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青华
十几年来,教学反思已经成为了影响教学的重要思想之一。反思之路长且远,但必然是一条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教师专业化”的重要路径。本文着重从收获、教训、疑惑、难点、创新、再反思的层面分析和总结,希望为一线教师的提升提供启发和借鉴。
一、反思收获,凝聚优势
作为兼有管理工作的一线历史教师的我,总是享受每一节的历史课,因为课堂总会给我带来惊喜,令人振奋和满足。这些成功,也许是预先设计的课堂小做法居然达到了预期目的,也许是课堂上突然发生的事情被自己巧妙化解,也许是讲着讲着忽然迸发的灵感,也许是自己试图进行的改革小尝试居然能行,也许是与学生进行交互活动非常成功的经验,也许是在课堂上自己突然的感悟……这些真是老师的成就感,更是老师的宝贵财富。如果不及时反思,这些有益的收获也许就一闪而逝,消失得无影无踪。如果课后及时总结,最好再日积月累、持之以恒,积累足够的素材之后,归类、整理、提升,探寻出一些带有规律性的经验,这样必然会提升老师的课堂教学能力,甚至会开启课改小思路,一定能凝聚优势,形成自己与众不同且有效的教学风格。
二、反思教训,弥补不足
尽管在备课时,老师们会十分仔细,考虑慎之又慎,但也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常见的诸如备课时对教材处理不恰当,对课堂上可能发生的事情估计不足,对每个内容理解不够导致讲述有偏颇,甚至可能出现讲解(处理)力不从心等。这些问题一旦出现,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折射出老师的短板所在。我们只有及时对它们进行回顾,课后趁“新鲜”及时梳理,深刻反思,甚至进行深入的探究,把它从引以为戒的教训变成对学生高度负责的态度,变成不断鞭策提高自己教育教学水平以及弥补不足的契机。
三、反思疑惑,解惑释疑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们会不会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上课的时候,学生总会有这样那样的疑问,有的在课堂上还无法及时解决,但这些问题,可能恰恰反映出我们教学上的盲点。凡学科中的“盲点”,大都有如下情形:考纲未提及或提及却一笔带过,教师未讲或讲得不够,导致学生在该知识点形成“误区”“盲区”;而学生却形成思维定势,结果在考试中作出错误选择,导致失分。但是教师如果将这些从学生反馈上来的疑点整理下来,认真推敲、琢磨出更有利于学生接受和掌握的教学方法和技巧,将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和考前的复习。还有,老师们有没有这样的感受和经历,正在授课的时候,突然发现对某一个知识点有一种似是而非的感觉,解释得不够透彻,讲着讲着卡住了。这也是我们的“盲点”。我们也把它记录下来,加以研究,使之明白透彻,将会更有利于今后的教学。
例如在讲到游击战时,学生们兴趣十足,因为影视中早把“敌进我退、敌退我追、敌驻我扰、敌疲我打、诱敌深入、各个击破”等的战术讲得再清楚不过了。“老师,国民党军队用过游击战术吗?”有的学生问。好问题!反思自己,上课时照搬了教材:一整套的游击战术就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形成的。这没有錯。但是国民党会用吗?深入了解历史就会发现,抗日战争时期,尤其是初期,国民党军队也积极组织开展过游击战。有一年高考还考过。这就需要我们老师指导学生带着问题看书找答案,还需要运用自己的知识来给学生点拨释疑。
四、反思难点,化难为易
突破教材难点是整个课堂教学的关键点。难点难点,教材难讲,学生难懂。假设我们把每一节课、每一个单元、每一轮教学的教材难点的处理措施、上课效果、改进设计等都记录下来,加以分析、探讨,再形成一定的做法,整理成册,教师就掌握了一项化难为易的“必杀技”,必利于提升处理教材、提升学生突破难点方面的能力,从而强化理解教材的效果。个人觉得,学生掌握得如何才是检验教师反思是否成功的试金石,而其中的关键点是如何设计新颖的课堂教学。不同的学生,就相应地设计不同的教学任务。当然,这需要我们重视学生,随时观察学生的反映,决不能忽略学生,自己顾自己地讲一套。现在的课程标准,更注重教材整合,活用教材,准备好材料,进行重新设计、拓展、整合,化难为易。
五、反思创新,更进一步
每上一节课,每结束一个单元,每完成一个学期的教学任务,作为教师都应该让自己划出专门的时间,沉静下来,认真总结,深刻反思。知识点解读的误区有突破吗?这样启发学生妥当吗?知识训练到位吗?知识点上有新发现吗?教学方法上有新的措施吗?可以试一试总结摸索一些教学规律吗?
及时总结得失,及时取舍,及时归纳,扬长避短,更进一步,能极好地为自己未来的教育教学提供帮助,也能为以后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教研水平的提高奠定基础。
六、反思自己的反思,精益求精
我作为一位从事多年一线教学的历史教师,认真反思自己,专业学科知识是扎实的,但也清醒地意识到,教师的综合素养是多方面的,教育教学理论的丰厚程度,教材解读的广度和深度,教学方法和学法的融合程度,学生学情的把握程度,课堂组织的灵活程度等,这些都影响我怎么样科学而又有重点地去反思、去总结、去归纳、去创新。
我们在反思过程中不能只注重“面”,应是精准对标,对一小点内容一针刺入,打通经络,理通脉络,收获健康。
我们在反思中还要注意做正确的问题归因。假使我们先入为主,总认为有些问题的原因是“客观”存在的,甚至是无法改变的,那么我们就会越来越冷漠地对待问题,也更不愿意寻求帮助。因此,我们正确归因并指导学生积极归因,来找到解决问题的根源,这太重要了。
当然,一篇好的教学反思还应该有教育教学理论的支撑,为解决方案找到科学依据,并与实践相对照。
反思之路,长且远。但一定能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先“就事论事”,再超越“就事论事”,期待从“一滴水中照见太阳的光辉”。
责任编辑 黄铭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