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党的文艺思想的理论体系与实践路径探赜

2023-06-05 22:54:56李艳庆
关键词:文艺思想文艺作品文艺

李艳庆

(河北金融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 保定 071051)

党的二十大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习近平指出:“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 ”[1]因此,文艺事业是党治国理政的重要内容, 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民族的伟大复兴。新时代党的文艺思想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重要成果之一, 这一思想具有严密的逻辑架构、 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科学的实践路径。

一、文献综述

提升新时代党驾驭和发展文艺事业的能力和水平,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都需要不断深化新时代党的文艺思想的研究。纵观学术界已有学术成果,关于新时代文艺思想的研究成果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三大类。

一是对新时代文艺思想生成逻辑、 内容内涵的研究。如白清平、刘梦阐述了习近平文艺观的理论来源, 即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文艺思想的积极因素、经典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观、 当今文艺发展现状及实现伟大事业的现实需要[2]。吉爱明阐述了习近平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包括历史逻辑、思想逻辑、文化逻辑和实践逻辑,即根植中国传统血脉的“化育功能”和“文化自信”、承序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革命性”和“人民性”、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视角的交流融合与共生共荣、 立足新时代社会治理与文化繁荣的现实语境[3]。刘中树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文艺思想的时代内涵, 包括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文艺的审美价值和社会作用、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文艺工作中心环节是创作优秀作品、强化文艺队伍建设等[4]。彭文祥从文艺的价值、传播、传承、创作、创新、管理、人才等十个方面阐述了习近平文艺思想的内涵[5]。 胡艺华、张霞阐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主要内容, 包括文艺地位论、文艺本质论、文艺作品论、文艺人才论、文艺灵魂论和文艺领导论[6]。

二是对新时代文艺思想创新发展、 特征特性的研究。 如赵勇、卞友江认为,通过论述新时代文艺之社会功能、表现对象、接受对象和文艺工作者的职责等, 习近平创新性阐发了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中的人民性观点[7]。 赵炎秋阐述了习近平文艺思想的创新性, 即改变了人们对于文艺的认知方式,全面论述了文艺的中国化问题,对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中的人民观与文艺批评观进行了创新发展[8]。 蒋述卓、李石认为,习近平文艺思想的创新性发展体现在:揭示了文艺与国家民族的发展、文艺与中国精神的塑造、 文艺与市场以及文艺与人民之间的重要关联; 重新确立了主流文化价值内涵;重新强调了文艺创作的“以人民为中心”的本位立场[9]。王瑞、王贤斌阐述了习近平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论述的哲学特征,包括文艺工作的整体性、开放性、人民性、实践性和创新性[10]。 谢宝利阐述了习近平文艺思想的哲学底蕴,包括从物质本源论的维度指出社会生活是文艺的创作源泉,从群众史观与认识论的高度指出文艺创作要以人民为中心, 从反映论的向度提出文艺是对现实生活能动的反映,从辩证法的深度指明文艺的现状、问题及发展等[11]。范玉刚认为,习近平文艺思想倡导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重申了文艺的人民性价值取向, 重新定位了文艺发展的人民性坐标,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功能论、价值论和批评论,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文论话语体系建构提供了思想指南[12]。

三是对新时代文艺思想历史地位、 价值意蕴的研究。如李凯、郑莉阐述了习近平关于文艺重要论述的历史地位。 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史来说, 是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赋予了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新的内涵;从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中国化的进程来讲,是继毛泽东、邓小平后的最新文艺理论成果, 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推向了新的历史高度, 开拓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新境界[13]。 张以一从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新任务、收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新成果、开启了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中国化的新进程三大角度,阐述了习近平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论述的时代价值[14]。 董学文认为, 习近平文艺思想对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基本内涵、问题指向、话语风格、系统构成作出了综合性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艺学说,是21 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15]。

综上, 已有成果对新时代党的文艺思想的研究涵盖了生成逻辑、内容内涵、创新发展、特征特性、历史地位、价值意蕴等方面。 在既有研究基础上,一是需要从理论体系的角度和高度研究、阐发和构建新时代党的文艺思想的理论体系, 单纯的内容梳理不等同于理论体系的构建; 二是关于理论体系的内容内涵,需要科学准确的理解、把握和阐述, 不能混淆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的内容。 为此, 本文基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紧密结合新时代文艺事业发展实情,研究和探索构建新时代党的文艺思想的理论体系, 并在理论体系构建的基础上, 研究和阐述新时代党的文艺思想的实践路径。

二、理论体系

关于新时代的文艺工作, 习近平作出了诸多重要论述,这些论述具有严密的内在逻辑架构,内蕴着完整的理论体系。 以新时代文艺工作重要实践为基础,基于理论向度从价值意蕴、主体力量、原则立场、关键所在、路径举措和政治保障六大维度构建新时代党的文艺思想的理论体系, 从理论体系的高度全面阐发新时代党的文艺思想的深刻内涵。

