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实现双碳目标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策略

2023-06-05 06:16陈炳才
开放导报 2023年1期
关键词:能源结构碳中和循环经济

[摘要] 确立“双碳”目标后,我国开展了积极行动,包括将“双碳”目标承诺具体化、制定碳达峰的行动方案和政策以及更长远的战略目标、建立全国碳交易市场推动企业减碳降碳等,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面临巨大的压力和挑战:碳排放总量仍处于增长之中,碳排放降低的不确定性和波动性较大,降碳机制不健全和措施力度不足,能源效率和碳排放效率较低,资源、能源浪费严重等。结合我国的发展实际,解决问题的出路在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世界共同减碳降碳;增强“双碳”目标意识,推进“双碳”科普工作,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深化能源结构调整,切实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挖掘降碳潜力,提高资源循环利用效率;加强技术产品创新,重点降低制造业能源消耗;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激发市场降碳积极性。

[关键词] 碳达峰   碳中和    能源结构    循环经济    非物质化    碳价格

[中图分类号] X3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6623(2023)01-0094-09

[作者简介] 陈炳才,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海南省绿色金融研究院学术委员,研究方向:宏观经济、国际金融、绿色金融等。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对国际社会做出“双碳”目标承诺后,我国政府开展了一系列积极行动,包括将“双碳”目标承诺具体化、制定碳达峰的行动方案和政策以及更长远的战略目标、建立全国碳交易市场推动企业减碳降碳等,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要在既定的时间内实现“双碳”目标,仍面临巨大压力和严峻挑战,需要结合我国实际及实践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制定“中国方案”。

一、我国实现“双碳”目标

面临的压力和挑战

(一)我国碳排放总量仍处于增长之中

1. 我國成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全球期待中国更快降碳

2021年,我国初级能源消费占全球的26.45%,成为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家,也是全球各种资源使用最多的国家,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人口规模巨大。与此同时,我国也是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家,2021年碳排放占全球的31.06%,超过美国和欧洲合计数,是影响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国家。不仅如此,我国碳排放量仍在增加,还没有达到峰值。我国承诺力争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但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期待更高。

2. 我国城镇化、工业化及其经济增长将继续增加能源消费总量和碳排放

2021年,我国人口规模达14.18亿人,城镇化率64.72%。目前我国人均能耗3.71万吨标煤,估计城镇和农村差距在2倍以上①,即城镇人均能源消费4.8万吨标煤,农村大体为1.92万吨标煤。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高,人均能源消费会不断增加,尤其是城镇人口的增加,也会加大能源消费量。未来我国城镇化水平可能提高到70%左右,能源消耗总量按照目前的水平不会降低,只会增加。以最节省的能源消耗计算,2030年前全国人均能源消费高峰至少达到4000千克标煤,能源消耗总量也将达到567200万吨标煤,比2021年增长8.24%(表1)。如果经济增长比2021年年均增长3%,到2030年总计将增长30.47%,按照目前技术水平的能源消费情况,能源消费至少增长15%以上,达到603000万吨标煤。

3. 煤炭占比较高,总消费量仍在增长,降碳难度大

我国碳排放占比较高,其原因一方面在于我国能源消费量大,另一方面在于我国能源消费中煤炭占比较高。2021年,全球煤炭消费160.1艾焦(表2),占全部能源消费的26.9%,如果剔除中国的能源消费,其他国家煤炭消费占全部能源消费比例为16.9%,比我国煤炭占能源消费54.66%的比例低得多。我国煤炭消费占全球煤炭消费在2021年达到了53.82%,且过去的10多年里,占全球比重持续提高。不仅如此,我国煤炭消费总量仍在持续增加。

(二)碳排放持续降低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和波动性

1. 我国能源、资源短缺,实现碳达峰面临不确定性和波动性

消费石油、天然气相对于消费煤炭来说,碳排放较低,但我国是石油、天然气短缺国家,目前探明的石油储量大约只能开采17—20年、天然气20—22年,远低于国际上许多国家约为50年以上的状况,煤炭仍是我国的主要能源。而进口天然气、石油,一方面受价格影响,另一方面也会受到供应链的制约。地缘关系紧张会导致石油、天然气价格上涨,如俄乌冲突就导致石油、天然气、煤炭等价格上涨。为确保我国能源安全,不能放弃煤炭发电和使用,这就使得我国的减碳降碳进程相对缓慢或面临不确定性。

