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当代中国在城市化进程中实施了大规模的城市更新行动,但目前国内少数城市制定的城市更新策划方案强调从城市现有的形态上进行物理上的更新,更多是学习西方对“失落空间”的更新方式,而不是从城市整体出发,进行系统性的宏观规划,来挖掘城市文化和城市空间的潜力。这样的城市更新方式虽然也能对目前城市形象提升起到一定程度的推动作用,但是无法解决中国城市面临的根本性问题。基于此,分析中国和西方城市基因的本质区别,探讨中国城市更新中公共空间重塑的方向与方法。
关键词:城市更新;公共空间;城市基因
城市发展史其实是一部城市更新史,城市在不断更新中,焕发活力与生命力。城市更新是一种将城市中已经不适应现代化城市社会生活的地区进行必要的、有计划的改建活动。伴随城市更新而来的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塑、城市生活方式的重塑、城市公共审美的重塑。城市在更新与重塑中焕发活力,不断发展。
一、城市基因的传承与更新
历史文化底蕴是决定一个地方区别于其他地方的重要基因,可以说,城市基因是由其文化决定的,不同的文化会形成不同的城市发展模式。西方的公共文化塑造出以公共空间为主体的城市空间结构,从而形成了城市的公共文化空间、公共审美空间和公共生活空间。而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核心,以儒释道三家文化为主体的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自然造就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模式。
(一)中国城市基因
唐代城市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空间结构、建筑美学和文化造诣上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准。唐长安城遵循“居天下之中,礼也”的建城原则,形成以城墙相隔的宫城、皇城、外郭城圈层结构的坊市式、棋盘式布局,宫城作为宫殿区居中,坊是住宅区,市是商业区,市坊分开。唐长安城实行宵禁制度,东市、西市两大商业区限时开放。唐长安城是中国古代城市的典型代表,其空间布局成为中国古代城市空间发展的典范。
到了宋代,随着商业的发展,以往的市坊分离制度被打破,《清明上河图》是汴京(今开封)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明代海禁政策的实施,使得中国失去了与世界交流的渠道,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明朝海外贸易的发展,错过了顺应时代发展的机遇。到了近代,中国传统城市文化体系被打破,上海、青岛、天津等地出现以城市广场为核心的公共空间,这体现了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城市模式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升,城市公共文化迅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格局,使得城市公共空间得到开发和更新。在城市化早期发展阶段,出现了以城市广场为代表的公共空间,但这些广场的功能相对单一,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有待提升,无法充分满足公众的需求。
城市更新不是简单拆除与重建,而是立足于城市发展战略,对公共空间进行重塑,以提升城市品质,推动城市发展。在重塑城市公共空间的道路上,城市文化和城市美学的传承与创新必不可少。中国城市的更新需要文化基因的带动,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发展模式。
(二)西方城市基因
雅典和古罗马城是公共文化主导下的西方古典城市典范。雅典作为古代希腊城邦之一,推行民主政治建设,民主自由的风气影响着城市空间建构,造就了城市公共广场的诞生,使公共广场成为人们议事、发布重大公共事件以及进行交流、辩论和信息互换的场所。同时,古希腊人对美的追求和“神人合一”观念造就了以柱式为代表的西方古典建筑美学。公共广场、公共建筑、公共雕塑,共同铸就西方城市公共审美的文化图腾。
罗马文化中的现实主义倡导关注人的现实生活,古罗马城在空间上形成了以公共广场为主体、代表城市建设成就的广场群,孕育出以斗兽场、浴场、剧场、引水渠为主体的生活型公共建筑,这些城市公共建筑和公共广场是罗马文化的具体表现。
