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林宏 李元梅
(山东师范大学,山东 济南 250014)
20世纪50年代发现的长沙楚简,包含五里牌、仰天湖、杨家湾楚简,其年代分属战国中期、中期晚段、晚期中段。五里牌楚简38枚,仰天湖楚简42枚,文字内容均为遣册。杨家湾72枚楚简与一般遣册不同[1],性质待考。这批楚简于50年代及时公布。50年代末发现信阳竹简,其年代为战国早期,包括遣册、竹书、签牌在内共148枚竹简,记载楚文字1530字。[2]该批楚简图片于80年代全部发表,其中首次发现战国楚竹书,类似传世的先秦典籍,文字数量较多,字迹清楚。
60年代望山楚简共出土273枚竹简,记载楚文字2018字,所属年代为战国中期后段[3]。其中首次发现卜筮祭祷简文,为研究卜筮简文的格式和战国简册制度提供了研究材料。70年代发现的战国早期曾侯乙墓竹简、战国中期天星观楚简数量较以前丰富。其中曾侯乙墓竹简有字竹简240枚,共6696字,[4]文字数量众多,1989年公布全部楚简照片。由于曾楚两国文字相近,曾侯乙墓竹简为战国早期楚文字研究提供了比照参考。80年代出土楚简的范围扩大,其中九店楚简属战国晚期,整、残简共334枚,可辨识2332字,竹简照片于90年代公布。包山楚简属战国中期后段,共278枚有字竹简,可辨楚文字12472字;[5]字形横扁,向右上方倾斜,体现出楚文字由篆向隶转变的阶段性特点。
90年代是楚简研究的全盛时期,新出土的郭店楚简共730枚有字简,共计13000余字,[6]文字端庄秀丽,结体规整,为典型楚国文字的代表。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以下简称上博简)中的楚竹书展现了楚简文字通假上的特点。新蔡葛陵楚简共计1571枚,含楚文字近8000字,时代为战国中期,在时间序列上补齐了楚简在战国早、中期之交的缺环,发现的许多新字形丰富了楚文字考证及字形演变的研究。[7]近年来,清华大学、安徽大学入藏了一批战国楚竹简,内容丰富,对《尚书》、《诗经》等先秦文献的研究重新审视了周代历史。
针对日益丰富的楚简研究材料,学者们对楚简进行释文注释、文字考释及文字编几方面的研究工作。
楚简文字的研究基础是对文字做出的释文,为深入研究奠定基础。例如:朱德熙、裘锡圭、李家浩对望山楚简进行考释研究,作出释文与考释;黄德宽、徐在国对上博简释文指出释误,并对释缺之字提出自己的看法[8];周波在九店楚简的释补中对“蒥”“坦”等字提出自己的见解[9]。
另有楚简注释文章对当时相关制度进行探讨,如萧圣中根据曾侯乙墓丧葬简中车马兵甲的记录,考察东周时期车马制度[10];晁福林介绍了简文中田亩估产、田亩与产量比例等算术问题,反映了战国时期田亩制度和士人生活[11]。
文字考释是对释文和注释的进一步细化补充。针对各个楚简的文字考释文章增多,如朱德熙、裘锡圭根据信阳楚简考释了“锬朼”“革带”等五组词[12],李守奎、邱传亮对包山楚简中四个疑难字进行释读[13],程燕《望山楚简考释六则》[14]、赵平安《郭店楚简与商周古文字考释》[15]等都对楚简文字有所创见。
此外,朱德熙、裘锡圭在《战国文字研究(六种)》[16]中对信阳楚简“屯”字及仰天湖楚简第十二号作出考释,王贵元用《说文》古文与楚简文字对照合证,以帮助楚简文字的释读[17],及李守奎《楚简文字四考》[18]等对楚简文字的综合考释文章都各有建树。
文字编需要反映楚简的最新研究成果,是重要的工具书,分为不同类型,“一类是以某一批材料的‘单编’,一类是以几批材料为物件的‘汇编’”[19]。
前者如张守中分别部居地整理包山楚简,分列“单字”“合文”“存疑字”[20];程燕对望山楚简分卷编排[21],张新俊、张胜波对新蔡葛陵楚简汇集公示材料和基础释文[22]等。
后者如郭若愚的《战国楚简文字编》[23],汇集仰天湖楚简和信阳楚简,集字清晰;又如李守奎的《楚文字编》[24],是目前收录材料较完整、反映楚简文字研究和考释成果的重要工具书。
出土楚简文字由于数量繁多、资料零散,在对楚简材料进行综合研究时,往往颇费周折。因此,实现古文字的综合编纂、互动检索可以为研究工作提供更为便捷的工具。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一问题有望得到解决。
楚简文字数量众多,近年来不断出土的战国楚地简册使楚文字研究材料充足,简册文献在楚文字研究中具有极高的价值。在出土楚简文献的基础上,众多学者已将具有代表性的楚简整理为文字编,作为楚简文字研究的重要工具书。随着楚简文字的不断丰富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楚简文字的数字化资源建设日益重要。运用数据库管理的方式,对楚简文字进行分类整合,通过整理文字建设数据库,可以弥补传统研究手段中资料分散、难以查检的不足。
一方面便于楚简文字的检索查询,降低了科研成本,提高研究工作的效率。例如,目前建设成功的楚简数字化资源包括郭店楚简数据库、战国楚简帛文字典型形体检索系统等,可通过数据库对楚简原文字词进行检索,提高效率。另一方面便于对楚简文字进行系统性的穷尽式分析和研究,通过数字化资源建设,对楚文字进行构件系统分析,建设战国楚文字数据库。通过这一途径,可以将目前发现的楚简文字制作成可增删、可流通的楚简字库,实现楚简文字资料使用的便捷性和资料处理的动态性,既方便科研工作者查检文字的需要,也满足了更长久、清晰地保存楚简文字的要求,同时可以根据出土楚简文献的增多不断补充新字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