2. 国际石油和天然气消费增加,给我国能源进口带来压力

2022年11月15日,联合国宣布全球人口达到80亿。从过去30—60年的人口数据看,全球每10年会增加7.8亿—8.3亿人口,未来还将继续按此规模增加。预计到2060年,全球人口将达到110亿。全球人口增加和城镇化率的提高,都会导致资源能源消费增加,从而使碳排放增加。虽然全球清洁能源持续发展,但未来5—10年内仍难以满足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和人口增加的能源需求。我国能源进口依然会面临价格波动的挑战,对煤炭的需求和使用率压缩或降低的难度相当大。

3. 碳达峰的峰值及年份未确定,增加后续降碳难度

截至目前,我国碳达峰尚未明确最高限额,也未确定碳达峰的具体年份,峰值年限确定越晚,对碳中和实现的压力越大。《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主要是指相对降碳。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20年下降13.5%,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下降18%;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左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顺利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

之所以没有明确具体年份和峰值,一方面在于各种不确定因素多,另一方面降低碳排放过快,可能影响企业生产、个人就业和收入增加以及居民生活,对经济发展和安全构成压力。需要制定一种好的机制,既能保障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也能保障经济安全、居民生活稳定,尤其是能够有良好的资源、能源保障。但是没有确定碳达峰年份,后续降低碳排放的难度也会较大,企业一旦形成高耗能习惯,短期就难以下降,只有经济下行才能导致碳排放减少。

(三)降碳机制不健全和措施力度不足

1. 我国可再生能源占比明显提高,但依然不足以抵消碳排放的增加

发展清洁可再生能源是降碳的最有效措施。过去20多年来,我国发展清洁能源的成果非常显著,可再生能源占全球比重持续提高,2021年达到28.36%(表3),增长了282倍,近11年增长27.3倍,远远超出同期全球可再生能源增长13倍和2.79倍的水平,也超过了同期德国可再生能源分别增长14.2倍和1.26倍的水平。但就国内来说,与占比较高的化石能源尤其是煤炭比较,可再生能源占比2021年仅为11.32%,难以带动碳排放的下降。由此可见,人口规模巨大,加之工业化、城镇化对能源的需求总量仍将维持高位,且未到顶峰,这也给减排带来压力。

2. 缺乏高效的市场价格机制

价格和成本是影响供求的决定性因素,价格和成本同时受技术、规模效应、土地、资金成本和资金供给等因素影响。然而,我国目前的减碳降碳,成本和价格因素都缺乏有效约束,企业未能形成自主和自觉的降碳减排行为。

目前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市场机制尚不完善,虽然建立了碳交易市场,但2021年碳配额交易只有1.79亿吨,全国和各省并没有确定碳配额分配和降碳计划,在缺乏碳约束的背景下,碳交易市场难以真正形成。缺乏高效的市场价格机制,每年的碳排放可能依然以较高的速度增长,甚至因为能耗大、排放成本低,可能出现能耗增长快于经济增长的情况。

3. 减碳降碳和绿色发展的投资支持力度不足

实现“双碳”目标不仅要减少碳排放,实行能源结构转型,也要保护好生态平衡,有效治理环境污染,实行绿色化转型发展。这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包括基础设施改造、设备改造和制造、环境治理投入与新能源开发,以及能源技术、新能源技术产品等的研发与投入。据估算,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需要140万亿元人民币投资(按照2020年价格)。而根据这些数据测算,我国绿色转型投资占全部投资比重到2030年估计只有5.93%,为3.2万亿元人民币投资(表4),投资规模仍旧较小,不足以推动绿色转型。

(四)能源效率和碳排放效率较低

1. 单位GDP能效与发达经济体存在较大差距

尽管过去10年,我国能源效率有了较大提升,每艾焦产生的GDP从2010年的582亿美元增加到2021年的1125亿美元,提高了93.3%,但与2021年的日本(2783亿美元)、德国(3341亿美元)、美国(2473亿美元)、欧洲(2074亿美元)相比依然存在较大差距(表5)。从单位碳排放产生的GDP来看,我国的能源效率更低。2021年每万吨碳排放生产的GDP为16.85亿美元,而美国为48.92億美元、德国为67.15亿美元、日本为46.86亿美元、欧洲为45.04亿美元,与发达经济体差距较大。

