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文化视域下的沮漳历史文化

2023-06-05 11:38陈国梁陈于斯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荆山保康县楚文化

陈国梁,陈于斯

(1.保康县商务局, 湖北 保康 441600;2.武汉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 武汉 430300)

关健词:沮水;漳水;荆楚文化

沮水、漳水是发源于湖北西北部的两条河流,在湖北省当阳市河溶镇汇合后,称为沮漳河,在荆州汇入长江,流入大海。在历史长河中,沮水和漳水流域早期楚人创造的历史文化,独特而又有丰富的文化魅力,成为荆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长江文明的一个分支,研究沮漳历史文化,做好传承和扬弃,使之成为荆楚文化的又一个符号,是新一代史学研究者的重要使命,有着十分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一、沮漳历史文化概念的提出

沮漳历史文化是指在湖北省沮水、漳水流域广为流传的、有固定形态的、为人们所普遍接受并认同的民间风俗礼仪。它是在早期楚国时期形成的,并流传至今,成为现今除法律之外,人们普遍乐于接受的一种文化形态。

文化是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人类活动所形成的各种文明的合集。沮、漳历史文化在大的方面,它是荆楚文化的一个部分,有着显著的湖北特色,从小的方面讲,它又与湖北省东南部、湖南省等文化有所区别,有其独特的文化属性。把它作为一个独立的文化概念提出,主要基于以下四个方面考虑:一是沮水、漳水流域文化现象特别。这里流传的乌音、端公舞、《黑暗传》等文化现象,在其它地域少见,甚至可以说目前在其它地区没有发现。二是流传范围较为集中。主要在湖北省南漳、保康、远安、兴山、当阳、宜城、荆门和荆州等区域流传。三是流传方式可追索。沮漳文化,传承方式以口耳相传为主,多数是父子相传,师徒相传。《黑暗传》多数是在沮水、漳水流域唱丧歌时使用,歌本多以手抄为主,仅仅在保康县就发现五十余个版本,并成功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端公舞、苞茅缩酒是在送亡人灵魂时跳丧之用,这种口耳相传的传播形式,保留了沮、漳历史文化的原始风貌。四是使用较为普遍。目前这些文化形式,在这一区域仍然普遍使用,且乐此不疲。

二、沮漳文化的表现形式

(一)凤文化

沮、漳流域关于凤凰的传说和地名很多,在南漳县和保康县,有一个关于凤凰养玉的故事,可以说家喻户晓。传说是这样的:有两只凤凰住在凤凰山,每天从朱砂洞叼朱砂到玉印岩养玉,不辞劳苦。这两只凤凰养的玉,眼见一天天长成,凤凰心里充满欢喜。放牛娃子卞和到玉印岩放牛,发现了凤凰养玉的秘密,有意要把这个宝贝献给楚王。一天,凤凰到朱砂洞叼朱砂的时候,卞和偷偷把玉石取走。两只凤凰从朱砂洞返回时,飞到半路,百鸟都朝凤凰喊,有人把你们的玉偷走了。凤凰一听,被活活气死。从此,人们把凤凰叼朱砂的洞称为朱砂洞,把洞前的一块坪地称为朱砂坪,这两个地名在保康县。把凤凰气死的地方称为干气,现在称为甘溪,把凤凰养玉的岩石,称为玉印岩,这两个地名在南漳县。干气那里的土地全是红色,那是凤凰气死时,嘴里的朱砂掉下来,染红了这块地方。关于凤凰的地名,保康县有凤凰山,一个凤凰上、一个凤凰下等。《白虎通》记载:“南方之神祝融,其精为鸟,离为鸾。”[1]祝融是楚人的先祖,也就是说,楚人在很早之前,就形成了凤鸟图腾崇拜。

(二)祭祀文化

楚人好巫,这是历史事实,也是史学界公认的,包括屈原的《九歌》等,都被认为是巫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沮、漳流域现在遗存有人死亡后,后人伴夜、看日期、吹乌音、跳端公舞、苞茅缩酒、转丧等祭祀仪式,这套完备的体系仍然在沮漳流域民间流行。《汉书·地理志》云:“楚人信巫鬼,重淫祀。”[2]《左传》载:“‘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3]相关史籍对楚人的祭祀风俗广有记载。《荆山民间礼俗》介绍了沮漳流域人死亡后,后人一整套祭祀体系,从送终、烧落气纸,到入棺、戴孝,一直到掩棺、护灵回府等,环环相扣,多达36个环节,还有三年孝期、脱白转红等。[4]这些环节缺一不可,充分体现了楚人对祭祀从形式到内容的高度重视。