1.价值意蕴

民族复兴论,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繁荣兴盛”[1], 明确了新时代文艺的价值意蕴。 习近平指出:“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而实现这个目标, 必须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文艺和文艺工作者的重要作用。 ”[1]所以,文艺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兴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价值。 原因在于:一是就文艺本体性而言,文艺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重要力量, 如果一个民族在文艺方面缺乏创新创意,对人类毫无贡献可言,那么真正意义上的民族复兴将无从谈起。所以,在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中,蕴含着文艺的繁荣兴盛,民族复兴是一种整体性的全方位的复兴, 文艺的繁荣发展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构成因素。 二是就文艺的工具性而言,如文艺有着引领时代的重要作用,在历史攸关时刻,文艺能够感国运变化、立时代潮头、发时代先声,拉开时代进步的帷幕,吹响历史进步的号角;文艺有着价值整合、规范整合、结构整合的重要作用,为民族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有助于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文艺有着改造国人精神的作用,可以洗礼人的灵魂,让人发现和感受自然、生活、心灵的美,引导人们增强道德荣誉感和判断力。总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物质力量的雄厚,也需要精神力量的强大, 必须建立在文艺繁荣兴盛基础之上, 这也是中华民族现代性追求与诉求的深刻体现。 尤其是进入新时代以来,面向世界、憧憬未来,更需要具备高远视野与格局,全面认知和充分发挥文艺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作用。因此,民族复兴论明确了新时代文艺的价值意蕴。

2.主体力量

文艺队伍论,即“建设一支宏大的文艺人才队伍”[1],明确了新时代文艺的主体力量。 习近平指出:“繁荣文艺创作、推动文艺创新,必须有大批德艺双馨的文艺名家。 要把文艺队伍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 努力造就一批有影响的各领域文艺领军人物,建设一支宏大的文艺人才队伍。”[1]马克思主义实践论认为,实践的主体力量是人,实践活动的范围、过程、结果以及效果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主体性。文艺属于创造精神文化的实践活动,文艺工作者尤其是文艺人才,是构成文艺创作的主体,其能力水平、行为选择等,对文艺的生产创作具有重要影响。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就非常重视文艺队伍建设, 他强调在革命实践中,与反动势力进行革命斗争时,只是拥有枪杆子是不够的,为了将枪杆子的威力发挥出来,还需要充分发挥文化与文艺工作者的作用,“我们还要有文化的军队,这是团结自己、战胜敌人必不可少的一支军队”[16]847。 所以, 我们党很早就认识到文艺人才的重要性,高度重视文艺队伍建设发展。近年来,广大文艺工作者勤奋耕耘、默默奉献,充分发挥特长与优势,创作出了大量的优秀文艺作品,纵观各个艺术门类,作品数量之多,形式、风格、流派之多样,体裁、题材、主题之丰富,群众性文艺活动之广泛,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整个文艺队伍具备很强的创造能力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整体而言,文艺队伍是好的,值得党和人民信赖。但是,与此同时, 文艺人才队伍建设和培养中也存在不少问题,如人才结构不尽合理、人才队伍青黄不接、文艺人才生存压力较大、优秀人才流失严重、经费投入不足、人才激励机制不尽完善、文艺人才培训不足等,这些问题需要给予高度重视,着力破解。尤其是进入新时代以来, 文艺的发展繁荣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全面繁荣文艺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不断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更是需要一支高素质的文艺人才队伍,这是时代的呼唤,也是人民的期盼。有没有一支有智慧有才情、敢担当敢创新、可信赖可依靠的文艺人才队伍,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文艺的发展水平与前途。 因此,需要更加注重文艺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各领域文艺领军人物, 为新时代文艺事业发展繁荣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支撑与保障。总之,文艺队伍论明确了新时代文艺的主体力量。

3.原则立场

人民中心论,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1], 明确了新时代文艺的原则立场。 习近平指出:“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 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 ”[17]由此明确了文艺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即文艺必须服务于人民。 原因在于:一是就社会性质而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体与中心,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文艺服务于人民, 是区别社会主义文艺与资本主义及其他一切社会形态文艺的标志。“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18],这一发展理念同样适用于社会主义文艺, 文艺发展的首要任务就是在为人民服务过程中不断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二是就经济制度而言,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文艺属于思想上层建筑的范畴, 而上层建筑又是由特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 经济基础的本质体现在由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其中生产资料归谁所有是其主要因素。 社会主义中国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 即以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为基本形式,由此决定了我国文艺的人民属性,文艺必须服务于人民。 三是就社会矛盾而言,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转变。 为了有效应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改变、 文艺发展局势的转变和人们需求层次的多变, 只有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原则与立场, 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奉为最高准则,才能满足人们对文艺的需求,文艺才能充满活力、兴盛繁荣。 总之,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是新时代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文艺事业的前途与命运。所以,人民中心论明确了新时代文艺的原则立场。

