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义务教育阶段是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阶段,因此,教师一方面需要帮助学生将课本知识吃透,另一方面则需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学习能力。为此,文章基于对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必要性与将生活化元素融入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意义的分析,提出了融合教学的具体策略,以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活化;小学;数学
作者简介:马有福(1981—),男,甘肃省天水市张家川县恭门学区城子小学。
在小学教育教学中,将生活元素与学科知识相关联,不仅有助于锻炼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在小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培养方面也发挥着显著的促进作用。但是,结合小学生活化教学现状来看,小学数学学科中生活化元素的应用和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本文针对这一问题展开讨论。
一、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必要性
在傳统的小学数学课堂中,部分教师主要采用“填鸭式”教学方法,导致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被严重弱化,其课堂学习积极性也随之下降,从而影响了数学科目的教学成效[1]。新课改的持续深化推进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摒弃知识灌输式授课方法,主动更新教学理念,将生活化教学模式引入课堂,带领学生结合个人的生活经验,更加深刻地理解各类数学知识点和抽象数学概念[2]。从本质上看,生活化教学模式有机融合了生活实际与数学教学内容,能够更好地培养小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并作用于小学生综合素养的培育和发展。
二、将生活化元素融入小学数学教学的意义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
学好数学的一大前提,就是要对数学产生兴趣。但小学数学课程有着一定的复杂性和抽象性特征,如果小学生在日常学习期间,对课本中知识点和概念的学习停留在初步了解和背诵,则难以形成创新性思维模式,比较枯燥的教学内容还可能导致小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抵触情绪[3]。此时,教师若将更多的生活化元素引入课堂中,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其好奇心,还可以结合学生实际需求,创设相应的情境,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有助于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想要学好数学,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但是,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生活经验不足,思维活动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很难准确认识各种抽象的数学概念以及各类知识内涵,在新旧知识的融会贯通方面也存在能力欠缺的情况[4]。面对上述问题,若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融入更多的生活化元素,一方面可以为小学生提供更好理解的学习参照物,另一方面则可以在潜移默化中锻炼小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逻辑能力,最终提升其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三)有助于提高小学生实践应用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使学生做到理论联合实际,具备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5]。生活化教学模式作为深受师生喜爱的一种教学手段,可以在激发小学生自主探索意识的同时,强化小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6]。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之中融入生活化元素,可以使小学生深入体会数学知识的精妙绝伦,助推学生的长远发展和实践能力提升。
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生活元素时面临的困境
小学数学学科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逻辑性,而学生对于知识的认知往往基于感性认知,这对实际教学造成了一定影响,也导致教学中生活元素的融入面临一定困难。此外,课堂教学本身存在的问题也制约了生活元素的融入,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形式化教学问题比较严重。部分数学教师在课堂上融合生活元素进行教学时,完全是“为了融合而融合”,未能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思考问题,导致知识与生活之间衔接的连贯性不足,影响教学效果。
其二,教学与生活关联的紧密度不够。部分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虽然会有意识地将生活元素引入课堂,但却存在过于注重理论教学,对生活化教学的研究不够,导致知识与生活之间的关联紧密性不足的问题。
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生活元素的策略研究
(一)依托教材合理选择生活元素
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内容,均为教育专家反复斟酌筛选而出,具有系统性。因此,教师在课堂授课时,可以依托教材,从以下几个层面融入更适宜的生活化元素。
其一,教师应对现有的教材内容进行分析,找出其与生活元素之间的联结点,重点考量二者的契合度,防止出现教材内容与生活元素缺乏匹配性的问题[7]。例如,在教学“十以内的加减法”相关知识点时,教师可以站在学生的视角,选用一些学生日常生活中比较喜欢的实物辅助教学,如糖果、玩具等,或是鼓励学生将自己感兴趣的生活元素带进课堂,而后在“数一数”环节中,以数实际生活物品的方式,加深学生对数字加减法的印象,并使其逐步形成数形结合思维模式。
其二,教师应从生活元素的视角着手,做好相应素材的搜集和整理工作。教师要在课前准备阶段明确目标和授课内容,以更好地选择生活元素,在吸引小学生课堂学习目光的同时,调动其学习兴趣,以此提升生活元素融入课堂的效果。教师在选配生活素材时,还需考量素材本身的多样性和趣味性,在深入挖掘课本资源的基础上,拓宽对课外教学资源的关注范围。例如,教师在讲解“平均数”这一知识点时,就可以先让学生在课堂中列举出生活中常见的平均数。如有学生举出池塘边标注的平均水深2米的警示标志的例子,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发散思维,判断进入该池塘是否会遇到危险。这在帮助学生增强对平均数知识点的记忆的同时,还可培养其形成自我保护意识,更好地达成教学目的。
(二)利用生活实际问题引入新知
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将知识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一一对应,可以使学生在轻松理解知识点的同时,锻炼学以致用的能力,以此充分发挥数学的教育价值,培育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8]。具体可从以下两方面展开。
