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金融助力乡村振兴实践路径经验分析
——基于吉林省调研实践情况

2023-06-05 18:36:21
吉林金融研究 2023年7期
关键词:抵押物林权金融服务

巩 维

(中国人民银行吉林省分行,吉林长春 130051)

2020年我国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并完成了脱贫攻坚的伟大历史目标,在第二个百年征程的道路上,“三农”问题的重点工作任务已经从扶贫逐步转向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同时,我国于2016年G20峰会上提出的《G20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中,将“数字金融”定义为“传统金融机构与互联网公司相结合,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科技手段实现融资、支付、投资和其他金融服务的新型模式”。

随着科技创新及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金融应运而生,将传统金融模式进行了颠覆性的改变,并引领了未来金融运营模式的发展趋势,极大推进了金融交易的便捷性、高效性。数字金融将先进数字技术与传统金融模式相结合,为人们提供个性化及多元化的金融服务,精准解决客户的金融服务需求,实现了精准与普惠的双重效用,更加适用于乡村背景下的金融服务发展要求,因此未来推动中国乡村振兴发展,数字金融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助推器。

一、乡村金融服务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乡村金融服务供需错配严重

调研显示,各地方个体农户对信贷资金需求量不高,当地目前的授信额度可以满足大多数农户的信贷需求。成规模的乡村经营主体由于多年发展,厂房等固定资产已完成建设,并可以稳步的进行投产,有较为稳定的现金流和投资回报率,可以确保负债的定期偿还,他们对信贷服务的需求是满足于日常生产的周转,资金需求规模不是很大,且有固定资产等抵押物,商业银行完全可以满足其融资的需要。在乡村领域有强烈融资需求的群体是当前正在计划扩大规模转型升级的农户、城市资本下乡投资创业的群体、返乡还乡创业的农户群体,这类群体由于处于创业初级阶段,一切都处于起步阶段,缺乏固定厂房等有效的抵押资产,融资需求强烈且融资期限长,而且在投资阶段无法保证稳定的收益。然而,目前大多数商业银行针对乡村融资提供的信贷服务期限较短,且额度大多数在50万以下,无法满足当下对融资需求量较大的群体,最终导致信贷期限供需错配的问题。

(二)乡村金融服务要求门槛高

1.对乡村产业主体规模要求门槛高

目前各地方农业生产主体既有大规模新兴农业产业主体,也有小规模普通农户经营主体,通过调研发现,大部分获得信贷服务的经营主体为当地龙头企业或者是大规模农业经营主体,而小规模个体农户、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的融资率占比较低。由此可以发现,各金融机构在提供信贷服务时,重点面向那些发展规模成熟、有稳定现金流和收益的高质量客户。然而由于那些小规模经营主体缺乏合格的抵押物担保、创业初期发展不稳定性强等原因,各金融机构对此类客户会尽量规避风险或者严格进行经营情况评估,由于对乡村产业主体规模要求门槛过高,最终导致小规模经营主体融资需求得不到满足。

2.对乡村产业主体抵押物要求门槛高

农村现有可抵押物一般为农房、农田、林权等三权资产和其他一些容易变现的家庭可用资产,然而在乡村大部分经营主体拥有的农业器械、畜牧资产、集体产权资产等都没有被金融机构列为合格的抵押物,这种类似的现象极大影响了乡村经营主体的融资效率,使得大多数乡村经营主体因抵押物问题获得不到融资。

(三)金融机构对抵押物评估及处置的困境

1.抵押物价值评估标准不统一

对农房、林权、农田三权资产抵押物进行价值评估时,评估的标准尚不统一,并且在很多地区缺乏评估机构。课题组调研通化邮政储蓄银行时发现,在林权价值评估过程中县域缺乏评估森林资源资产相关的的人员和机构。借款人为了能够获取更多贷款资金,在办理贷款业务的过程中可能会通过一些方式要求评估机构的估值高于森林资源资产的原本价值。同时,森林资源中林木的品种、年限、成熟度都不尽相同,并且目前林木评估的标准还不够完善,评估机构专业程度不够,容易造成森林资源资产价值评估过高,进而影响信贷资金的安全性。另一方面,在进行林权抵押贷款之前,需得到林权主管部门对抵押物的价值评估认定并进行登记,但目前在县域范围,多数林权主管部门尚无此业务,而且相关评估机构尚未设立,缺乏专业能力的评估人员,这也是当前制约林权抵押贷款的主要因素。