4.关键所在

优秀作品论, 即“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1],明确了新时代文艺的关键所在。 习近平指出:“推动文艺繁荣发展, 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 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 ”[1]“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震古烁今的伟大事业,需要坚忍不拔的伟大精神, 也需要振奋人心的伟大作品”[19]。 就文艺作品本身而言,优秀文艺作品并不拘于一格、不形于一态、不定于一尊。“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其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1]。 这为衡量检验优秀文艺作品提供了标准,也为生产创作优秀文艺作品提供了原则。 优秀文艺作品具备深刻的洞察力、强大的思想引领力,能够洞察人生百态,理解现实发展状况,揭示社会发展规律,帮助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这谓之思想精深。优秀文艺作品能够按照美的规律,创作艺术形象,使其富有个性而又立体饱满,能够借助于精湛的艺术手法, 塑造典型形象, 使其折射出中国社会、中国人的精气神,这谓之艺术精湛。 优秀文艺作品以严肃的态度和严格的标准, 用心打磨推敲作品的每一环节、情节、细节、角色和台词,进而打造出文艺精品,这谓之制作精良。 总之,优秀文艺作品既具有思想性,又具有艺术性,是“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1]。 就历史角度而言, 历史上文艺的繁荣繁华时期,离不开大量的优秀文艺作品。优秀文艺作品是对本民族的发展历史、社会实践、人民奋斗等的艺术缩影,凝练了本民族特有的审美心理、价值认同和艺术特性, 显露着对共同价值和民族精神的感悟、追求和传播,是某一时代文艺经过革新、演进、 创新而最终呈现的最高层次的文艺技能发展水平。因此,优秀文艺作品是体现民族文化创新创造能力的范本, 是对人民在认识和改造世界过程中形成的智慧结晶的升华。 某个时代的文艺水平的高低、文艺成就的兴衰以及文艺的历史贡献,直接经由这个时代的代表性作家和代表性作品体现出来。就文艺工作者而言,评价其艺术造诣和劳动成果,要看作品。 作品是立身之本,只有不断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兼具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才能不断给人民群众以更好的精神食粮。因此,致力于打造文艺精品, 专注于优秀作品的生产,是文艺工作者的终身使命和永恒追求,“要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搞创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1]。 总之,文艺的全部内容都要围绕作品来进行,所有表达、价值都要靠作品来实现。“没有优秀作品,其他事情搞得再热闹、再花哨,那也只是表面文章,是不能真正深入人民精神世界的,是不能触及人的灵魂、 引起人民思想共鸣的”[1]。 进入新时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增长, 更加需要优秀文艺作品来彰显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实力和文化魅力。所以,优秀作品论明确了新时代文艺的关键所在。

5.路径举措

中国精神论,即“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1],明确了新时代文艺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路径举措。 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 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20]由此,揭示了中国梦与中国精神之间的内在关系。首先,中国梦是中国精神的凝聚与升华。 中国梦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是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和理想愿景,其作为一个崭新的概念,有一个漫长的发展历程, 是中国精神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的积淀与升华,是凝聚全民族力量的精神纽带。 其次,中国精神是中国梦的精神基础和支撑。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对精神具有决定作用,同时精神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中国要发展,除了大力发展生产力之外, 更重要的是需要重视精神力量的建设,中国精神始终是走中国道路、实现中国梦的坚实基础。 其中,“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 改革创新始终是鞭策我们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20]。中国精神的力量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着强大的精神支撑和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习近平进一步指出:“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 ”[1]这一论断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注入了精神生气, 更揭示了社会主义文艺对于培育和弘扬中国精神的功能价值。 文艺是人类精神文明的生动写照与形象表征,其对精神文明的丰富和发展,有着强大的助推力,是凝聚民族精神力量、塑造民族品格的主要途径。优秀文艺作品往往具有某种精神意蕴,能够一扫颓废萎靡之风,陶冶人生、温润心灵、启迪思想,而缺乏人文精神的作品,往往是没有思想内涵的文艺糟粕。 社会主义文艺只有以推崇中国精神为己任,将中国精神融入到作品的肌理之中,追求创作有灵魂有情感的文艺精品, 才能弘扬伦理道德、锻造时代精神、铸造人民灵魂。由此可见,文艺对于培育和弘扬中国精神有着积极而独特的作用,必须将这种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即通过文艺培育和弘扬好中国精神, 进而积极助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所以,中国精神论明确了新时代文艺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路径举措。