即使按照购买力平价来计算,2021年,我国每艾焦产出的GDP为1732亿美元,美国2473亿美元、欧洲2628亿美元、日本3042亿美元、德国3810亿美元(表6),我国能源效率普遍低于主要发达经济体,低于美国的43%、德国的近120%、日本的75.6%,甚至低于印度的66.51%,由此可见,我国能源利用确实存在效率偏低问题。

2. 我国人均能耗效率明显低于发达国家

我国千万人口的能耗已经超过国际平均水平,接近主要发达国家水平,但GDP水平与之远远不相适应,使得减排难度加大。从千万人口能耗来看(表7),发达国家中,美国、加拿大较高,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较低。我国千万人口的能源消耗与主要发达国家很接近,但我国生产的GDP即使按照平价购买力来计算,与发达国家依然存在较大差距。我国人口是日本的10倍以上,能耗是日本的8.887倍,按照日本的标准,GDP应该是47.96万亿美元;我国的能耗是英国的21.96倍,按照英国的经济规模,我国GDP应该是73万亿美元。即使与印度的能耗与GDP相比,我国能耗是印度的4.445倍,按照印度的经济规模,我国GDP也应该是45.46万亿美元,但我国并没有达到。这说明,我国存在严重的能源浪费或效率低下现象,或者说能源的再利用效率低。如此低的能效,在经济增长背景下,要降低碳排放,困难和压力会非常大。

(五)资源、能源浪费现象严重

1. 能源消费结构依然是以煤炭为主,污染治理导致二次能耗投入

虽然我国能源结构在过去10年来有了较大变化,煤炭消费占能源消费的比重从2010年的68%下降到2021年的56%(表8),下降幅度很大,但煤炭消费的总量没有减少,依然在增加。水电、核电尤其是可再生能源发展较快,但2021年占比只有16.6%,其他则为石油和天然气消费。煤炭消费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带来二氧化碳排放持续增加,导致我国成为最大的碳排放国家。而煤炭消费带来的污染,需要二次能源消耗的投入来进行治理,这导致我国能源效率下降,碳排放增加。

2. 物品使用寿命短,资源能源浪费严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品质量和使用寿命虽有提高,但也存在不稳定甚至下降问题。这在日常生活消费品方面非常突出,从鞋子、袜子到小型家用电器、电脑、家具、厨房用品等,往往使用不到几年就会坏掉,产品更新速度太快,虽然推动了GDP的增加,但也造成能源消耗和资源浪费问题。又如,我国普通建筑的设计寿命只有50年,很少能达到100年。即使按50年计,往往30多年就会拆除。如果按照实际使用寿命,100年内我国建筑物将建造三次,按照每次相同的建筑耗能和碳排放计算,100年内的碳排放相当于100年寿命建筑的3倍,显然是巨大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道路、桥梁、管道、大型设备等,也存在类似的问题。而主要发达经济体如欧洲特别是德国等,建筑物、道路、地下管道、大型设备等的使用寿命大都在百年以上,大大节省了资源消耗和能源消耗,减少了碳排放。

3. 资源再利用不足带来能耗浪费

矿石资源的大量进口,带来运输能源消耗和碳排放,而生产的矿产品只有矿石的一半左右。如果将资源放在境外冶炼,可以大大节省运输、加工等能源消耗。此外,资源循环利用不足,很多废旧物品回收利用不足。如废旧衣服、鞋子、电子产品、酒瓶等,钢铁、有色金属、纸张的废旧利用率与国际比较处于低位。国外建筑垃圾回收中,钢铁、有色金属等产品妥善处理后可以回收,而我国目前较少。国外建筑垃圾回收率高的可达到95%,而国内只有5%,循环利用率占比较低,也加大了能源消耗和利用。

二、实现“双碳”目标的政策思路

(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世界共同减碳降碳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前途所在。坚持绿色低碳,推动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

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國政府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既是一种道义,也是一种责任,更是政府信用的体现。中国对国际社会进行“双碳”目标的承诺,也是向世界宣告,中国愿意与世界一起实行碳减排和碳控制,确保地球温度在本世纪末控制在1.5摄氏度以内。这并不是仅我国努力就能够实现的,需要全球共同努力。要将可再生能源技术和产品以廉价、普及的方式推广到世界各国,尤其是人口大国和可再生能源资源大国,建立周边国家、区域内国家乃至全球联通的全球电网,真正构建低碳发展的命运共同体,建立美丽世界和地球美好家园。