2.处置抵押物交易机制不健全

以三权资产等作为抵押物且到期无法按时偿还时,金融机构处置抵押物面临抵押资产无法流转变现或者由于人员变动问题导致抵押合同无法执行的情况,致使金融机构承担信贷风险,导致金融机构对乡村信贷服务积极性不够高。课题组调研通化邮政储蓄银行在处置集体林权抵押贷款时发现,当前林权的交易体制尚不健全,在林权的集体变现处置方面存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同时,由于森林资源交易平台和相关交易法规没有统一的标准,在森林资源流转方面的管理较为欠缺,从而对森林资源的流转造成了一定的限制。银行在处置到期不能按时偿还的集体林权抵押贷款时,存在着村镇领导变更,贷款合同无法继续执行,抵押物无法变现的不确定性风险。

(四)金融机构获客与风控难度大、成本高

1.乡村金融支持信息不对称

在乡村进行金融交易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征信体系不健全的天然困难,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机构没有纳入征信体系,小微企业信用信息难以获得。个别农村地区整体信用环境欠佳,个人信用观念淡薄,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金融支持工作的开展。

2.乡村金融交易获客成本高

我国农村地区面积大、金融交易网点少,农户进行信贷交易金额普遍较低,金融机构信贷员通过传统方式办理信贷业务,农户办理业务不便利,在信贷评估、催收、信贷调研等方面信贷员都需要进行线上实地开展,增加了信贷员的工作量。借贷双方的互通困难致使金融交易获客成本加大,完成业务所需成本升高,造成乡村金融服务的规模不经济。

二、数字金融助力乡村振兴发展典型案例

(一)数字金融提高金融服务质效案例

阳光村镇银行积极践行“服务三农”宗旨,将客户定位为“三农”及小微客户,业务范围辐射200余公里。为提高业务办理效率,前郭县阳光村镇银行利用语音识别、声纹传导、人脸核身、OCR光学识别、大数据共享等技术,开发了“阳光远程宝”金融科技产品,以远程视频形式引导客户将个人信息修改、贷款面签、对公开户法人面签等过去需要到营业厅办理的业务转移到线上办理,同时通过视频双录、双向传输加密等技术手段全程留证,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全新的服务模式及更好的金融助力。

阳光远程宝自2020年4月上线到2021年共办理线上面签业务3860笔,授信金额约3亿元。在服务效率层面单笔业务由原来的3-5天提升至最快3小时内完成。面审面签业务流程由原来的1-3小时变为3-10分钟,真正为客户打造极致高效的智能化服务体验。

(二)完善数字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案例

梅河口联社加快数字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为消除农村数字金融服务空白,搭建村级平台,解决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梅河口联社本着“普惠金融、因地制宜、服务持续、内控先行”的基本原则,通过思想上重视、措施上细化、考核上跟进等措施,深入推进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截至2021年,建成并投入使用助农服务点237个,布放智能POS机具237台,村屯覆盖率达到60.61%。2021年初至4月末,助农金融服务点交易笔数15,434笔,取现557.44万元。助农服务网点除了具有小额取款、代缴水电费、代售火车票等传统业务外,新上线的社(医)保缴费功能,切实解决了广大农村客户社保医保缴费的困难。对行动不便不能到网点办理业务的老弱病残人员,第一时间携带移动设备上门办理业务,使特殊群体享受更便捷的金融服务。

(三)数字化促进农业发展增收增效案例

大安市农商行大力支持科技型农业企业,坚持数字金融赋能理念,集聚科技、设备、技术等各个要素,大力推进智慧农业和设施农业发展,助力现代农业“加速跑”,于2020年12月为中科佰澳格霖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放款1,700万元,解决企业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和经营发展所需资金。与此同时,科佰澳格霖农业抢抓机遇,适应农村经济发展新形势、新特点、新挑战,助力当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积极拓展盐碱地生态修复板块发展渠道和规模,加大资金和技术投入,围绕农业信息化、智慧化发展模式,自主研发蓝鲸云智能灌溉系统和精农云农田管理系统,将水稻种植、管理、仓储等过程流程化、数字化、智能化,并且为无人控水精准灌溉和节水灌溉研制出玻璃纤维复合材料水渠、智能控制水闸水阀、田间自动监测仪、多种传感器、流量检测仪等硬件设备,尤其是可以实时监测田间PH值和盐分数值,并通过预警系统达到自动灌排水。运用数字化技术将软硬件充分结合在节省人力资源的同时极大提高了机械效率。实现了佰澳格霖农业“依托科技指引改良盐碱地,打造盐碱生态修复新模式”的发展目标,促进了当地生态、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三、数字金融赋能乡村振兴实践路径经验分析

