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潇影,董玉华
(咸阳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咸阳 712000)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严峻的生态文明建设形势,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回答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亟需解决的重大时代课题——“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1],创立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产生于新时代的伟大实践,并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发挥了理论指导实践的巨大作用。2018 年5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发表了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六项原则的讲话[1],由六项原则所衍生的“六个坚持”,被权威媒体解读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原则”或“核心要义”[2]。2018 年6 月公布的《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已经将“六个坚持”扩展成了“八个坚持”,新增加的“两个坚持”分别是:坚持生态兴则文明兴;坚持“建设美丽中国”全民行动。而且将“八个坚持”的阐述安排在了“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一节[3],以政府正式文件的形式宣示了“八个坚持”就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内容”,所以其后一段时期发表的研究文献普遍认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内容”集中体现为“八个坚持”[4-5]。2022年《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学习纲要》出版,进一步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八个坚持”拓展为“十个坚持”,补充的内容为“坚持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和“坚持绿色发展是发展观的深刻革命”[6]。在文字表述上,新的“十个坚持”对原来发表的“坚持”内容略有修改,如“坚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表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开放的科学体系,一定会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充实完善。
为了深化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认识,笔者尝试对新的“十个坚持”作进一步概括,以期更为精准地归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所蕴含的内生逻辑,具体概括如下:坚持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全面领导观);坚持生态兴则文明兴(深邃历史观);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科学自然观);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环保发展观);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普惠民生观);坚持绿色发展是发展观的深刻革命(绿色发展观);坚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系统治理观);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严密法治观);坚持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全民行动观);坚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全球共赢观)。
为什么要部署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深邃历史观和科学自然观进行了分析和解答,体现了环境资源与人类文明兴衰、尊重自然规律与人类延续发展之间的因果逻辑。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生态环境变化直接影响文明兴衰演替。”[1]包括中国在内的人类四大文明古国均在不同的地域创造了各有特色的人类文明形态,这四大文明的兴衰更替都遵从着共同的客观规律,即以优美的生态环境支持了文明的兴盛,因为生态环境的恶化最终导致了文明的衰落或文明中心的变迁。以中国历史为借鉴,中国古代文明兴盛的生态原因是当时河西走廊、黄土高原上水草丰茂环境的滋养,随着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退化,最终引发了我国经济、文化中心由北向南和由西向东的变迁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因果逻辑,来源于其对人类历史文明兴衰更替规律的深刻观察。
习近平总书记根据“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观念,提出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原则。他选用了我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出代表——都江堰的例子,有力地证明了凡是能够顺应自然规律的生态工程,不仅可以造福当时,而且可以泽被后世。人因自然资源的养育而得以生存,不竭泽而渔,不过度索取,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共生共赢,实现人类种族延续与人类生存资源的持续供给。近代工业化的过程,既带来了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也给世界带来了资源破坏、环境污染的困扰。人类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在顺应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利用和改造自然。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自然观,既是对人类历经的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关于人与自然共生关系的精准概括,也是对我国古代“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继承与发展,体现了尊重自然规律与人类延续发展之间的因果逻辑。
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回答这个问题不仅包括制定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目标,而且涉及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到底为什么人的立场和价值问题。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同时也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7]21。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普惠民生观和全球共赢观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胸怀天下的使命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坚持治国理政的人民立场,明确指出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促进民生福祉[1],而且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优美生态环境的需求不断增长,要求提供更多优质的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群众的新需要。另外,习近平总书记着重分析了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公平正义的紧密联系,认为要解决好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就要充分发挥生态环境惠民、利民和为民的作用。只有事关民生福祉的问题解决好了,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才会进一步增强。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建设什么样生态文明的回答,不仅是从国内的民生改善和民众的生态利益出发,实现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也是站在推动人类发展进步的全球视野,追求和实现“共建清洁美丽的世界”目标,这极大提升了建设什么样生态文明的世界意义。“共建清洁美丽的世界”,任何一国都无法置身事外、独善其身。要增强我国在全球环境治理体系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就要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另外,通过倡导先进的生态文明理念,我国开展了许多具体的环境保护行动,引领着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潮流,成为“共建清洁美丽的世界”重要参与者和贡献者。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球共赢观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共建清洁美丽世界过程中的使命逻辑。
面对复杂而严峻的生态文明建设形势,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系统治理观和严密法治观回答了如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问题,体现了其行之有效的治理逻辑。
