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艺 潇
(河北北方学院 法政学院,河北 张家口 075000)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是德国著名音乐教育家和作曲家卡尔·奥尔夫提出的音乐教学理念,其核心是“诉诸感性、回归人本”[1]。近年来,受新课程改革中“以人为本”和“以学生发展为本”观念的影响,幼儿园乃至中小学的音乐课堂纷纷引入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各师范类高校也纷纷开设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课程。但目前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课程从教材内容、教学方式到教学评价仍采用的是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演示和学生重复训练为主。学生艺术素养水平不一,普遍存在缺乏创新精神、学习兴趣低和学习效果不佳等问题。在此背景下,混合式教学为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课程改革带来了新思路。
混合式教学于1996年起源于美国,在“互联网+教育”这一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2]。混合式教学将线上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有机结合,依托互联网重新配置并整合教育资源,具有共享与共建、开放与多元以及共性与个性的特点[3]。这一教学模式本质上是信息技术和教育的结合,包含学习理论的混合、学习资源的混合、学习环境的混合与学习方式的混合[4]。对教师而言,混合式教学模式需要教师在了解学生能力、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的基础上,将线上线下教育的优势进行互补,并不断促进学生的认知和角色发生改变[5]。音乐类课程是中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互联网+教育”这一时代背景下,其在教育组织形式、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了不断改进和创新。实践发现,混合式教学模式对教学资源进行了无限延伸,使学生掌握音乐知识与技能的场地、时间和课时等不受限制[6]。在“互联网+教育”时代背景下,如何进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课程教学建设值得深入探究。
河北北方学院是一所省属应用型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是该校的重点建设专业。该研究对河北北方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实践,以期为其他同类院校提供借鉴。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是一门涉及多领域知识的综合性课程。在课程框架设置上,使用模块化教学主题,包括奥尔夫音乐原理、嗓音造型、动作造型、器乐造型和综合音乐活动五大模块。课程建设以学习通平台为主要依托,借助线上+线下两种方式开展,分为前段分析、资源库建设、课程运行和课后考核4个步骤,每个步骤又细化为逐层深入并紧密连接的具体环节。
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开课前,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特征、能力基础、兴趣方向和教学方法接受程度等情况进行分析,并根据学情设计教学内容。该课程主要依据前置音乐类课程成绩以及对学生的访谈结果进行学情分析。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前置课程有乐理与视唱、声乐课和钢琴课。通过分析音乐基础课程的成绩分布状况可以总体了解学生音乐知识与技能的的掌握程度,为后续教学内容及重难点的安排提供参考。如通过分析乐理与视唱课程的成绩后发现,全班平均分为74.8分,约43%的学生成绩在70分以下,约8%的学生成绩在60分以下,这说明学生乐理基础掌握不扎实,会严重制约学生将奥尔夫音乐教学理论运用到技能实践中。因此,在教学中要带领学生复习乐理知识,如乐谱的解读和演唱、演奏以及基本乐理中音高、音值和各种记号知识等。学生访谈可帮助教师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特征、学习态度、兴趣点以及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从而为制定教学计划指引方向。如在学习态度方面,学生表示对混合式教学模式有一定的兴趣,接受度较高。在学习兴趣点方面,学生对借助先进的音乐交互模拟软件学习课程有强烈的期待。此外,学生大多表示因为接触音乐的时间较短,所以在音乐知识的理解与技能的应用方面还需要教师帮助。
对学情进行分析后,教师可依据学生特点设计教学内容,并准备相应线上资源库。教师在该阶段的工作重点是选取高质量的网络教学资源并将其融入自己的教学设计,包括网络精品课程与讲座、音乐表演、相关音频素材以及奥尔夫音乐活动实录视频等。另外,互联网上有大量的奥尔夫音乐教学实录视频,这些课例和音乐素材质量参差不齐,而学生尚不具备足够的辨识能力,需要教师格外注意甄选。除了对课程资源进行仔细甄选以外,教师还可根据课程需要录制系列微课,供学生线上学习。
立足课程整体建设思路,将教学过程分为线上学习、线下面授和课后拓展3个步骤。
1.线上学习——知识预备
在每次线下课程开课前,学生要通过线上学习进行知识预备,包含观看教学视频、观摩教学实录、欣赏音乐、制作思维导图以及对课程内容进行讨论与思考等。首先,通过观看MOOC等大学教育课程平台的教学资源以及教师提前录制的教学微课等建构知识结构,明晰课程脉络。教师可设置线上互动环节,如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构建知识网络图或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探索答案。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线上学习情况分析教学难点与学生学习中的薄弱环节,并在线下课堂中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
2.线下面授——知识内化与知识应用
课前学生已完成线上知识点学习,线下课堂的侧重点是课程重难点讲解、学生疑点解答、技能演练以及教学案例分析。首先,教师通过随堂提问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然后对课程重难点进行讲解,组织课堂讨论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其次,在掌握每个课程模块的理论知识、教学理念与方法规律后,教师可通过情境设定指导学生进行实际演练,加强学生对艺术规律的感知,帮助学生将音乐理论转化为实际表达能力。最后,教师组织学生分析评价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效果,帮助学生积累教学经验,提高教学实践与应用能力。