(三)道教文化

祖师爷是道教主神,其道场在鄂西北的武当山,而距武当山不远的沮水、漳水流域,祖师爷的传说遍布全域,但凡此地域有名的山头,都与祖师爷有关。作者细心统计,在保康县,也就是沮水和漳水的发源地区域,与祖师爷有关的地名不少于50个,整个荆山区域,至少有300个以上的山头与祖师爷有关。传说也大同小异,传说较多的故事情节大抵如下:祖师爷寻找仙山修道,每到一个山头,要在此修道,结果这个山不是山尖歪了,就是山头偏了,要不就是山整体折了。总之,祖师爷的身体太重,此地的山承受不住,最后祖师爷寻找到武当山,在武当山修行42年,修成正果,白日飞升,成为北方之神。

(四)早期楚文化

早期楚文化,主要是指熊绎辟荆山和楚人开疆拓土之后,在以襄阳市宜城、宜昌市当阳、荆州市纪南城为都城时期创造的文化,包括熊绎“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创业精神,楚武王首创县制的创新精神,楚庄王“一鸣惊人”“问鼎中原”的文化精神等。

三、沮漳历史文化与荆楚文化的关系

(一)沮水、漳水是楚国的母亲河

1994年8月16日发掘于河南省新蔡葛陵故城楚墓中的新蔡楚简,其中甲三11号、24号有这样的记载:“昔我先自颛顼,宅兹沮漳,以徙迁处。”[5]楚简明确记录了沮水和漳水。《左传》记载了楚昭王在祭祀时讲的一段话:“江汉沮漳,楚之望也。”[3]楚昭王有病祷之,占卜者说,是黄河在作怪,需要祭祀黄河,楚昭王认为黄河是中原,在北方,不是楚国望祭之地,江汉沮漳才是楚国应该望祭的水道,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沮、漳河是楚国母亲河。

对于沮漳河的地望,历代都有考证,百度百科是这样介绍的:“沮漳河,长江中游北岸支流,沮水和漳水在当阳两河口汇合后,合称沮漳河。沮漳河干流全长322公里。”①它的上游,是由沮水和漳水组成的。沮水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发源地位于保康县歇马镇,有北、中、南三条源流,北源铺子河,中源响铃沟,南源关山陶家沟。郦道元《水经注》载:“沮水出汉中房陵县淮水,东南过临沮县界,沮水出东汶阳郡沮阳县西北景山,即荆山首也。”[6]《保康县地名地》载:“沮水上游两岸山峰对峙,沟壑密集,下游多冲积平原,两岸低洼潮湿,多沮汝地,故名沮水。”②《山海经》载:“荆山之首,曰景山,其上多金、玉,其木多杼、檀。雎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江,其中多丹粟,多文鱼。”[7]睢水,既是沮水,古人“睢”同“沮”,可通假,沮水的地望准确。漳河发源地在保康县龙坪镇与南漳县三景庄交界处,上游河流基本与沮河平行,自西北向东南,流经南漳、远安、荆门,至当阳两河口与沮河汇合。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笪浩波先生通过文物考古和竹简比照,认为:“从文献及竹简的对照看,楚国早期中心区域与荆山及沮漳二水有着密切的联系。”[8]

综合上述史料和有关专家的研究,沮水、漳水是楚国的母亲河。沮、漳河养育了古代楚人,使之成为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之一,到楚威王时期,“楚,天下之强国也……西有黔中、巫郡,东有夏州、海阳,南有洞庭、苍梧,北有汾陉之塞旬阳,地方五千余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此霸王之资也。”[9]一度占领了南中国的绝大部分领土,差一点一统天下。

