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科背景下农业硕士跨学科知识共享问题及对策

2023-06-05 01:01陈佑成
河南农业·教育版 2023年2期
关键词:知识共享乡村振兴

摘要:农业硕士是乡村振兴战略有效实施的重要人才保障,创建一套农业硕士跨学科知识共享机制对提升科研创新和服务农业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当前农业硕士跨学科知识共享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深度剖析推进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构建农业硕士跨学科知识共享制度体系、知识共享交流渠道、知识共享氛围和理论、实践课程体系四点意见,以期为新时代我国“三农”工作贡献力量。

关键词:农业硕士;知识共享;乡村振兴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生教育承载着国家发展与建设的重要任务。农业硕士是乡村振兴战略有效实施的重要人才保障,创建一套适合农业硕士跨学科知识共享机制对提升科研创新和服务农业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研究通过对当前农业硕士跨学科知识共享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以期解决好农业硕士跨学科知识共享的阻碍,为高校践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贡献力量。

一、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一) 概念界定

1、农业硕士。农业硕士这一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1999

年,当时我国首次设置了“农业推广(暂用名)硕士专业学位”[1]。而后,于2014年将“农业推广(暂用名)硕士专业学位”定名为“农业硕士专业学位”。2017年,教育部又进一步将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分为全日制与非全日制两种形式[2]。全日制农业硕士是指学习方式为全日制,一般是指应届或往届的本科毕业生,这些人一般没有农业工作经验,而非全日制农业硕士研究生是指具有农业工作经验和实操技能且学习方式为非全日制的研究生。此外,农业硕士主要包括农艺与种业、农业管理、农村发展等八个领域,能够为我国农业技术应用和农村发展提供具有综合技能的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2、知识共享。知识共享是指组织内部成员之间通过交流,使个人知识扩散到整个组织之中。在组织中的知识个体通过各种共享渠道,把个体所拥有的私有知识转化为组织的共有知识,共同分享和利用,组织内部成员能够通过查询组织知识获得解决方法和工具,进而实现效率提高的目标[3]。因此,知识所有者应该通过建立知识传播机制分享知识,使个人知识向群体拥有转变,最终实现知识向生产力的不断转化。同时,知识共享的源动力是来自对知识创新的激励。但是,知识共享也存在着障碍,例如,知识垄断,如果知识拥有者不愿向其他人传播知识,或是知识获取来之不易且能够为拥有者带来经济利益时,知识垄断的出现率会显著增加。

(二) 文献综述

跨学科的知识共享促成知识发散与知识聚合,是团队创新想法产生的过程。关于跨学科的知识共享促成知识发散,大多数研究用任务多样性、问题复杂性和信息共享机制解释团队创新的过程[4-5],共享刺激成员产生新想法[6-7]。而关于跨学科的知识共享促成知识聚合,学者们认为共享可融合决策并创新想法,能提高团队创意质量[8-9]。当前,学者关于跨学科知识共享的研究大多数是从整体网视角[10]、过程和要素层面[11]、云评价模型[12]等方面探讨跨学科团队知识共享能力,通过对不同情境的知识交流与整合效果[13-14]进行评价。众多研究表明,跨学科知识共享促成知识异质性,对团队沟通与协作有正向影响[15],但现有研究尚未探讨在新农科背景下、在传统环境与智慧环境中影响农业硕士的跨学科显隐性知识共享。

二、新农科背景下跨学科知识共享的意义

(一) 多学科思维融合,促进跨学科知识共享与科研创新

新农科建设提出了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机制创新,在其理论指导下,通过探索跨学科、跨院系、跨专业的组織模式,实现新农科课程线上、线下、线上线下混合式、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社会实践的“金课”标准。通过分析农业硕士跨学科知识共享的问题与原因,创建农业硕士跨学科知识共享机制,提升科研创新绩效,为新农科建设对策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在建立特定的跨学科知识共享关系基础上,促进不同知识位势的学科实现知识间转化和发展。

(二) 促成团队知识散发和聚合,激发科研创新

首先,促进科研创新。实现跨学科知识共享,将农业硕士八大领域间的知识融会贯通,并与管理学、经济学、教育学、传播学等各专业知识交叉。其次,促进教学创新。顺应新农科建设提出的“多学科交叉融合”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农业硕士的跨学科知识共享,以及传统环境与智慧环境两种情景下的知识共享,促进新农科背景下农业硕士的教学创新。最后,促进机制创新。通过对农业硕士知识共享的研究,分析跨学科视域以及多情景下的农业硕士知识共享机制,对新农科的多学科思维融合进行实践,引入新农科提出的“互联网+”模式,促进知识共享的内容与环境机制创新。

