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秋霞 张 影 张雅文 郭肖瑶 程宏发 王含誉
(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学学系 中医络病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69)
慢性糜烂性胃炎(chronic erosive gastritis,CEG)又称疣状胃炎或者痘疹样胃炎,是由多种致病因素引起的胃黏膜屏障受损,糜烂深度在1 mm以内,未达到肌层的一种特殊类型胃炎,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感染、服用非甾体消炎药、饮酒等密切相关,在慢性胃炎中所占比例高达42.3%[1]。西医多采用杀灭HP、抑酸治疗CEG,但易出现抗生素耐药及长期抑酸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2]。CEG是中医的优势病种,本文利用中国中医科学院研发的“古今医案云平台”探析CEG的中医常见症状-证候-用药之间的关联规律,探究CEG中医药辨治规律,为CEG临床诊治提供可借鉴的思路。
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万方数据库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 Database)和维普中文期刊数据服务平台(Chongqing VIP Information Company Limited,VIP)中关于CEG的临床研究文献,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2年6月1日。以“糜烂性胃炎”or“疣状胃炎”or“痘疹样胃炎”和“证型”or“辨证”or“证”or“证素”为主题词进行检索,共得到207例病案。
①以CEG(或慢性胃炎伴糜烂、疣状胃炎、痘疹状胃炎)为主要诊断;②中医药或中西医结合治疗为主;③有明确的中医证型;④同一研究以不同角度发表的文章,只选择其中1篇。
①综述、会议论文、基础研究等文献;②未明确证型的文献;③处方重复的文献;④有其他较严重并发症的文献。
对名称略有差异但含义相同的证型参考《中医临床诊疗术语》[3]及《中医诊断学》[4]进行统一规范;对证型的拆分和证素的提取参考相关文献资料,根据证型的含义分解为证素,例如气阴两虚证可分解为病性证素气虚和阴虚;湿热蕴脾证可分解为病位证素脾和病性证素湿、热。参考2020 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5]和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中药学》[6]对方剂中涉及的药名药性进行规范化处理,如将“清半夏”、“法半夏”统一规范为“半夏”,将“三七粉”、“田七”统一规范为“三七”,将“炙甘草”、“生甘草”统一规范为“甘草”等。
所有纳入文献按篇名、作者、证型、症状、四诊录入 Excel,建立数据文件,将 Excel数据导入古今医案云平台(V2.1),选用医案标准化模块进行标准化处理,最终将标准化后的数据加入分析池进行数据分析处理。
对CEG的症状进行提取分析,共提取854个症状,经过规范化处理后,得出高频出现的症状依次为嗳气>口苦>纳差>口干>乏力>反酸>纳可>大便稀溏>胃脘疼痛>烧心。详见表1。
表1 CEG的中医症状统计分析Tab.1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TCM symptoms of CEG n(%)
对CEG出现的舌象进行提取,经过规范化处理后,共提取舌象79个,包括舌质27个、舌苔52个,出现频次最多的舌质红、舌苔黄腻,出现频次前十位的舌象统计分布详见表2、3。
表2 CEG的舌质统计分析Tab.2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ongue body in CEG n(%)
表3 CEG的舌苔统计分析Tab.3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ongue coating in CEG n(%)
对CEG出现的脉象进行提取,共提取脉象49个,高频脉象依次为弦细脉>弦脉>弦滑脉>细脉>滑数脉>滑脉>细数脉>沉弦脉>弦数脉>细弱脉,其中以弦脉出现次数较多。详见表4。
表4 CEG的脉象统计分析Tab.4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pulse manifestation in CEG n(%)
纳入文献中共获取已标准化的证型51个,高频证型依次为脾胃湿热证>脾胃气虚证>肝胃不和证>胃阴虚证>脾胃阳虚证>气滞血瘀证>肝郁脾虚证>寒热错杂证>胃热津伤证>瘀血阻络证。详见表5。
表5 CEG的中医证型统计分析Tab.5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CM syndrome in CEG n(%)
对 CEG进行证素提取,经过规范化处理后,共提取证素28个,包括病位证素9个和病性证素19个,高频病性证素依次为热>湿>气虚>气滞;高频病位证素依次为胃>脾>肝>肾,证素结果分析与证型分析结果一致,病位多在脾胃,病性多为湿热。详见表6。
表6 CEG的证素统计分析Tab.6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CM pattern in CEG n(%)
为了探寻证候与症状之间的联系,将二者进行关联分析。选择置信度为0.1,支持度为0.02,共筛选出23组证候和症状的关联结果,证型-症状的联系关联度较高的为脾胃湿热证-嗳气、胃阴虚证-口干,肝胃不和证-纳差、胃阴虚证-口苦,关联分析图和频次前十的结果分布见图1和表7。
图1 CEG的中医症状-证型的关联分析Fig.1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TCM clinical symptoms-syndromes of CEG