(二)增强目标意识,推进“双碳”科普工作,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1. 将“双碳”目标和意识普及到每个组织和个人

实行“双碳”目标,仅仅依靠国家战略和政策还不够,必须在全社会普及绿色发展、低碳发展的理念。将绿色发展理念和行动落实到每个个体、单位、组织机构、家庭,让其参与到降低碳排放、实行绿色发展转型行动中。要对个人、单位、组织机构等的碳排放进行计量,制定自愿的减排、净零排放目标进度表等,乃至个人、组织、机构、家庭减碳降碳操作手册。

对于组织机构,尤其是企业,要开展节能降耗评比乃至考核,并建立起适当的惩罚和激励机制。既让企业主动、积极参与,使企业的能效提高,降低企业成本,又不影响企业的生产和收益。本质上就是从细微处入手,从点点滴滴做起,实行节能节约,积小成大,由微到显。

2. 制定碳达峰碳中和具体路径和操作实施办法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对我国来说确实存在诸多挑战,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过于缓慢,缺乏紧迫感和责任感,而是要积极、主动、稳妥,有计划、分步骤、多渠道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一是制定碳达峰峰值和时间进度表。我们明确力争在2030年前碳达峰,不应理解为2030年达峰,而是要积极主动、快速降碳。要制定“双碳”目标的进度表和降碳数量规模,并落实到年度、行业、重点企业。要求重点企业、大型企业借鉴国际经验和做法,制定“双碳”目标,明确净零排放时间,制定减碳降碳措施,深入到每个经营环节。

二是制定明确的降碳措施。首先是宏观战略和政策上的措施,包括能源结构调整,新能源、氢气能源开发利用,核电项目安排等。其次是确定重点排放行业、企业的减碳降碳总量和强度计划、进度,并进行督导和检查。如煤炭替代,落实到行业、企业要有具体计划、投资安排,清洁能源项目及其区域布局,天然气、石油资源开采和进口计划、保障措施,包括海外天然气、石油市场的开拓等。再次要有产业结构调整安排,尤其是对高耗能产业的转型发展做出制度和进度安排,促进高耗能行业的绿色发展。这些措施办法最好以法律和规定的形式列出,便于具体执行和操作。

三是鼓励能源技术开发创新。减碳降碳也需要技术创新和开发。要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加大余热循环利用;加大氢能源技术、氢电池技术等的开发利用;大力发展碳捕捉、碳汇集、碳利用等技术和工艺,通过物理、化学技术等,使碳得到充分利用。同时,加强碳排放技术的研究、开发,建立内循环机制。

四是提高森林覆盖率,增加碳汇。我国森林覆盖率目前为23%左右,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城市化过程中企业圈地、人口聚集和楼群、厂房等建筑物积聚,使得植被覆盖受到阻碍,不利于森林和植物碳汇的提高。未来应聚焦城市绿色化改造,增加城市森林、湿地、公园和绿色地带,提高绿色覆盖率。尤其是北方城市,要选择不同树种,确保冬天植物能够吸纳部分温室气体排放的颗粒物,同时减少碳排放企业的布局。

五是在制度上先立后破。减碳降碳的关键在于实行能源结构转型,转型不是要消除、放弃煤炭,但也不应持续不断地扩大煤炭消费乃至产能,而是要适当降低煤炭消费总量,增加非煤炭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乃至确定2030年和2060年煤炭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以及能源消费总量。没有煤炭比例下降和消费总量持续下降的计划,减碳降碳便很难实现。制定了计划,就要在保障能源消费供应平衡的情况下,发展、开发非煤炭能源替代煤炭,既降低碳排放,又保障能源供给,也不影响经济和生活。

(三)深化能源结构调整,切实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推动能源清洁低碳高效利用,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清洁低碳转型。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大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力度,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统筹水电开发和生态保护,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加强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建设,确保能源安全”。为此建议:

1. 增加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投资

2000年,我国一次电力及其他能源(不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占全部能源比重为7.3%,2005年7.4%,2010年9.4%,2015年12%,2020年15.9%,2021年16.6%。可见21世纪以来,每5年我国一次电力及其他能源消费比重在加速提高,预计到2025年为21%,2030年这一比例将提高到28%(国家规划2030年为25%)。这一比例的提高,再加上天然气和石油使用量的增加,煤炭消费总量将大大下降,将助力我国碳达峰的实现。

