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大陈岛垦荒精神的时代方位和价值意蕴

2023-06-06 10:05高立伟罗逸雪
台州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陈岛台州现代化

高立伟,罗逸雪

(上海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444)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培育时代新风新貌。”[1]44城市精神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识形态,是迈向现代化不可或缺的部分。大陈岛垦荒精神是助推台州现代化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统一,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对台州市走好中国式现代化开局之路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时值“八八战略”实施二十周年,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9月20-21日在浙江考察时再次强调,要持续推动“八八战略”走深走实,始终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浙江新篇章。因此,基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探讨大陈岛垦荒精神的时代方位、价值意蕴与践行路径,有助于浙江以更好的城市精神面貌迎接新的使命定位和时代任务。

一、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大陈岛垦荒精神的时代方位

城市精神孕育于特定的地域环境之中,是对特定地域历史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时代回应。“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气质”[2],深入把握大陈岛垦荒精神,需要结合时代变化将其放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重新定位。当精神与时代发展需要高度吻合时,其内涵则会被更多人理解与传承。本文拟从历史、理论和实践三个维度将大陈岛垦荒精神重新定位,以求为垦荒精神在现代化发展潮流中与时代发展需要契合提供支撑,使垦荒精神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焕发出勃勃生机。

(一)从历史层面定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任务使然

大陈岛垦荒精神诞生于百废待兴的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大潮中,是特定历史阶段现代化建设的任务使然。20世纪50年代,赫鲁晓夫在苏联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垦荒运动,为当时的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参照。1954 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周恩来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实现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的“现代化”的任务,初步界定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发展领域[3]。时任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书记处书记胡耀邦,在此前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工作报告和纪念五四运动25 周年的大会讲话中,都曾发出社会主义建设需要青年支援农村发展的号召。1955 年大陈岛在国民党撤离时被烧为荒岛,这一情况受到胡耀邦的高度重视,他倡议组织一支青年垦荒队重建大陈岛。至此,前后共467名垦荒队员上岛垦荒,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让大陈岛焕然一新。1985年12月,胡耀邦将大陈岛垦荒精神凝练为“艰苦创业、奋发图强”八字,为垦荒精神注入了时代印记。

习近平总书记多年来一直心系大陈岛的发展。2006 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作出“大陈岛开发建设大有可为”、建设“小康的大陈、现代化的大陈”等重要指示,并重新提炼大陈岛垦荒精神为“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无私奉献、开拓创新”。台州市委市政府将大陈岛垦荒精神升华为台州城市精神,使大陈岛垦荒精神在现代化进程中与时俱进。2023 年9月20-21 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到浙江考察,强调浙江要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积极探索。作为新时代的精神坐标之一,大陈岛垦荒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民族化的产物,是浙江特有的积极反映时代要求、具有时代特色的精神文明,是具有中国式现代化特色的文明形态。

(二)从理论层面定位:内嵌于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

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是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将不同时期的精神样态共同组合,构成的系统化的党的优良品格与价值理念。大陈岛垦荒精神在现代化进程中要深入契合进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首要的是厘清与伟大建党精神、红船精神、浙江精神三者的关系。

从形成时序上看,红船精神于1921 年在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中逐步形成,大陈岛垦荒精神在1956 年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孕育而出,浙江精神则是在1978 年改革开放后形成,而伟大建党精神是在2021 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由习近平总书记概括性地提出,是涵盖了过去、现在与未来的一个长期性概念[4]。由此可观,红船精神、大陈岛垦荒精神、浙江精神三者都是浙江在不同发展历史时期的区域体现,但其精神又可折射出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整体的精神品格,故而可以熔铸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伟大建党精神则可以涵盖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历程,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血脉,是精神谱系的精神之源。

从精神内涵上看,红船精神首创的内核是伟大建党精神中“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微观展现;大陈岛垦荒精神无私和开拓的内核是伟大建党精神中“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时代阐释;浙江精神勇立潮头的内核则体现出伟大建党精神中“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由此可以形象地比喻,伟大建党精神好比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主河道,而红船精神、大陈岛垦荒精神、浙江精神三者则是与伟大建党精神这条主河道密切融汇的各个支流,四者共同展现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这条河流的整体与部分的全貌,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精神支撑。