根据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论断,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出了坚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的指导理念。人与自然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人与田、田与水、水与山、山与土、土与林草之间不可分割的命脉联系[1]。因为生态系统是紧密联系的有机链条,所以生态环境治理应该摒弃各管一摊、相互掣肘的低效之策。认识到生命共同体是相互依存的自然系统,所以新时代的生态环境治理可以采取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的创新方式,即科学的系统治理观。系统治理观充分体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行之有效的治理逻辑。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是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具体国情是我们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客观依据,而我们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客观实际是复杂和严峻的。习近平总书记认为,我国的生态系统整体脆弱,地区间生态环境状况的不平衡在加剧。另外,就管理体制和法治而言,我国存在的突出问题大多同制度不严格、法治不严密有关[1]。面对严峻的形势,要扭转我国生态环境治理总体脆弱的不利局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用最严格的制度和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确保依法治国的决策部署落地生根见效。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严密法治观,是新时代十年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的历史性成就的法律机制保障,弥补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制度、法规和法治实践的短板,必将有力推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化进程。
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热烈氛围中,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环保发展观和绿色发展观是对创新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响亮回答,体现了其与时俱进的发展逻辑。
在保护生态环境和推动经济发展的前提下,正确处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是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环保发展观的新理念,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长期以来,在经济发展问题上束缚人们思想的传统观念认为,“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是一种对立关系。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很多人就会简单地认为,如果想要得到“金山银山”那就必须舍弃“绿水青山”,反之亦然。这种偏颇的观念必定导致在推动发展的行动上要么畏首畏尾、无所作为,要么顾此失彼、得不偿失。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 年就强调绝对不能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对立起来,要将保护生态环境与推动经济发展统筹起来协调推进[9]。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是可以实现双赢的,要在严守“三条红线”(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的基础上摒弃片面的发展观,接受新的发展理念的指导,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因地制宜地选择好产业和适合产业发展的路径,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这一新的发展理念和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原则,从指导思想上解决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体现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发展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必须贯彻新的发展理念[1]。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解决好一系列关于发展的新问题。譬如,要依靠绿色发展推动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就要从根本上改变发展方式,将绿色发展上升到发展观深刻革命的高度来贯彻这一新的发展理念。所谓绿色发展,就是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给资源和环境留下足够的时间来修养和恢复,让生产、生活方式与资源和环境的承受能力相适应,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走向稳固和长久。
目标决定方向,行动决定结果。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全民行动观和全面领导观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行动逻辑。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始终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这是一项人民群众能够共享,也能共同参与、共同建设的事业。如果每一个人都从自身做起,共同行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政策与措施才能落到实处。当每个人都成为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和受益者的时候,这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才能顺利推进。当每个人都拒绝做旁观者、局外人、批评家的时候,全民的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才能牢固树立。只有全体人民自觉行动起来,开展全民绿色行动,发挥好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巨大作用,“美丽中国”的梦想才能早日实现。
全民行动观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唯物史观,充分体现了我党关于人民是社会历史主体的坚定信仰。全民行动观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实践创新,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新时代人民当家做主、建设美丽中国的有效途径,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的行动逻辑。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无论是实现普惠的民生目标,还是共建清洁美丽的世界,都离不开党的全面领导,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7]6。只有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才能够保持政治稳定,确保国家的各项事业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要确保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方向不偏航,就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同时这也是一项需要全体人民共同参与和鼎力支持的事业,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将不同社会阶层的群众有效组织起来,才能将分散的众多的个体力量凝聚为社会合力。另外,从统揽伟大斗争的角度看,习近平总书记告诫我们,要让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加分项[1],要防范敌对势力的攻击,谨慎做好生态文明建设,不要让别有用心的人有机可乘。
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和广大人民群众已经结成了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二者相互依赖、相互支持,形成了一个能够创造历史伟业的有机整体。坚持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积极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能够有效地将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理念、新战略和新部署转化为具体的行动。
依据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关于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重大时代课题的回答,对该思想的内生逻辑进行了探讨分析。经研究发现:该思想作为科学严密的思想体系所蕴含的内生逻辑主要有五个方面,这五个方面相互依存、相互支持、环环相扣、缺一不可。五个层面紧密围绕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重大课题而展开,且每一层面的论述也各有侧重。例如,因果逻辑揭示了深邃历史观和科学自然观的深刻启示,重点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的时代之问;使命逻辑凸显了普惠民生观和全球共赢观的价值立场,深刻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的时代之问;治理逻辑侧重解决了治理低效和法治不严的顽疾,发展逻辑理顺了环保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创造性地提出了经济与生态相协调的发展理念,行动逻辑指明了影响生态文明建设成败的最关键的依靠力量和最大的制度优势,这三者紧密结合在一起,集中回答了“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的时代之问。
新的“十个坚持”体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主体内容,其所蕴含的内生逻辑不仅有利于我们深刻理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指导价值,也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贯彻落实党中央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