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博宇 莫畏
摘 要:作为极具代表性的中国铁路工业遗产,中东铁路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都是不可估量的。窑门站(今德惠站)一带的百年历史建筑已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吉林省中东铁路支线附属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南支线的重要交通枢纽。在这些建筑中,有些建筑每天接收来自四面八方的铁路旅客,一直按照原有属性被持续使用;有些则几经变迁,经过近几年的修复,成为重要的地方历史文化展示场所,供市民参观。探析中东铁路和德惠站的历史背景,研究德惠站建筑物的保护与再利用情况,分析遗产廊道视野下的德惠站旅游发展情况及发展策略,以此为依据分析遗产廊道视野下中东铁路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方法。
关键词:遗产廊道;中东铁路;工业遗产
基金项目:本文系吉林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数字化技术的中东铁路工业遗产廊道形态构成与保护模式研究”(52078238)研究成果。
一、中东铁路和德惠站的历史背景
中东铁路修建于19世纪末期,原来被称为大清东省铁路,简称“东清铁路”,由一条主干线和一条南支线组成。主干线西起满洲里,东至绥芬河,南支线以北边哈尔滨为起点,南至大连旅顺,总体路线呈丁字型。窑门站是现如今的德惠站,位于重要交通枢纽——松花江之南,于1903年投入使用。中东铁路南支线共开设41个等级车站,包含一等站1个、二等站3个、三等站4个、四等站25个、五等站8个。当时,窑门站属于三等站,是当时中东铁路长春地区等级最高的车站。窑门站北临松花江,西南和长春市接壤,西临伊通河。1903年开站时,因车站南侧有7户砖窑,所以得名窑门站。那时,这片广阔的土地上建设了各种建筑,例如月台、站舍、水塔、库房、军营、工人住宅、教堂、学校等,现在保存了一些建筑,见证了德惠百年沧桑的历史。
二、具有百年建筑特点的德惠站
(一)德惠车站现状
德惠车站和铁岭站、抚顺站相同,都是三等站。在中东铁路沿线,俄罗斯风格的站舍构成了一道特殊的风景线。中东铁路南支线窑门站现在被称为德惠站,附近区域内集中分布着一批中东铁路时期的历史建筑,有德惠站仍在使用的窑门车站站舍,有德惠战役纪念地大白楼旧址,还有目前吉林省已知唯一的中东铁路时期的东正教教堂。德惠车站是由德惠站正站、西侧售票厅和办公场所组成的。德惠站整体的位置大体不变,但是在当前,车站与刚建造时的风格相比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取而代之的是以黄色为主色调的单一外墙装饰,配以突出的白色石材外墙,屋顶选用蓝彩钢,整体风格与大白楼相似,建筑风格比较统一。
(二)窑门车站站舍情况
1902年建成的窑门车站站舍是由两个独立的部分构成的,分别是高等候车室和主站房。目前,虽然窑门车站站舍仍在使用,但不管是外形还是内部区域划分,都与刚建站时相比有天壤之别。通过对窑门站历史图像资料和德惠站的现状进行比较,可以看出,主站房和高等候车室面向站内铁路一侧原有的大跨度出挑檐廊和屋脊处鸱吻等细部装饰构件均已拆除,原黑色瓦楞铁皮屋面更换为蓝色彩钢板屋面,高等候车室现为车站办公场所,主站房现为行包办理处。
(三)大白楼——德惠战役纪念地
大白楼是窑门站一级中学旧址的别称,因其大面积灰白色的墙面,得名“大白楼”。大白楼始建于1903年,位于德惠市火车站东南方向约150米处,是德惠市众所周知的一座建筑。建筑立面整体采用水泥砂浆抹面,正门入口和建筑两端的上方均设有欧洲古典式的阳台,制作精美,窗台、窗套也采用欧洲古典样式。它曾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担任不同的角色,如官府衙门、住宿公寓、商店等。这座饱经风霜的建筑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一度受到破坏。近年来,有关部门对其进行修复和利用。大白楼具有同时期俄罗斯建筑的诸多特征,是吉林段中东铁路建筑群中留存下来的为数不多的文教类建筑,对窑门站的研究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
三、德惠站建筑物的保护与再利用情况
