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飖
《陈沆集》校点兼论陈沆的律赋成就
刘 飖
(南宁师范大学 初等教育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1)
清代嘉道年间的诗赋家陈沆是诗人,也是“清代律赋四大家”之一。近一二十年来,由于各地重视地方先贤文献的整理,《陈沆集》两度整理出版,这对推动地方文化的传承,地方文化资源的发掘、整理与研究不无奠基之功。2002年和2016年《陈沆集》两度出版发行,在校点上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整理出来以供阅读《陈沆集》参考。文章的后半部分全面梳理了陈沆的律赋创作,有利于重新全面地认识陈沆的文学成就。陈沆存留的律赋全为馆课赋,多达76篇,其律赋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嘉庆道光年间学术风气由汉学向理学的转换。
《陈沆集》;地方文献;陈沆律赋成就;校点札记
陈沆(1785-1826),清代嘉庆道光年间诗人。湖北蕲水(今湖北黄冈市浠水县)巴河镇陈家大岭人。原名学濂,字太初,号秋舫,室名简学斋、又名白石山馆。嘉庆二十四年(1819)己卯恩科状元及第,授翰林院修撰,后出任广东乡试正考官、礼部会试同考官、四川道监察御史。《陈沆集》收录了文学著作《简学斋赋存》《简学斋诗存》《简学斋诗删》《课馆试律存》《课馆试律续存》《白石山房诗钞》《诗比兴笺》等①,陈沆还有学术著作《近思录补注》14卷,补宋代朱熹、吕祖谦及清代江永之缺,受到学术界的重视。道光六年(1826年),病逝北京②,后归葬于湖北浠水县巴河镇望天湖畔调军山南麓,年仅四十二岁。陈沆为清代律赋四大家之一、清代试贴诗八大家之一。陈沆与吴锡麒、顾元煕、鲍桂星被称为“清代律赋四大家”。陈沆并非清代“古赋七大家”之一,这个说法流传较广,需要纠正[1]。任访秋主编《中国近代文学史》称陈沆与龚自珍、魏源、林则徐等为“同时代一批最优秀的人物”[2]。2008年葛兆光教授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讲演《揽镜自鉴——从域外汉文史料看中国》中,提及陈沆在嘉道年间所产生的影响。他说:“在道光年间文坛上,北京的文人告诉他们(朝鲜来华人员),……有四大名人,湖北人陈沆、广西人陈继昌、四川人王炳瀛、安徽人凌泰封,‘皆为翰林之官,号为翘楚’”。以上所引可见陈沆地位及影响。
宋耐苦、何国民两位先生在2002年编校了《陈沆集》(简体横排),是湖北地方古籍文献丛书之一,由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2016年,宋耐苦、何国民编校的《陈沆集》被列入《荆楚文库》[3],仍由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此次是繁体横排。关于陈沆作品的编校,还有2001年8月华艺出版社出版的熊济民,叶向荣,程家玉主编的《陈沆状元诗文选》。陈沆诗文的编校出版,在陈沆研究中贡献巨大。笔者在阅读2002年版和2016年版《陈沆集》时,发现了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现在整理出来以供阅读《陈沆集》参考。
1.在2002年版编校说明里有“龚自珍宝庵所论《白石山馆诗》”,应为“定庵”。龚自珍,字璱人,后更名易简,字伯定,又更名巩祚,号定庵。晚年居住昆山羽琌山馆又号羽琌山民。
2.2002年版目录中的题目《家芝楣邀同熊雨溟顾剑峰黄谷原平耕年明竹涧舍弟大云宴集月湖酒楼》,其中“熊雨溟”应为“熊两溟”。第十四页中的题目《家芝楣邀同熊雨溟顾剑峰黄谷原平耕年明竹涧舍弟大云宴集月湖酒楼》,也应为“熊两溟”。2016年版《陈沆集》这两个地方还是照旧,没有作出修正。
熊士鹏,字两溟,一字莼湾。自号鹄山小隐。天门(今属湖北)人。嘉庆乙丑(1805)进士,武昌府教授,喜培植孤寒,提倡风雅,奖掖后进,著有《两溟诗集》。在同书第74页中诗题为《计偕北上留别藏诗坞诸君子》(三首)中的第二首有陈沆的自注:两溟自号鹄山小隐。也可证熊雨溟”应为“熊两溟”。