伦敦是经历过罗马时代、中世纪、文艺复兴、资产阶级革命、工业化和信息化全过程的国际化大都市,也是西方现代城市的典型代表。二戰后,伦敦城市发展及更新是为了适应时代发展,提高城市竞争力,目标是将城市骨架扩大,对城市公共空间和产业进行重塑,在文化引导下进行城市变革,最终形成了以城市广场为坐标、城市公园为核心、城市公共文化建筑为特色的新的公共城市模型。
西方城市公共广场包括纪念性广场、主题性广场、休闲性广场等。英国著名的历史人物、文化人物、城市英雄都在城市公共广场中拥有一席之地,他们的精神品质对市民的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城市公共广场使城市记忆得以保存,使城市历史和文化得以传承和弘扬,使城市更有厚度和温度。
城市公共公园是市民休闲的主要场所,公园也是城市园林和景观的审美场所,同时有记录历史和展示文化的功能,一些公园还是发表政治言论和表达自由思想的平台。
城市的公共建筑包括博物馆、美术馆、剧院、图书馆、画廊等。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下,新的公共文化设施代替古典城市的神庙、竞技场、斗兽场和中世纪的教堂,成为城市精神和文化的重要载体。各个领域的公共场馆数量日益增加,伦敦逐渐成为艺术之城、博物馆之城、美术馆之城、戏剧之城。欧洲一些中小城市也依靠专题性场馆和文化活动成为世界某一项文化的中心,例如:米兰是世界时尚艺术中心、世界设计之都,米兰国际时装周、米兰国际家具展等成为国际潮流风向标;威尼斯是世界闻名的水上城市,有着独特的魅力,吸引世界各地游客前来,同时以威尼斯艺术双年展、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威尼斯电影节等名扬国际。
二、中国城市公共空间的重塑
城市公共空间是一个城市文化、艺术和公共审美的载体。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城市公共空间应该具有文化性、休闲性、生态性、共享性、审美性、开放性的特点,在整体布局上,应当遵循公共共享原则,根据人口和区域功能的不同进行分散式布局。城市公共空间包括城市公共广场、城市公共公园、城市公共建筑和城市公共文化设施等。
(一)城市公共广场
中国的城市广场包括历史文化广场、城市记忆广场、主题性广场、当代文化广场等,这些广场充分展现了城市文化与美学。
历史文化广场是城市历史文化和现代城市广场的融合,简单来说,就是将城市的历史文化从“地下”搬到“地上”,从书本中复原到现实中,将城市的历史文化提炼、变现并沉淀在城市的公共空间里,从而实现城市历史文化和现代城市的共存,用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拓展现代城市的厚度和深度。
城市记忆广场是以城市记忆为主题,以城市发展历史和名人事迹为线索,打造城市公共空间,形成城市独有的地标性室内或室外空间。所有的城市记忆和每个城市独有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在中国城市公共空间的重塑中都应该有一席之地,城市记忆广场和记忆型博物館相融合,最终形成综合性城市记忆大空间。
主题性广场是对城市重大事件的一种综合性呈现,是需要重点塑造的城市大型广场,具有文化引领的重大意义。比如位于西安雁塔区的大雁塔北广场,打造时以唐文化为主题,整个广场由水景喷泉、唐风建筑、园林景观、文化长廊和旅游商贸设施等组成,规模宏大,被视为古都西安的象征。
当代文化主题广场是多元化的丰富多彩的当代文化呈现空间。当代公共艺术作品是创作者与人民群众进行思想和信息交流的重要文化载体,是社会思想文化的反映,还具有育人价值。在推进城市文化建设过程中,不仅要对传统文化进行继承和发扬,还应立足社会现实,对当代文化进行建构和创新。一个城市能否被称作文化城市,城市文化底蕴是重要的衡量标准。
当下,一些城市存在缺乏文化内容和不符合公共审美的广场,这些广场仅仅具有广场的外壳,却没有符合时代需求的文化内涵,无法为城市带来更多的价值。在城市公共空间重塑中,如何对这些广场进行重塑和更新,使其焕发新的活力,展现中华文明,发扬当代精神,是相关人员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二)城市公共公园
中国城市现存的公共公园存在一些问题,一些公园带有一定的经营性质,未遵循公共共享原则。在对这些公园进行更新重塑的过程中,需要将其从封闭型公园转变为开放型公园,由内容单一的休闲型公园逐步转型为集审美性、文化性、休闲性、娱乐性、艺术性、共享性于一体的多功能型公园。