3.课后拓展——知识巩固与知识拓展
受课时限制,学生在线下课程中普遍缺少表达、创造和协作的空间。为了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自主发展空间,教师可建立课后拓展环节,包括学习成果展示与交流平台、资源共享平台以及个性化辅导平台等。在实践成果展示与交流平台,学生可自行录制学习成果并进行线上展示,教师对每个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点评和打分,实现对学生课后练习情况的动态追踪。此外,教师还应鼓励学生自评和互评,帮助学生取长补短,提高音乐审美和鉴赏力。为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与储备知识,教师可建立线上学习资源共享平台,让学生通过网络平台搜集相关音乐学习资源,与教师一起编织音乐资源共享网。此外,还可通过师生交流平台为学生提供个性化辅导,学生可以提出问题与老师进行研讨交流,还可以对课程建设提出建议。这样既解决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也帮助教师引发教学反思,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7]。
课程考核是激励学生持续进步的重要环节。课程考核可分为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两者各占50%。过程性评价包括学生课前学习数据追踪、互动交流、课堂参与和成果展示等,终结性评价包括奥尔夫音乐活动设计以及活动模拟实施。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实现了从以知识考核为主向以素养和能力考核为主的转变。
混合式教学模式虽然赋予了传统课堂更广的内涵和发挥空间,但仍存在需要进一步优化的地方。
混合式教学不是线上线下两种教学形式的简单融合,而是教学时间、空间、内容、方式与评价等多方面的深度融合。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线上和线下教学经常出现割裂的情况。线上理论性课程忽略了学生的亲身感受和情感体验;线下课堂教学则成为了线上学习效果的检验课。理想状态下,线上学习、线下面授和课后拓展3个环节应逐层深入,紧密连接。学生通过线上学习巩固理论知识,再通过线下学习理解抽象的音乐理论,积累实施音乐教育活动的经验,最后通过课后拓展考察与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混合式教学应是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的相互融合,而不是简单的形式叠加。
混合式教学可为不同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和学习需求的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学。但在实践中发现,一些音乐基础素养偏低、对音乐学习缺乏兴趣的学生仍存在被动学习的现象,尤其在线上教学环节,这些学生抱有“刷视频、抄作业、混及格”的心理。如在“嗓音造型训练”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前通过微课视频和资源链接等方式将音乐教学法的基础知识提供给学生,学生线上任务完成率达到87%。在线下教学中,教师发现学生对嗓音造型的概念、分类及意义等理论性知识对答如流,但对如何使教学内容体现中国本土文化等深层次问题缺乏思考,仅有个别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勉强提出了一些浅显片面的想法。为提高学生课程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应丰富教学形式。线上教学环节不应局限于观看教学视频、鉴赏音乐素材和上传实践活动资料等缺乏新意的形式,而应使用VR和AR等技术手段,利用库乐队和听音辨乐器交互游戏软件等使抽象的学习内容得到具体展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实践教学环节,不能一味让学生重复训练,而应该给予学生尝试、试错与改进的空间,让学生在线上线下学习过程中充分掌握主动权。
由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未来的工作单位是幼儿教育机构,教育对象是0~6岁的幼儿,因此学生不仅要掌握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理论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幼儿园教学实践能力。在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开展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课程的过程中,无论是线上学习、线下学习还是考察环节,都应帮助学生积累实施奥尔夫音乐活动的经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如在开展奥尔夫器乐造型教学时,教师可让学生设计一场幼儿园乐器演奏活动,学生在线上观摩奥尔夫音乐教学实录后自己设计教案,并通过课下试讲不断进行反思与改进,最后将成果在课堂上进行展示,由同学与老师进行点评。这样能促使学生更好地将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运用到幼儿课程教学中,实现专业化成长。
“线下”+“线上”的教学模式需要经过不断改进才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应建立多元化课程反馈系统,对教师的教学设计、组织、管理和评价等环节进行有效评价,为下一步课程的修订与完善提供依据,以此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混合式教学打破了原本枯燥的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方法,使学生在多元化的学习环境中最大限度地吸取知识,这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必然方向。从笔者的教育实践反馈来看,混合式课程的教学效果较为显著。但目前该教学模式尚处于探索阶段,要真正实现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优势互补还需要教师进一步去实践与反思,并进行深入、细致和全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