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学徒制背景下高职创新型拔尖技术人才培养研究

2023-06-05 07:02:01王帅兵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创新型校企院校

赵 丽 王帅兵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动物药学院 江苏泰州 225300)

0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1]。因此,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要求,也是当前教育改革的迫切需求,更是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切入口和突破口。2023年5月,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委托开展首批重点领域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改革试点工作的函》中提出,推动创新型拔尖技术人才培养[2],又给职业教育提出了新挑战和新要求。创新型拔尖技术人才的显著标志是高素质、高水平、高能力,核心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中国特色学徒制是高职院校实现产教协同育人的重要人才培养模式,基于中国特色学徒制培养创新型拔尖技术人才,构建协同发展机制,充分发挥行业企业资源优势,精准传承工匠精神,对推动现代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培育更多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实用人才有着重要意义[3]。

1 创新型拔尖技术人才的内涵

创新型拔尖技术人才是具备较强学习、思考和实践创新的能力,具备工匠精神,精操作、懂工艺、会管理、善协作、能创新,适应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2]。创新型拔尖技术人才的重点是“创新拔尖”和“技术人才”这两个关键点。创新型拔尖技术人才在专业领域能独立开展生产实践,能运用创新思维推动生产流程、生产工艺、生产管理等的创新,具有团队协作能力和一定的领导能力,拥有优秀的综合素养等[2]。在职业教育领域提出培养创新型拔尖技术人才,是职业教育为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支撑的时代使命,是进一步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和贡献度的具体体现,是进一步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合的重要举措,也是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

2 中国特色学徒制协同高职创新型拔尖技术人才培养的可行性

2.1 学校层面

中国特色学徒制从中国古代学徒制和近代学徒制发展演绎而来,其目的不仅是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数量足够、技术技能精湛的实用人才,更是把“人”作为发展的主要目的,更加关注人的创新精神、职业素养、实践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我国职业教育应确立创新型拔尖技术人才的培养理念,助力国家经济转型发展。高职院校实施创新型拔尖技术人才培养,其中“创新型”离不开创新创业教育,“拔尖技术人才”离不开产教融合培养。将中国特色学徒制和创新创业教育结合有助于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校企协同育人、推进创新型拔尖技术人才培养。高职院校以创新教育创业为抓手,深化产教融合,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与中国特色学徒制的协同发展机制,有助于促进我国高职教育与社会经济的良性互动发展[3]。

2.2 企业层面

近年来,高职院校深入贯彻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会议精神,深刻把握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不断探索校企深度融合模式,充分发挥校企协同育人优势,将行业企业的新要求、新标准、新工艺、新规范有机融入专业教学、实践基地建设中,让学生参与实际项目、实地实习,深入了解行业企业运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创新和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校企双方通过产教研深入合作,企业可以更加全面了解学生的能力和潜力,为企业的人才储备提供更多选择。同时,企业也从高职院校获取了前沿技术,并将其应用到自己的产品和服务中,提升竞争力,促进了教育与就业的有效衔接、用人单位与职业院校的无缝对接,以及产业链、教育链和人才链的有机融合。

3 高职创新型拔尖技术人才培养现状

高职创新型拔尖技术人才培养是涉及理念、制度、方法、技术、资源等要素的系统性改革。国内不少高职院校进行了相关的实践探索,但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创新理念滞后、人才培养模式陈旧、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不够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成熟、师资力量薄弱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

3.1 创新型拔尖技术人才培养的观念认识不到位

要培养创新型拔尖技术人才,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但部分高职学生入校时理论基础知识薄弱,自控能力差,学习缺少主动性,创新素质缺乏。同时,一些高职院校不重视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对创新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到位,认为创新型人才培养只是针对一部分学生的培养,创新型人才培养还只停留在组织部分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专业技能大赛等活动;创新教育未有效融入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导致大部分学生对创新缺乏兴趣,自主性的创新思维不能被激发。