三、农业硕士跨学科知识共享的阻碍

(一) 知识拥有者的共享障碍因素

由于研究生的培养一般都实行导师负责制,因此,农业硕士跨科学知识共享方式相较于本科生的培养是比较特殊的。不同的知识拥有者(导师)的性格、人生阅历、年龄、性别等因素层次不一,在这样的知识共享过程中,导师对知识表达的完全性、准确性和清晰度决定了知识共享活动能否顺利进行。同时,知识共享活动还需要导师倾注时间和精力,一旦缺乏合理激励和心理引导,对于知识共享活动来说会产生抑制作用。此外,有部分团队成员内部之间缺乏彼此信任和奉献精神,有些人基于个人荣誉、核心竞争力等因素,有意对其掌握的核心知识进行隐瞒,所分享出来的知识并不具有多大实用价值,久而久之,团队成员也彼此效仿,导致知识共享的氛围丧失。

(二) 知识接收者的共享障碍因素

知识接收者(学生)的个人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学生个人的知识储备、领悟力对知识共享具有直接关系。即使导师能够准确表达出其想法和观点,学生如果不能精准接受和掌握,那么知识共享也不能算完成。因此,在共享新知识的过程中,应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兴趣,并加以相应的激励机制,避免学生因故意拖延、敷衍了事等导致知识共享的初衷付之东流。此外,也存在一部分学生抱有混日子的心态,他们只是把攻读研究生学历作为一个过渡时期,或是进入企事业单位、公务员体系的跳板,重心并不在科研和学习上, 即使有老师、学长、学姐的知识共享,他们不愿花太多精力去查找和更新科研资料。

(三)衔接桥梁是否充分

农业硕士跨学科知识共享需要导师和学生间的密切交流与合作,建立起高度支持、鼓励、开放、活跃的学习氛围。传统的学习金字塔结构设置过多,学科与学科之间沟通存在一定阻碍,导致既缺乏对环境的适应性,又使内部沟通存在鸿沟,不利于农业硕士跨学科知识共享。同时,农业硕士的培养更加偏向于实践,但研究生的学习任务本就较为繁重,由此所产生的压力也将阻碍学生知识吸收的意愿。另外,由 于高校对知识共享引导的制度与措施仍较为稀缺,导致师生间沟通渠道与平台的缺失,也将影响师生知识共享。

四、新农科背景下破解农业硕士跨学科知识共享阻碍的措施

(一) 构建农业硕士跨学科知识共享的制度体系

学科和跨学科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学科是跨学科的基础,跨学科是学科的发展,学科更加重视向纵深发展,而跨学科则更加关注横向跨界。在当前高等教育体系中,主要是以学科为基本单元,大多数科研团队已经习惯基于自身学科开展学术研究,并不断维持自身原有学科的利益。因此,要提升科研团队对跨学科的认知和接纳度,并快速形成一套完整的、适合农业硕士跨学科知识共享的激励制度,就要从各级课题申报、激励制度、专家评审制度、学生职业规划制度出发,不断构建出多元化、立体化的鼓励农业硕士跨学科知识共享的制度體系,并发挥制度体系的激励作用。同时,还要明确研究生、导师、高校三者之间在学术上的责任和义务,积极创新教学模式,在研究生学习过程中增加评价性指标,对其知识贡献度和知识共享行为进行评价,在建立健全的保护机制充分保障研究生各项学术权益的同时,也能够激发研究生知识共享的意愿。

(二) 丰富农业硕士跨学科知识共享交流渠道

不同思想的相互作用是现代科学发展最有效的手段之一[16]。因此,只有将具有不同思想的学者们聚在一起展开学术交流,才有可能会对某一领域产生新发现[17]。正如刘国权通过实证研究方法指出,通过面对面的交流方式能够为社会资本和科研绩效带来的提升远远大于各种非面对面的交往[18]。而不同学科之间未发生联系时,各学科一般以相对独立的方式存在,一旦不同学科间展开合作时,学科与学科之间的文化差异便会显现出来,并成为跨学科交流的障碍。基于此,一方面,要结合专业特质,加快构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研究中心、研究院所、实验室等部门,多渠道、多层次增加农业硕士跨学科交流机会,为广大师生提供符合自身研究方向的各类跨学科组织,形成开放的跨学科交流方式。另一方面,要通过举办跨学科学术会议和论坛等方式,吸引来自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采用面对面交流的方式开展对话,在交流联系中增强双方信任感,从而提升知识转移绩效。

(三)营造农业硕士跨学科知识共享的良好氛围

培育良好的跨学科文化能够有效促进农业硕士跨学科知识共享。当前,跨学科知识共享的参与主体一般是教师或研究生,而本研究又是以农业硕士为研究对象,因此,作为知识和信息的有机载体,只有在开放的氛围中,农业硕士才能够实现自愿交流和学习。通过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可以将学校制定的相关制度进行融合,引导研究生在这样的学术氛围中主动尝试跨学科知识共享活动,为每一位农业硕士学术发展的各阶段提供跨学科研究的良好环境。在师生之间、研究生之间实现知识共享的前提是充分信任,因此,高校和研究生导师不仅是学术导师,更应该在学生品德修养、人格情怀、人际交往等方面起到示范作用,不断帮助学生成长。总之,在新农科背景下更要营造一种良好的耕读学习氛围,在课程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耕读文化,并将农耕文明更加有效地融入美育实践,不断强化农业硕士强农兴农的使命感和知农爱农的家国情怀。