(一)建筑物保护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为了可以更好地保护德惠站,有关部门已经修复了中东铁路德惠站周边的建筑群。但是建筑物的保护现状仍然不是很好,许多建筑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毁情况。有关部门需要结合实际情况,深入了解建筑物现状,加强对建筑物的维护工作。
1.人为破坏建筑物的问题
经调查发现,虽然德惠站一带的百年历史建筑被划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德惠站周边原有的部分站舍因服务对象及周边环境彻底改变,以及受到居民日常生活所造成的生活痕迹的影响等原因,仍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虽然部分站舍已不能满足居民的居住需求,但仍屬个人产权,周边居民存在私设栅栏等行为,在没有破坏建筑本身的情况下,仍然对建筑物的外观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由于是老房子,多数民居都缺少现代化的管网排污系统,容易出现污水横流、生活垃圾无法及时处理等问题,老房子周围的道路一到夏季就经常会出现难以行走、污水横流的情况,影响了建筑物的外观。
2.建筑的天然风化问题
德惠站建筑群多数建于20世纪初期,许多房屋的外墙开裂,屋面破洞,墙面污渍斑斑,这都是百年风霜雨雪的侵袭造成的。虽历经沧桑、严重损毁,但是这些老建筑一直延用至今。经过考察可以发现,许多建筑物墙体局部断裂,缺乏合理有效的保护和维修,再加上多年来的风雨冲刷,不少瓦片碎裂脱落,室内更是出现千疮百孔、门窗栏杆歪斜严重等情况,使得这些建筑物早已成为危楼。
3.整体区域保护缺失的问题
中东铁路德惠站建筑群的一大特色是单体建筑风格相仿,如常见的站舍、工人住宅等,基本以标准化的方式进行建造。这种节制的、理性的建筑思维恰好反映出了当时的时代背景,这种相似的建筑风格方便施工者更好地节约时间,使得各个建筑的风格基本保持统一,但是建筑和建筑之间又有细微区别,更加突出地展现出了当地的历史文化风格。不过这种相似性的特征在建筑保护工作开展初期也给人们带来了不便,人们可能会把注意力过多地集中在数量众多的站点上,而千篇一律的民居并未得到太多重视。例如,为了维护站房、教堂等精品建筑,一定数量的民居受到破坏,人们并未将它们视为一个整体,但恰恰是那些集中在同一区域内的附属建筑群才能体现出当时的历史风貌。
(二)历史建筑的再利用方案
在德惠站建筑群里,民居建筑之间的距离很近,可以考虑将其发展为群体性建筑遗产,提升原有建筑的使用价值。同时,要注意将建筑群连接其他分散的建筑,以民居建筑为核心,营造一个绿色的空间,激活德惠居住群体,这样可以改善现有的环境。在老建筑再利用的过程中,可以将其作为中东铁路南支线的一个风景节点,在相关部门的统筹规划下,将其与其他县市的中东铁路工业遗产结合起来,这样各个站既能展现各自的特色,又能凝聚在一起形成恢弘的效果。
四、遗产廊道视野下的德惠站旅游发展
(一)全域旅游规划
在对中东铁路遗产廊道体系,例如综合地区景点景观资源、酒店等,进行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存在空间布局规划不合理的现象,导致部分企业随意在遗产廊道中增加景点和酒店。为了提高整体中东铁路工业遗产的旅游竞争力,不应该对其他地区的成功旅游产品进行生搬硬套的模仿,而是要在学习其他地区成功案例的基础上,实现旅游产品的多样性,促进旅游行业竞合发展,进一步明确各区段的资源定位,宣传各区段的特色景观和特色文化。
(二)与自然环境协同共生
使遗产廊道资源与自然生态环境相适应,是打造遗产廊道旅游项目的重要环节。这样的协同共生关系只有在整个体系的架构下才能发挥非常好的效果。中东铁路工业遗产的资源结构丰富,元素多样。从各个组成元素间的关系来看,也是纷繁复杂、互相影响的。在此情况下,需要深入研究遗产廊道资源与自然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使其和谐共处、协同共生。
(三)多种旅游系统互相影响
对中东铁路工业遗产的旅游系统进行深入研究可以发现,自然环境是旅游系统的重要基础。中东铁路工业遗产旅游系统有数十条观光路线,分为三种不同的气候带,即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主要差异体现在自然气候、地理环境、植被等方面。地区自然环境对遗产廊道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模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同时也使得铁路沿线城市的旅游产品具有不同的资源特点。