3.2 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与创新型拔尖技术人才培养不匹配

高职创新型拔尖技术人才是能系统掌握专业技术知识,精通前沿技术并能将其应用于实践中,具备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能够胜任高端技术工作和技术管理工作的人才。高职院校培养创新型拔尖技术人才需要将创新教育全过程、多方位渗透到人才培养过程中,同时要加强产教融合,紧密结合行业、企业的发展趋势,为学生提供创新思维的培训,并构建合理的培养模式,以此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的应用能力和适应性。而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满足创新型拔尖技术人才培养的要求,具体表现在:一是创新教育和专业教育缺乏深度融合,创新教育局限于必修及选修的创新创业课程,未能与学生的专业知识相融合,创新教育和专业教学深度融合的培养模式还不成熟;二是大部分高职院校和企业的合作交流仅停留于表面,学校不能全面深入了解市场的人才需求和未来的发展动向,导致高职院校创新型拔尖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3.3 现有课程体系无法满足创新型拔尖技术人才培养的要求

从广义上讲,课程是指学生所学的全部学科以及在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活动。课程是学校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保证。构建培养创新型拔尖技术人才的特色专业课程体系是实施中国特色学徒制的前提条件。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学徒制培养的课程设置还是套用原有课程体系,创新教育未能融入专业课程,课程内容与岗位职业技能不能有效对接,实践项目内容缺乏系统性设计,针对性不强,课程创新性不够,课程考评方法也过于单一,达不到创新型拔尖技术人才培养的要求。

3.4 创新型拔尖技术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缺乏

培养创新型拔尖技术人才需要有高水平、高素质、创新型的师资作为保障。师资水平是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教师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要紧跟行业发展和技术前沿,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也要打破常规,善于发现、激发和提升学生的潜能[2]。目前高职院校缺少专业的创新型师资队伍,年龄、学历结构不合理,高水平高层次的教师较少,限制了师资队伍的整体创新能力。不少教师缺乏企业工作经历,实践教学经验和创新指导能力不足。同时,高职院校缺少可提供教师高水平进修、锻炼的平台,缺少相应的激励和保障机制,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不高。

3.5 创新型拔尖技术人才培养缺少与企业的深度合作

高职院校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创新型拔尖技术人才离不开校企合作。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在创新型拔尖技术人才培养过程中校企合作深度不足。一方面由于校企双方合作范围窄、内容空,同时受学校师资水平、硬件设施、服务企业能力等因素限制,学校培养的人才达不到企业的需求。另一方面企业主要以营利为目的,在缺乏相关政策及资金的支持下,学徒培养过程中企业的高投入和低收益难以得到平衡,并且企业在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情况下培养的学徒还可能流失,人才培养成效存在不确定性,合作企业的利益得不到保障。

3.6 创新型拔尖技术人才培养的评价机制不完善

评价是检验创新型拔尖技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评价的目的是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查找学校创新型拔尖技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问题。但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考核和评价还缺乏科学、合理的标准,考核方式不清晰,难以衡量学生的创新能力。

4 中国特色学徒制协同高职创新型拔尖技术人才培养的路径

4.1 构建多主体协同管理运行机制

中国特色学徒制的核心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因此,需要构建多主体协同管理运行机制,在行业、企业、学校等多元主体参与的协同管理下,针对高职创新型拔尖技术人才培养的需求,充分利用行业企业的资源,加强产学研合作,使学生深入了解行业企业的运作,为学生提供更真实、更高效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中国特色学徒制的顺利实施,还需要权衡各方的利益,不断优化各主体在人才培养中的成本分担和利益分享机制。

4.2 建立“基地互动、工学交替、科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中国特色学徒制的创新体现在因材施教,目的在于贯彻以学习者为中心、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等基本理念,提高学徒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4]。基于此,在“共建—共享—共育—共赢”的价值引领下,校企共建集技能实训、创新实践、产教互动等产学研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产教融合公共实习实训基地,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资源优势和企业的培训资源优势,在实训基地进行创新型拔尖技术人才培养。学生在学校可完成企业课程学习、企业项目实训、企业实习实践等,提升基础技术技能。学生以学徒的身份到企业参与实践,在真实的工程项目中了解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并在实践中不断进行学习与探索,促使学生素质、创新、技术能力进一步提升。科教融合是高职院校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的核心环节,在重点学科领域由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共建产教融合创新平台,以科研项目为支撑,协同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充分发挥学校师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意能力,为产业输出创新设计服务。“基地互动、工学交替、科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使校企双方优势资源融合更紧密,促进了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衔接。