3.2002年版第6页,《到家》诗中,“独喜寒梅树。依然老院东”,中间句号应为逗号。2016年版《陈沆集》已经修正。
4.2002年版第8页,《夜抵刘家山人家》,应为《夜抵刘山人家》。浠水博物馆藏《简学斋诗存》《诗删》《试律存》《试律续抄》《赋存》《赋续抄》都是咸丰壬子年刻本(下文简称“浠博本”),其中的《简学斋诗存》,就无第一个“家”字。另外熊济民,叶向荣,程家玉主编的《陈沆状元诗文选》中,也作《夜抵刘山人家》。2016年版《陈沆集》仍作《夜抵刘家山人家》,应该予以修正。
5.2002年版第12页,诗题《铁璞斋见惠山水二幅作诗谢之》中,“铁璞斋”应为“钱璞斋”。钱璞斋,画家。生平不详。在《陈沆集》另外有诗《观钱璞斋<三厅图>稿题后》。故应为“钱璞斋”。浠博本和《陈沆状元诗文选》中,也都是“钱璞斋”。2016年版《陈沆集》已经改“铁”为“钱”。
6.2002年版第15页,诗题《秦芝庭公子索题<藏诗坞图>》中,”复有一人行碧苕,贪看远山立徘徊”,其中的“碧苕”,应为“碧苔”。浠博本和《陈沆状元诗文选》中,也都是“碧苔”。“碧苔”指的是青绿色的苔藓。晏殊 《破阵子》中有: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2016年版《陈沆集》此处仍没有修正。
7.2002年版第13页,《璞斋为余作洞庭秋舫图自题二首》,应该在“洞庭秋舫图”这里,加上书名号更好。2002年版第14页,《题常芝仙新秋临池图》;2002年版第15页《秦芝庭公子索题藏诗坞图》和2002年版第18页《黄谷原为余补画洞庭秋舫图索诗为谢》以及2002年版第53页《题舍弟大云黄鹤楼远眺图即送其归武昌》,这四个诗题中的图画的名称都应该加上书名号为妥当。
8.2002年版第21页,《三十生日都门自述》(五首),应该为“六首”。2016年版《陈沆集》此处仍没有修正。《陈沆状元诗文选》为“《三十生日都门自述》(六首)”。
9.2002年版第49页,《新桥驿夜霁见月》一诗:我行属暑雨,我马日騑騑。俯愁滑滑泥,仰叹□□威。孤驿息深夜,瞥然见凉晖。湿云去未尽,列宿光已微。孤行青冥里,冰轮竟何依。独有巢林鸟,恋景戢还飞。第二联打上了方框。对照浠博本,应为“炎炎”二字。《陈沆状元诗文选》中,也是“炎炎”。2016年版《陈沆集》此处仍没有修正。
10.2002年版第82页,有诗《说医一首赠张陟庵孝廉》(翘闽人),“翘闽人”表意不清,应该改为“翘,闽人”。因为张陟庵,名翘,闽人。2016年版《陈沆集》仍是“翘闽人”,似乎不甚妥当。
丁小慧眼见着许诺从一个爱冲动的小伙子,一点点成长为有责任担当的好男人,有他在身边,她就感到心安。原本,丁小慧以为,许诺能对她好,她就很满足了,后来,他越来越无可挑剔,她却越来越贪心。
11.2002年版第206页,《去害马赋》结尾的评语:习教何仙槎先生,应为“教习何仙槎先生”。2016年版《陈沆集》已经修正为“教习”。教习,学官名。明代选进士入翰林院学习,称庶吉士,训课庶吉士者曰教习。清代沿用此制。
12.2002年版第208页,《披榛采兰赋》结尾的评语:深心讬毫,素学道人,宜书一通。相土者,尤当百读徒赏。其纵横变化波澜,老成尚属皮相。句读有误。应为“深心讬毫素,学道人宜书一通,相土者尤当百读。徒赏其纵横变化,波澜老成,尚属皮相。” 2016年版《陈沆集》此处没有修正。
13.2002年版第211页,《黄金台赋》中:“躬不宁于削札,愿有事于乐方(东)……有郭愧者(郭隗)……嘉币载除(陈),……一坏可贵(抔)……”,“乐方”应为“东方”,“郭愧”应为“郭隗”,“嘉币载除”应为“嘉币载陈”,“一坏可贵”应为“一抔可贵”。《陈沆状元诗文选》就是这样,“躬不宁于削札,愿有事于东方……有郭隗者……嘉币载陈,……一抔可贵……”。2016年版《陈沆集》此三处都没有修正。“有事于东方”指秦国国力蒸蒸日上,对东方诸国虎视眈眈。郭隗以古人千金买骨为例,鼓励燕昭王广纳社会贤才,建筑“黄金台”。“一抔黄土”代指坟墓。
14.2002年版第233页,《律吕相生赋》,以三分损益隔入相生为韵。应为“以三分损益,隔八相生为韵。”“八“误为了”入“。《吕氏春秋•音律篇》有隔八相生法:在三分损益法五律的基础上,继续往下至第十二律,每隔八位生一律。2016年版《陈沆集》此处没有修正。