2021年,我国可再生能源消费占比仅为11.3%,德国达到18.45%。作为太阳能产品最多的国家,我国需要大力普及和安装太阳能发电、供热设施,发展太阳能采暖、空调技术。同时,借鉴德国等国经验,将电网接入家庭和企事业单位,使家家户户、每个单位都可以将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发电、自发电等输入电网,这样未来我国的可再生能源消费占比完全可以超越德国,达到20%以上,加上其他清洁能源的比重提高,可再生能源消费占比有望达到28%。2021年我国石油、天然气消费占比27.4%,比2016年增长2.6个百分点,只要增加从俄罗斯、中亚、海湾国家的天然气、石油进口,预计到2030年将提高到35%左右。按此发展,到2030年,我国煤炭消费比重可以下降至37%左右,就可以实现碳达峰的目标。

当然,仅仅依靠进口能源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加大对可再生能源的投资,建立起可再生发电网络体系,让可再生能源发电在全国,尤其是在中西部地区之间可以联通。

2.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广建筑节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推动绿色发展,重点是调整经济结构和能源结构,优化国土空间开发布局,调整区域产业布局,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一是调整能源结构。各地应加快调整能源结构,大力提高可再生能源比重,发展风电、太阳能利用技术。加快建设智能电网,引进有关技术,将西部光伏、风电通过电网连通输送到中部、东部。通过统筹规划,减少弃风、弃光等现象。二是提高煤炭利用效率。通过煤炭液化等技术提高其能源效率,降低碳排放。通过减少煤炭消费,降低污染治理的能源消耗。三是普及建筑节能。对新建筑物提出标准化节能要求,在不消耗能源的情况下做到室内冬暖夏凉、光线充足。对存量建筑进行保温层改造,借鉴德国经验,用50年时间实现全部存量建筑物的节能保温改造。四是改造采暖设备,使设备智能化、可调节化。建立根据外界温度变化而调节采暖供热的制度和操作规则。北方采暖季,室内温度不应超过16—18摄氏度。采暖季的前15天和后15天,根据气温变化情况,减少供热供暖浪费。落实到家庭,可根据供热和温度自行调节阀门。

3. 实行能效考核,提高能效指标的约束力

近几年,我国的碳排放超过美国与欧盟碳排放的总和,但与主要发达经济体比较,我国单位能耗生产的GDP水平较低。如果我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就可以在目前碳排放或能耗水平的基础上,创造出两倍的GDP,因此节能降耗和提高能源效率是我们未来长期面临的重要任务。节能降耗,关键在于从技术、设备和热能循环利用上做文章,对企业能效指标进行考核,对企业高质量发展进行考核,促进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和品牌效应,提高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有了价格机制和能效、高质量发展考核,企业自然会进行技术改造和节能降耗,提高能效。再辅之以学习、推广发达国家和国内企业节能降耗的案例和经验,能效就可以大大改善。

(四)挖掘降碳潜力,提高资源循环利用效率

1. 提高产品质量和使用寿命

可以学习发达国家经验,提高产品质量和使用寿命。国家应立法规定,对公路、铁路、桥梁、住宅等基础设施和民用建筑提出新的寿命期限要求,从过去的平均使用寿命30年左右改为100年,并提供80年保固维修期内所需要的零配件,折旧年限可以是30年或50年,并采取“谁建设,谁维修,且免费维修”的原则,以防止偷工减料、劣质工程以及道路反复维修,增加成本和能耗。

2. 设计好城市地下管网和马路

重新设计城市地下管网,所有地下管网建设集中到城市的某个领导小组办公室,消除部门之间不协调带来的城市道路反复开挖。绝大部分管网应集中到地下通道,地下通道要有足够的空间,可以行人,乃至进入小型机器进行维修、安装,地下管网可以与排水系统结合设计。城市道路地面要设计可直接移动路口,以便利进入地下管网和排水系统,而不需要开挖马路。一方面节约了资源,降低城市水灾风险,另一方面会大大降低能耗,减少碳排放。

