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结合当代一些楚简书法名家的创作实践成果,对当代楚简书法创作取得的成果作出了梳理与分析。李刚田先生开楚简书法创作之先河,在其影响和带动下,一批青年书法家纷纷加入楚简的创作队伍,诸如徐志雄、谢国启、周斌等在楚简创作领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此后,一批独具慧眼的书法家都将目光投向了楚简,赵山亭、高庆春、李金泰、陈靖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但目前就整个楚简创作的情况来看,楚简的创作实际尚处于一个初级阶段,仍需后继努力探索。此外,本人针对楚简书法的继承与发展提出了四点建议,不足之处,望专家批评、指正。
关键词:楚简;书法创作;现状;继承;发展
作者简介:向玉娥,1990年生,女,苗族,湖南湘西古丈县人,湖南吉首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字学。
[中图分类号]:J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6--03
楚简属战国时期竹简,根据出土情况,较有代表性的楚简有信阳楚简、郭店楚简、包山楚简等。楚简文字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用毛笔和黑墨为书写工具的文字,其蕴藏的书法艺术价值颇丰。近年来楚简书法引起了国内书法界的普遍重视,全国各大书法展览都有楚简作品入展或获奖,学习楚简书法的风气逐渐蔚然风行。还有一些书法家从楚简帛书当中汲取精华,将其创造性地融入自己的创作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格,取得了可观的成果。那么,当代楚简书法的创作现状如何?如何继承与发扬楚简书法艺术,应该成为当代书法开拓创新和持续发展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当代楚简书法创作的现状
楚简的发掘,首先引起的是考古学、古文字学等领域的研究热情。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版了大量有关楚简研究的专著。例如,2001年廖名春著《新出楚简试论》由台湾古籍出版社出版,本书收集了作者自一九九七年以来研究郭店简和上海博物馆所购楚简的部分论作。对郭店楚简引《诗》、《书》、论《诗》作了考证,对疑难字词作了释析等。2010年萧毅著《楚简文字研究》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本书主要研究的是应用型楚简文字。在充分发掘整理材料和严谨的文学考释基础上,重点对构形规律和地域标志进行了缜密的研究和阐释。随着楚简资料、文字字典等材料的相继问世,加快了古文字学研究领域的步伐,“楚系文字”得以的辨识,为书法界的涉足提供了契机。
“楚简帛意出尘外、怪生笔端的结体和率性用笔的‘尚意取向也与现代人的审美诉求有着某种程度的契合。”[1]楚简书法的“写意风格”,诡异多变,率性为之,浪漫奔放,吸引了当代书法家的眼球,一些独具慧眼的实力派书法家领先进入了这个创作领域。这为当代书法创作开辟了一片崭新的天地,打破了当代格调单一的篆书创作局面,激发了当代书法家重新探索的热情。
湖北、湖南、河南是大量出土楚简的省份,也是楚文化的发祥地。率先进入楚简书法创作领域的是河南省的书法家,在当代楚简书法创作中独占鳌头。河南出土楚简的时间早,楚简资料丰富,引起了书法家们的探索欲望是必然的。笔者了解到,在楚简的挖掘与弘扬方面开风气之先河的是李刚田。李先生小篆功底很扎实,他创作的楚简作品,糅以小篆的用笔和结体,姿态舒展,意态俊迈。在贤才俊彦的影响和带动下,一批豫籍书法家和爱好者纷纷进入到楚简书法创作领域。许志雄、董江源、周斌等在楚简书法创作领域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许雄志,1985年就开始写楚简帛书,他“主要写长沙子弹库楚帛书,间及郭店楚简。”[2]他的楚简作品融汇了楚简帛书和楚系金文的笔意,并注重墨色的变化,书风特别。董江源创作楚简讲究用笔及结构的变化,笔墨丰富。他还关注楚金文和两周金文。周斌,以楚简为主基调,融入了西周金文、古陶文浑厚的线条,字势飘逸,富有灵动之美。河南堪称“书法创作大省”,还有一批青年书法家致力于楚简创作,诸如刘颜涛、谢国启等都是楚简创作的先行者。
