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主体性因素作用的发挥及提升路径

2023-06-05 01:01贾月
河南农业·教育版 2023年2期
关键词:精神文明建设主体农村

摘要:当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较好成效,但在内涵、方式、资金、人才等方面仍存在问题。国家政策、社会氛围、封建遗留文化、家风家教、乡村教育、农民素质、网络环境是影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因素。其中,群众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性因素,作为内因,起着决定性作用。当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缺乏人才支撑,且群众的主体地位尚未充分凸显,群众的主观需求尚未充分满足,群众的主要力量尚未充分发掘。因此,提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和实效,需要加强乡村教育引导,凝聚农村青年、新乡贤等主体力量,充分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以群众的合理需求谋发展,依靠群众的主要力量促发展。

关键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主体;路径

一、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乡村振兴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以农村经济发展为基础,包括农村文化、治理、民生、生态等在内的乡村发展水平的整体性提升,包括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方面的要求。随着脱贫攻坚任务的完成,农村的面貌发生重大变化,党领导人民在物质文明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但是作为农业大国, 我国农村人口占比较高。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只有激发农村的内生发展动力,才能够增强乡村振兴的有效推进和持续推动。乡村是文化的宝库,拥有大量文化资源,同时文化建设是乡村建设的灵魂。我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农村基础设施得到有效改善,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得到满足,文化自信进一步增强。随着脱贫攻坚的胜利,农村经济水平进一步提升。但是,当前农村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是精神文明领域的欠账较多,且对农村精神文明、农民精神生活的重视不够。在迈向乡村振兴的进程中,强调农村经济建设的同时,也要重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丰富农民精神生活、提高农民精神境界,为乡村振兴激发强大精神动力。

人是我们取得脱贫攻坚重大胜利的最重要力量,也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生发展动力。一方面,要注重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证明,若不能看到人本身的力量,则不能走向胜利。另一方面,要注重农村青年、新村民、新乡贤等重点群体的示范带动作用。发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需要一支政治立场坚定、业务素质过硬的工作队伍。正如梁漱溟所讲:“乡村问题的解决,第一固然要靠乡村人为主力;第二亦必须靠有知识、有眼光、有新的方法、新的技术(这些都是乡村人所没有的)的人与他合起来,方能解决问题。”[1]乡村精神文明建设,需要发挥群众的主体性地位,在引进高人、引回亲人、引来新人的基础上,发挥青年、新村民、新乡贤的重大作用。

二、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主体性因素作用发挥的现状

当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群众的主体作用尚未充分发挥,群众的需求尚未充分满足,群众的力量尚未充分激发。当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主要以当地村镇干部为主体,以 贯彻执行上级部门布置的精神文明创建任务为主要内容,地方力量和地方特色彰显不足,工作实效差强人意。这和农村精神文明创建缺乏人才资源、青年力量参与有限密切相关。

第一,当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政府和社会对群众需求回应不够积极充分。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农民精神生活发展提上议程。但同时应该看到,农民精神生活需求受到双重挤压。一方面,随着传统社会的现代转型,传统精神生活方式逐步减少甚至丢失,如,赶大集、庙会、放鞭炮等。另一方面,随着现代化发展,当前一些新型的精神生活方式尚未完善,缺乏场地。如,当前农民精神生活主要以跳广场舞、玩手机、看电视等方式进行,个别地区出现了越野车集训地等,还有不少农民选择在农闲时期外出旅游,主要以周边游、廉价游为主。这表明当前农民对精神生活的形式、内容、层次和质量都有更高的期待,但是缺乏闲暇时间和游玩放松的场所。而现实中,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且蕴含的人文因素相对较少,部分领导干部对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了解不全面。