3. 提升循环经济效率

提高废旧物资的回收利用率,以及垃圾的回收和再开发利用率。我国废旧物资、工业和建筑垃圾数量巨大,但回收开发利用不足,只要有好的政策和价格机制,就可以变废为宝,大大降低碳排放,既节约资源,又提高效率,还可以降低成本。如废钢利用比铁矿石冶炼钢铁大大节省了能源消耗,降低了碳排放。

(五)加强技术产品创新,重点降低制造业能源消耗

1. 发展新能源技术和产品,深化产业结构调整

一是发展新能源技术和产品。未来化石能源将被逐渐淘汰,清洁能源尤其是氢能将成为能源技术和产品研发的新方向,并带来产业结构的巨大调整,也会给环境污染治理带来根本性的转变。氢能和太阳能的使用不仅不会产生污染,也不会带来碳排放,而且会带动经济发展。

二是大力推进制造业服务化。生产的计算机化或者说自动化、智能化、无人化(或者说工业4.0),是未来的新方向。这种计算化、智能化、無人化与能源技术和产品创新相结合,不仅能源消耗低,产品价值也高,有利于提高能源效率。

2. 推动产品轻型化、非物质化,大大降低碳排放

非物质化趋势是制造业值得特别重视的另一个趋势和现象①,如个人计算机的发展,在30年的时间里,非物质化运动将计算机单位内存的重量减少到只有1981年的1.3*10的负9次方。按照1981年的重量/内存容量比来计算,2011年全球销售的计算机总重量应为840千兆吨,相当于全球每年消耗的金属、塑料、玻璃和半导体总量的两个数量级,约为美国每年消耗材料总量的200倍。这种非物质化,同时体现在制造业与服务业经济比重的变化,美国制造业占GDP比重在1950年为27%,1970年为23%,2000年为13.3%,2010年为13.5%。

制造业产品的轻型化、非物质化,是值得重视的发展方向。我国人口多,资源消耗量大,而地球资源总体是有限的,我们必须走资源能源节约、提高效率效能的发展道路,以尽可能少的资源、能源消耗来获得更多的经济发展和繁荣。全球人口未来会继续增加,消耗的资源和能源将更多,对世界资源的供求会带来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因此,材料技术、科学的创新和革命是一个大方向,要降低材料消耗,将各种废弃的资源充分利用起来,使产品和设备轻型化、高效能化。

3. 以制造业的信息化、现代化推动节能降耗

制造业的信息化是现代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制造业的信息化趋势,带来了制造业产品价值链结构的变化,各种软件、信息服务甚至包括产品的设计和研发,成为价值创造的主体。但在国际贸易中往往反映不出来,原产地规则带来很多问题,即便最简单的产品也可能来自多个国家生产的零部件组装,如果将原产地指定为最终的组装工序所在国,会人为扩大该国出口额。

未来制造业的发展,将以计算机化制造(核心在高智能人才而非廉价劳动力)、大数据(计算机处理能力和数据储存量均达到无限程度)、信息传播(无线的有线世界)等为支柱,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六)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激发市场降碳积极性

用好市场机制,不仅可以助力碳减排,也有利于推动污染防治攻坚。我国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经验就是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优化资源配置。在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过程中,也要用好市场机制,通过价格、财税等政策,调动企业污染防治积极性。

1. 充分发挥价格机制作用

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各种消费品严重短缺。之后,我国进行相应改革,包括提高粮食价格和放开农产品价格、实行工资与绩效挂钩等,大大提高了农民、企业和工人的积极性,经过10年改革,中国人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同时也解决了消费品短缺问题,15年左右的时间,便出现了阶段性消费品产能过剩的情况。这说明,只要有好的价格机制,市场会产生超越预期的效果。“双碳”问题不比粮食、消费品短缺问题更难,问题在于设计出好的价格机制。欧洲对碳配额之外的超排采取罚款制度,每超过一吨罚款100欧元,对促进企业减排、节能、能源使用结构调整以及技术研发投入,产生了良好效果。当大部分配额指标基本能够达到,则可根据情况调整配额指标,同时建立起碳交易市场,发挥碳价格的作用,促进企业减排。