(三)从实践层面定位:坚持“八八战略”的科学指引

2003 年,浙江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为指导,以考察浙江的具体实际情况为蓝本,运用系统思维方法全面阐述了浙江发展的八项优势,形成了影响深远的“八八战略”,为浙江开启省域现代化擘画了宏伟蓝图。

在大陈岛二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八八战略”从顶层设计角度为台州发展提供了科学的政治引领,垦荒精神则从意识形态角度为台州发展注入了精神动能,二者相辅相成为台州现代化实践锚定了科学的发展道路。一方面,大陈岛垦荒精神是“八八战略”持续推进的精神支撑。“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的大陈岛垦荒精神时刻感召着浙江人民以新时代垦荒者的姿态投身现代化建设。“艰苦创业”是台州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前提,有助于激活市场体制机制优势,构筑起现代化产业体系;“奋发图强”是台州现代化发展的必要动力,有助于发挥好浙江的区位优势和块状特色产业优势等,为现代化发展提供源源动力;“无私奉献”是台州现代化发展的精神保障,为浙江的人文优势增添底色,带动更多人投身现代化建设;“开拓创新”是台州现代化发展的时代要求,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有助于走出大陈岛自身发展特色的现代化道路。另一方面,“八八战略”为大陈岛垦荒精神的实践擘画蓝图。二十年来,台州全面落实党中央和浙江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持以“八八战略”为指导,大力弘扬大陈岛垦荒精神,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在新的发展阶段,浙江已经踏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并坚持以“八八战略”为指引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由此,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大陈岛垦荒精神的感召作用和“八八战略”的引领作用不断产生蝶变,共同为推进台州高质量发展助力。

二、大陈岛垦荒精神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价值意蕴

基于大陈岛垦荒精神诞生的特有背景,其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所产生的价值也截然不同。本文拟选不同于以往研究的分析视角,从群体价值、经济价值、理论价值和两岸交流价值等四个方面谫论大陈岛垦荒精神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价值意蕴。

(一)大陈岛垦荒精神展现出群体价值的磅礴伟力

在意识形态背景下,群体价值是群体在一定时间或一定空间共同形成的约定俗成的认知,由此产生的主观能动性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精神上丧失群众基础,最后也要出问题。”[5]大陈岛垦荒精神诞生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垦荒队员志愿报名参与,面对被国民党埋下成片地雷、炸毁了所有设施和民居的荒岛,立志将青春贡献给祖国。在第一批垦荒队员不畏困难、立志报国的坚实精神信条下,逐步形成了大陈岛垦荒精神的雏形。这份精神在垦荒队员中达成共识,让垦荒队员齐心合力对艰苦的环境进行改造,使大陈岛从一片废墟的荒岛逐渐变成了集产业、生态、区位等多项优势于一体的现代化岛屿。大陈岛垦荒精神所产生的主观能动性力量是由下而上、由内而外自发产生的、具有强大群众基础的精神力量,为大陈岛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与潜力,让如今的岛屿成为名副其实的“东海明珠”。

基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实践论,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个体认识可能难以对现代化发展产生巨大的驱动力,而多数人认识将最大限度地激活群体价值,产生超过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力量从而推动现代化发展。个体性认知可以为现代化发展激起层层涟漪,而多数人共识则可以为现代化发展掀起惊涛骇浪。大陈岛垦荒精神则鲜活地展示出群众价值的力量不容小觑。基于此,将群众共识与中国人口基础相结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步伐。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1]22。群体价值能从各个方面最大化地激活中国人口优势,发挥巨大主观能动性,在精神层面最大限度带动群众积极性,并给各个地方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源源不断的崭新动力。

(二)大陈岛垦荒精神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法宝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往往要通过经济社会的发展来实现[6]。大陈岛垦荒精神作为台州及全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还能够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发挥出巨大的经济价值,有利于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人类文明的演进历程表明,精神力量是推动历史进步和社会发展不可忽视的助推剂,要将精神力量与时代需要紧密相连。1955年2月的大陈岛满目疮痍,在大陈岛发展的重要节点,胡耀邦在同年11 月得知大陈岛情况后,号召广大青年成立志愿垦荒队。在大陈岛上汇聚的青春之力,担起了重建大陈的历史重任。凝聚起的垦荒精神带动群众充分发挥劳动积极性,提升劳动效率,激励了一代代垦荒人为大陈岛走向共同富裕无私献力,使得社会整体经济价值得到提升,不断推动大陈岛的现代化发展。

