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吴道子一生人物画成就颇高,其“吴家样”源于生活万象,将西域样式与东方审美完美融合,创造出高古飘逸的艺术境界和新颖独特的人物画图式,对唐代及后世绘画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基于此,从“吴家样”艺术特征、吴道子人物画的传承创新、“吴家样”的传播及影响等方面展开论述。
关键词:“吴家样”;人物画;非现实题材;吴道子
传世的吴道子非现实题材人物画作品仅留存于寺观墙壁上的就有三百多件,画卷形式的也有近百件,不可谓不丰硕。吴道子以凝练古今中西的融合力、超凡脱俗的创造力推陈出新,创造了独特的“吴家样”人物画图式,掀起了道释人物画创作与审美的革命,对唐代及后世道释人物画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一、吴道子“吴家样”人物画的发展及其艺术特征
中国古代非现实题材绘画主要集中在道释题材上。道家在发展之初并未出现偶像崇拜现象,也不具备独立的道家艺术风格。魏晋之前,没有天尊的具体模样,因为“道”本应是无形的,是天地阴阳精华所在。直到佛教文化传入中国,道家开始模仿佛教,为自己的天尊、真人等非现实人物造像,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借鉴题材绘画的现成样式,造成了道、释两家难以区分的混淆局面。至唐代,吴道子立足于现实主义立场,以现实生活中鲜活生动的社会市井人物形象为参照,为道家美术创造了具体的天尊、真人等神仙图式造型,并规范了基本的艺术风格与模式。他首次借助壁画载体,塑造了道家创始祖师——老子的具体容貌与形象特征,创作出相关非现实文化活动场面中各路神仙、法师等人物形象。从此,道家绘画全面与外来佛教艺术面貌、处理方式区别开来,为我国道家艺术注入了本土新鲜血液,为具有东方特色的道家绘画发展奠定了基础。
吴道子以唐代市井百姓及各阶层的世俗生活为绘画参照,同时关照道释艺术中的成熟图式规范,借助精致的线条艺术语言,提炼出具有中国审美意趣的道释人物画经典样式——“吴家样”,这代表着我国道释人物画发展趋于成熟。将“吴家样”非现实题材道释人物画的整体艺术特征归纳如下。
(一)传神写照
吴道子的创作十分重视对人物精神气质特别是气韵的表现,落笔之前,需进行充分思考与反复推敲,尽量在挥毫泼洒间做到不丢失人物神韵。学界常议他作画速度之快、产量之高,其实这背后是吴道子在百般考量与耐心思忖后的思想的高能凝聚。史料记载,吴道子曾重金受邀为某大将军画像,但他却退回金钱,并要求将军为他舞剑,方才愿意作画。将军二话不说便开始了表演,吴道子在观看舞剑时用心体会其中炉火纯青的剑气,霎时间灵感如泉涌,并挥洒自如,开始作画。想必是被这英武之姿与非凡的气势震撼,才创作出这般出神入化、气韵生动的画卷。吴道子大胆选取真实社会环境中各阶层的人作为绘画创作原型,画出了一批符合中国人审美习惯的道释美术形象,并凭着自己扎实的造型基本功与高超的艺术技巧,把人物画写实与传神的艺术表现提升到极致。其笔下的神仙、鬼怪等非现实人物形象“奇踪异状”,天神与罗汉“虬须云鬓,数尺飞动,毛根出肉,力健有余”,每一个人物形象都表现得生动感人,刻画与描绘十分妥帖。
(二)疏密有致
在画面的艺术布局构思方面,吴道子更偏爱简约爽朗、以少胜多,故其作品被后人冠为“疏体”风格,与顾恺之所代表的“密体”遥相呼应。其“疏”,具体表现于运笔与造型刻画方面。线条用笔上,吴道子创造的“兰叶描”在粗细变化、顿挫转折等方面具有突出表现,这种线条行笔速度快且干净磊落,像莼菜条一样圆劲流转,运用此种技法所绘的服饰衣纹鲜明生动。造型刻画方面,寥寥几笔就能传达出丰富的形象韵味,突破了当时主流技法刻意追求外型与形似的束缚,达到超凡脱俗之境。此外,吴道子还十分重视画面整体艺术感的经营,对于气势、氛围与韵律的把控颇有章法,其笔下人物衣饰飘动,整个场景似风吹过一般灵动而富有道释神仙的美感,后世赞颂其为“吴带当风”。
(三)浅绛吴装
