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本土 面向全国 传承文化 服务社会
——纪念《延安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创刊20周年

2023-06-06 06:35:10徐文梅赵菊梅
延安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2023年3期
关键词:延安大学陕西省学报

徐文梅,赵菊梅

(延安大学学术期刊中心,陕西 延安 716000)

20世纪90年代末,作为新形势下教育改革探索的中国高校合并席卷了整个中华大地,也漫延到延安这块圣地,1998年原延安医学院、延安市人民医院与延安大学合并成立了新的延安大学。随着学校的合并,大量医学教学科研工作者科研成果的发表为《延安大学学报》提出新的挑战,先是《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每年办1期增刊,后是增设“基础与临床医学”栏目来缓解这一问题,同时积极申请《延安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以下简称《学报》)刊号,经过各方努力,《学报》于2003年正式出版发行。

1 《学报》简介

《学报》由陕西省教育厅主管,延安大学主办。自创刊起就是公开发行,季刊,80页,2017年增至96页,2018年增至112页,已出版82期,共发表论文3 439篇。2006年起《学报》先后被“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超星期刊域出版平台”“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等数据库全文收录。相对于纸质版(每年订阅及交换量总共约4 000册)而言,网络传播使得《学报》的知名度及影响范围有了质的飞跃。2006年总发文271篇,总下载频次为13 980次,篇均下载52次,资金资助文献量2篇,占年总发文量的0.7%;2021年总发文109篇,总下载频次17 790次,篇均下载频次468次,是2006年的9倍,资金资助文献量41篇,占年总发文量的41.3%,是2006年的59倍(统计数据未单独注明的均来自于“中国知网个刊影响力统计分析数据库”,数据可查阅2006—2021年))。影响因子2009年为0.077,2021年为0.399,增长了518.2%。2016年起使用采编系统后,大大拓展了稿源,每年来稿量为400~500篇,目前来稿采用率为20%~25%,为《学报》学术质量的提高奠定了基础,赢得了荣誉。2007年本刊在陕西省科技期刊出版形式规范检查评比中获优秀期刊奖,2016年荣获“陕西省高校优秀期刊”与“第四届陕西省科技期刊特色期刊”奖,2020年再次荣获“陕西省高校优秀期刊”奖,今年第七届陕西省科技期刊评优活动中第二次荣获“特色期刊”奖。

2 《学报》几个办刊特色

2.1 立足本土,充分发挥《学报》的基本功能

作为期刊,其最基本的功能就是对文化的记载、传播、交流和传承。无论中国最早的大学学报《东吴月报》在其创刊号的发刊词中对学报的定位,还是官方对高校学报的规定,高校学报就是立足本校,反映本校教学科研成果,开展学术交流,提供一个百家争鸣之地。从这一点出发,我们的《学报》很好地完成了这一使命。《学报》为延安大学乃至陕北医疗卫生系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者的学术成果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创刊初期,对以上机构人员职称结构提升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而稳定了人才队伍;从另一个角度讲,也提高了他们的科研水平和能力。比如2008年,发表延安大学附属医院与陕北县级医院作者的论文分别占到总发文量的36.9%与22.7%。同时,《学报》以促进学科建设与发展为主要任务。延安大学是一所综合性大学,教师多为“教学科研型”或“教学型”,故本刊特设“教学管理”栏目,以便及时发表教师教学研究成果,起到推动教学科研,服务学科建设的作用。

2.2 以培养学术新人为己任

大学学报的职责一方面在于推出学术研究的新成果,同时还承担着发现培养学术新人的重任。自创刊起,学报就一直把发现与培养新人当作一项重要工作,在稿件的取舍上不以作者身份论处。如2008—2011年发文最多的前3位作者高峰、王艳梅与艾庆燕当时都只是中级职称(数据来源于本刊2012年第3期发表的“《延安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08—2011年载文及引文分析”)。2022年发表第一作者为在读研究生的论文14篇,占总发文量的14.7%(手工统计),并曾发表过少量本科生的论文。学报以其特有的方式为学校与国家发现与培养了一批批人才。这里不得不说,对年轻作者的来稿,为了提升论文水平,也为了激发他们对科研的兴趣,编辑倾注了大量的再创作汗水。但当看到这些作者日后取得的成果,也很是欣慰,某种程度上说也是编辑的一种成就。