此外,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主体的经济活动与精神的关系本质上是“实践—意识”的关系,主体精神是经济实践的反映。大陈岛具有渔业,种植业与旅游业三大主要经济来源。大陈岛垦荒精神通过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原动力,鼓励大陈岛人民将荒芜的岛屿进行开发再利用,引领着大陈岛人民逐步富起来。大陈岛垦荒精神在现代化进程中与经济建设相融合。岛屿全体人民传承大陈岛垦荒精神,不畏困难,通过垦二代垦三代们的不懈努力为岛屿的经济体量赢得了飞跃的提升,取得了诸如首创铜合金围网养殖大黄鱼技术等一系列成就,打造出了大陈岛垦荒精神金名片。

(三)大陈岛垦荒精神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意义的再次赋予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大陈岛垦荒精神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意义的再次赋予,是对我国人民劳动底色的充分肯定,不仅创造了物质价值,更提高了精神生活的质量;不仅是对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改造,更是通过劳动关系和劳动实践,切实地告知人们劳动是创造美好生活的途径。

大陈岛垦荒是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特殊工作和任务,是新中国建设早期的一部人民群众垦荒曲。垦荒队员们通过伟大实践催生出的大陈岛垦荒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鲜活素材。马尔库塞(Marcuse)指出,随着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工业社会现代化将逐步成功,但“打开了人类实现的新向度时,它就变得不合理了”,主宰人们生活的将会变成追求生产效率和生活舒适品,人将异化成为商品而活[7]。换言之,在现代化进程中,物质财富的急剧增加一定程度上会造成精神世界的虚无,使人成为“单向度的人”。故而,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应该保持同频发展,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我们需要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1]22。作为地方文化的精髓,大陈岛垦荒精神随着时代的变化,内涵不断丰富与提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出了具体深刻的大众化、时代化、现代化的诠释[8],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具体实践,内蕴着丰富的时代伟力。

大陈岛垦荒精神为党和国家丰富了新时代奋发图强和迎难而上的发展精神,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将马克思主义劳动论的二次延续和诠释,在新时代仍然有其独特的精神价值。习近平指出:“高楼大厦和中华民族精神大厦,二者当并驾齐驱地耸立在我国土地上。”[9]大陈岛人民步履不停,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浙江发展的殷切嘱托,在新时代沿着垦荒队员的精神步伐,以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志气、骨气、勇气和锐气接续大陈岛发展历史,书写新时代垦荒故事,打造特色发展新领域,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发展不断迈步,使大陈岛垦荒精神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养料。马克思认为,精神文化创造是人的“真正的生产”“这种活动、这种连续不断的感性劳动和创造、这种生产,是整个现存感性世界的基础”[10]。大陈岛垦荒精神作为台州城市精神对该地劳动生产产生正向助力,是感性的精神力量反哺人的生产活动的生动实践。同时,良好的劳动效能也使人们的精神生活积极健康发展,让垦荒精神更加深入一代代台州人内心。在垦荒精神的鼓舞下,台州不断走好新时代的垦荒路,再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赋予时代价值与意义,用垦荒史彰显出劳动是广大无产阶级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四)大陈岛垦荒精神蕴含着助推两岸紧密交流的时代伟力

位于我国东部的大陈岛因历史原因与台湾有着难以隔断的密切联系。20世纪50年代,朝鲜战争逐渐平息后,台湾问题成为祖国实现统一的首要难题。当时国民党虽然退守台湾,却仍然军事控制着浙江的大陈、福建的金门和马祖等大陆沿海岛屿。1955 年1 月18 日,华东军区发起一江山岛战役,首次采用海陆空三军协同作战,通过从小到大、由北向南作战,成功解放大陈岛。同年,蒋介石发表《为大陈撤退告海内外军民同胞书》,将岛上一万多军民撤离到台湾,大陈岛从此和台湾建立起了密不可分的血脉联系。