第二,当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部分村镇干部认知能力不足、网络素养不够。一方面,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重要主体,部分村镇干部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解存在认知偏差。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当前主要由宣传部门负责,工作末梢的实施者主要是村干部。一些干部认为农村工作的重点在于经济建设,忽视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在实际工作中,只停留在应付考核,止步于走过场,忽略了丰富农民精神生活、引领农民思想信仰、营造浓厚的地域文化氛围、扩大城乡文化辐射和交流、乡村文旅文创资源的开发等,闲置和浪费了大量的文化資源,没有取得应有效果。另一方面,部分村干部缺乏相关网络素养,没有采取相应措施进行网络阵地的精神文明建设。随着科技发展,农村网民规模扩大,网络成为农民精神生活的重要空间。但同时,网络上也出现了一些低俗、审丑、煽动、谣言、网络民粹主义等信息,消解和淡化了主流价值的引导作用。当前,村镇干部仍然以大龄干部为主体,他们本身网络素养不高,缺少对网络平台进行引导的能力,更不要说主动出击,构建网络文化空间, 占领网络平台,很大程度制约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发展。

第三,当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新乡贤界定模糊且参与不够。乡贤多指具有崇高威望、高尚品德、学识出众的社会贤达。新乡贤是在新时代背景下,有资财、有知识、有道德、有情怀,能影响农村政治经济社会生态并愿意为之做出贡献的贤能人士,宽泛一点说,是有才能、有善念、有行动,并愿意为农村建设出力的人。[2]然而,新乡贤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作用不充分。一是新乡贤的界定较为模糊、标准较高,总数较少。调研中发现,部分地区关于新乡贤的工作由宣传部、统战部和其他部门协作进行,但关于新乡贤的界定标准较高,也略显模糊。如,外出工作的本地人退休后想回到家乡做贡献,却面临着不能被定义为新乡贤的身份尴尬,导致新乡贤总数较少,缺乏人才支撑。二是存在重经济建设乡贤,轻精神文明建设乡贤的现象。当前各个地方在界定乡贤时,更加注重乡贤的财力和权力,却轻视品德高尚、具有一技之长的“德乡贤”。当前我国许多国家级、省级非物质遗产传承人散落在农村地区,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传承人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化石,也是发展乡村文化产业、丰富农民文化生活的重要资源,然而这些资源大多以年长者为主,较少有年轻人,年轻人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和价值有待进一步挖掘。

第四,农村青年群体流失严重。青年群体在社会氛围、文艺、文化等方面具有更加丰富的需求,对瞬息万变的时代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融入性,在体力、思维、观念、信息技术等方面具有发展优势,是重构乡土文化的关键群体,也是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随着乡村青年群体外出务工、读书、生活,农村青年流失严重,同时带来了地域、经济、文化三个层面的“空心化”现象,严重制约农村发展。一方面,农村青年群体的流失使得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丧失传承的主体。许多农村青年为了谋求更好的生活和发展不得已放弃农业生产,流向城市,这就剥离了乡土文化传承的重要力量,导致后继无人。另一方面,农村青年群体的流失导致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缺乏创新的源泉。青年群体因其对于时代的敏感性、融入性、社会性,往往能够从自身求学、求职的经历中开拓新视野,获得新知识、新观念、新技术,而这些新事物恰恰是乡土文化创新和重构的重要来源,青年群体的缺位不利于城乡精神文明融合以及传统和现代文明的进步。

第五,当前农民自身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重视不足。随着社会进步、城乡交流和网络技术发展,当前农民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深深地烙上了时代印记,农民的思想意识和各种需要日益多样,但同时表现出重物质需要、轻精神需要等特点。一方面,在消费方面,重基础生活开支,轻文化教育投入。以河南省为例,2020年,农民家庭中,每个人的平均消费性支出为12201元,其中食品、居住、交通和通讯位居前三,分别为3397元、2770元、1502元,文化、教育、娱乐用品及服务仅为1286元,而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支出在教育文化娱乐方面的为2142元,城乡相差近一倍[3]。另一方面,在教育中,看重教育投入的短期回报,轻精神文明素养提升等长期投入。一些家长认为,当前大学生毕业后很难找到好工作,收入水平相对不高,若孩子学习不好,还不如早早步入社会,练习挣钱本领,甚至个别家长以月收入为唯一衡量标准,忽略孩子的全面发展。

