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建荣
(秦安县魏店学区,甘肃 秦安 741600)
现阶段,德育是五育并举的基础内容,在学校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为了更好地落实五育并举方针,教师要着重实施德育,促进其与各科目教学的融合,由此保障德育的渗透效果。语文教材蕴含着很多德育资源,二者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方面具有密切联系,因而,语文教学可以成为德育的优质载体。这就意味着,语文教师要将德育融于日常教学,通过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措施、教学情境、教学活动,达成渗透德育的效果,在潜移默化中中影响学生的思维和心理,进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品质、道德情感、道德信念、道德习惯。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落实五育并举方针显得越发重要。德育是五育并举的重要内容,学校要想真正落实五育并举,还须首先落实德育。根据学科特性分析,语文学科与德育的关系最为紧密,也是最适合渗透德育的学科。基于此,语文教师应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在日常教学中实现语文与德育的融合,从而保障学生德育、智育同步发展,使其成长为综合型人才。现阶段,语文与德育融合具有深远的意义,本文将从以下两方面展开论述。
第一,语文与德育融合可以活化课堂生机,增强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对中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语文课程较为枯燥,因而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比较淡薄,融合德育后,教师需要进一步革新教学策略,其教学活动将会更加丰富,教学氛围也会更加轻松,中小学语文课堂就会生机勃勃,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也会显著增强,有利于提高教学成效。
第二,语文与德育融合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德育侧重于教导学生的心理、思维,可以让学生学习到正确的道德信念、道德行为、道德品质等。在语文教学中融合德育,会使语文教学的育人价值得到升华,这样一来,教师就可以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精神品质和行为习惯,既能使学生逐步形成健全人格,又能使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更加完善。
语文教材是开展德育的根基。因此,要想实现语文与德育的融合,最重要的方式就是挖掘教材内容,找寻其中的德育元素。结合语文教材中的德育元素,教师能更好地融合德育,既能帮助学生理解教材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具体来说,教师挖掘教材内容融合德育时,需要注意关联性与科学性。关联性是指教材内容与德育元素应息息相关,二者具有关联性,教师能在语文教学中穿插讲解德育知识,还能顺理成章地过渡到德育,这样课堂转折会更加顺畅,容易被学生接纳。科学性是指依托教材内容渗透德育,其教育内容应适合学生,既要适合学生的思维水平与身心发展,又要适合学生的语文基础与学习需求,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领会德育,其道德品质才会逐渐养成。总的来说,教师立足教材内容融合德育需要同时满足关联性和科学性,这是顺利融合德育的前提,也是保障教育效果的重要举措。
教学案例一:《猎人海力布》是小学语文教材的优质课文,主要讲述海力布的故事,赞扬了其乐于助人、大公无私的品质,这正是良好的德育元素,教师可以此为切入点,实现教材内容与德育的融合。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点讲解课文的主旨内容与思想感情,启发学生思考,让其自主探究海力布的高尚品格。随着思考与探究的进一步深入,学生会逐渐认识到海力布热心、勇敢、无私的道德品质。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受到课文情感的影响,自觉向海力布看齐,从而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通过挖掘教材内容,教师可以根据语文教学需求合理地融入德育,学生能自然而然地接受德育,这样能促进学生理解课文主旨情感,使其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逐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小学生的思维水平虽然有所发展,但正处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的过渡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形象思维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基于此,小学语文教师开展语文与德育的融合教学时,应该着重创设语文情境,用丰富多彩的情境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借此保障语文教学的高效推进,切实提升教学成效。随着时代的进步,多媒体技术在迅猛发展,多媒体教学也因此得到了教师与学生的认可。多媒体技术是创设语文情境的最佳辅助手段。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教学优势,依托多媒体技术构建适宜的语文情境,营造浓厚的氛围感、代入感,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全身心投入语文情境中,在情境中高效学习、优质学习。相比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语文情境教学更加新颖,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更加浓厚。另外,语文情境教学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非常符合学生的思维需求,能最大限度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便于学生理解语文知识,感悟道德情感。