此外,一些开放型城市公园存在内涵缺失、缺乏主题性、服务设施不配套、审美标准跟不上的问题,人们去过之后就不会再去,被称为“失落的公园”。这些公园普遍缺乏公共公园应有的共享元素,在城市公共空间重塑过程中必须回归城市公共公园的本来面目,使其成为城市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城市公共建筑
建筑是一个城市的重要审美主体,走在城市的大街上,建筑无处不在。凡是历史文化悠久的城市,通常都拥有各个历史时期的建筑及其遗址与各种现代城市建筑,共同形成了一个城市的建筑体系,这个体系就是一部城市发展的历史和城市建筑的历史,就像一个天然的建筑博物馆。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应该保护好这些历史遗存,这些占有城市公共空间的历史建筑,会使城市更有厚度和温度。
中国城市更新还有一个重要的更新对象,就是在发展中形成的“失落的老旧工厂”“失落的校园”“失落的村庄”“失落的老居民住宅区”等。在对这些对象进行更新时,不能简单地拆旧建新,而应该将这些资源进行整合,结合城市特点进行针对性的规划设计,以市场为导向,引入相关产业体系,从而形成城市不同片区的城市公共空间,充分展示城市文化。
(四)城市公共文化设施
一些城市存在公共文化设施缺乏和不完善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市建设。中国一些城市的公共文化设施比起国际化大都市纽约、伦敦、巴黎等,在数量、质量、经营管理上存在一定的差距。伦敦仅仅一个城市就有大大小小的美术馆、博物馆几百个,其重要的博物馆都有着非常高的国际知名度,能够引领整个世界的艺术文化潮流。伦敦各种主题性、专业性、功能性博物馆、美术馆具有较大的影响力,比起其他大型综合类场馆毫不逊色,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公共文化场馆体系。同时,伦敦西区是与纽约百老汇齐名的世界两大戏剧中心之一,整个伦敦有剧院70多家,莎士比亚的戏剧文化在城市公共文化设施上得到充分体现,发达的戏剧文化产业,造就了伦敦特有的文化氛围。即使在一些中小城市,公共文化设施也是城市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且能够根据各自城市的资源优势来打造国际级文化品牌IP。
在公共文化设施方面,中国的一线城市和这些国际化大都市的差距仍然存在,不过已经越来越小,要想成为世界级国际化大都市,必须尽快补全公共文化这部分的缺失,不断完善公共文化设施。中国的二线、三线城市也应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设立博物馆、美术馆、音乐厅、剧院等,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形成符合中国国情的经营管理体系,从而带动城市文化发展,提高公共文化设施对城市文化建构和审美建构的影响力。
一个城市是不是文明的城市,是不是有文化的城市,其文化设施、文化项目、文化产业、文化氛围和国际性的文化活动等是考量的重要标准,文化设施的建构是基础,是走向文明城市的重要一步。
三、艺术介入城市更新
在重塑城市公共空间这一重大的城市更新问题面前,公共艺术家介入公共空间,把握公共审美,将艺术融入城市建设,是城市更新达到理想效果的一个大前提。公共艺术家包括高层次的雕塑家、设计师、建筑师和城市文化策划专家等。现如今,国内部分城市的公共雕塑和公共建筑不符合大众审美需求,艺术性、观赏性有待增强。艺术及艺术家介入城市更新,对城市公共空间进行重塑,能丰富城市公共空间文化内涵,增强公共空间艺术性、审美性、文化性,从而提升城市更新效果。
在城市更新的进程中,应贯彻落实城市发展政策,整合城市资源,根据城市更新项目的不同特点,让专业的人才进行深入的探讨、研究,最后介入项目的策划,根据城市特点打造极具特色的项目,重塑城市公共空间,充分展示城市艺术审美和城市精神,从而提升城市竞争力。城市公共空间的重塑是文化变革下文化空间、审美空间和生活空间的更新,应真正做到文化共享、审美共享、生活设施的共享。
城市美学在当今社会已经成为城市竞争力的一部分,一个城市的公共文化空间代表了这个城市的审美水平,直接关系到一个城市的文化高度与层次。优质的审美课程会培养出高素质的城市审美个体,当个体意识汇聚成一种群体意识时,城市的公共审美会沉淀为一种集体的文化人格,最终形成一个城市独有的文化格调。
作者简介:
费佳靓,西安美术学院史论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产业管理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