战国时期楚国腹地湖南、湖北,享有“唯楚有材,于斯唯盛”的称誉。东南楚地孕育了中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楚文化底蕴深厚。近些年,湖南、湖北出土的楚简资料也相当丰富,又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作根基,按理说“近水楼台先得月”,楚简书法创作应该领先于其他地区,然而事实却不尽如人意。本人通过网络搜集资料,了解到湖南、湖北两个大省,目前致力于楚简书法创作的代表书法家有湖北的李金泰、何慧敏、杨斌庆、熊均武、马春钢、湖南的黄河等。李金泰先生人称“楚简书家”,以“传承楚文化、弘扬楚文化”为己任,潜心研究楚文字。李先生的楚简书法作品古朴雅致,笔力劲道,创作的楚简作品形式多样。其花费了3年多时间创作的百米长卷《道德经》,就是用楚文字书写的,既有楚简的随意大气,又有古篆的曲折变化,将古篆和楚简糅和于一体。李先生撰写的《从战国楚竹书看楚简的隶化》、《论楚简的书法学意义》、《中国书法自楚简始》、《楚简宣言》等文章也是其为楚简书法理论做出的贡献。黄河的楚简书法作品富有极大的视觉冲击力,糅有汉隶的宽博气象,金文的浑厚苍茫,还有行草书的流动美。杨斌庆2006年11日在北京全国政协礼堂举行了“楚学墨韵——杨斌庆书法展”,获得了书法界的一致好评。他写的楚简杂糅了汉隶魏碑的笔意,写得厚重、古拙,又不失雅致。
“江山代有人才出”,一批有志于突破现阶段创作局限的青年书法家都将目光投向了楚简帛书,在这一丰富的书法宝库中“上下求索”,寻找书法创作的元素和灵感。甘肃的赵山亭,山东的陈靖、郑金锋、崔学路,黑龙江的高庆春、张雅森,辽宁的马云鹏等在当代书坛都以楚简书法独树一帜,在此就不一一简述他们的创作成果了。此外,热心于楚简帛书创作的书法爱好者也不在少数。近年来,全国各地举行的楚简创作展览和临摹展也比较多。就笔者所知,2009年8月2日,在湖北省博物馆举行了为期一周的全国楚简帛书法作品展,这是国内首次大规模地以楚简帛为创作素材的书法大赛,参展作品有160多幅。有50多位书法家代表参加了研讨会,在研讨会上,各位书法家代表各抒己见,进行了多方面的讨论,包括“简帛考古、文字释读、字体分类、书体辨析、书写特征、书法比较、书风源流、艺术表现、书法史论、当代书法创作”等内容。[3]本次展览展出的作品整体水平不错,有一些作品既得楚简帛书的笔意和神采,又具有很强的现代审美意识和表现力,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当代楚简书法的创作水平。另外,有些作品保留了小篆的书写笔画,将小篆与楚简有机“融合”,比较好地展现了当代楚简的创作形式。当然,也有些作品还没有达到当代楚简创作的水平,表现得过于“放纵”或“拘泥”,此不赘述。
综上所述,当代书法家对楚简的实践是比较成功的,他们能够在这一领域摸索出自己的路子,并且推动了楚简帛书法的学习与创作。但是,就整个楚简创作情况的来看,楚简书法的创作实际尚处于一个初级阶段。其一,创作难度大。楚简文字难记难认,需要书法家有很强的文字学功底,弄不好就是生搬硬套,盲目临摹。其二,书写工具和书写载体不一样。楚简的笔墨神韵难以领会,容易出现“依葫芦画瓢”的尴尬局面。其三,创作现状呈地域性的特点。创作楚简的书法家主要集中在出土楚简或楚文化发祥的省份,造成了一种不平衡的发展局势。由此看来,楚简帛书的学习与创作尚待后继努力。
二、楚简书法的继承与发展
楚简书法是一种文化遗产,其创作的可塑性很大。当代楚简创作,应当以“融汇创新”为主旨。事实上,楚国的文学、漆器、绘画、青铜器、编钟、歌舞等艺术成就非常高,是影响历史的经典杰作,这么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因素同样也体现在了楚简帛书法当中。楚简帛书应该受到像甲骨文、魏碑与汉简一样的重视。楚简帛书对当代书法的创作有很多可借鉴的因子,让“楚简帛书”与当代书法艺术“联姻”,丰富当代书体、书风,为书法创作开阔新的视角。如何继承与发展楚简帛书法值得当代书法界的思考。
自当代考古发掘以来,全国多个地方都有战国楚简出土。湖南长沙(楚国旧地)最早出土楚简帛书,此后在湖北(江陵、随县、荆门),河南(信阳、新蔡),还有湖南的临澧、常德、慈利等地陆续发掘出楚简帛书。由于地域和时间维度的差异,各个楚墓出土的楚简帛书风格不尽相同。“从结体上看, 《望山楚简》、《包山楚简》、《仰天湖楚简》 体势相同, 风格相近。”[4]《信阳楚简》、《郭店楚简》、《楚帛书》用笔上不大相同,各有千秋。《信阳楚简》起笔重,收笔轻,有藏锋和露锋两种笔锋,字势欹正相间。《郭店楚简》用笔爽辣,起笔多尖峰,字势平稳。《楚帛书》行笔流畅,笔画圆滑,线条多呈弧形。
楚简帛书所展现的笔墨情趣和书体风格,对当代书法创作需要的多元化和多样性具有可借鉴的因素。楚简书法的创作是将停留在楚简帛考古、历史、文献、文字学等内容层面的研究提升到了实际书写性的高度,丰富了当下的书法创作,有助于启发当代书法家创作出更高水平的作品。“在以楚简为取法对象时,凡是有追求的当代书法家必然不会跟着原始的楚简书法亦步亦趋,他们只会从中吸取有益的养分,不断丰富、完善自己的笔墨语言去创造更高质量的书法作品,而不是去做楚人的书奴。”[5]当代有学习民间书法的王镛,有学习敦煌书法的沃兴华,他们都只是对学习对象进行分析、提炼,取其精华融入到各自的书法创作当中。纵览当代书法家创作的楚简书法作品,也是汲取了楚简帛书的养料,同时又杂糅了其他书体的用笔,而绝不是单纯地还原楚简帛书的原貌。