15.2002年版第250页,《武昌西山赋》中“昔苏子之宫黄”应为“昔苏子之官黄”。“官“误成了”宫“。指苏东坡在黄州任检校水部员外郎充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浠博本和《陈沆状元诗文选》都作“昔苏子之官黄”。2016年版《陈沆集》此处没有修正。
谈及鄂东状元陈沆的文学成就时,研究者多关注其诗歌上的成就,陈沆的律赋创作鲜有提及。其实,陈沆的律赋成就也颇高。陈沆被誉为“清代律赋四大家”,由此可见他在清代律赋中的地位和成就。《律赋搜程》在凡例中云:“国朝律赋花团锦簇,美不胜收,然要莫如顾(耕石)、鲍(觉生)、吴(谷人)、陈(秋舫)诸公,不为骈俪所羁勒。”《律赋搜程》并且选有顾、鲍、吴、陈这四家的赋作,“这些赋作也为当时其他赋家所选,代表了一代赋家的赋学理想,是大家所公认的”。孙福轩《清代赋学研究》中认为“至于清代的律赋大家,赋选家也有大致相同的看法:吴锡麒、顾元煕、陈沆、鲍桂星被称为清赋四大家,成为众家遴选的目标”[4]。
陈沆卒于道光六年,在其离世之前,其馆课赋作就已经流布在广大的应试科举士子之中,成为科场中“度世之金针,亦名场之玉律”。道光二年夏天,吴川林联桂辑成《见星庐赋话》,这是一部评论嘉庆后期馆阁赋的赋话著作。林联桂共五次引用陈沆的五篇律赋,引用次数和引用律赋的数量,相比较《见星庐赋话》中提及的其他翰林,是很多的。林联桂推许陈沆在作赋的方法技巧以及在不同主题的赋作上所取得的突出成就。余丙照于道光七年初辑成的《赋学指南》一书,其编此书目的是“示以作赋之法”。该书也是大量的引用陈沆律赋作为典范,来说明怎样写作馆课赋。(清)景其浚辑《四家赋钞》更是直接称“顾、鲍、吴、陈”为律赋四家,可见他对四家赋的推重。景氏认为四家赋的特点是“吴之雄、鲍之厚、顾之超、陈之隽”。陈沆在翰林院的老师以及同时的士人对陈沆的馆课赋也都评价很高。
浠水县博物馆保存有陈沆的《简学斋馆课赋存》《简学斋馆课赋续抄》。都是咸丰壬子年刻本。其中《简学斋馆课赋存》有赋23篇,《简学斋馆课赋续抄》有赋53篇,一共76篇。《陈沆集》就是据浠水县博物馆存留的咸丰壬子年刻本而整理的。根据常熟王家相编辑的十六卷《同馆赋钞》卷一记载:陈沆嘉庆二十四年己卯恩科状元,同年,在翰林院任修撰之职。己卯恩科于嘉庆二十五年散馆,散馆考试的赋题为《星宿海赋》,但此赋不见录与《简学斋馆课赋存》和《简学斋馆课赋续抄》。据《道光实录》记载,道光四年甲申八月,陈沆参加翰詹大考,此年的题目是《八月其穫赋》,也不见录于《简学斋馆课赋存》《简学斋馆课赋续抄》。由此可以推测,《简学斋馆课赋存》和《简学斋馆课赋续抄》确实应该只是陈沆的馆课之作,也即是陈沆的练习之作。不包含散馆、大考等场合所作的试赋。再结合《简学斋馆课赋存》和《简学斋馆课赋续抄》中的评语者的身份,诸如教习何仙槎,叶云素师,陆立夫同年等称呼,可以进一步推测,这些赋作应该是陈沆在翰林院的馆课之作。
依据《道光实录》记载,陈沆在翰林院的时间是自嘉庆二十四年在翰林院任修撰之职,一直到道光五年四月。道光五年,陈沆作为翰林院的修撰在圆明园正大光明殿应试“本年乡试”的考试“试差人员”。陈沆在翰林院任职一共有整整六年时间。“转四川道监察御史”应该是道光五年之后。在翰林院的六年时间里,除去陈沆在道光元年五月以翰林院修撰“为广东乡试正考官”,以及道光“三年,充会试同考官”的接近一年的时间,陈沆五年馆课赋76篇,可见陈沆在馆阁学习期间的勤奋和努力。
按照陈沆馆课赋的题材和主题不同,将陈沆的赋分为论古之赋,说理之赋,拟古之赋,名胜之赋,时题之赋,咏物之赋六类,这样的分法,标准不是绝对的统一,只是为了更好的把握陈沆律赋的大致情形,以便更好分析陈沆律赋的艺术特色。
1.名胜赋:《盘山赋》《武昌西山赋》《海日照三神山赋》《玉泉趵突赋》
2.拟古之赋:《拟庾信<小园赋>》《拟鲍照<舞鹤赋>》《拟潘安仁<射雉赋>》《拟白居易<敢谏鼓赋>》《拟陆贽<登春台赋>》《拟陆贽<东郊朝日赋>》《拟陆士衡<文赋>》《拟孙绰<游天台山赋>》《拟王子渊<洞箫赋>》
3.论古之赋:《陶侃运甓赋》《黄金台赋》《汉文帝幸细柳营赋》《东坡赤壁赋》《大禹惜寸阴赋》《惜分阴赋》
