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略古代少年的风采

2023-06-06 08:48陈冰冰
课外语文·上 2023年5期
关键词:王戎杨氏李子

陈冰冰

★古语有云:“自古英雄出少年。”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上,涌现了无数的少年英雄,他们的闪光事迹在中华的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如古代的甘罗,年仅十二岁就毛遂自荐出使赵国,成为历史上年龄最小的外交家;战国时代的李寄,小时候因斩蛇除害而名传古今;近代的太平天国将领陈玉成,14岁就参加了金田起义,随后出任童子军的首领,后来成为著名的军事将领;在伟大的抗日战争年代,少年英雄更是数不胜数:嘎子、雨来、王二小……他们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付出了自己的智慧和胆识,一点儿也不逊色于当代的成年人。这些少年英雄在我们民族本来辉煌的历史上留下了更加鲜明的烙印。少年英雄的英姿当然是以为国、为民为最崇高的精神体现,他们的道德品质也深刻影响着后来的少年,在他们的引导下,我们的民族才有坚定的基石。而且,他们少年时代的优秀品德也会为未来人生、美好成就奠定基础。今天,怀着追怀古代少年的心思,我们重读《杨氏之子》和《王戎不取道旁李》这两篇简短的文言文,从中窥探中国古代少年的风采。

一、走进文本:浅读名著内容

《杨氏之子》和《王戎不取道旁李》两篇文章都选自《世说新语》。它是南朝宋文学家刘义庆撰写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是魏晋逸事小说的集大成之作,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其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魏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逸事,它被鲁迅称为“一部名士的教科书”。《杨氏之子》讲述的是梁国一户姓杨的人家中一个聪明的九岁男孩的故事,故事主要是围绕他与孔君平之间的对话展开的,对话的内容十分有意思。《王戎不取道旁李》主要讲述的是王戎年幼时善于观察与思考、冷静分析与推断的小故事。两个故事都有意指:才华不在于年龄,而在于心智。只有非凡的心智,才能展现个性的自己。

二、走近少年:细看少年风采

(一)九岁的杨氏——维护家族尊严,此为少年机智也

《杨氏之子》的故事比较有意思。话说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访他的朋友杨氏,但是杨氏不在,只能叫他的儿子出来,应该是交代一下事情的。我们看到,杨氏之子很有礼貌,并且为客人准备了果子,请注意,杨氏之子准备的果子中有杨梅(这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一切似乎都已经顺其自然地相安无事,谁料孔君平看见了杨梅,联想到杨氏的姓氏,出于逗一下小孩子玩的心思说了这样的一句话:“这是你家的家果。”言外之意是:“你姓杨,它叫杨梅,你们本是一家嘛!”这当然是信手拈来的玩笑话,确实幽默,也很有趣,可能是并没有带有恶意的。尤其是对小孩而言,因为孔君平料想小孩子也不会放在心上。

但所谓“说者无意,听者有心”,而杨氏之子却认为这是侮辱自己家门的行为。因为按照孔君平的说法是——我们自己人吃自己人,如何了得!但出于礼貌,毕竟过门都是客,更何况还是父亲的朋友,如果贸然去顶嘴,肯定占不了便宜,于是他顺着话儿来说:“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杨氏之子的这个回答是十分有意思的。首先,孔君平在姓氏上说事,那杨氏之子也在姓氏上说事。孔君平姓“孔”,由此联想到“孔雀”,这样的回应应该就能让孔君平哑口无言了。其次,如果要想让孔君平道歉,那显得自己不够大度和礼貌,那就换一个说法。于是,杨氏之子的回答是采用了否定的语言方式,回到他的原话“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这样的回应显得既礼貌又委婉。站在孔君平的立场,迫使杨氏之子承认杨梅是杨氏的家梅,那么自己必须先承认孔雀是自己的家鸟,孔君平肯定不会这样做;即便孔君平承认孔雀是自己的家鸟,但是杨氏一直都没有承认过“杨梅是自己的家梅”。也就是说,在这场简单的语言博弈中,杨氏之子的一句看似轻描淡写的回应,实则赢了所有。但更为重要的是,杨氏之子的回应更为机智,不失幽默,更不失礼貌,充分展示了他敏捷的思维和口才,最终的结果肯定是孔君平无言以对,两家没有伤和气。我想,孔君平除了无言以对,更是佩服无比,毕竟杨氏之子仅有九岁。九岁,本应该是玩耍的年纪,杨氏之子已经为家族争取到崇高的尊严了,其机智足以令人佩服。