价格机制可以体现在奖惩两个方面:一是对超排实行罚款。超排10%以内,每吨罚款价格为燃料成本和治理、投入成本合计金额,据此计算,预计我国的污染物排放成本和治理成本合计达到1000元人民币;超排10%以上,每吨罚款1200元。企业可以进入碳交易市场,其价格低于罚款标准。排放低于配额的,每吨奖励1000元人民币,由地方财政或中央财政从罚款基金中出。二是对用电等进行差别化价格。所有单位、家庭的核定额度内电价为国家或地方标准价格,超过额度10%以内,电价提高50%;超过10%以上,电价提高100%;低于用电额度的,予以奖励,奖励资金来源于超额用电罚款。企业为非清洁能源自发电的,计入使用额度,而为清洁能源自发电的,不计入额度。为确保碳价的有效性,免费配额要根据企业节约能源和技术进步的情况,以及“双碳”目标实施的具体进展不断调低。

2. 建立绿色金融机制

制定详细规范的绿色信贷。对达到绿色转型政策和标准要求的,降低贷款利率;未达标的,实行正常利率;超过标准和要求一定范围的,则提高利率。一旦发现企业有偷排等行为,予以重罚,并列入失信黑名单,限制其银行贷款等。制定较高的罚款数额标准,让企业认识到必须加大环保投入,否则将付出更大的代价。建立和完善污染物排放权交易市场,通过市场机制提升企业减排的积极性。

运用好财税政策。凡是运用国际先进技术和设备、能够大幅度减排的,可给予税收优惠;创新环保技术、设备,对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具有重大贡献的,可给予税率优惠,或进行财政补贴;对超排和环境污染企业,在债券发行、股票发行以及信托、基金投资等方面,予以限制和禁止。

完善碳市场和碳价格形成机制,让碳市场真正促进节能减排。一是对行业、企业进行碳配额分配,配额根据“双碳”目标进行调整,建议可每两年调整一次。免费的配额应不断降低,从而保持碳价格稳定乃至有一定上升趋势,促进企业有积极性以低于配额的排放进行生产。二是对超排要进行有效处罚,处罚要有威慑力,金额要超过企业的排放成本、治理成本和监管成本之和并略高,促进企业减碳降碳。三是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制度,对企业碳排放进行核查、验证。四是允许将碳配额交易资产化,可以进行资产抵押、融资等。

[参考文献]

[1] 黄海霞,程帆,苏义脑,等.碳达峰目标下我国节能潜力分析及对策[J].中国工程科学,2021,23(6):81-91.

[2] 瓦科拉夫·斯米尔.美国制造:国家繁荣为什么离不开制造业[M].李凤海,刘寅龙 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EB/OL].(2021-10-27).https://www.mee.gov.cn/zcwj/gwywj/202110/t20211027_958030.shtml.

[4] 庄贵阳,周宏春.碳达峰碳中和的中国之道[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21.

Challenges and Strategies for Achieving Chinas Dual Carbon Goal

Chen Bingcai

﹝Party School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C.P.C(National Academy of Governance), Beijing 100089﹞

Abstract: After establishing the double carbon target, China has carried out positive actions, including concretizing the commitment to the dual carbon target, formulating action plans and policies for carbon peaking as well as longer-term strategic goals, and establishing a national carbon trading market to promote carbon reduction and lowering of carbon by enterprises, which has achieved certain results. However, we are still facing great pressure and challenges: the total carbon emission is still in growth, the uncertainty and volatility of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is large, the carbon reduction mechanism is not sound and the measures are not strong enough, the energy efficiency and carbon emission efficiency are low, and the waste of resources and energy is serious. Combined with China's development reality, the solution to the problem lies in: building a community of human destiny, promoting the world's common carbon reduction and carbon reduction; enhancing awareness of dual carbon targets, promoting dual carb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ctively and steadily promoting carbon peaking and carbon neutrality; deepening energy structure adjustment, effectively improving energy utilization efficiency; tapping carbon reduction potential, improving resource recycling efficiency; strengthening technological product innovation, focusing on reducing manufacturing Energy consumption; play the role of market mechanism to stimulate the market to reduce carbon enthusiasm.

Key words: Carbon Peak; Carbon Neutralization; Energy Structure; Circular Economy; Dematerialized; Carbon Price

(收稿日期:2022-12-15    責任编辑:罗建邦)

猜你喜欢
能源结构碳中和循环经济
基于社会碳成本理论视角下的
我国电子垃圾资源化问题研究
生态文明视角下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研究
浅析关于循环经济下的旅游经济管理
美国大气污染问题及对中国的启示
旅游风景区碳估算与碳中和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