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传统文化,为幼儿成长赋能

2023-06-05 23:38王硕
家教世界·现代幼教 2023年3期
关键词:传统节日教师应传统

王硕

素质教育的持续推进,使“弘扬传统文化”的思想渐渐走入了幼儿教育中,并成为学前教育的核心内容。我国历史悠久,遗留下来的传统文化富含教育价值,是优质的幼儿启蒙素材。因此,教师应善用传统文化,将培养幼儿民族意识、文化自信作为教育目标之一,积极寻找传统文化与学前教育的融合途径。

幼儿就像是一张白纸,而幼儿教师便是手持画笔的人,为幼儿的生命增添活力与光彩,将传统文化引入日常教育工作中,会对幼儿的思维、认知、人文情怀等造成极为深远的影响,甚至能够将传统文化的精髓塑造成足以陪伴幼儿一生的思想价值观念,影响其终生的行为和操守。

一、传统文化启蒙,培养思想素质

将传统文化引入幼儿的思想启蒙,可以使幼儿从小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规范幼儿的行为,对幼儿养成健全的人生价值观有着重要作用。教师可以将国学元素融入幼儿园日常课程或是日常生活中,让传统文化的精髓潜移默化地对幼儿产生影响,使幼儿对世界、对生活产生更加清晰、正确的认知。在利用传统文化开展启蒙教育时,教师应根据幼儿现阶段的行为特征及认知能力,挑选合适的教育材料,发挥出传统文化在幼儿成长阶段的最大作用。

如教师在文化课活动中加入《三字经》的内容,让幼儿在识字、阅读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思想品行与道德意识。以“孔融让梨”的故事为例,首先教师应带领幼儿阅读原文:“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并根据原文设计问题:“小朋友们知道这四句话讲的是什么意思吗?大家一起来想一想,好吗?”用简单的问题作为引导,启发幼儿的思考意识,让幼儿跟随书中的文字想象画面。之后,教师可以为幼儿播放孔融让梨的动画影片,用有趣的动画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加深幼儿对这一行为的印象。观看结束后,教师继续追问:“大家觉得孔融这样的做法好在哪里呢?通过这个故事你明白了哪些道理呢?以后大家在生活中遇到类似的事情要怎样做呢?”用提问引导幼儿反思,并规范幼儿的品行。

教师可以将思想启蒙教育融入幼儿的一日生活中,使幼儿时时刻刻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将“君子品行”深深刻在幼儿的心中,最终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及思想意识,实现德智共育的教育目标。

二、感悟传统节日,传承文化精神

近些年来,青少年群体受西方文化影响严重,大多数人对西方节日的来源、习俗都能娓娓道来,却对我国传统节日日渐忽视。基于这一现象,教师应将传统节日相关的元素渗透到幼儿集体活动中,带领幼儿了解传统节日,组织传统节日庆典活动,促进传统文化在新一代青少年中的传承。作为多民族融合国家,我国传统节日的种类丰富,不同地域的风俗习惯也各有特色。作为幼儿探究、实践的课题非常合适。教师在组织节日活动时,应该从幼儿的认知与兴趣入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幼儿讲明“节日”的重要意义以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以中秋节为例,教师可以在临近中秋节的时候,开办“我与大家过中秋”的主题活动。在中秋节前几天,教师可以为幼儿讲述“嫦娥奔月”的故事,带领幼儿共同阅读绘本或观看动画影片,让幼儿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同时也可以培养幼儿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随后,教师将话题引入中秋节,提问幼儿:“小朋友们在家里是怎么过中秋节的呢?你的家乡有哪些风俗?这一天大家都会做什么呢?先让幼儿发言,再由教师补充,充分锻炼幼儿的语言能力。在幼儿园举办的“中秋联欢会”上,老师和孩子们一起体验做月饼,并表演节目,一起感受浓浓的节日气氛。

在以传统节日为主题的集体活动中,幼儿会沉浸在节日的氛围中,以更积极、活跃的态度参与到活动中来,激发幼儿的参与欲望。在适当的时机邀请家长到园,开展亲子活动,还可以促进亲子联动,一举两得。

三、组织手工实践,塑造传统体验

幼儿集体活动中有各式各样的手工课,能够提高幼儿的审美以及创造力。在这一环节中,教师也可以将其与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在手工课中融入非遗文化、民间传统艺术等,让幼儿亲自体验传统艺术品的制作过程。幼儿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会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加深幼儿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在实践活动中,教师也要准备与体验文化有关的资料,让幼儿意识到传统手工艺品的价值,引导幼儿正视传统文化,并培养幼儿的国风审美。

如教师可以从传统的“泥塑”活动入手。首先,教师要带领幼儿观看我国陶器、瓷器制品的纪录片,或是准备相关的儿童绘本,带领幼儿欣赏和阅读。之后,教师拿出提前制作好的泥塑制品让幼儿欣赏,并告诉幼儿:“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玩泥巴!”在活动之前,教师应做好安全卫生教育,带领幼儿洗手,并告知幼儿今天所用到的“泥巴”是特殊材料,在生活中尽量不要随便乱玩泥巴。接下来,教师要为幼儿展示如何捏出一只可爱的猫咪,在制作过程中要搭配语言讲解,让幼儿能够听懂、看会,较为重要的部分要着重指出,并反复演示。最后再让幼儿尝试亲自动手操作,捏出自己喜爱的小动物。

在手工实践活动中,幼儿通过亲自动手实践能够更直接地体会到传统文化的价值和魅力。自由创造过程能开发幼儿的艺术美感,对培养幼儿文化传承意识有着重要作用。另外,幼儿也能够在实践中体会到传统文化的乐趣,并渐渐爱上传统文化。

四、优化园区环境,创设文化氛围

环境在学前教育中始终占据着重要地位。在融入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教师除了要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外,还应该为幼儿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以气氛渲染和环境影响带动幼儿的感官意识,加深传统文化在幼儿心中的地位。我国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众多,各类艺术元素、精神教育元素十分丰富,教师需要和园方沟通,适当改变园区的文化环境和整体氛围,使其与教师的阶段教育主题相符,打造更加全面、立体的教育环境。

幼儿园可以在园区内建设“传统文化长廊”以及“民俗文化展区”。在文化长廊展示优秀的书法、国画以及敦煌彩绘等艺术作品,营造学习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在民俗文化展区中,我们可以摆放民间乐器、民间艺术品等,将幼儿感兴趣的皮影、糖人或泥人等优质的文化制品制作成精美的模型,供幼儿参观。在传统文化实践课中,我们也可以将幼儿制作的成品放入文化展区以供其他幼儿共同参观欣赏,将《弟子规》《三字经》中的重要片段制作成教育海报,挂在室内活动区域的墙面上。另外,优化班级内的传统文化建设,当教师完成阶段性主题教育后,应和幼儿共同制作主题黑板报,开展主题绘画活动,并将幼儿画作张贴到黑板报中。

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可以加速幼儿的成长,借助园区内文化氛围,为幼儿打造高质量的传统文化学习环境,让幼儿随时随地都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体会传统文化的艺术性与思想内涵,从而达到提高幼儿文化素养的目的。

总之,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源遠流长。在历史的长河中,积累了千百年来人民的智慧结晶与文化瑰宝,将其与幼儿学前教育结合在一起,可从小渗透幼儿的精神思想,促使幼儿成长为一名积极、阳光、独立的优秀人才。

猜你喜欢
传统节日教师应传统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小学低年级教师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教师应上好语文综合性学习课
教师应首先在道德上成为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