三、提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主体性因素作用发挥的路径

梁漱溟说:“乡村问题的解决,天然要靠乡村人为主力。”[4]第一,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升农民凝聚力,夯实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组织制度基础和设施基础。基层党组织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领头羊,基层党组织坚强有力,乡村建设步伐就会稳步前进,基层党组织建设乏力,乡村振兴则面临举步维艰的困境。首先,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服务能力。建设综合评价体系,引导党员干部强化精神文明建设的责任。其次,加强基层党组织队伍建设,发挥帮扶单位等外来资源的作用。再次,提升基层党组织的能力建设,结合精神文明建设的具体工作,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培训,让党员干部明白精神文明建设与农民有什么关系,农民在其中发挥怎样的作用,进而发动农民力量。最后,加强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应该以更高标准要求党员的思想信仰、道德境界、文化品位,党员应摒弃不良的习惯,培养良好的精神生活方式,进而发挥对村民的感染作用。

第二,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人才资源聚拢,促进农村经济文化发展。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进农村文化振兴,需要把人作为重要因素。首先,发动农村本地文化能人发挥带动作用。当前农村具有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宝物大多散落在农村,拥有这些技术的非遗传承人也大多具有农民和传承人双重身份。发挥本地文化能人的帶动作用,有助于营造良好的乡风。其次,筑巢引凤,引进新人和青年发展乡村文化产业。农村文化振兴、文化产业发展,需要大量的能人和新农人,尤其在新媒体时代,一些青年有能力、有热情, 自愿投身乡村振兴中来,发挥新工效。最后,拓展乡贤外延,留住乡村优秀人才。当代中国社会流动渠道更加畅通,人才流动较快。一些从农村走出的优秀人才,或是企业老板,或是教育者,或是分散在各行各业的能人。这些人从农村走出来,但对农村有着深厚的情感。通过降低新乡贤门槛,汇聚乡贤力量,发挥这些热心人士的重大作用,有助于盘活乡村文化资源。

第三,注重引导农民加强自我教育。农民在国家发展和历史传承中向来发挥着重要作用,有着高度的历史自觉和文化自觉,创造了灿烂的乡土文明。同时,农民是自身思想观念的主宰者,因此要注重农民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其主体作用。首先,创新教育载体。提升农民自我教育参与度。加强载体探索,创新村民评议疏导会议、短视频教育平台创设、道德文明积分制度、文化活动等教育载体,引导农民关注和参与。其次,创新教育方法。一是注重榜样示范和引领。乡镇中的先进群体对人们的行为和心理有着重要的示范、引导作用,其作用的发挥具有权威性,能够促进人们效仿。值得注意的是,在现实生活中,要注重榜样示范的艺术性,在榜样的选树、宣传等环节注重真实性、生活化等特点,以增强榜样示范的实效性。二是要注重对反思能力的培养。道德想象是一种思维能力,指农民能够通过换位思考、思想预测、憧憬遐想等方法预判未来可能发生的情况。引导农民移情,如“要想公道,打个颠倒”等方法的运用,有助于预防和化解多种矛盾纠纷。最后,将精神文明建设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通过文艺活动、网络视频等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在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的过程中,加以价值引领,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4]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199.

[2]金雪婷,赵闰,黄沁,等.江苏“新乡贤”群体振兴的现状、困境与对策[J].中国农机化学报,2021,42(07):196-201.

[3]河南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河南调查总队.河南统计年鉴2021[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21:241.

基金项目:2020年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新时代社会公德现状及推动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20CKS040;2022年河南兴文化工程文化研究专项项目“现代化视域下河南农民精神生活问题研究”,项目编号:2022XWH071;2022年度全国党校(行政学院)系统重点调研课题“现代化视域下农民精神生活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022DXXTZDDYKT055;2022年度河南省社科联调研课题“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弘扬和现代转化研究”,项目编号: SKL—2022—75。

作者简介:贾月(1990-),女,河南新乡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责任编辑李赫蛮)

猜你喜欢
精神文明建设主体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新时期工人文化宫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发展与创新
谈谈国有企业精神文明建设
少先队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对创建省级文明单位的几点思考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