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欣梦,宁克强
(河北经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石家庄 050061)
家国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流传至今的价值理念,集中体现着民族精神的精华。培养大学生的家国情怀能够令其树立爱国爱家、于家为国的意识,也有利于铸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传统意义与时代意义的价值,其中包含许多弘扬家国情怀的不朽篇章。因此,高校在思政教育中厚植传统文化家国情怀的内容具有深刻的价值意蕴。
中国传统文化内含丰富的教育资源。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中家国情怀的内容具有深刻的价值内涵。
“家国情怀”既有“国”也有“家”。培养大学生的家国情怀既能让学生明白对家庭的责任,也可以让他们理解家国一体的观念,将对待家庭的责任升华为对国家的责任,培养其拥护祖国、为国家发展贡献自己力量的责任意识与精神。家国情怀从古流传至今,除了先人的亲身经历与实践为后世所传承,也通过传统文化在当代发扬光大。大学生作为当代中国的中流砥柱,需要树立家国一体的价值观,为国家的安定与发展贡献力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流传至今,在当代仍焕发着无限生机。高校通过开展思政教育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家国情怀的灌输,既能够培育学生心中的家国情怀,更能够令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整体文化素养,坚定文化自信,提高文化判断力,以此抵御西方意识形态的侵入。
思政教育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环节。高校将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相融合,用传统文化家国情怀的内容来丰富课程,讲授以往课堂中不曾存在或存在量很少的中国传统文化,既创新了思政教育工作的理论与实践,为全国范围内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提供了借鉴与参考,也为后世思政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高校思政教师作为教育关系中的主体,将大学生培养成为合格公民是高校思政教师的本职工作。思政教师为了更好贯彻高校将传统文化的家国情怀与思政教育相融合的理念,也需要学习传统文化的内容。教师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其文化素养能得到很好的培养,也能够更好地把握家国情怀的精神内涵。
家国情怀作为精神纽带将中华儿女与家庭和祖国紧密联系在一起。家国情怀包含两层次的涵义:第一层是爱家情怀;第二层是在爱家情怀的基础上升华而成的爱国主义情怀。树立家国情怀不仅能够培养人们对家庭的责任感,更能够激发无数中华儿女心中热爱祖国的情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因此,要深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挖掘传统文化中家国情怀的内容。
家国情怀的第一层侧重于家,内涵是对家的爱与责任。这一情感可以来源于对父母的尊敬与热爱这一从古传承至今的孝道精神。百善孝为先,孝是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美好品质。《论语·里仁篇》中有“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大学·第四章》中有“为人子,止于孝”。《孝经·圣治》中写道“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这些抒发孝道的内容能够培养大学生热爱、孝敬父母的品质。《孝经·天子》中有“爱亲者,不敢恶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即尊敬亲爱自己父母,也不会厌恶怠慢他人的父母。孟郊在《游子吟》中以一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写出母亲曾对自己的照顾与爱,又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直抒胸臆,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感恩之情。除了父母,爱家的情感也可以表达为对兄弟手足和家中老人等其他成员的爱。《三字经》中“融四岁,能让梨”体现出孔融对自己手足兄弟的爱。《诗经·常棣》中将常棣之花比为兄弟,用“傧尔笾豆,饮酒之饫,兄弟既具,和乐且孺”表达出亲热的兄弟之情。赵师侠在《永遇乐(重明节)》中以“希夷高蹈,寿康长保,五世祖孙欢聚。”描写出祖孙欢聚一堂的场景。对父母和家中亲人的爱也可以升华为对整个家庭和家族的爱。唐代诗人韦应物在《园林晏起,寄昭应韩明府、卢主簿》中写道“田家已耕作,井屋起晨烟。园林鸣好鸟,闲居犹独眠。”表达出诗人在家中悠闲自得的舒适状态,侧面体现了诗人对家的热爱。杜甫在《江村》中用“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多病所须唯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表达出他在经历长期离乱后重获家室儿女之乐而感受到的欣喜满足。《中庸·第二十章》中的“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告诉人们亲爱亲族是最大的仁,因此人们应该爱自己的亲族。对家的爱还可以引申为在外游子对家乡故土的思念,由爱家之情引申为思乡之情。贺知章在《回乡偶书二首》中以“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表达出自己久在异乡的思乡之情。庾信在《怨歌行》中用“回头望乡泪落,不知何处天边”表达自己对故乡望眼欲穿却无法回乡的哀怨伤感之情。这类抒发思乡之情的诗文也可以与思政教育相融合,以此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蕴涵最为深厚的历史情感,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鼓舞和激励着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团结奋斗。