(二)七岁的王戎——逻辑思维缜密,此为少年老成也

原文首句为“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本句交代了王戎的年龄和故事发生的背景——七岁时的某天,王戎曾与许多小孩一起外出游玩。次句:“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小孩子嘛,都调皮,游玩不就图个乐吗,看见路旁的李树上果实累累,多得连树枝都弯下去了,于是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跑过去摘李子,奇怪的是只有王戎没有动。请注意,这是一个很罕见的行为,毕竟一般来说,小孩子乃至大人都有从众行为,面对“美食的诱惑”,几乎没有谁能够抵挡得住,更何况此时“群而取之”。除非他已经知道李子是酸的,或者自己本身不喜欢吃李。于是乎,别人不得其解,问他原因。他的回答是:“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结果,“取之,信然”。这个回答实在太出乎人的意料了。认真分析王戎的行为,可以看出他的个性品质是非常特别的,体现在:

其一,他沉着冷静。当所有的孩子都兴奋不已地去采摘李子的时候,唯有王戎在原地不动,此刻的他应该是在思考一系列问题而导致他站在原地。我们眼前就会浮现出两个画面:一边是孩子们争先恐后采摘李子,另一边是王戎安静站立静静思索,这一动一静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另外,这一动一静也展现了两种人的不同心理特征,原地不动的王戎是从容不迫,其余的小孩呢?活泼可爱,天真无邪。当然,我们不能单方面去评价这两类小孩在行为上的好与劣,唯独我们特别欣赏沉着冷静的王戎。

其二,他心思缜密。前文提及他在思考问题,那么笔者推测,他应该是在思考“为什么在路旁的李子会硕果累累呢”“树上的李子是否值得去采摘”或者“采摘李子这个行为是否得当”等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的推断是有一个过程的。第一个问题的答案要么李子是苦涩的,要么有人看管,所以才会呈现“多子折枝”的现象。不管是哪一个答案,其实都回答了第二个问题:不值得去采摘。因为如果李子本身是苦的,即使摘到了也吃不下,那么还不是白费工夫了吗?如果有人看管,其实也回答了第三个问题:不经他人同意随便采摘是不妥当的行为。那么,我们发现,短短的时间,他居然能够根据有关现象进行合理的推理和判断,是不是有点少年老成呢?他能够面对别人的质疑,自信地得出“此必苦李”的回应,更是笃定自信,这种自信来源于他的心思缜密。

其三,他品德高尚。《论语·颜渊篇》指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儒家思想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在这个故事中,面对美食的诱惑,他居然能够“把持得住”,固守着作为一个文化人的“礼仪”,这本身就是一件值得敬佩的事情,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还是一个不足十岁的小孩,更显示了王戎非凡的心智。所以,后世的黄庭坚在《柳闳展如子瞻甥也其才德甚美有意于学故以桃李不言下成蹊八字作诗赠之》中表达了自己对王戎的深刻钦敬之情——“浮阳愧嘉鱼,道傍多苦李。古来贤达人,不争咸阳市”。

三、少年有風采,成年有成就

梁启超曾经说过:“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健康乐观的少年、奋发进取的少年正是我们祖国未来、民族未来强盛、繁荣的重要标志。就拿王戎来说,长大后的王戎好老庄哲学,进入晋朝后更位极人臣,就算经历了晋朝的“八王之乱”的局面,他依然在其位,谋其政,奉献了自己为国家、为民族的才华,成为魏晋“竹林七贤”之一,流传千古。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少年,当有守初心的坚定,更要有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和积极进取的人生理想,才能在未来的民族复兴之路上贡献自己的才智,展示自己的心智,最终实现自己的价值。

猜你喜欢
王戎杨氏李子
神童王戎
立足核心素养 发挥育人功能——执教《杨氏之子》之点滴思考
一次难忘的生日
秋天
“事实上的名士”王戎,“魏晋风流”的一个样本
吝啬的王戎
李子有多少
中华猕猴桃新品种‘杨氏金红50号’在河南的引种表现及关键栽培技术
王戎识李
奔跑吧!李子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