(四)促进农业硕士理论知识在课程实践中的充分发挥

人才是产业发展的命脉和首要资源[19],通过教学改革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服务于产业发展需要,实现人才资源的生产和利用。因此,为破解农业硕士跨学科知识共享的阻碍,在新农科背景下要采取积极的课程改革措施,在农业硕士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设计中增设人才培养计划和专业课程,满足农业硕士发展需求。同时,要大力推动校企合作力度,大量建立课外实践基地,通过校企合作办学等模式,实现高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环节中的交流和有机融合,缩短人才从学校到企业的过渡时间,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同时,也能够很大程度上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结语

农业硕士是具有高学历的应用型人才,也是乡村振兴战略有效实施的重要人才保障,研究生跨学科知识共享对高校科研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研究立足新农科背景,深入探讨了制约农业硕士跨学科知识共享的几点原因,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构建制度体系、丰富交流渠道、营造良好氛围、促进农业硕士理论知识在课程实践中充分发挥等策略,以期解决农业硕士跨学科知识共享的阻碍,严格落实高校践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新时代我国“三农”工作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陈勇,周发明,彭健民.全日制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三双四模块七学段”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7(03):37-43.

[2]卓炯,杜彦坤.农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9(04):31-39.

[3]闫芬, 陈国权.实施大规模定制中组织知识共享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02(03):39-44.

[4]Dae  Sung  Lee,Kun  Chang  Lee,Young  Wook  Seo,etc.An  Analysis  of Shared Leadership, Diversity,and Team Creativity in an E-learning En ? vironment[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5,42(Jan.):47-56.

[5]Farh Jiing- Lih,Lee Cynthia,Farh Crystal I C.Task Conflict and Team Creativity:a Question of How Much and When[J].The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2010,95(6):1173.

[6]Janice Francis Super,Pingshu Li,Ghadir Ishqaidef,etc.Group Rewards, Group  Composition  and  Information  Sharing:A  Motivate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Perspective[J].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2016, 134:31-44.

[7]Eric F.Rietzschel,Bernard A.Nijstad,Wolfgang Stroebe.Relative Acces ? sibility of Domain Knowledge and Creativity:The Effects of Knowledge Activation on the Quantity and Originality of Generated Ideas[J].Journal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2006,43(6):933-946.

[8]Arthur Cropley.In Praise of Convergent Thinking[J].Creativity ResearchJournal,2006, 18(3):391-404.

[9]Nicholas W.Kohn,Paul B.Paulus,YunHee Choi.Building on the Ideas ofOthers:An Examination of the Idea Combination Process[J].Journal of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2011,47(3):554-561.

[10]张伟,张庆普,单伟.整体网视角下高校科研团队知识共享能力测量研究——以某高校系统工程科研团队为例[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2,33(10):170-180.

[11]孙德忠,李亚平,喻登科.高校教师隐性知识共享能力评价模型[J].情报科学,2015,33(04):46-52.

[12]林向义,罗洪云,杨金保,等.高校虚拟科研团队知识共享能力评价研究[J].情报科学,2014,32(11):102-107.

[13]吴佳玲,庞建刚.基于 SBM 模型的虚拟学术社区知识交流效率评价[J].情报科学,2017,35(09):125-130.

[14]宗乾进, 吕鑫,袁勤俭,等.学术博客的知识交流效果评价研究[J].情报科学,2014,32(12):72-76.

[15]王兴元,姬志恒.跨学科创新团队知识异质性与绩效关系研究[J].科研管理,2013,34(03):14-22.

[16]徐晴.高校科研团队跨学科知识转移的特征及促进策略研究[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34(04):57-59.

[17]贝尔纳.科学的社会功能[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62.

[18]刘国权.科研导向下高校教师交往中的社会资本投入研究[J].湖南商学院学报,2011, 18(04):36-42.

[19]徐丹丹,楊郑一.产教融合视域下地方文化创意产业创新能力生成路径研究——以扬州市为例[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9,23(05):76-81.

基金项目:2020年度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新农科背景下农业硕士跨学科知识共享与科研创新研究”,项目编号:FJJ?KCG20-077。

作者简介:陈佑成(1982-),男,福建南安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市场营销、文化旅游。

(责任编辑董国珍)

猜你喜欢
知识共享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价值网络关系结构跃迁中知识共享模式演变
西部独立学院教师知识共享现状与对策研究
基于ISM和AH的虚拟社区知识共享影响因素研究
信息自由与版权法的变革
高职校企合作模式下的知识共享激励机制研究
“经管之家”用户知识共享及社会资本影响因素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