当代,在各派书法“竞相齐放”的背景下,在以参加各大展览为评审的模式下,楚简书法容易“出奇制胜”,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简而言之,楚简书法为当代书法家提供了更多的创作源泉,为当代书法艺术注入了新的生命活力,楚简书法艺术正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
三、建议
针对当代楚简创作存在的问题,我们能为其继承与发展做点什么呢?目前做得比较好的就是创建了相关网站和研究中心,有楚简书法网、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出土文献与保护中心等,创作者可以通过网络搜集资料和相互交流。
以下是本人提出的四点建议,希大方之家,幸以教我。
第一,楚简书法家需要提升古典文学的素养,增强古文字的功底。甲骨文研究的黄金时期,甲骨文书法的创作者都是甲骨文字研究者。像罗振玉、丁辅之、叶玉森、董作宾等,既是甲骨文书法家,更是甲骨文字研究者。楚简有很多生僻的字形,不便识读,没有深厚的古文字功底,书写时不利于准确地把握字形字义。只有将书法艺术与古文字的知识两者相互贯通,“双剑合壁”,才能在楚简书法创作领域“游刃有余”。若是作为楚简帛书的初学者,许慎的《说文解字》和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是必看的读本。还要有针对性的看一些楚文字编,如《长沙楚帛书文字编》、《楚系简帛文字编》、《楚文字编》等。另外,还可以购置一些楚文字的字典,常备案头,以便时常用来查阅。
第二,楚简帛书是否可以集字古诗词或对联。我们常常看到有颜体集字对联,欧体集字对联,某某书法家集字对联等,若是有了楚简帛集字古诗词或对联,书写者在练习时,就有意境可体会,比起单纯地抄写楚简帛字典里单个的文字更有意思。
第三,制作一个楚简书法字库。目前发现最早的甲骨文字有字库,小篆也有字库。那么楚文字是否也可以制作成字库呢?只是各地出土的楚简帛文字风格不尽相同,字形不统一,制作难度肯定大,制作任务肯定繁重。想必曾经甲骨文字库制作初期也遇到了相类似的问题。但是随着楚简帛书研究的深入,楚简书法字库的制作应该有望实现。
第四,其他领域的传承。楚简帛书不只是书法家和古文字学家研究的专利,其已经在其他领域崭露头角。2011年9月,武汉书法家马春钢与陶瓷设计艺术大师葛军联袂创作的100件书法紫砂艺术品在武汉至观艺术绘馆开展。马春钢在国内书法界以擅“楚简”闻名,此次展览展出的不少作品即为“楚简紫砂”。楚简跨越2000多年的时间,在当代与紫砂壶“相遇”,可谓“出乎意料”。楚简帛书与当代的陶艺设计、工艺美术、文化建设等领域也可以有契合点。
注释:
[1]王祖龙. 简帛书法研究[M]. 荣宝斋出版社,2009年4月,第287页.
[2]许志雄,董江源,周斌,陈靖. 楚简书法四人谈[J]. 青少年书法,2005年第8期.
[3]荆荃 、张家厚. 全国楚简帛书法艺术研讨会综述[N]. 湖北日报,2009 年8月21日第9 版
[4]王祖龙. 楚简帛书法艺术概论[J]. 长江大学学报,2005年8月,第28卷,第4期.
[5]罗海东,周德聪. 断裂·承续·衍变——论楚简书法之三维存在[J]. 湖北大学学报,2010年7月,第37卷,第四期.
参考文献:
[1]沃兴华. 中国书法史[M]. 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9年8月.
[2]王祖龙. 简帛书法研究[M]. 荣宝斋出版社. 2009年4月.
[3]王祖龙. 楚简帛书法艺术概论[J]. 长江大学学报. 2005年8月,第28卷,第4期.
[4]王祖龙. 楚简帛墨迹的笔法考察[J]. 三峡论坛. 2010年第5期.
[5]谷松章. 楚简的发现与楚简书法创作[J]. 青少年书法. 2005年第8期.
[6]曹海东. 楚简文字的书法艺术特点及其成因[J].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12月,第9卷,第4期.
[7]黄友三. 楚文字书法创作漫谈[J]. 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学报. 2012年3月,第2期.
[8]丁政. 简牍帛书与书法史研究及当代书法创作[J]. 贵州大学学报. 2004年第3期.
[9]陈松长. 湖南出土简帛的书法价值初探[J]. 湖南大学学报. 2011年第2期.
[10]李金泰. 论楚简的书法学意义[J]. 中国书法. 2009 年,第3 期.
[11]刘玉堂. 楚书法艺术简论[J]. 文艺研究. 1992年,第3期.
[12]沈载彬. 近百年来出土文物对书法学的影响[D]. 山东大学. 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