4.时题之赋:《木兰秋狝赋》《贤才为宝赋》《丰年为瑞赋》《拟庾子山<华林园马射赋>》《释奠礼成赋》《耕织图赋》《无逸图赋》
5.咏物之赋:《笔花赋》
6.说理之赋:这里所说的理,指的是道理,观点。根据题旨的不同,又分为性情修养之赋、治策之赋、教育之赋、天文历法之赋和经义之题赋五类。
(1)性情修养之赋:《石韫玉而山辉赋》《心镜赋》《精金百炼赋》《动静交相养赋》《高文典册用相如赋》《琴德最优赋》
(2)治策之赋:《冯蠵切和赋》《去害马赋》《先雨耘耨赋》《衢尊赋》《诵诗闻国政赋》《讲易见天心赋》、《经经纬史赋》《南宛春蒐赋》
(3)教育之赋:《斫梓染丝赋》《百川学海赋》《披榛采兰赋》《辟雍赋》《太学石鼓赋》《百年之计树人赋》《一经为立身之本赋》
(4)天文历法之赋:《律吕相生赋》《黄钟宫为律本赋》《三十六宫都是春赋》
(5)经义之题赋:指采取四书五经中的经文语句为文题的赋作。如《赏以春夏赋》《政如农功赋》《自强不息赋》《河图洛书赋》《古训是式,威仪是力赋》《知人安民赋》《龙见而雩赋》《天行健赋》《修辞立其诚赋》《同律度量衡赋》《鱼兆丰年赋》《民生在勤赋》《人情以为田赋》《陈诗观民风赋》《学然后知不足赋》《行不由径赋》《鸢飞鱼跃赋》《来降燕乃睇赋》《士先器识而后文艺赋》《二十八宿罗星胸赋》《澡身浴德赋》《平秩东作赋》《饮酎用礼乐赋》《圭璋特达赋》《射以观德赋》。
翰林院的馆课赋大多数是命题作文,这一点从陈沆的赋题上可以看出来。何绍基也说陈沆“刻《简学斋诗赋》,皆家君(指教习何仙槎,何绍基的父亲,其时在翰林院任职。)所命题也”。另外,从陈沆的名胜赋《武昌西山赋》以及论古之赋《东坡赤壁赋》这两篇赋来看,翰林院的教习出题有时候也可能只是指出赋题的范围,没有给出具体的题目。武昌西山和东坡赤壁都是陈沆家乡的名胜之地,陈沆非常熟悉,也写有关于这两处胜地的诗歌。翰林院教习这两次练习的赋题应该只是给出赋题的范围,不可能要求所有的翰林都去作《武昌西山赋》和《东坡赤壁赋》。除了出一些命题赋和一些半命题赋之外,翰林院中教习还会结合现实生活的具体情况,出一些赋题供他们练习。诸如陈沆赋作的时题之赋:《木兰秋狝赋》《贤才为宝赋》《丰年为瑞赋》《拟庾子山<华林园马射赋>》《释奠礼成赋》《耕织图赋》《无逸图赋》,就是这类情形。以陈沆《木兰秋狝赋》为例,嘉庆二十四年,皇帝巡幸木兰围场举行秋狝旧典,关于这一盛典,《见星庐赋话》称“近时馆阁赋之者甚夥”“读此,可悟因时相题之法”。与陈沆在嘉庆二十四年同科登第的榜眼杨九畹和探花胡达源也都作有同题《木兰秋狝赋》。
在陈沆的76篇馆课赋中,说理之赋49篇,拟古之赋9篇,时题之赋7篇,论古之赋6篇,名胜赋4篇,咏物之赋1篇。在49篇说理之赋中,经义之题赋又占有25篇,占有的分量很重。陈沆馆阁赋题材大半是是说理之赋,而其中经义之题赋又占有很大的比例。这种情况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嘉庆道光年间的学术风气转换。清乾嘉年间,汉学兴盛对理学形成冲击,但是到了嘉庆朝后期,理学则开始复兴。被称为“文章渊薮”的翰林院馆阁赋题中经义之题的增多,也证明了嘉庆道光年间的学术风气的转换。
陈沆是清代260余年间湖北省的三位状元之一。嘉道时期,随着社会危机的不断加深,陈沆在“与编修董桂敷、姚学塽,总督陶澍、贺长龄,主事龚自珍讲求修己经世之学”之时,其经世致用的思想也渐渐形成。作为封建社会士大夫阶层的优秀代表,在严峻的社会现实面前,对已经萌发的进步思想和针对当时社会的一些尖锐评论,并非完全无动于衷,这从他和魏源、龚自珍等人的关系中可以明显地看出来。他的思想上已经出现了“经世致用”的积极倾向,因而能体会龚、魏等人言论的巨大意义。状元陈沆留下的有关文学作品及其进步思想,是黄冈的一笔无形的财富,为文化黄冈又增添了深厚的人文底蕴。发掘本乡本土的人文资源,其意义不容小视。
①以上著作今均收入《陈沆集》,宋耐苦,何国民编校,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第一版.
②关于陈沆的卒年,应是道光六年(1826).具体的考辨见《文学遗产》(季刊,1981年第3期)中陈邦炎《陈沆诗初探》.
[1]刘飖.陈沆研究三题[J].兰台世界,2015(33):59-60.