6.政治保障

党的领导论,即“加强和改进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1], 明确了新时代文艺工作的政治保障。习近平指出:“加强和改进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是文艺事业繁荣发展的根本保证。”[19]文艺与中国共产党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就属性而言,我国文艺事业是社会主义性质的, 为人民服务是发展文艺事业的最终目的。党是具有高度文化自觉、自信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党政军民学, 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21]。 党的领导是全面、系统、整体的领导,是一切事业发展的领导核心,文艺包含其中。党的根本宗旨在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因此,社会主义文艺为人民书写、抒情、抒怀的要求必然蕴含其中。 社会主义文艺在党的领导下始终面向人民,目的在于维护人民文化利益、满足人民文化需求、提升人民文化素养,这也是践行党的根本宗旨的深刻体现。由此出发,就能准确理解和把握党与社会主义文艺之间的关系、 文艺党性与人民性之间的关系、 文艺创作自由与政治立场之间的关系。 就历史而言,党历来重视文艺工作,党自成立至今, 始终将文艺置于社会主义建设整体框架之中, 始终把文化艺术视为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力量,长于领导文艺战线、善于凝聚文艺队伍、敢于推动文艺创新、严于坚守文艺阵地。 广大文艺工作者在党的号召与领导下, 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实践征程中,创作生产了大量的优秀文艺作品,推进了社会主义文艺的繁荣发展。所以,历史充分表明,牢固坚持党的领导,是我国文艺工作的生命线, 任何离间或摆脱党的领导的做法,与党情、国情不符,也不利于文艺的健康发展。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社会热点问题与现象层出不穷,文艺正处于新的发展阶段,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文艺工作任重而道远。 因此,推进文艺的发展繁荣,进而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更需要强化并改善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这属于根本性、原则性问题,决不能松懈动摇。 总之,“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根本保证”[1],社会主义文艺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党的领导。所以,党的领导论明确了新时代文艺工作的政治保障。

三、实践路径

在上述理论构建基础上, 基于实践向度分别从价值意蕴、主体力量、原则立场、关键所在、路径举措和政治保障六大维度的实践推进构建新时代党的文艺思想的路径体系, 阐述新时代党的文艺思想的实践推进路径, 从而基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度全面完整阐释新时代党的文艺思想。

1.价值意蕴维度

其一,引领时代风气。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1]。 文艺源自生活,又要高于生活。 所以,文艺需要体现和代表时代的风貌,在此基础上,更应该引领和引导时代的风气。比较而言,显然后者的层面更高, 深刻揭示了文艺所应具有的重要的社会功能与作用。 这恰恰契合了社会主义这一社会形态,社会主义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要构建精神文明,不断提升人的精神品质,基于精神角度,打造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所以,就时代风气而言,文艺理应先觉、先行、先倡。 当前,我国社会中存在一些错误思潮,如去主流化、去价值化、去历史化等;存在一些错误观念,如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等,大行其道、恣意泛滥。一定程度上,文艺亦深陷其中,甚至推波助澜。 如果不加以解决,必定会给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来负面影响。 为此,必须积极发挥文艺的作用,借助优秀文艺作品,书写、记录时代的发展进步,将时代主旋律唱响, 将时代新风貌展现, 创造时代新生活、引领时代新风气,陶冶道德情操、提升精神品质,让中华儿女团结一致、走向未来。 这是文艺发挥其时代作用的重要维度和指标, 也是文艺工作者的时代使命, 深刻体现了文艺引领时代的巨大作用。

其二,助推民族复兴。 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已然开启, 这一伟大事业长期而艰巨,离不开伟大精神,需要精神支撑与保障。“实现这个伟大事业,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1]。 新时代的文艺是重要的事业,相较以前,肩负着更多的责任。 除了反映社会生活,给人以启示与教育、认知与审美,还是社会进步、事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内容,有着更加重要的地位,其发展繁荣至关重要。进入新时代,我国文艺的发展乃至全面繁荣,有了更加广阔的舞台。 所以,在这方面,文艺工作者重任在肩、义不容辞,要紧扣时代主题,树立主人翁意识, 将个人的艺术生涯主动对接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 在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刻录自己的艺术人生,力争有所作为。

其三,助构命运共同体。“以文化人,更能凝结心灵;以艺通心,更易沟通世界”[1]。 如果以更为宏大的世界视野审视文艺,文艺当属“世界语言”,通过文化艺术的交流、沟通,有助于人与人之间的心灵沟通与相互理解,有助于不同国家、民族间的互鉴共存。所以在很大程度上,文艺理应是人类共同守护的精神家园, 可以超越源自国家与民族利益的种种局限,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这也是时代发展所赋予文艺的新功能。因此,文艺工作者要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坚持文明交流、文明互鉴、文明共存,在进行艺术表现时,择取健康向上的题材,创作文艺佳品,将当代中国的巨大变革和全面进步予以生动展现, 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向外部世界彰显中国的审美旨趣,传播中国的价值观念, 更要在文艺作品中传播和弘扬人类共同价值,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生产创作。