在新时代的征程上,解决台湾问题刻不容缓。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化两岸各领域融合发展,完善增进台湾同胞福祉的制度和政策。”[1]59在台州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弘扬大陈岛垦荒精神,加快“小康的大陈、现代化的大陈”建设的若干意见》中,也提出要把大陈岛打造成海峡两岸交流合作基地。该基地于2020 年在椒江正式举行授牌仪式。70 多年来,台湾岛内的大陈籍同胞有15 多万人,他们有着和大陈岛人民同样的人文风俗和民间信仰,甚至有部分人依旧使用台州方言。

大陈岛垦荒精神是大陈岛由百废待兴的荒岛变为宜居之岛的精神肇始,其内含的乡土之情能激起两岸的政治认同,凝聚两岸共识。随着时代的进步,垦荒精神被不断赋予崭新的价值与内涵,但其因时因地而产生的精神内核却始终不变;并且因为有着与台湾地缘相近、血缘相亲的先天优势,对于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实现两岸和平统一具有重要而特殊的时代价值。

三、再思考: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走出大陈岛垦荒精神的独特发展之路

在“八八战略”的科学引领下,二十年来大陈岛垦荒精神逐渐被更多的人知晓并认可;而作为地方精神,要想获得更进一步的发展,扩大精神影响力,还需要另辟蹊径,走出垦荒精神的特色发展路。根据《中共台州市椒江区大陈镇第十二届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报告》提出的打造“红色旅游第一岛、共同富裕先行岛、碳中和示范岛”工作目标,具体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发挥山海资源优势,以垦荒精神塑造旅游经济新热词

大陈岛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着力打造“全国红色旅游第一岛”,除了基本的旅游专线和游客接待中心的建设以外,一方面从人文习俗方面入手,可将垦荒精神与饮食、节日等生活热点方面相结合,推出特色品牌活动;另一方面从大陈岛历史着手,加强军事遗址、军事体验、海防文化等旅游项目的开发,增强外宣力度和媒体宣传报道力度,通过多媒体平台将大陈岛打造成富有竞争力的海岛型旅游度假胜地,从而带动旅游经济收入。

(二)构建文学创作基地,以垦荒精神描绘现代椒江新形象

精神的弘扬和文学的创作密不可分,二者相辅相成。习近平总书记在担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期间强调:“文化产品只有成为广大群众的自觉消费,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文化的宣传教育功能,达到以优秀作品鼓舞人的目的。”[11]大陈岛中国作家创作基地的挂牌成立,有利于在新时代进一步挖掘和书写垦荒故事,让垦荒精神随着更多生动故事深入人心。大陈岛与长三角隔海相望,以文学赋能岛屿现代化建设,将吸引更多人走进大陈岛去了解“山的硬气、海的大气、水的灵气、城的朝气”的精神风貌。

(三)推动同乡文化发展,以垦荒精神拓宽合作交流新领域

台湾大陈籍同胞与大陈人同样的历史传承和人文风俗是两岸文化交流的基石。习近平总书记一直以来高度重视两岸关系的发展,指出“要加强两岸文化和教育交流合作,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优秀传统,增强同胞精神纽带”[12]。以两岸共同的语言、饮食和风俗习惯为交流的连接点,能有效激起台湾大陈籍同胞对大陈岛的血脉和人文之情。垦荒精神虽然源自20 世纪50 年代志愿垦荒队,但同样蕴含着台湾大陈籍同胞对建设美好家乡大陈岛的愿景。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以大陈岛垦荒精神拓宽两岸合作交流新领域,能一定程度上推动同乡文化发展。

四、结语

在新征程上,践行大陈岛垦荒精神要以艰苦创业的志气发挥大陈岛山海资源优势,因地因时构筑起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民营经济新示范;以奋发图强的骨气传承大陈岛红色血脉优势,弘扬好一代代人的进取精神,打造垦荒精神新名片;以无私奉献的勇气接续大陈岛发展历史,书写新时代垦荒故事,打造特色发展新领域;以开拓创新的锐气走出大陈岛现代化发展之路,扎实全面推动共同富裕。由此推动大陈岛垦荒精神与台州发展的具体实际深入结合,为浙江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激活精神动能。

猜你喜欢
陈岛台州现代化
论大陈岛垦荒精神形象
边疆治理现代化
大陈岛,更与何人说
大陈岛,更与何人说
样板:不成熟的台州
台州远洲墅
浙江省台州中学语文组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勉励大陈岛老垦荒队员的后代 继承和弘扬大陈岛垦荒精神 热爱祖国好好学习砥砺品格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