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华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科源自衡阳矿冶工程学院矿山机电系和核工业第六研究所氡实验室,建校60多年来,本学科始终坚守在核工业阵地,坚持为核工业人才培养不断档、坚持核科学研究不断线、坚持为核工业服务的初心不改变、坚持“举核旗、做核事、育核人”的使命担当,为我国国防工业、核工业、医疗健康等系统输送了大量专业人才,形成了专业齐全、层次完整、招生规模较大的核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体系。2022年入选湖南省“世界一流培育学科”建设名单,是湖南省首批优势特色重点学科。
学院拥有国家特聘专家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人,省“121”人才、省百人计划教授和湖湘青年英才等省部级人才20余人。现有核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点、博士点及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能源动力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具有招收国际留学研究生资格。能源动力(核能与核技术工程)硕士点被教育部列入卓越工程硕士教育培养计划。拥有核能与核安全示范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建筑环境气载污染物治理与放射性防护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核燃料循环技术与装备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三大国家级科研平台,建有国家核应急宣传和培训基地,设有反应堆与核动力、辐射防护与环境保护、核技术及应用三个国家国防科工局国防特色学科,拥有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以及湖南省、中核集团重点(学科)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省部级科研平台。学科先后获国家发明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技术发明奖等奖励近20项,“十三五”以来,承担后处理专项、核能开发、龙腾计划等相关重大工程项目40 余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军委装备预研、国防科技创新、湖南省重大研究计划等科研项目100余项。学科现有5个固定的研究方向:
核燃料循环与材料方向由国家特聘专家韦悦周、刘龙成教授领衔。围绕核能开发和核安全国家战略的发展需要,国家放射性废物风险评估与绿色高效处置重大需求,重点聚焦“乏燃料后处理研究”“核废物最小化及环境治理”“核医RI同位素开发”和“乏燃料的深地处置技术”。
核聚变与核反应由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龚学余教授领衔,聚焦国家重大工程和大科学装置需求,主要开展磁约束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理论、实验、工程和新技术开发方面的研究,以服务国家核聚变能的发展战略,开展粒子物理实验与理论及超重核的合成与衰变性质研究,以解决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与兰州重离子加速器的实际需求。目前已引进澳大利亚国立大学H-1仿星器,有望成为我国第一个运行的仿星器实验装置。装置的主机及其附属设备已顺利抵达南华大学,正在全力开展重建工作,有望在两年内实现仿星器第一次放电。
辐射防护与环境保护方向由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肖德涛教授领衔,围绕辐射防护与环境保护学科领域,主要开展氡同位素(包括222Rn、220Rn和219Rn)及其子体计量、氡同位素及其子体测量方法和仪器(装置)、氡的防护技术等研究。
反应堆与核动力方向由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于涛教授领衔,紧密围绕自主化、“走出去”战略、“军民融合”国家战略需求,重点开展数智核能设计研究,力争突破“小型化、轻量化、无人化、长寿期”等关键瓶颈理论创新与应用。
核技术及应用方向由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周剑良教授领衔。主要开展数字化核测控技术及应用、先进探测器技术及应用、医学物理与核分析技术、光核物理及其应用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