2.主体力量维度

其一,明确角色定位遵循成才规律。文艺工作者虽然来自群众,但是其目标职责在于服务群众,所以在思想觉悟、道德追求、社会使命等方面,不能等同于普通群众,需要有更高的角色定位。文艺工作者应该是先进文化的践行者、 社会风尚的引领者、真善美的传播者。 需要具备责任、品位与格调,以高度的自觉自信推动文艺的新发展,以高雅的艺术风格彰显文艺的内在美, 以高尚的思想内涵提升文艺的引领力。 永远牢记第一身份和主要角色是灵魂的工程师,不断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文艺自觉。文艺工作者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往往需要长期修炼、不断提升,虽然其发展起点、成长道路、艺术成就不尽相同,但是其中蕴含着普遍和共同的基本规律,即养德和修艺相统一、悟道和练术相统一、重情和循理相统一、修心与修身相统一、传承与创新相统一、敬业与乐群相统一、只有做到这六个统一,才能逐渐成长为德艺双馨、内外兼修、全面发展的文艺人才,这也正是新时代所需要的文艺人才。

其二,强化专业素养提升思想道德。 “立德树人的人,必先立己;铸魂培根的人,必先铸己”[17]。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和审美启迪,这是文艺所具有的重要功能, 而艺术家自身的综合素质、 素养状况,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文艺功能的发挥。 那些传世经典,无一例外都深深体现着艺术家的道德、胸襟、品行、才学等。所以,打造一支德艺双馨的文艺人才队伍尤为迫切, 是新时代文艺队伍建设的核心所在。 这里的“德艺双馨”是衡量优秀艺术家的主要标准,德主要是指艺术家的高尚人格,艺主要是指艺术家的艺术才能。德先艺后,德是艺术家安身立命之根,艺是艺术家成就事业之本。文如其人, 德艺双馨的文艺名家是文艺精品产生的人才基础,是文艺精品生产的第一生产力。在专业素养方面,要不忘初心,牢记艺术理想,不断增加知识储备,丰富专业知识,强化艺术训练,提高自身素养,提升专业水平,力争做到“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在思想道德方面,要严格遵守法律、遵循公序良俗,抵制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做人堂堂正正、做事清清白白。 敢写敢歌正能量,敢怒敢批丑恶事。 弘扬艺德行风,自尊自爱,树立良好社会形象。 总之,文艺工作者要努力培植真才学、高品位、好德行,以赢得群众喜爱、社会尊重。

其三,培养青年人才引导新生力量。进入新时代, 展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发展与未来,毋庸置疑,青年文艺人才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唯有青年文艺人才不断成长,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新时代文艺事业才能后继有人、发展繁荣。 为此要积极打造发展平台、完善成长机制,努力营造青年文艺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要识才爱才,更要敬才用才, 引导他们循正而行, 鼓励他们潜心创作,支持他们勇担大任,让当代青年文艺人才喷薄而出、群星璀璨。 此外,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新的文艺组织如网络文艺社群、民营文化工作室及文化经纪机构等大量涌现。 新的文艺群体如自由撰稿人、网络作家、独立歌手演员等非常活跃。 古今中外,在文艺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有很多的艺术名家大家都是产生自社会和人民中。 所以,需要进一步加强新时代的文艺统战工作,将工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最大力度团结他们,对其成长和发展加以正确的引导, 让他们融入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文艺队伍中。

3.原则立场维度

其一,文艺服务人民。 就国内而言,进入新时代,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进一步提升,文艺品味也越来越高,越来越期待高质量的文艺作品。只有抓好新时代的文艺生产创作, 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产品,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 如文学、电影、音乐、美术、曲艺等文艺形式,要把握人民需求,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创作生产出优秀的作品,不断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就国际而言,进入新时代, 中国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国际地位不断提升,正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其他国家更加迫切地想了解中国,包括我们的人文历史、风俗习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对自然、历史、未来地看法等。 在这方面,文艺有着独特的作用,借助文艺可以让国际社会更好地了解和认知中国。 所以,需要进一步强化对外文艺交流,加大宣传推介力度, 让国外人民更多更好地了解中国的优秀文化艺术,在审美的过程中,感受人文魅力,同时加深对中国的认知与了解。