在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盛世唐朝,艺术作品的色彩表现大多热烈奔放、鲜艳夺目。在这样的背景下,吴道子的作品却恰恰相反,他以白描风格见长,淡淡的颜色仅作为画面的点缀补充,以此衬托从“莼菜”到“兰叶”的线条表现的主体地位,画面整体清丽淡雅,格调高古飘逸。吴道子之前的时代,大抵流行两类设色技法:一种是先用墨线勾勒外形与结构再渲色,颜色笔触自由随意,民间绘画广泛采用;另一种是在勾好的线条区域内填色,此法严谨细致,辅以晕染可展现出细腻的色彩变化。吴道子的设色风格并不属于以上任何一类,相较于第一种,其画面更加理性和丰富,相较于第二种,则更加追求随性自如的自然效果。
吳道子的作品中,画面多倾向于使用赭石、藤黄与花青一类的基础颜料,对于石青、石绿等重彩类石色颜料使用较少,整体呈现出浅淡着色甚至不敷彩的画面风格,被称作“浅绛吴装”。其画面中心与看点更加集中,不至于让太过跳跃的颜色抢了线条的风头。然而,此种敷色法不利于作品的完整保存,经历过岁月长期打磨侵蚀,画面上的植物颜料成分很易变质甚至脱落。这使吴道子的作品变得更加难以保存与保持原貌,加之后人可以轻易地在画上“添油加醋”,所以他的许多作品都失去了原有的气质和神韵。不过,这种纯粹的艺术表现方式刚巧使得线条逐步脱离了创作草稿的“粉本”身份,发扬成为新的“白画”风格,继而独立出白描与工笔的画种。
二、吴道子“吴家样”人物画中的中国式面孔
无论是顾恺之的“密体”,还是张僧繇的“疏体”,再或是曹仲达的“曹衣出水”,他们大多都受西域文化特别是佛教文化的影响,人物造型与气质在本质上与西域的佛教造像无太大区别。然而,吴道子扭转了这样的局面。吴道子创造的“吴带当风”是对外来佛教人物美术风格的一种批判性吸纳,他让外来的艺术形式实现了与中国传统审美样式的融合升华,并在社会文化大环境熏陶中逐渐转化为我国本土艺术的一部分。
在印度佛教艺术中经常可以见到人物的衣服像打湿了一般紧贴身上的视觉图式,这是印度传统审美观对人的肉体的独特诠释方法。追求天人合一境界的中国画家,反而回避了这一点,而是强调人体纯粹的起伏与造型美感,演变出简单而纯净的美学观念。曹仲达在当时就深受这类风格的影响,在他的绘画中,人物服装大多简单轻薄地贴附在身体上,衣褶简约,强调丰富变化的身体起伏,所以被人们称作“曹衣出水”。从魏晋时期开始,人们的衣着观念开始改变,流行穿着宽袍薄带,由此,曹仲达轻薄贴附的“出水”绘画风格逐渐被吴道子自由奔放的艺术风格取代。从吴道子“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人物画开始,中国传统艺术才彻底将外来西域文化特别是印度佛教艺术吸纳转换为自身的一部分,成为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本土道释艺术。“曹衣出水”“吴带当风”并不是流于表面的绘画图式,其代表着一种深层次的文化观念,反映了中国艺术家对于外来文化艺术的欣赏、接纳并不断改造的过程。
吴道子借助实际生活参照经验,创作出一批生动自然的非现实人物形象,如佛祖、观音、仙人等,这些形象大多参考唐朝人民的样貌绘制而成,完全摆脱了西方佛教艺术造像风格的束缚,尊重中国人的审美品鉴趣味,既关照佛教教义,又具有扎实的现实主义根基,为佛教绘画增添了亮丽的一笔。《送子天王图》(图1)作为吴道子的杰出代表作之一,突破了时代绘画风格限制,在人物形象表现上大胆创新,参考唐朝社会的人物形象,或端庄,或嬉笑,或怒叱,或慈颜,或急切,或淡定,表情各异,形态生动。该画卷的前段有一只坐骑,飞腾于空中,昂头咆哮,扬首立尾,凶猛无比。仔细观察可发现,该坐骑周身生长出规则的鳞片,四肢强壮,爪子像极了麒麟的,大嘴中的舌头轮廓跟蟒蛇十分相似,鼻子两边还各有一撮飘舞的胡须。以上特征组合在一起,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神龙形象几乎无异。从这里也可看出,吴道子将外来佛教文化逐渐本土化的思考。由此,该画作成为吴道子开辟自己独特绘画风貌的重要节点。
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生于斯也长于斯的吴道子创作了一系列具有自己独到见解的非现实人物形象,让当时国内的佛教绘画艺术如获新生,并迅速确立了中国佛教独立的艺术体系。可以这样评价,从吴道子的时代算起,外来的艺术与文化才被翻译成为中国画的语言,也正是出于这样的格局,他才能在历史长河的涤荡下依然屹立于“画圣”的不朽高度。自此,众多画家纷纷投身于佛教绘画事业,将外来的艺术语言融入中国传统绘画中,创造出了层出不穷的优秀道释人物题材绘画作品。这一切都离不开吴道子对促进西域艺术本土化发展的卓越贡献。