2.3 面向全国,开放办刊

为摆脱主办方自身学术资源的局限性,以及我国现行学术评价体制的影响,本刊解放思想,打破长期以来形成的学报主发内稿的理念,广开稿源渠道,2003年内稿占总发文量的72.6%,而2022内稿发文量只占总发文量的33.7%(手工统计)。并从传统的以“学科”专栏为主向以“问题”专栏为主转型,如本刊先后开设的“专家述评”“COVID-19专题”“生物信息学专题”“中西医结合研究”等,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尤其是2021年起开设的“专家述评”栏目的文章,每篇浏览量都排在当期发表文章的前3位,为《学报》影响力的提升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2.4 注重编辑队伍建设

一个好的编辑团队无疑是《学报》良性发展的基础,本刊从创刊起就一直注重编辑队伍的建设。目前4名编辑中专职编辑3人,兼职编辑1人,2名教授,1名编审,1名编辑,均为硕士或博士研究生。高学历与高职称的编辑团队始终坚持“以编为主,编研结合,以编带研,以研促编”,既通晓编辑业务,又在学术上有所建树。本刊编辑主持或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各类级别的课题,发表了多篇学校认定的权威期刊及C刊论文,也有被SCI收录的论文。获得了陕西省优秀主编、陕西省科技期刊十佳编辑、陕西省优秀编辑、延安市科技进步奖等多项奖励。

3 未来发展方向

《学报》的主办单位是延安大学,我们所依托的科研机构主要是延安大学以及陕北医疗卫生系统,这些机构的科研水平较低,而且由于受各种评价机制的影响,延安大学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均发表于核心及以上期刊,所以《学报》处于一个相对低水平的状态。

延安大学正在建设高水平大学,申请博士点,为了更好地为学校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学术交流服务,我们要以史为鉴,以同行经验为训,结合我校实际情况,试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3.1 为《学报》准确定位

这种定位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找准延安大学学报的生态位。生态位就是一座金字塔,延安大学只是一所省部共建大学,陕西省高水平建设大学,地处陕北,《学报》所依靠的科研机构主要是延安大学(包括各附属医院)的教学科研工作者,所以,《学报》的生态位不是金字塔的塔顶,也不是塔底,而是塔体中的一个合适位置。我们非“卓越计划”期刊就是为“卓越期刊”作好塔基。二是学报宗旨定位。1915年由中国科学社创办的《科学》,在中国期刊史上创造了许多个第一,成为我国历史上出版时间最长的刊物,其主要原因就是《科学》的编辑人能够与时俱进,不断调整其办刊宗旨、读者对象及期刊栏目,在不同时代对不同文化信息、不同的文化需求抉择的结果。《学报》应继续在立足本土的基础上,面向全国,不再以主要反映本校教学科研成果为主。

3.2 以作者为中心

无论是中国近代最早享有世界声誉的《中国生理学期刊》的成功,还是当代被称为国内最成功的一份学术期刊的《细胞研究(英文)》(2022年影响因子46.297),其成功之处无不在于他们对学术机构与科研人员的依托,也就是对作者的依托。期刊最为关键的就是要以作者为中心,作为编辑,我们亘古不变的使命是通过自己的努力,使作者乐于将自己的优秀论文投给我们,并尽己所能使其尽善尽美,最终发表在自己的刊物上。这里与作者的沟通就显得尤为重要,编辑应该将“叙事医学”的理念应用到与作者的沟通中,牢记稿件不仅是文字,更是作者的汗水与成就,编辑的职业道德以及与作者的共情是编辑与作者之间的重要桥梁。我们要善于首先挖掘身边的作者,可能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延安大学医学院现有陕西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级教学团队2个,陕西省科技创新团队1个,延安市科技创新团队6个,延安市重点实验室7个,延安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目前,在研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0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3项。就在8月25日延大要闻上报道获知我校又获得9项医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资助。2021年医学院教师共发表论文70篇,其中本刊发表8篇,只占11.4%,且多为教学与综述文章,并不能代表作者真实的科研水平,这种潜在的稿源就需要编辑挖掘。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广大科研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同理,普通高等院校的广大教学科研工作者也应把自己的论文发表在本校的期刊上,至少将1~2篇能代表自己真实科研水平的文章发在本校学报。