(二)沮漳历史文化是荆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荆楚文化的发源地

对荆楚文化,百度百科的定义是:“荆楚文化是指具有湖北地方特色的文化。是一种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形态,从断代的静态角度看,它主要是指以当今湖北地区为主体的古代荆楚历史文化;从发展的动态角度看,它不仅包括古代的历史文化,还包括从古到今乃至未来湖北地区所形成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因此,‘荆楚文化’也可以理解为具有湖北地方特色的文化。”③从地域上说沮漳文化是荆楚文化的发源地。《左传》载:“与君王哉!昔我先王熊绎,辟在荆山,筚路蓝缕,以处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唯是桃弧、棘矢,以共御王事。”[3]荆山是周成王封熊绎为楚子的首封之地,沮水、漳水发源于荆山,沮漳文化就是早期的楚文化。从文化形态遗存上看,沮漳文化是荆楚文化的发源地,流传于沮水、漳水流域的巫音喇叭,就是早期楚国宫廷音乐的流传,端公舞、唱《黑暗传》和苞茅缩酒等仪式,为早期楚国的巫文化,目前在远安、保康、南漳和兴山等县,都有传承。楚人以左为大,“楚人上左,君必左,无与王遇。且攻其右,右无良焉,必败。偏败,众乃携矣”。[3]现在沮水、漳水流域坐席吃饭还是以左上席为大,一般只有最高长辈或其它有威望的人才能就坐,很有讲究。席面“四大六小”,先上什么菜,后上什么菜,都有规矩,上菜时吹奏什么乐曲,都是固定的板式,作者曾经见过吃席时,吹奏笛子和喇叭等乐曲,曲调相当典雅优美柔和。

(三)沮漳历史文化在荆楚文化中占有一定的比重

从命名来看,荆楚指荆山或楚山,“荆”“楚”二字古代通用,均指位于湖北省保康县、南漳县、远安县、当阳市一带的荆山,其首山为景山,就是现在保康县歇马镇之望佛山。从时间来看,从熊绎被周成王封为楚子,到楚武王将楚都从丹阳迁至荆州纪南城,其近四百年的都城都位于荆山周边,也即是在沮水、漳水流域相关的区域,其间又是楚国“发蒙”阶段。从出土实物上看,荆楚文化中出土的很多实物,多在沮漳流域发现,2019年、2023年湖北省考古研究所笪浩波先后两次主持在保康县重阳村沮水河边的穆林头进行考古发掘,发掘出玉玦、陶器等高等级的屈家岭文化遗存,他估计,穆林头文化遗址可以推向距今6 300年左右。

四、沮漳历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沮漳文化是早期荆楚文化的一个缩影,因为荆山沮水、漳水区域,山高水长,长期与世隔绝,保留了较为完整的古代楚人的一些文化因子。这些文化遗存,为研究古代楚国文化,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保护好沮漳文化,就是保护了荆楚文化的根。当前和今后重点要做好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对现存的文化形态进行调查摸底。沮漳文化形态,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现在只有南漳县、保康县、远安县等少数县市遗存有端公舞、乌音、《黑暗传》等,省市有关部门要对这些文化形态进行普查,建档立卡,做到心中有数。二是有组织地进行传承。虽然现在有些地方进行了申遗保护、教学研究等,但相对于遗失的速度,保护速度远远落后,过去流传的做黄龙斋、白龙斋等,现在已经失传,其它很多传统的文化形式也近于失传。因此,要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对现有的传承班子,给予更多资金支持,鼓励多带徒弟,带好徒弟,形成一批“全把式”式的文化名人,做好文化赓续。加大申遗力度,对于沮漳文化项目,要组织专班,采集资料,留下音频视频,进行文化遗产申报。加大研究力度,组织专家学者,深入到田间地头,文化现场,撰写理论文章,形成研究成果,在有影响的大媒体上发表,引起国内国际学者的关注。加大教学力度,可以在大专院校,开设相关课程,推动传承与保护,也可以在中小学开展兴趣班,提高青少年对沮漳历史文化的兴趣。三是开发性保护。可以借鉴张艺谋对丽江、贵州等地民俗文化的开发经验,对流传于沮漳流域的乌音文化、唱《黑暗传》、跳端公舞和苞茅缩酒等,进行编排,形成大型歌舞《印象沮漳》,使之成为到沮漳流域旅游的必看节目,赋予沮漳文化丰富的旅游人文价值,提高知名度,增加旅游收入,进而增强文化的保护。四是对沮漳历史文化进行发扬光大。沮漳历史文化的有关精神内涵,是荆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一些属于封建迷信的范畴,但大多数属于正能量,要辩证看待,本着古为今用的原则,对其中有益的部分,发扬光大,使之成为建设荆楚大地的发展动力,为湖北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注释:

①沮漳河,百度百科。

②《保康县地名志》,保康县地名领导小组办公室编,1984。

③荆楚文化,百度百科。

猜你喜欢
荆山保康县楚文化
湘楚文化之杨家将与太极起源
荆楚文化 漆器之美——项目式美术课程设计的探究学习
湖北省保康县堰边上矿区发现超大型磷矿
秦楚文化交融的结晶:商洛花鼓
春 讯
湖北省保康县:中药材助脱贫
情报站
第二届楚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点摘编
“名特”派出所专场秀(三)马良派出所
农民得实惠 基层得发展——湖北省保康县供销社因地制宜加强基层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