家国情怀的第二层次侧重于国。培养学生爱小家如爱国家的全局意识,能够扩展其眼界和格局,增强中华儿女对国家的归属感与认同感。《孝经·广扬名》中有“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将对父母的孝心转为对国君的忠心。《大学·第一章》中“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告诉人们要先进行品性修养,再去管理好家庭家族,进而去治理国家,才能天下太平。对于大学生,可以先培养其个人品性,心存对父母家人和家庭的感情,进而培养他们对国家的情感认同,爱国主义情怀就会扎根于其心中。《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传承至今,这句话也是对孟子“乐以天下,忧以天下”这一忧国忧民思想的传承与发扬。《孟子·尽心章句上·第九节》中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也能够体现修身与爱国的思想。陆游在《示儿》中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将浓浓的爱国之情尽情抒发。《诗经·六月》中有“王于出征,以匡王国。”表现出诗人在战争面前服从指挥,报效国家的态度。《诗经·无衣》感情基调激昂,“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彰显秦人崇尚的英雄气概,具有鼓舞人心的力量。《晋书·卞望之传》中描写了卞望之在病中为了国家的安危坚持与敌军作战并为国捐献生命的故事,这份舍己为国的真情令人动容。屈原的《离骚》以浪漫怨愤的感情基调作铺垫,“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体现出诗人忧国忧民的高尚品格,“阽余身而危死兮,览余初其犹未悔”彰显诗人为了国家大义宁愿舍弃生命的高尚态度以及崇高情操。李清照的《蝶恋花·上巳召亲族》中“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抒发她对国家和家乡的思念,“可怜春似人将老”将国家暗喻为“春”,抒发作者对当时现状的无可奈何。《夏日绝句》是李清照对于丈夫在叛乱中临阵脱逃,她深感耻辱路过乌江时的悲愤之作,诗中既有爱国之情,也包含了诗人谴责丈夫不当行为的大义凌然之气节。以上均体现了家国情怀中爱国主义的内容,能够教育学生热爱国家,培育学生的民族气节。
大学课程是大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方式。高校既可以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与法治”“形势与政策”等思政课程中增加传统文化家国情怀的相关内容,也可以在“中国传统文化专题”等专业课和选修课中着重强调家国情怀的内容。目前我国高校课程中有关此方面的内容不足,因此可以对课程内容进行增容来达到教育目的。
1.在思政课中增加传统文化家国情怀的内容。目前我国高校思政课程中有关传统文化与家国情怀方面的内容不多,可以对五门课程的内容进行增容,完善显性教育内容。教师在讲授“原理”实践观部分的时候,可以引用卞望之等爱国志士身体力行报效国家的故事,来教育学生不只是在思想上爱国,也要用实际行动爱国。实现民族复兴与弘扬爱国主义不可分割,在讲授“毛概”中国梦部分时可以引用《无衣》这类感情激昂的爱国诗,让学生心怀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精神。“纲要”重视民族气节的培养,可以在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等部分加入陆游、辛弃疾等爱国诗人的诗句,也可以引用屈原的《离骚》来培养学生“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气节。“思想道德与法治”中含有传统文化的内容,可以在这门课“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等部分着重讲授传统文化中家国情怀的内容。“形势与政策”与时俱进,教师在讲授抗击疫情时可以用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来教育学生重视个人防疫和家庭防疫。
2.重视课程思政建设,在相关专业课和选修课中着重家国情怀的培养。除了强调思政课显性教育的作用,也要重视课程思政隐性教育的作用。可以在“传统文化专题”等文学类校选课中着重进行家国情怀的培养,在这类课程中增加有关家国情怀方面的古诗词进行鉴赏,教师除了引导学生对诗词进行赏析,还可以着重讲授家国情怀方面的内容,通过隐性教育的方式在相关专业课和选修课中进行家国情怀教育,达到培养学生的目的。
校园文化建设是培育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途径。高校可以鼓励学生会、文化艺术团体等社团性组织带领学生共同设计校园传统文化长廊,将富含家国情怀的传统文化通过文化长廊的形式表现出来,创造出文化的氛围。文化长廊会影响着所有路过的学生,与学校的课程进行配合,对学生起到正能量的引导和潜移默化的影响。
讲座是宣传家国情怀的重要途径。高校可以邀请相关专家学者对有关内容进行讲授。学生能够在讲座中领略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参与的过程中树立家国情怀。此外,讲座带来的影响会随着时间的深入意义更加深刻,激励学生后续的学习与自我培养。家国情怀专题讲座为学生带来的不仅是思想的指引,也是日后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情。高校可以每学期固定举办几次专题讲座来持续形成对学生家国情怀教育的影响。
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需要辩证看待其作用,高校可以利用网络多媒体、自媒体等平台形成网络文化园地,创造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网络文化园,也可以在微博与公众号等平台上搭建传统文化专栏,如古诗词鉴赏、国学荟萃、史海钩沉等,同时可以在专栏中植入家国情怀的内容,结合互联网的特色提高内容趣味性,比如用优美图片与家国情怀内容相结合让画面变得优雅美观;组织大学生网上古文古诗阅读朗诵活动;进行国学知识竞赛等。学生在网络文化园中受到文化浸染,既能够满足学生上网需求,也抵御网络不良之风对学生的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