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安大简《召南》属于战国早中期的简牍墨迹,具有典型的楚系文字风格,与秦简牍差异明显。竹简文字用笔工谨停匀,结构扁密匀称,体现了战国文字简化、繁化、异化的现象,是一篇书写水平较高的竹书简。
关键词:安大简;《召南》;楚简;工整端庄
一、安大简《召南》的书体特征
(一)安大简《召南》是六国古文,和秦文字有别
碳14检测表明,安大简的年代约为公元前400年至前350年之间[1],隶属于战国早中期。其他战国楚简如包山楚简、郭店楚简皆被推测为公元前284年以后,即战国晚期[2]。这个时间是很值得重视的,安大简是目前已发现的下葬年代较早的具有典型楚国文字风格的竹简。这决定了安大简《召南》在时间既上承春秋乃至商周金文,又可观照战国中晚期丰富多彩的楚系简帛墨迹。
安大简《召南》的书体是六国古文,字形结构具有典型的楚系特征。而秦国僻居西土,文化交流相对闭塞,更好地继承了西周文字的传统。其使用的文字是籀文,在日常书写中诞生了秦古隶。楚文字书写更为快速,维持仿形线条的转曲摆动,但无法触及书体的根本,而秦文字是在文字表面的平稳状态上进行了根本性的书法变革,并保持连续而稳定的发展[3]。
安大简《召南》与目前出土的能见到的最早的秦简牍《青川木牍》皆是战国早中期的简牍材料,后者的笔法更为古朴,较好地继承了西周大篆的篆引笔法,笔笔几乎都圆起圆收,线质沉稳敦厚,《召南》则是笔法更为丰富,或首尾均匀,或头粗尾细,显得新妍。秦人恪守西周传统,再加上盛行实用的理性主义思想,因而使用方折用笔对文字构型进行更为彻底的改良。与楚人婉曲的摆动书写不同,方折用笔可最大限度地规范和推广文字而不产生讹误。秦文字用方折代圆转,使得文字横平竖直。两种简牍的书手虽然都刻意求工,但秦简牍《青川木牍》更为平正端庄,左右均衡对称,安大简《召南》则多欹侧之势。
(二)安大简《召南》简化、繁化、异化现象
平王东迁以来,周天子权威日益衰微。战国之后,主要的诸侯国纷纷开启了变法运动,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被抛却,再加上频繁的战乱、更加密切的区域文化交流,书写需要更高的效率,因此东方六国发生了一系列激烈的文字演变现象。战国文字是殷周文字形体演变的继续,殷周文字形体变化的某些规律如简化、繁化、异化都在安大简《召南》中有所体现。
何琳仪在《战国文字通论》中从文字学的视角将战国文字的简化现象分为13种类型[4]。笔者认为安大简《召南》的简化现象主要可以概括为4种:笔画简化、浓缩形体、合并笔画、删减同形。为了适应更快的书写,安大简《召南》相比于西周春秋的金文发生了大量的简化,“阝”部简化为三横,“才”省略对称的相似部件;“隹”和“与”皆是改变了字形结构中的象形部件,以笔画代之,向着平直化的趋势发展。合并笔画的原理便是将相近的笔画合为一体从而减少笔画数,“几”部将象形的“桌腿”连成一笔写成,“某”下面结构两斜画合成一笔,笔画数化5笔为3笔。“草”头通过删减同形,达到简化的目的。
简化、繁化、异化现象最早可追溯至甲骨文时期,但在战国时期达到了高潮,变化多端的字形彰显了楚人“不服周”而想在文化上自立门户,展现了他们丰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在漫长的文字演变中,绝大多数字因秦“书同文”而消失,而有的接续发展,成为今文字的一部分。
二、《 召南 》的书手特色
(一)用笔工谨停匀
战国楚简大都具有浪漫诡奇的书风特征,而安大简《召南》的书手用笔普遍以平实工稳为基调,线质粗细变化不大,用笔更为平正直接,少婉曲,不刻意添加饰笔和装饰笔画,横向笔画大都为主笔,整体上的书写风格是工整严谨一路。
1.用笔趋直,提按变化少
郭店楚简《性自命出》是战国简中流媚飘逸的代表,安大简《召南》与之对比,更能体现线条停匀、用笔平直的特点。
“之”在安大简《召南》中笔画比较平均,用笔速度稍慢,粗细变化不明显,横画左右冲简,上面两斜画平行且径直排布。反观郭店楚简《性自命出》,其点画屈曲,提按更加明显,横画和三斜画粗细对比更强烈,用笔迅捷,呈现动态之美。
安大简《召南》中“以”上部分与下半圆结构粗细基本保持不变,速度持恒,左半段已将“S”形线段基本拉直。而郭店楚简《性自命出》中“以”在线形上有较大的变化。
和郭店楚简《性自命出》相比,安大简《召南》书手用笔平稳挺直,线条提按少,遒劲有力,彰显用笔功力。
2.简约平实,不修华饰
安大简《召南》起收笔顺其自然,普遍露锋起笔,极少有刻意追求装饰的用笔,与上博简《孔子诗论》相比,极为显著。上博简《孔子诗论》起收皆藏锋,装饰用笔颇具特色。点饰多表现为圆点、椭圆等形状,书写时较为严谨,点的形状不露锋芒,像焊接在线条上一样,妥帖、干净[5]。
除此之外,安大简《召南》饰笔和装饰笔画也远远少于上博简《孔子诗论》。如表3所示,安大简《召南》书手用笔简约自然,不刻意在每个字的主笔位置添加点饰,而上博简《孔子诗论》的书手多在字相应的位置上添加了圆或椭圆的修饰笔画,平衡字内的空间,进行美化装饰。
(二)布局疏朗,字形扁而密
1.字势扁密,如“石压蛤蟆”
3.字距大,章法疏朗
安大简《召南》的章法整体上疏朗空灵,字与字之间留白大于单字的大小,宽的部分甚至可以写2到3个字,可谓疏可走马。其中的原因一方面是古代书手为方便后期添字而刻意留空,另一方面是为了方便阅读和传播。安大简《召南》整体上的格调如同五代书家杨凝式代表作《韭花帖》。董其昌认为其“萧散有致”,安大简《召南》具有类似的美感,白多黑少,凝而不重,疏而不散,散发淡然闲适的韵味。
三、结语
安大简《召南》是战国早中期一篇书写水平较高的楚国竹书简,简上文字是六国古文,体现了战国时期文字的简化、繁化、异化等现象,用笔工谨朴实,结构扁密匀称,章法疏朗整饬,具有较强的书手个性。这篇简牍墨迹在美学、书法上的价值十分值得挖掘,可为当代书法创作注入新的血液,并且其变幻莫测的字形结构也揭示了在秦“書同文”以前,各国文字百花齐放、自成一格的情形。
参考文献:
[1]黄德宽.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概述[J].文物,2017(9):27.
[2]王葆兹.试论郭店楚简的抄写时间与庄子的撰作时代:兼论郭店与包山楚墓的时代问题[J].哲学研究,1999(4):67.
[3]丛文俊.中国书法史:先秦·秦代卷[M].南京:江苏凤凰出版社,2018:364.
[4]何琳仪.战国文字通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252.
[5]朱友舟.上博简《孔子诗论》之齐系字型特征及书法探析[J].书法研究,2021(1):30.
[6]季伏昆.中国书论辑要[M].南京:江苏凤凰出版社,2019:287.
[7]侯镜昶.书法美学卷[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88:184.
作者简介:
倪雪霏,南京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书法(篆刻)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