其二,文艺取材人民。 “文学艺术的成长离不开人民的滋养, 人民中有着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沛源泉”[17]。 文艺是离不开人民的,文艺创作之源泉,就在于人民的生活,所以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切优秀的文艺作品,无不充满了对人民悲欢的关切、 对人民命运的悲悯,都是在为人民抒写、抒情、抒怀,反映了人民的心声,彰显着深厚的人民情怀。 所以,唯有植根人民现实生活,倾听人民之心声,反映人民之关切,文艺方能充满活力,进而繁荣发展。 此外,人民群众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生动具体的存在,人民群众有情感、爱恨和梦想。所以文艺工作者在进行文艺创作时, 不能高高在上, 远离甚至脱离人民群众,不能从自我感受出发进行文艺创作,而是要时刻关怀人民的冷暖幸福,感受人民的感受,从人民生活中汲取营养,刻画人民喜怒哀乐,坚定人民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与信心。

其三,文艺热爱人民。 文艺的命运,取决于文艺是否有感情以及对谁有感情。 社会主义文艺必须热爱人民,如果不热爱人民,对人民没有感情,就不是为人民创作,不会有未来。关于文艺热爱人民,就方法而言,文艺创作最根本、最牢靠的方法,就是走进和融入人民生活,扎根人民生活,让自己成为人民中的一分子,感悟生活的本质,吃透生活的底蕴,反复咀嚼生活,直至消化吸收,继而变成文艺作品中动人的形象、深刻的情节,这样的作品才能激荡人心、引起共鸣。所以,文艺创作的手法、技巧等,是服务于内容的,是为了更加鲜明而透彻地说人说事说理。如果背离这一原则,单纯的手段或者技巧是没有意义的。就内容而言,中华民族的文明发展进步,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浴血斗争,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历程,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等, 这些为文艺创作进而为文艺热爱人民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在创作过程中,要以歌颂光明、抒发理想、引导道德为主,用美善战胜丑恶,用光明驱散黑暗,给人们以梦想和希望,进而鼓舞人民前进。

其四,文艺人民评判。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而实践的主体是作为社会历史发展主体的人。所以,评判文艺作品这一实践活动,最终应该由人民来评判。 好的文艺作品,必然首先要经得起人民的评判,同时,也是经得起市场检验的作品。 因为文艺的价值首先体现在对人的灵魂的铸造,这属于文艺的社会属性,也是文艺社会价值的体现。同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艺还具有经济属性,可以通过市场实现其经济价值,这是客观事实,所以要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 但是,二者相比较,经济效益不是第一位的。当二者出现矛盾时,社会价值要高于经济价值,社会效益要高于经济效益,后者必须服从于前者。 总之,就优秀文艺作品而言,首先需要在思想和艺术上有所建树,保持文艺的独立价值,坚守文艺的审美理想。同时,还能得到市场的认可,在市场上大受欢迎, 但是也不能完全被市场所左右。 所以对于那些反映市场接受程度的量化指标,如收视率、发行量、票房收入等,要合理设置,不能将这些指标绝对化,否则会有悖文艺的初衷[22]。

4.关键所在维度

其一,坚持正确创作方向。 “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1]。 社会主义文艺有着明确的服务对象,即为人民和社会主义服务,这关系到文艺事业的前途命运,属于文艺发展的根本方向,也是最基本的要求。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与日俱增,我国文艺事业也蓬勃发展,文艺工作者们积极奋进,创作出了大量的优秀作品。但是与此同时,文艺生产创作中也存在不少问题,突出表现在创新不足、抄袭模仿、高质量作品不多等。如在某些作品里,有的包装过度、追求奢华,形式大内容少;有的将经典扭曲、将历史颠覆,丑化人民和英雄;有的不分是非、不辨善恶,大肆渲染阴暗面等。这些问题深刻警示我们,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发展,绝不能迷失方向。我国社会主义文艺必须永远是人民的文艺,“文艺为什么人”这一根本性、原则性问题,必须时刻谨记,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不能出现任何偏差。如果社会主义文艺失去了初心,只是一味地追逐利益,文艺就会失去生命力, 进而失去对社会历史发展应有的推动作用。

其二,树立正确创作态度。 “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要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搞创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1]。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法则的确立, 一定层面上人们的物质欲望迅速膨胀蔓延,文艺界亦颇受影响,随波逐流甚至推波助澜,有的心浮气躁、精于算计,有的行色匆匆、追名逐利。 所以,浮躁是当前文艺中存在的最为突出的问题。 以浮躁之心和功利之手进行文艺创作,致使低俗作品大量产生、大行其道,最终结果只能是误导创作。 古往今来, 那些伟大的艺术家,其成长都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那些传世的文艺巨制,都是笃定恒心、倾注心血的作品,其制作精良、艺术精湛、思想精深。因此,文艺创作最忌讳浮躁,急功近利、粗制滥造甚至竭泽而渔,不仅伤害文艺,也伤害社会精神生活。 所以,文艺工作者需要摆正心态、 端正态度, 确立高远的精神追求,抵制种种急功近利的诱惑,以淡泊、宁静、专注的心态和情绪,专心致志地致力于文艺生产创作。