4.3 重构基于创新型拔尖技术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课程是实施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要满足中国特色学徒制背景下高职创新型拔尖人才培养的要求,课程设置应紧密联系行业发展,体现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实施课程思政,充分发挥中国特色学徒制课程体系的育人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交流与合作、信息处理与数字运用、解决实际问题等能力。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动物药学院通过问卷、专家访谈等形式进行调研和论证,剖析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岗位工作任务,分析职业岗位所必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与企业专家共同商定、构建充分纳入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课程设计符合因材施教规律,并充分融入课程思政、创新创业教育、优秀文化传承教育的“专业核心素质养成课程(必修)—专业个性拓展课程(选修)—特色创造性课程(选修)—学徒制岗位技能课程(必修)”的“四阶递进式”课程体系。其中,专业核心素质养成课程为学生必修课,主要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程构成;专业个性拓展课程(选修)为专业领域不同方向的拓展课程,供学生选修,可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专业学习需求;特色创造性课程是针对参与科研项目的学生专门开设的,是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高阶课程;学徒制岗位技能课程是学徒走上工作岗位前的必修课程。同时校企共同开发反映行业前沿技术、科学严谨、内容丰富、形态多样的优质教材,使专业课程与工作过程对接,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创新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5]。

4.4 搭建多方参与的产教深度融合、协同创新的实践平台

高职院校要积极推进科教互融、校企合作,由龙头企业、高职院校牵头,联合行业组织、科研机构、上下游企业,组建服务高效对接、支撑行业发展的产教深度融合、协同创新实践平台,促进创新型拔尖技术人才培养供给侧、行业企业需求侧的有机链接,提升人才的创新实践能力,推动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6]。产教深度融合、协同创新平台应成为促进中国特色学徒制背景下培养高职创新型拔尖人才可持续发展的载体,推动校企协同育人。

4.5 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师资队伍

高职院校培养创新型拔尖技术人才需要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师资队伍作为保障。学校需要不断提升教师的创新素养,让教师在创新教育中“引领学”“及时学”和“跟着学”,形成一支实力雄厚、学科领域影响力大的师资队伍,着力推动创新教育高质量发展,筑牢创新型拔尖技术人才的培养根基。中国特色学徒制背景下,学校专业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参与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教学设计应突破传统的学科体系,结合企业元素,融入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将理论与创新充分融入实践教学,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由行业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技术专家、技能大师组成的结构化教学团队,集合了精操作、懂工艺、会管理、善协作、能创新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可以为学生提供指导和帮助,引导学生更好地发掘和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校内和校外师资的选拔与培养实行“互聘用—共培养—双流动”,通过校企双方组织师资培训与考核、行业企业锻炼、产教研平台项目研究等方式实现优势互补,促进校内和校外教师理论知识的再升华、教学和实践能力的再提升。

4.6 构建多元化、多维度的人才考核评价体系

科学的人才考核评价体系能够切实反映人才培养的成效,推动人才培养模式不断优化。校企双方根据行业标准、专业教学标准、企业岗位能力要求和学生特点,共同构建由学校、企业、第三方机构等多元化主体参与的考核评价体系,对教师的“教”以及学生的“学”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和传统的教学质量考核相比,中国特色学徒制背景下的创新型拔尖技术人才培养考核的主体以学校和企业为核心,第三方机构参与,主要对学生的专业理论、岗位技能、职业素养、团队协作、创新思维、实践能力等方面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考核评价。评价方式采取学徒自我评价、学校阶段测验、企业岗位技能考核等方式,既有理论知识点的检验,又有对真实情境中完成工作任务的评价,全面考核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以及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

5 结束语

基于中国特色学徒制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通过构建多主体协同管理运行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重构课程体系、搭建实践平台、培养师资队伍、建立考核评价体系等途径,推进高职院校课程、教材、师资、考核评价等方面的改革,为高职院校培养创新型拔尖技术人才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创新型校企院校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 15:42:15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中国市场(2021年34期)2021-08-29 03:25:40
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
上海建材(2020年12期)2020-12-31 13:24:26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上海包装(2019年2期)2019-05-20 09:11:04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电镀与环保(2016年3期)2017-01-20 08:15:33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新课程研究(2016年1期)2016-12-01 05:52:15
高等教育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
出版与印刷(2014年4期)2014-12-19 13:10:54
校企合作五反思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