以“阳光远程宝”等为代表的数字金融赋能典型案例上线以来,全国众多传统模式中小银行对其推广价值给予了肯定,已有数十家机构前来借鉴学习,为其他金融机构在乡村地区开展数字金融提供了宝贵经验及借鉴方案。

(一)建立战略科技长期合作关系

抓住国家科技创新发展战略机遇,拓展乡村金融科技业务。寻求与大规模互联网公司建立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机遇,进而为实现金融科技向生产力的转化提供坚实的基础和保障。

(二)线上线下融合便捷服务三农

通过金融科技手段丰富金融服务方式,如智能银行网点、手机App、微信银行等,提升客户体验的同时降低客户成本,让客户体验到更加便捷的金融服务方式,同时提高客户对创新科技服务的接受度。通过金融科技转型将释放的柜员转向零售、营销及其他服务岗位,在降低运营成本的同时,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和客户体验。

(三)智能系统满足三农金融需求

加强对于客户数据的监测、分析,追踪目标客户提升客户服务质量。一是分析客户收支、消费等数据情况,结合实际融入客户授信模型体系,提升客户识别的准确性;二是智能客服及时发现各电子渠道服务过程中出现的中断、受阻等情况,捕获客户断点信息,及时下发到客服人员,并进行实时回访,根据出现的问题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以此增进用户体验。三是智能派单提高贷款服务效率,贷款申请客户在线自助申请时,通过智能定位查找距离最近的网点,并通过派单系统精准调取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依据需求差异进行智能化业务流转,匹配专属客户经理进行全产品周期跟踪服务。

(四)搭建信用平台,联系实际推进农户信用评定工作

由各地区人民银行综合科技部门和征信部门的专业力量,搭建安全流畅可与金融机构有效互通的农户信用信息管理平台。前期由涉农金融机构给予支持配合,依照农户群体数据特点,有针对性地在辖区农村开展普查式农户信用信息收集,统一导入信用平台;后期做好平台数据安全性保密性管理,逐步接入金融机构,实现可控范围的全辖农户信用信息共享查询,解决银行与农户信息不对称、风险控制难等问题。

(五)建立数字金融风险预警及监测机制

数字技术与金融领域发挥其优势作用的同时也存在着极大的风险,特别是在乡村地区,人们对数字技术的认知水平较低,金融风险防范意识较弱,容易发生“庞氏骗局”、套利洗钱等金融风险事情。因此在数字金融实施落地的同时要并行加快建立数字金融风险预警及监测机制,实现金融交易数据的收集,对交易风险进行分析判断,对金融交易的全过程进行数据监控,提高数字金融风险监管能力,保障数字金融安全稳定发展。

猜你喜欢
抵押物林权金融服务
“三农”和普惠金融服务再上新台阶
今日农业(2022年16期)2022-09-22 05:39:34
让金融服务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今日农业(2022年16期)2022-09-22 05:37:16
协力推进金融服务乡村振兴
今日农业(2021年11期)2021-11-27 10:47:17
抵押物转让规则的解释适用
魅力中国(2021年43期)2021-11-26 20:02:25
抵押物处分后抵押权的实现问题与对策
法制博览(2021年25期)2021-11-24 06:34:17
前海自贸区:金融服务实体
中国外汇(2019年18期)2019-11-25 01:41:54
最高额抵押物被司法查封后的新债权法律问题研究
法大研究生(2019年2期)2019-11-16 00:40:28
林权供求信息
林业与生态(2019年5期)2019-06-03 16:36:04
林权供求信息
林业与生态(2019年4期)2019-05-26 14:27:02
林权供求信息
林业与生态(2019年3期)2019-05-21 15: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