其三,增强文艺原创能力。 “创新是文艺的生命。文艺创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同创新能力不足很有关系”[2]。 文艺最可贵的品质就是创新。 原创力是文艺的核心竞争力,具有如下特征:一是发展性,是对时代潮流和社会需求的主动顺应。二是首创性,这是文艺原创力的核心要义,是对文艺作品的创新设计。三是独特性,包括文艺创作方法上的独一无二、另辟蹊径、不落俗套,创作资源上的深度挖掘、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创作产品上的可识别化、示范引领、推陈出新。四是科学性,是对文艺内在规律的科学把握, 如果忽视或者背离文艺发展规律,就会偏离正常轨道,窒息文艺作品的生命力。 增强和提升文艺原创力,首先,需要把握时代性, 这是文艺原创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一个时代的经典文艺作品, 都是那个时代社会生活和精神的写照, 都具有那个时代的烙印和特征”[19],如果不能准确把握时代的脉搏, 文艺作品往往很难具备原创力。 其次,需要尊重文艺规律,在文艺创作的整个过程,贯穿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创新,诸如题材、内容、形式和手法等,要不断进行拓展,让内容和形式更好地融合, 让观念和手段更好地结合,让艺术要素和技术要素更好的柔和,进而力争文艺作品的精彩绝伦。 最后,需要和谐的环境,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充分发扬民主,营造宽松氛围,鼓励开展讨论辩论,让不同的文艺观念、风格、 流派等彼此间可以切磋互鉴, 促进文艺体裁、形式与手段的充分发展。 此外,得益于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新的文艺类型不断被催生,文艺观念等不断发展变化,需要紧跟形势的发展,重视并引导好网络文艺的生产创作。

5.路径举措维度

其一,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 民族的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与精神纽带, 中华民族能够历经千年发展而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因为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脉络、精神特质和精神追求,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言,它体现了当代中国的精神,是我们这个国家和人民的共同的价值追求, 是决定文艺性质、方向的最深层次的精神力量。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眼点在于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一重要论断,基于实现民族复兴这一历史使命, 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出发点与落脚点, 为新时代文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了更加深刻具体的要求。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进步与人的发展是一个统一的过程, 人可以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实现自我的发展。 所以,社会建设及其目标的实现, 人是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新时代的文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着力用审美的力量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增强人的精神力量。所以,文艺工作者需要遵循艺术创作规律,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和体现在文艺创作、文艺作品中,通过生动感人的作品形象,告诉人们应该肯定和赞扬什么、 应该反对和否定什么。通过健康向上的文艺熏陶,让人民群众感悟和认同主流价值观,不断积聚和传播正能量,培养可以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尊道德、 讲奉献、求进取、重实干、有自信,形成国家有力量、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的正大气象。

其二,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审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价值和意义巨大。它属于文化根基, 我们国家民族的完整性借由此得以维系;它属于精神命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借由此得以涵养。新时代的文艺创作,需要当代生活的底蕴,更需要传统文化的血脉。中华民族有着独特的思想理念与道德规范, 这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培育和形成的。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就其价值和意义而言,其中很多成分是永不褪色的。如在思想理念方面,有崇仁爱、重民本、守诚信、讲辩证、尚和合、求大同等;在道德规范方面,有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正扬善、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需要结合新时代的发展进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简单复制是不可取的,而是要坚持扬弃,辩证地取舍,重在推陈出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得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其三,学习和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成果。新时代文艺的发展繁荣,不能闭门造车,需要大胆学习借鉴世界上一切优秀的文艺成果。 只有坚持洋为中用、融会贯通,不断开拓创新,才能实现文艺更好更快的发展。自现代以来,我们从未中断过与其他国家文艺的交流互鉴, 我国很多文艺形式都是借鉴国外,同时进行民族性创造转化的成果,如白话文、油画、话剧、电影等。 新中国成立初期,苏联文艺是借鉴学习的主要对象, 极大促进了当时文艺的发展进步,如学习苏联的艺术理论、表演体系、芭蕾舞等。改革开放以来,对世界文艺的学习借鉴更加广泛,只要人民群众认可喜欢,加之赋予其健康向上的内容,就可以为我所用,如街舞、说唱表演等。此外,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文化竞争越来越激烈,因此,文化艺术也要大胆走出国门,在国际市场上展开竞争,在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提升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6.政治保障维度