三、非现实题材的普及与民间传播
吴道子曾求學于擅长表现非现实人物的唐代画家张孝师,深入模仿了其地狱变相题材绘画,同时融合自己的理解与大胆想象,创作了《地狱变相图》。该作品为吴道子释画代表作,千年闻名于世。其造型相貌各异,十分生动。“寺观之中,图画墙壁三百余间,变相人物奇卧异状,无有同者。”《唐朝名画录》中记载,段成式曾看到长安赵景公寺吴道子所画的白描地狱变相,“笔力劲怒,变状阴怪,睹之不觉毛戴”。该画作被当时的社会大众接受,并且在民间广为流传,因为它算得上一幅可以让屠夫“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神奇名作。
《地狱变相图》中所描绘的人物与场景被后来的众多画师学习,经过历朝历代的发展演变,这些形象不断得到丰富和完善,成为民间传说和文艺创作重要的灵感来源。其中,流传范围最广的,就是吴道子所创造的钟馗形象。这一题材在唐代以后越来越流行,直到如今,还有大量艺术家借用钟馗这一形象展开创作,可以说钟馗已经超越了传统绘画的概念。
四、远涉东洋画坛的“吴生体”
吴道子的道释绘画艺术不仅在中国具有巨大影响力,还远跨重洋传播到了海外,在当时的日本就出现了诸多与吴道子相关的艺术作品。在这期间,“吴家样”飘逸洒脱的用笔及强烈的体积感,让日本画坛对“吴带当风”的艺术风格产生了浓厚兴趣,每幅作品都非常吸引当时的日本艺术家,他们将吴道子的艺术尊称为“吴生体”。如今,仍有许多日本的年轻艺术家将“吴生体”作为临习的经典范本。日本京都嵯峨清凉寺内,至今还保存着释迦牟尼端坐的画像,该画像无论是造型特色、线条表现还是整体气息,都与吴道子风格十分相似。无独有偶,日本紫野大德寺中的菩萨像也与吴的艺术风貌如出一辙,这种强烈的关联性被大部分艺术家及日本研究学者们支持和认同。
五、吴道子“吴家样”人物画的传承创新
吴道子的道释艺术创作在对前辈不同艺术门类传承延续并借鉴学习的基础上,融入了自己对于人物画的独到见解,其作品来源于生活,渗透思想内涵与独立艺术境界,其超前的绘画才华与领悟力不得不让人折服。吴道子的追随者众多,这些道释画家们以自身积淀的修养与信念坚守着中华民族艺术堡垒,并掀起了首次文化交融碰撞的浪潮,成功将西方外来佛教艺术的精华与本国审美追求完美结合,创造了属于本民族的独特道释艺术形式。盛唐以后,越来越多的画家仰慕“吴家样”,以汉朝着装风格为参照,以艺术手法夸张表现宽衣薄袖的飘扬拂动,穿插繁复精细的装饰点缀,以形成鲜明的节奏对比,在庄严肃穆的气氛中涌动着热烈的理想热情。这种完美的绘画风格被后人称赞为“天衣无缝”,并长久地应用在道释艺术创作中。从饱受赞誉的武宗元《朝元仙仗图》、山西永乐宫《朝元图》以及敦煌壁画和明代法海寺壁画中,我们均能全面感受到吴派风貌那精妙绝伦的艺术气质。在吴道子遗作难寻、真迹难得的今日学界,“吴家样”仍为大家熟知与景仰。他在绘画史上的地位与价值贡献,值得我们去追寻与深入发掘,以铸就绘画艺术创作的传承创新与中华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僧佑,道宣.弘明集 广弘明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2]袁有根.吴道子研究[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
[3]刘正成.地狱变相图[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8.
[4]张彦远.历代名画记[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6.
[5]陈炎.中国审美文化史:唐宋卷[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
冯默墨,西安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术学、中国画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