其一,利用课前预习环节,引导学生参与实践。例如,在教学“数学统计”一课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调查作业,由学生自行选择调查任务内容,如家庭收入、每日起床时间等。随后,教师可以结合学生调查得出的数据,在课堂上与学生一同绘制相应的统计图表,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获得感和成就感,为其后续学习夯实基础。
其二,教师应主动做好课堂延伸,让学生在生活中主动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不断地拓展个人数学学习思路[9]。例如,教师在讲解完“图形运动”这一知识点之后,就可以为学生布置“观察身边事物,分析其与图形运动变化的关系”这一作业。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很多建筑物、图像均是由图形运动和变化转换而来。在完成开放、生活化的作业时,学生保持着高昂的学习积极性,学习质量也有所提高。
(三)以生活语言诠释数学语言
数学具有极高的严谨性,且拥有独立的語言体系,因此数学语言有一定的抽象性。而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认知能力比较弱,理性感知能力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教师在讲解数学知识时,如果单纯应用数学语言来完成教学任务,很难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对此,教师可以抓住机会,利用通俗易懂的生活语言,为学生阐释数学知识,降低学生学习难度,使其实现知而后懂,提升学习效果。
例如,在讲解“利润与折扣”这一数学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引入生活语言,如商场、影视片段中时常出现的打折标语,与课本中的“折扣”这一知识点的关联性比较高,可以作为生活元素引入课堂,以帮助小学生加深对于“折扣”这一数学知识点的理解。随后,教师可以再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分析如何利用百分比的形式表示折扣。此时,学生的探究兴趣会明显提升,乐意主动探究转化方式。整体来看,教师通过生活语言的引入,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了数学语言,从而达成语言转化目标,提升了数学课堂授课质量。
(四)构建生活化数学情境
想让小学生在真实情境下获得更理想的学习体验,感悟更多知识内涵,构建更贴合生活、更具真实性的生活化情境很有必要。同时,生活化教学情境的构建,也更契合小学生的生理、心理成长规律,能够引导其从感性认知逐步走向理性认知,得到全面成长[10]。数学学科本身蕴含着极多的生活元素,教师充分结合教学主题创设生活化情境,对于改善教学环境、营造优质课堂氛围,均可发挥显著效用。具体而言,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生活化数学情境构建。
其一,借助多媒体技术构建生活化数学学习情境。分析多媒体技术可知,其具有图文声并茂的主要特征,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呈现集声音、图片、文字、视频等于一体的真实场景,以此打造更契合学生生活实际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沉浸于学习氛围中,加深对数学知识内涵的理解。例如,教师在教学“小数乘法”知识点时,可利用多媒体为小学生播放视频,用视频展示生活中比较常见的“超市购物”场景,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随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制作超市产品价格展示签,并选择一名学生扮演超市的收银员,其余学生则扮演在超市中选购的顾客,以此构建课堂简易版超市场景。在结账时,要求每一名学生均独立计算出自己所购买物品的总额,进一步锻炼学生的运算能力。
其二,充分利用游戏活动形式构建生活化数学教学情境。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组织游戏活动的方式,将生活化元素渗透课堂,促使学生在游戏中潜移默化地掌握更多数学知识。例如,在教学“位置”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通过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繁华商业街的图片,随后结合课本中关于位置的定义,设计让学生描述图片中某一家商铺的位置的游戏,以此有效强化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空间感。
其三,有效融合生活元素模拟应用场景。应用题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应用题涉及的信息和知识较多,学生在读题和解题时,很容易出现遗漏的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选择一些比较典型的应用题型,结合不同年级学生的生活认知水平,创设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其在生活化氛围和场景下,快速抓住问题主线和解题关键点,最终解出题目,以此优化小学生的应用题解题能力及思维模式。
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学科教育中,想要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将生活化元素充分融入课堂中十分有必要。为此,教师应该依托于课本内容,选择更适宜的生活元素,帮助小学生深入理解课本知识点。同时,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实际情况,为学生引入数学新知识,拓宽学生的数学学习视野。此外,教师还可以积极在课堂上为学生构建生活化数学情境,以此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最终提升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屈志勇.小学数学巧用生活元素构建高效课堂策略刍议[J].学周刊,2022(33):102-104.
田哲.在小学数学课后作业中融入生活化元素与情境的策略分析[J].基础教育论坛,2022(5):57-58.
梁琳.小学数学巧用生活元素构建高效课堂策略刍议[J].中外交流,2021,28(10):1573-1574.
马婕.基于生活化元素的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研究[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22(1):13-15.
段丽东.将生活元素引入小学数学教学的实践及价值讨论[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22(32):7-9.
詹玉萍.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优化对策研究[J].新课程研究,2022(23):75-77.
马楠.生活化教学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实践[J].科普童话·新课堂(上),2022(12):80-82.
毕富蓉,张晓芸.生活情境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科普童话·新课堂(上),2022(6):53-54.
吴萍萍.探究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引入生活元素的策略[J].中外交流,2021,28(12):870.
蔡明霞.浅析如何巧妙结合生活元素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J].考试周刊,2021(12):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