其一,尊重遵循文艺规律。把握好管理与自由之间的张力关系。 文艺管理与文艺自由间存在着辩证关系,如果二者间的逻辑关系平衡不好,就会影响文艺的发展。如文艺管理过于刚性和强硬,文艺自由的空间就会缩小, 文艺发展可能就会呈现一定的波折。 所以,需要深化认识文艺管理规律,既要给文艺发展足够的自由空间, 又要不断提升文艺管理水平与效率。为此,必须发挥好党对文艺发展的协调功能与作用,如“双百”方针与“二为”政策,就是我们党基于对协调的重视而制定的。各级党委需要将党的文艺方针政策贯彻好, 引导文艺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将文艺单位领导班子选好配强, 尊重文艺工作者的劳动, 关心他们的生活,倾听他们的心声,积极营造良好的创作环境。建设管理好文艺阵地,做到守土有责,坚决杜绝不良作品的传播。 宣传文化部门需要加强对文艺工作的指导和扶持, 加强对文艺工作者的引导和团结。文联、作协需要强化行业管理,加强行业服务。此外,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网络等的快速发展, 出现了诸多新的文艺形态, 对此需要加强研究,完善政策、健全体制,探索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注重管理效率的提升,让文艺精品和人才源源不断地涌现。

其二,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在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原则下,深化文艺体制机制改革,大力发展文艺事业和文艺产业。 具体包括: 一是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相关职能,完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推进文艺事业单位改革,加大公共文化建设力度,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二是生产经营机制改革。 坚持双轮驱动,即政府引导与市场调节,充分发挥市场在文艺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进一步改进政府一元主导现象,推进文艺与市场接轨,促进文艺资源在全国范围内流通,优化产业结构,充分发挥文艺企业的积极作用。三是“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强化对外文艺交流,大胆引进国外优秀文艺产品,积极适应世界要求,将中华优秀文艺打造成为世界所能接受、民族为之骄傲的品牌。四是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 就文艺工作管理体制改革而言, 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是重要抓手,现有文艺工作管理法律法规主要涉及常规性文艺活动,对文艺新业态关注度不足。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形成全面配套的法律法规体系。

其三,加强改进文艺评论。 “文艺批评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是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1]。 文艺评论能够匡正引导文艺活动的是非曲直, 评鉴提升文艺作品的优劣得失, 会影响大众对文艺活动的迎拒、对文艺作品的取舍。 因此,加强和改进文艺评论工作, 是新时代党领导文艺工作的题中应有之义。一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美学观点为指导,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艺理论,要继承创新;对于西方经典文艺理论,要批判借鉴,进而创新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 注重中西审美文化的差异, 坚持艺术标准与市场标准的统一,讲求工作方法,提倡摆事实、讲道理,提倡同志式的、友好的讨论。二是造就新时代中国文艺理论评论队伍,要立场坚定、理论扎实、品格高尚,以宏大的思想格局、宽阔的艺术视野、高尚的精神境界对文艺活动、文艺作品开展评判鉴赏,敢说真话、以理服人、褒优贬劣、激浊扬清,不断提升文艺作品的质量,积极引领社会风尚。三是重视网络这一文艺评论新兴阵地,开展网络文艺理论研究,培养网络文艺批评队伍和网络意见领袖, 积极开展广泛的、深刻的、有针对性的网络文艺评论,力争形成网络影响力、获得网络话语权,对网络文艺生产的前进方向加以引导, 培育良性互动的网络文艺舆论生态。

综上, 新时代党的文艺思想蕴含着一系列原创性的理念、思想和论断,深刻揭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价值意蕴、主体力量、原则立场和实践路径等,就新时代为什么发展文艺、发展什么样的文艺、怎样发展文艺给出了明确回答,进而形成为具有内在逻辑结构的理论体系。 新时代党的文艺思想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艺思想的发展丰富与守正创新, 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新时代我国文艺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必将推动新时代我国文艺事业的发展,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猜你喜欢
文艺思想文艺作品文艺
大地情深
——河北省优秀群众文艺作品巡演活动
大众文艺(2023年20期)2023-11-16 12:06:16
文艺作品
美术界(2022年6期)2022-06-29 01:59:46
1942,文艺之春
环球人物(2022年8期)2022-04-25 21:32:42
丽江市弘扬张桂梅精神文艺作品评论会
壹读(2022年12期)2022-03-24 06:47:26
假期踏青 如何穿出文艺高级感?
论近代中西方文艺作品互译发展现状及趋势
大众文艺(2019年14期)2019-01-27 11:31:55
□文艺范
习近平文艺思想浅析
现实主义对左拉文艺思想的影响
法国研究(2016年3期)2016-05-17 03:56:39
会通与专精:杨义学术研究与文艺思想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