3.3 以问题为中心,找准选题策划方向

学术专题一般是从“问题意识”出发,并与课题、国家政策、科研趋势相结合,在注重学术性的同时也注重时代感与现实性。这方面我们已经作过一些尝试,如2019年底“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爆发后,2020年第1期就策划了“COVID-19”专题,2021年建党100周年之际,利用封二封三连续3期介绍了“抗战时期为中国共产党医疗卫生事业做出贡献的国际友人”,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未来应立足本土,围绕本刊特色,根据学术热点与特点策划选题,组织与遴选稿件。比如近年兴起的“叙事医学”“人文医学”等,除了个别专门期刊外,传统的医学期刊基本不接受此类稿件,我们可以设此类栏目;还有被COVID-19再次推到医学热点的“中医学”应引起关注。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6月2日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所讲的两个结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应该也是我们办刊的指导思想。中医是中国的传统医学,是中国的国粹,屠呦呦曾在诺贝尔奖获奖感言中说“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中医学必将成为未来医学界研究的热点。加之整合医学的兴起,而且樊代明院士认为“医学不是科学,整合医学才是未来”,这些因素都会促进中西医结合研究的进一步发展。中西医结合不只是知识的叠加,更需要思维层面进行交叉碰撞,在现代医学设备与医疗条件较差的陕北,也许在这一方面会有较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3.4 利用好新媒体与人工智能技术

在互联网+时代,先进的数字出版平台是当前期刊发展的主流阵地,“发行”已被“传播”所取代,内容出版向知识服务转变,期刊的影响力已不再是依靠纸质刊的发行量,而是要依靠数字平台的点击量。传播学中的“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科技期刊同样具有这样的“议程设置”功能,通过刊物网站或微信公众号展示《学报》的特色内容与重点内容,尤其利用微信公众号引导读者关注有关内容并在评论区互动,产生影响力。利用新媒体的开放性、共享性、受众广、速度快等特点,在微信公众号实时推出科普类文章或相关政策性文件或一些相关新闻性短文,让更多的读者知道本刊、了解本刊,使其转化为本刊的作者。进一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摒弃学术不端行为,完善稿件文字语言与专业术语的科学与精准,在审稿、编校、排版、印刷、发行、传播以及检索等等环节提高效率。

20年,弱冠之年,《学报》还处于一个发展上升阶段,在今后还会遇到诸多困难与挑战,我们应牢记使命,不懈努力,在学校党政领导与各方的关心与支持下迈上一个新台阶,能为延安大学高水平大学的建设、延安乃至陕北人民的安康发挥应有的作用,能真正成为医学科研成果发布的载体,起到培养人才,服务社会,传承文化的作用。

猜你喜欢
延安大学陕西省学报
延安大学王必成教授书写
唐都学刊(2023年2期)2023-03-24 08:21:46
陕西省自强中等专业学校简介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征稿启事
致敬学报40年
陕西省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的实践与思考
当代陕西(2019年8期)2019-05-09 02:23:32
聚焦两会
陕西画报(2018年1期)2018-11-17 19:33:14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English Reading Strategies for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陕西省阅读文化节
西部大开发(2017年8期)2017-06-26 03:16:10
无 题
文苑(2016年17期)2016-11-26 12:40:05
学报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