(四)供需平衡
所谓旅游系统供需平衡,是指全域旅游视角下的旅游系统与各个子系统,以及各种内外环境因素保持着动态平衡的关系。在此过程中,既要对游客与居民的需求进行平衡,也要满足政策性资金和各种发展要素的需求,从而维持体系的动态平衡。
五、遗产廊道视野下的德惠站全域旅游发展策略
(一)优先保护老旧建筑
窑门站的历史建筑见证了百年历史,每个建筑都有其独特的历史痕迹。相关部门在改造或者修复这些建筑时,不能将这些场所的历史记忆抹去,而应保留其真实性。在建筑结构稳定的前提下,不应引入过多的现代技术,应尽可能使修复手段贴合时代特征。对遗产廊道旅游系统要素进行优化,可以充分利用老旧建筑的功能,对旅游资源进行科学的规划与管理。要避免过分消耗工业遗产、自然资源,从而有效地利用遗产廊道旅游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和核心资源,同时减少景点和核心景区承受的压力,推动遗产廊道的全时空开发,最大限度地保留遗产廊道的自然景观和历史人文景观。
(二)全行业整体发展
从传统的景区旅游模式转向全域旅游的新模式,有必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其一,将原有的单一景区建设管理转为遗产廊道的综合统筹管理,突破景区的内外管理障碍,实现多部门协同管理,实行多套方案,整合公共服务管理,实现旅游监管网络全面覆盖;其二,从以往的票据型经济向工业经济发展转型,适应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其三,提高遗产廊道的总体旅游质量,从粗放型的旅游模式向精细型的旅游模式转变;其四,从封闭的旅游自循环向开放的“旅游+”转变。
(三)强化已有资源特色
中东铁路遗产廊道的全域旅游发展并非整体地区统一发展、齐头并进,而是要建立一个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旅游品牌,强化原有的旅游资源,围绕彰显全域产品特色、突出遗产廊道各种文化差异、挖掘工业遗产资源的悠久历史文化内涵、挖掘具有竞争优势的工业遗产资源等方面,重点开发具有竞争优势的特色资源,打造有特色的全域产品。全域旅游视角下的遗产廊道旅游发展也需要融合周边的其他旅游资源,包括不同类型的自然景观和人文资源,使其与中东铁路工业遗产资源共同发展,相互促进和补充。因此,在目前的旅游市场中,遗产廊道旅游资源具有更大的竞争力和吸引力,应该在保护和利用工业遗产资源和历史文化的前提下,将中东铁路遗产转变为鲜活的旅游资源,并促进资源的开发。
(四)发挥当地居民的文化载体作用
除了自然环境资源和旅游资源外,在整个中东铁路遗产廊道区域内,还有一种重要的要素是必须考虑的,那就是廊道中的住户。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语言特征、文化取向等,可以反映出中东铁路遗产走廊的文化内涵。遗产廊道中的住户是遗产廊道文化的重要载体,他们对整体地区文化有着很长一段时间的回忆和经历,与居民产生交流互动,也是一种让游客体验整体地区文化的特殊途径。住户的文化行为是游客了解遗产廊道地區文化的重要途径,通过住户来体会整体区域的文化特征,就会使当地文化变得更为直观、生动。在遗产廊道的旅游体系中,不仅有以旅游为目的的外地旅客,还有以休闲为目的的本地居民,这为游客与居民的交流互动提供了机会。
六、结语
作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铁路遗产之一,中东铁路的重要性不容忽视。本文期望为以后中东铁路遗产的发展提供一个完整的、系统的发展方案和良好的理论基础,通过合理运用系统分析与系统综合方法,分析、解决中东铁路德惠区域旅游发展问题,明确系统功能,并分析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避免笼统的、猜测性的系统认知,提出中东铁路工业遗产旅游的理论框架。
参考文献:
[1]隽成军.中东铁路支线四平段文化遗产资源保护状况和存在问题[J].博物馆研究,2015(2):83-90.
[2]邵龙,唐岳兴,季宪.“东北振兴”视域下的中东铁路遗产廊道景观格局构建策略研究[J].城市建筑,2016(31):46-49.
作者简介:
褚博宇,吉林建筑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景观公共艺术设计。
莫畏,博士,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建筑学、风景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