表7 CEG的症状-证型关联分析Tab.7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TCM clinical symptoms-syndromes of CEG
脾胃湿热证,与其同为一个社群的症状有口苦口黏、嗳气纳呆、面垢、大便黏腻不爽、舌红苔黄、脉滑数等;与脾胃气虚证关系十分紧密的症状有胃脘隐痛、食少便溏、喜叹气等;肝胃不和证则与嗳气反酸、口臭、腹痛腹泻、胁肋掣痛等症状密切相关;胃阴虚证与口干舌燥、反酸嘈杂、时有盗汗等症状的关系十分密切;证型脾胃阳虚与大便稀溏、食冷加重,纳差神疲、畏寒等症状属于一个“社群”。其他社团联系详见图2。
图2 CEG症状-证候社团分析Fig.2 Community analysis of TCM symptom-syndromes of CEGCEG:chronic erosive gastritis;TCM: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脾胃湿热证与半边莲、黄连、黄芩等中药属于一个“社群”;与脾胃气虚证关系密切的证型为肝郁气滞证,与其同为一个社群的中药有白术、党参、木香、厚朴、甘草、柴胡等;与肝胃不和证关系十分紧密的证型为脾虚气滞证,与其关系密切的中药有陈皮、郁金、枳实、砂仁、柴胡、半夏等;胃阴虚证则与阴虚内热证、肝胃阴虚证密切相关,与其相关联的中药为天花粉、白芍、玉竹、北沙参、麦冬等;脾胃阳虚证与桂枝、吴茱萸、生姜、高良姜等中药的关系十分密切。其他社团联系详见图3。
图3 CEG证候-用药社团分析Fig.3 Community analysis of TCM syndrome-medication of CEGCEG:chronic erosive gastritis;TCM: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EG是一种内镜下呈扁平疣状隆起,中央脐样凹陷糜烂的胃黏膜病变[7]。发病机制主要是胃黏膜屏障和损伤因子失衡及HP感染,为消化科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随着饮食方式的改变及生活压力的增加,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CEG的西医治疗以抑酸、保护胃黏膜及根除HP为主,治疗效果不佳且有一定的不良反应。中医对于 CEG有独特的认识和治疗优势,本文利用中国中医科学院研发的“古今医案云平台”对207例 CEG的病案进行数据挖掘整理,对此病的常见症状、中医证候分布规律、证素特点等进行分析,探求从症状到证候,从证候到用药的辨证论治规律,与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CEG的用药规律的研究相比,更加全面系统地反映中医诊治 CEG的辨证论治规律,拓展更强的临床运用价值。
本研究发现 CEG以嗳气、口苦、纳差、口干、乏力为其主要症状,舌红、苔黄腻为主要舌象,弦细脉为主要脉象,与以往研究[8]报道糜烂性胃炎以非特异性消化不良为主要症状的结果相一致,也与本研究症候分析结果相符,可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症状是证型的体现,证型为症状的总结。辨证论治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与精髓,探析疾病的证型分布规律有助于提升辨证论治的主动性、预见性和针对性,提高中医药治疗疾病的有效率[9]。 CEG的证型分布规律患者的年龄、是否有HP感染等因素有关。中青年患者或HP阳性的糜烂性胃炎病例以脾胃湿热证为主;老年患者或HP阴性糜烂性胃炎病例以脾胃虚弱证为主[10]。研究[11]显示 CEG常见临床证型依次为:脾胃湿热>肝胃不和>脾虚气滞>痰湿内结>寒热错杂。本研究结果显示 CEG的证候分布规律为脾胃湿热>脾胃气虚>肝胃不和>胃阴不足。现代人嗜食辛辣和肥甘厚腻,损伤脾胃,湿热内生;过食生冷则损伤脾胃,造成脾胃气虚等症状;当今社会生活压力较大,人体无法调节长期的精神压力,肝失疏泄,气机郁结而横逆犯胃,出现肝胃不和症状;气郁化火,伤及胃阴,出现胃阴不足的症状。相关研究[12]提出脾胃虚弱为糜烂性胃炎发病之本,湿热内蕴为发病之标,治疗以清热解毒燥湿为治标之法、健脾益气为治本之法[13]。
中医诊治疾病强调理法方药环环相扣,浑然一体。辨证的落脚点在于临床的处方用药,治疗 CEG应根据临床症状,进行辨证分型,在此基础上,进行针对性的遣方用药,才能取效最佳。为此本文创新性地研究 CEG的症状与证候,证候到用药的社团规律。相同颜色或相同的 Cluster ID 属于同一个“社群”,它们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结果表明口苦口黏、嗳气纳呆、面垢、大便黏腻不爽、舌红苔黄、脉滑数等症状与脾胃湿热证候关系较为紧密,使用半边莲、黄连、黄芩等中药清热燥湿,泻火解毒;脾胃气虚证可见胃脘隐痛、食少便溏、喜叹气等症状,用以党参、白术、甘草补气健脾,木香理气和胃;肝胃不和证的典型症状为嗳气反酸、口臭、腹痛腹泻、胁肋掣痛等症状,使用陈皮、郁金、枳实、砂仁、柴胡、半夏等中药疏肝和胃,行气燥湿;口干舌燥、反酸嘈杂、时有盗汗等症状为胃阴虚证的主要症状,用以天花粉、白芍、玉竹、北沙参、麦冬等中药敛阴和胃,益胃生津。此研究结果为 CEG的诊治提供了重要的思路。
本文因搜集到的有关 CEG的医案数量有限,没有进行年龄分层和年代分层分析。中药炮制方法不同也影响临床的最终疗效,由于样本数量的限制,为避免统计结果的偏移过大,本文参考相关文献[14]后,统一规范了相关中药名称。如果后续有更多的样本量,可按照中药不同炮制方法的名称进行统计分析。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作者贡献声明张秋霞:提出研究思路,设计研究方案,总体把关,审定论文;张影:采集、清洗和分析数据;张秋霞、王含誉、张影:撰写论文;郭肖瑶、张雅文、程宏发:修改论文,审阅文章知识性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