学实践探索中,教师要想依托教材来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就必须引领学生去欣赏和鉴赏字里行间中的灵魂,触摸和追寻作者的思想,让学生去认识和品味文字背后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文学信息的摄入中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与内涵的认知和传承。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古诗词文化是其中的瑰宝之一。古诗词言简意赅,用意深远,词句之间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在立德树人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以《登鹳雀楼》为例,教师可以通过启发式提问让学生去感受古诗中的美,同时也让学生在思维的拓展中想象“夕阳傍山而下,黄河朝着大海汹涌奔流”的画面。首先,教师可以根据古诗每一句的内容进行提问,让学生结合古诗文字去想象绝美的意境,如“此首诗首联和颔联分别描写了怎样的景象”。在提出问题之后,教师要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与古诗内容有关的情景图片或视频,并对古诗内容进行翻译,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古诗,也让学生在直观的认知中感受古诗前两句画面表达的广度与深度。其次,教师要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去分析作者想要表达的目的,如“‘穷字在古诗中表达的是什么意思”,从文字的注释出发,让学生体会作者那种想要无止境探求的心理,同時从具体的文字注释出发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让学生体会作者不凡的胸襟抱负和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最后,教师可以结合古诗所要表达的情感筛选音乐内容,然后让学生伴随着音乐的旋律有感情地诵读古诗。通过提问启发,让学生感悟古诗所描绘的壮观景象,也在具体的指导中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品味古诗文字背后所要表达的灵魂。最后再通过诵读实践的形式,让学生真正地将古诗的内涵内化于心,让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生的血脉之中。
2.在游戏实践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在课堂教学中,游戏与学习并不是对立的,反而可以锦上添花。喜欢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游戏化的教学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快乐,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同时,游戏在诸多教学环境当中的融入,还能够更好地体现教学的实践性和竞技性,让学生在竞争与实践中将学习知识内化于心。在小学语文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探索中,教师可以通过开展丰富的游戏活动来做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成长。
优秀传统文化之魅力在于文字的传承,在游戏教学的探索中,教师可以从文字的美出发进行游戏教学探索。如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开展成语接龙的游戏活动,让学生以座位或者学号为顺序,根据生活实际内容设定一个成语接龙主题,如带“花”字的成语,按照顺序让学生接龙。成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通过成语接龙的游戏既丰富了学生的词汇量,也让学生感悟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此外,教师还可以拓展游戏形式,创设诸多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游戏情境,如:“飞花令”,让学生按照顺序分别说出与特定景物或者与字词有关的古诗;“传统文化百科知识问答”,教师设计诸多问题,让学生按照顺序依次回答问题。在每次游戏开展之前,教师一定要提前一天告知学生题目,给学生预留出提前查找答案的时间,这样既能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文素材,也能让学生更好地认识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3.在情境体验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通过设置具体的教学情境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并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和感知所学内容,能够充分地将学生与学习活动紧密地融合在一起,这对高效课堂和一体化课堂的构建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小学语文教学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探索中,教师可以通过情境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去品味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在情境中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意境,在声情并茂的演绎中实现课文与内心情感的交融,从而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以《精卫填海》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借助数字资源和自身的实践讲解,帮助学生了解课文大意,然后通过视频的形式让学生直观地体会课文所表达的内容。以课堂讲解和多媒体视频资源做好课堂导入,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后,教师将学生平均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并为其布置创编“精卫填海”课本剧的学习任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不断地整合传统文化资源,了解精卫填海的故事背景,让学生在多方面的资源整合中去创编课本剧。然后,教师可以为学生预留出课本剧排练时间,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针对课本剧进行排练,最后开展“精卫填海”课本剧的演绎评比活动。这样的情境教学形式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同时也让学生在主动探索中分析和了解了我国传统的神话故事。情景剧的表演既能够强化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认知,也能够逐步扩大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从而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二、依托生活实践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1.做好优秀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应用
文化的生命力扎根于生活,美好的生活需要文化的滋养,在优秀传统文化中领悟文字之美,从诗词歌赋中感受传统审美意境。只有让优秀传统文化照进我们的生活,映射出的光芒才会格外地绚烂夺目。语文与我们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在小学语文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探索中,教师也需要将优秀传统文化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生活中应用优秀传统文化,在实践探索中感悟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之美。
要想做好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生生活的紧密结合,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对此,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观察日常生活中美丽景色的课后任务,并让学生将自己观看到的景色以文字或者绘画的形式记录下来。在此之后,教师要收集学生所积累的素材,并对其进行筛选与整理,根据不同生活情景进行分类。最后,教师可以利用数字资源将整理好的生活素材展示给学生,并开展“结合情景填写古诗名句”的活动,结合不同的图片或者文字内容,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进行古诗的填写。例如,为学生展示“秋天落叶”的画面,学生可以结合自身的古诗储备,通过《山行》中“霜叶红于二月花”这句诗来描述此画面。通过引导学生收集生活中的教学素材,并让学生对生活素材进行古诗名句的填空,让学生更好地品味古诗中所体现的优秀传统文化,也让学生将优秀传统文化应用于自身生活之中。
2.融合更多元化的优秀传统文化形式
古诗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古诗中丰富而又别致的想象、美好而又精辟的话语丰富了我们的精神世界。要想利用古诗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除了让学生通过品味古诗内涵去想象古诗的美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跨学科的教育指导,让学生从不同的形式去感悟更多元的传统文化,或者在更具实践性的教育指导中去体会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进而让优秀传统文化陶冶学生的情操。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生活出发,为学生展示一幅幅优美的中国水墨画,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品味中国水墨画的意境之美。之后,为学生展示传统水墨画与古诗结合的作品,让学生通过水墨画与古诗的融合分析和感受水墨画与古诗所要表达的核心内涵。最后,开展水墨画体现古诗之美的课后实践活动。以《山行》为例,可以让學生尝试着用水墨画将这首古诗所表达的秋日山行所见景色的画面描绘出来,在绘画中品味水墨画与古诗的魅力。语文与美术相结合的指导让学生从不同方面体会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也在更丰富和更具体的教育情境中提高学生的审美与鉴赏能力,让优秀传统文化润泽学生的心灵。
3.家校合作将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于心
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应该体现在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在实际的教学指导当中,教师需要做好家校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让家长也能够重视优秀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传承。
以《中国美食》《传统节日》等课为例,教师可以结合课文主题,让家长与学生一起探索传统节日中的中国美食,如端午节时的粽子、春节时的饺子等,让学生通过互联网搜集了解这些传统节目以及传统美食的来历,然后与家长一起进行美食的制作。通过家校合作,既让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也让家长更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进而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育人环境,逐步扩大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历史因铭记而永恒,精神因传承而不灭。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基。在小学语文的教学探索中,教师需要从课堂教学中不断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让学生在课堂上品味和感悟优秀传统文化之美。同时教师还需要依托生活,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之美,让优秀传统文化从历史中“走出来”“活起来”,使其成为人们可触可感的文化形态,成为学生人生成长的根与魂。
(作者单位:广东信宜市怀乡镇金盈小学)
责任编辑 田 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