教学案例二:《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主要描写了圆明园的壮美景观及毁灭过程,传达了作者不忘国耻、珍视祖国灿烂文化的情感。对学生而言,圆明园的毁灭与日常生活相距甚远,很多学生对圆明园知之甚少,若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浮于表面,难以真正体会到作者的情感。鉴于此,教师可以创设语文情境,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展示圆明园毁灭后的真实情境,同时,教师也要为学生展示圆明园复原后的情境,让学生深切感受到圆明园原本的辉煌灿烂。前后对比,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将会更加深刻,对于作者的无奈、惋惜、痛恨等情感也会感同身受。通过创设语文情境,教师可以在语文教学中融合家国情怀,渗透德育的同时,还能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借此培养学生铭记国耻、奋发图强、爱国爱党的道德情感,进一步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使命感。
语文教材固然重要,但受教材篇幅的限制,其中涵盖的德育资源有限,要想让学生不断进步,使其坚定正确的道德信念,教师还须注重拓展课外知识。也就是说,教师以语文教材为根基的同时,还要结合教材内容引入课外教学资源,进一步丰富德育资源,从而让学生接受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值得注意的是,教师拓展课外知识时,不能只关注教育性,还应同时关注趣味性。中小学时期,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较低,其学习过程中往往需要兴趣驱动和支撑,只有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才会更乐于学习语文知识、接受德育。因而,课外知识的趣味性十分重要,这决定着课外知识能否发挥实际效用,能否真正被学生接受,这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育成效。对此,教师可以拓展趣味化课外知识,实现语文与德育的融合,帮助学生树立坚定的道德信念。
教学案例三:《将相和》是小学语文的经典课文,描写了蔺相如和廉颇的故事,既赞扬了蔺相如机智勇敢、顾大局、识大体的精神,又讴歌了廉颇勇于认识错误、改正错误的精神。课文中传达的两种精神恰好是德育的重要内容,亦是学生需要具备的道德信念。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的理解,使其更加坚定这一道德信念,教师可以拓展与之相关的课外知识。例如,依托多媒体技术,教师可以给学生拓展《宰相肚里能撑船》《孟子休妻》《徐悲鸿承认画鸭笔误》等课外故事。这些故事轻松有趣,既具有浓厚的教育意义,又趣味十足,教师给学生拓展此类课外知识,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中精神品质的认知,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信念。通过拓展课外知识,语文教学资源会更加丰富,德育也变得更加多样化,带给学生新鲜感的同时,还能开阔学生的语文视野,增强学生的文学底蕴,促进其语文素养与德育素养的提高。
小学生的思维水平尚未发展至巅峰,这就导致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水平有限,若一味地开展理论教育,学生的学习效果将会被拉低,并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积极组织实践活动,依托五花八门的实践活动,促进语文与德育的深度融合,还可以使德育贴近日常生活,便于学生养成道德习惯,有益于学生未来的学习与生活。最重要的是,实践活动可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能培养学生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的意识。基于实践活动的辅助,语文教学能走进日常生活,让学生随时随地学习语文知识。教师也能引导学生用生活化的眼光看待德育,使其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德育知识,进而养成道德习惯。从这一角度来看,组织实践活动既对语文教学有利,又对德育有益。
教学案例四:《慈母情深》《父爱之舟》这两篇课文主要讲述了深沉的母爱与父爱,传达了作者对母亲、父亲的感激之情,学习这两篇课文,能激发学生尊重父母、孝敬父母的情感,这正是德育的关键内容。学习这两篇课文时,教师可以组织“我给父母做件事”“我对父母说谢谢”等实践活动,此类实践活动能促进中小学语文教学、德育、日常生活的三方融合。依托这些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将课堂所学的内容带入生活中,既能巩固学生的学习效果,使其深刻领会课文主旨内容,又能帮助学生养成道德习惯,使其德育素养得到进一步的提高。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组织实践活动是非常有效的教学策略,实践活动的介入,能活跃中小学语文教学氛围,实现语文知识与德育的生活化迁移,在培养学生道德习惯、生活习惯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综上所述,五育并举视域下,德育尤为重要,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具有积极影响。中小学语文教师要以五育并举方针为导向,进一步革新教学策略,实现中小学语文与德育的融合,通过开展融合教学,构建德育、智育并重的中小学语文课堂,进而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切实培养学生的德育素养和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