[2]任访秋.中国近代文学史[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9:30.
[3]宋耐苦,何国民编校.陈沆集[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16.
[4]孙福轩.清代赋学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8:216.
On Proofreading of Chen Hang’s Collected Works and His Poetry Achievements
Liu Yao
(Nann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ning 530001 Guangxi)
During the Jiadao period of the Qing Dynasty, Chen Hang, a poet and Fu master, was one of the“Four Poets in Qing Dynasty”. In the past decade or two, due to the importance placed on the organization of local literature by ancient sages in various regions, the“Chen Hang Collection”has been organized and published twice, which has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promoting the inheritance of local culture and the exploration, organization and research of local cultural resources. In 2002 and 2016, the“Chen Hang Collection”was published and distributed twice, and there were some areas worth discussing on the academic site, which were compiled for reference in reading the“Chen Hang Collection”. The second half of the article comprehensively reviews Chen Hang’s literary achievements, which is conducive to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Chen Hang’s literary achievements. Chen Hang’s remaining Fu is all about lessons and classes, with up to 76 pieces, which also reflects the transformation of academic atmosphere from Sinology to Neo Confucianism during the Jiaqing and Daoguang period from one aspect.
“Chen Hang Collection”; Local literature; Chen Hang’s poetry achievements; Proofreading notes
I206.2/.4
A
1672-1047(2023)05-0088-04
10.3969/j.issn.1672-1047.2023.05.23
2023-09-15
刘飖,男,湖北浠水人,文学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责任编辑:钟思琪,郭杏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