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华彪 白振荣
提 要:以绿色发展理念指导推进乡村振兴,需要增创产业发展优势,夯实乡村振兴之基;彰显绿色生态风貌,创塑乡村振兴之美;加快富民强村步伐,巩固乡村振兴之本;补足群众精神食粮,抓实乡村振兴之风;扎实抓好人才培育,激活乡村振兴之源。
(一)在“规模”上做文章。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加快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设,进一步做优以水稻、小麦、油菜为重点的高效种植业,务实推进粮食安全工程,不断巩固提升粮食产能,确保粮食综合生产水平稳定上台阶。扎实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在管好、用好上下功夫,确保发挥农田基础设施综合效益。
(二)在“融合”上做文章。以提高村民整体文化水平为抓手,注重知识技术培养,构筑综合性的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大格局。融合发展不仅能促进农业自身转型升级,而且能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和农产品附加值。应重点抓好农产品加工转化和流通两个环节,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推进农产品流通、仓储物流等辅助设施建设,加快构建农产品冷链仓储物流体系,在大中城市增设一批农产品直销窗口。突出抓好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培育,推动农村电商、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优质化标准化发展,打造产业融合的新增长点。
(三)在“品质”上做文章。一方面,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修复为主的方针,以系统观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保护,完善生态保护网络,夯实生态安全基础,增强全民生态意识,塑造社会新风尚,推动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同生共荣。另一方面,要结合当地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因地制宜,统筹各类农业产业项目共同发展。三要放大现有品牌效应,着力发展“三品一标”等绿色优质农产品,持续打造一批名特优农产品品牌。
(一)着力塑造生态之美。绿色发展理念揭示了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内在规律,其核心要义在于探索价值提升和矛盾转化的实现路径。当前,应继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防止其进一步恶化,运用法律手段,对违反者予以重惩;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加强宣传普及教育,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和环保意识,坚持从身边小事做起,人人都对环保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通过制度保障,提高高能耗、高污染企业的市场准入门槛,严格进行生产过程把关,实行全面监督,防止扩大污染;加快科技研发脚步,生产出低碳环保的可替代产品。坚持做好“加法”,大力发展有机种植、健康养殖、能源利用等生态循环农业,新建一批农业可再生资源循环利用项目。做好“减法”,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做好“乘法”,重点推进生态中心、成片造林、绿色长廊等工程建设,新增一批成片生态林。做好“除法”,全面落实“河长制”,突出农村河道治理,利用三到五年时间基本消除农村黑臭水体,再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水韵风光。
(二)着力创造宜居之美。要加快在建项目建设,为群众提供便利化的入学、就医、养老等条件。要开展小区环境绿化提质改造,全面提升小区环境质量。要加快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重点抓好两个方面:一是进一步优化镇村空间布局,着力推进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和村庄环境改善提升行动,加强农村环境整治提升和长效管护,传承乡土文脉,形成特色风貌,新创一批市级以上美丽宜居村庄,有条件的特色村和重点村积极创建特色田园乡村。二是加快推动教育、卫生、文化、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向基层农村倾斜、向精准化发展,让农民过上更有品质的新生活。
乡村振兴应彰显绿色生态风貌,塑造宜居之美。图/中新社
(三)着力塑造文明之美。绿色发展理念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发展方式的改变,而是包括思维方式、生活方式、治理方式等在内的全方位改变。应注重改革先行,充分挖掘生态资源的独特价值,因地制宜探索有效转化路径,健全绿色发展激励机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铸就最底层的保障网。要通过挖掘农业潜力、引导转移就业、支持全民创业等多种途径,在扩面、提质、增效上下更大功夫,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家庭经营性、工资性、财产性、转移性收入全面增长
(一)加快旅游景区园区建设,拓展富民产业增收路径。绿色发展理念体现了全新的发展观,揭示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对立统一关系,带来了发展方式的深刻变革。当前,乡村振兴需要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决实施人才强国、创新强国首位战略,以创新赋能现代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服务业发展,培育壮大数字经济、旅游园区经济、生态经济等新增长点,建设绿色、低碳、循环、高质量的现代化经济体系,让绿水青山“流金溢彩”,使美丽成为最大的竞争力和生产力。乡村振兴需要始终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坚决淘汰污染环境的落后产能,真正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要坚持全链条防控、全形态治理、全地域保护,全面推进清新空气示范区建设,全力打好生态环境巩固提升持久战,高水平建设美丽乡村、美丽城镇。
(二)拓宽就业渠道,拓宽群众增收渠道。产业和就业是群众“稳得住、能致富”的关键,也是增强农村造血功能的长远之计。一要通过建立产业利益联结机制、开展乡村旅游、设立扶贫车间、开发公益岗位、推进转移就业和就近就业、引进龙头企业带动就业等方式,有效促进群众增加收入。二是积极探索产业扶持资金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农户共同发展的新模式、新举措,促进产业扶持资金投向从种植向生产、加工、销售、品牌创建、一二三产业融合并重转变。
(三)坚持开源节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要继续坚持土地规模流转、农村产权交易、盘活存量资产、物业项目帮扶等有成效的方式方法,提升经济薄弱村“造血”功能,着力化解村级债务,严格控减村级负担,帮助村级集体轻装上阵发展经济。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铸就最底层的保障网。要通过挖掘农业潜力、引导转移就业、支持全民创业等多种途径,在扩面、提质、增效上下更大功夫,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家庭经营性、工资性、财产性、转移性收入全面增长。
(一)全面摸排“能人”信息。从身份入口关入手,对第一书记选派情况进行全面排查,逐一分析研判,优化调整第一书记,将不符合选派条件的第一书记转任为党建指导员。要分类遴选。第一类是在贫困村创业成功,有成熟项目的人员中遴选。这部分人群有着丰富的创业经验、坚实的基础条件,只要通过进一步培育引导,给予政策支持,使其吸纳更多的农户参与产业项目,更好履行社会责任。第二类是从本土在外创业的能人和外出务工、返乡创业的大学生、退伍军人中遴选。这部分人要么有技术,要么有资金,要么有项目。当地党委政府要切实优化投资环境,通过金融支持、政策优惠等激励机制,吸引这部分人返乡创业,切实解决本土培养的致富带头人“质量”不高、思路不宽、办法不多、措施不实等问题,杜绝“在矮子里选高个”现象。第三类是探索鼓励事业单位在职或退休人员,到农村领办、创办经济实体。实行离岗后身份不变、编制不变、人事关系不变等措施。
乡村振兴中要大力实施“双培双带”工程,积极发现并储备村级后备干部。图/中新社
(二)落实“双培双带”。致富带头人和各级各类人才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力量。要大力实施“双培双带”工程,积极发现并储备村级后备干部,把党员培养成致富带头人,把致富带头人中的先进分子培养成党员,把党员中的致富带头人培养成党支部书记。一要积极开展“空壳”清零和示范培育“两大行动”,通过引进社会资本、吸收能人“回归”等形式,探索并推广资源开发型、资产盘活型、产业带动型、乡村旅游型、村企共建型、股份合作型等多种模式,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二要采取领导包抓、部门包扶、企业包联、项目牵引、财政补贴等方式,因地制宜,因村施策,以村党支部领办专业合作社为依托,通过建设集体果园、集体小冷库、集体温室大棚等,盘活资产资源,增加村集体收入。三要鼓励引导更多的返乡毕业大学生、优秀退伍军人、回乡创业能人进入村“两委”班子,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要遵循长短结合、种养互补、三产融合的原则选准产业,切实解决农村致富产业规模不大、基础不牢、带动不强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