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志华
《把心交给人民:何康海南岁月家信文稿珍辑》
何迪编撰
海南出版社即出
近日,中国原农业部部长何康先生的部分家书文稿,由何先生的哲嗣何迪精心编辑并配详细背景说明,以《把心交给人民——何康海南岁月家信文稿珍辑》为题出版。
何迪为我旧友,曾经浸润史学多年,在甄选史料、见微知著方面是行家。我拜读了他编撰的这本何康先生家书文稿后,深感此书对于国人了解中国当代橡胶热带作物事业发展历程及其所产生的世界影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对于20世纪50年代中苏关系的历史,也增加了光亮的一页。
作为一名专攻中苏关系史的历史研究者,我发现一直以来国内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苏经济关系的认识,主要限于苏联如何帮助中国进行现代工业化建设,特别是苏联对中国“一五”计划提供的援助,也就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一五六工程”。但对于中苏在其他领域的合作,例如在橡胶热作领域的合作,则了解不多。
俄罗斯近年来解密的档案文献以及中国的相关资料,都说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天然橡胶这个热带作物的贸易和种植,也是中苏双方经济合作的重点领域之一。不过,以往论述都缺乏关于历史当事人,特别是一线工作者的史料。何康先生作为当时负责中苏天然橡胶垦殖合作的一线领导人、原林业部特种林业司司长,其家书文稿对这一段历史有了很好的揭示,是历史研究者不可或缺的史料。
橡胶作为轮胎、胶管、各种密封件的主要原料,是现代经济中与钢铁、石油、煤炭并列的四大战略原料之一。二战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由于合成橡胶产业发展还不成熟,全球橡胶供应主要依靠于受英国控制的东南亚诸国所生产的天然橡胶。1947年冷战开始后,这一点成为西方对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经济封锁的关键领域。西方国家通过限制对苏联等国天然橡胶的出口总量、对天然橡胶进行排他性购买等方式,压制其天然橡胶的获取量,从而减缓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破坏其备战潜力。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苏联最高领导人斯大林特别关心的是,拥有大片亚热带国土的中国是否能大规模种植巴西橡胶树,并大量生产天然橡胶。将天然橡胶比喻成液体黄金的斯大林,在1950年初毛泽东访苏期间得知中国华南地区已有巴西橡胶树后,立刻提出中国应当大力发展这一事业。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不久,西方国家立刻全面收紧了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橡胶出口。11月21日,斯大林紧急要求中国设法从东南亚为苏联代购7万吨天然橡胶。中国为支援盟友的需要,不仅将自己库存中仅有的1万吨天然橡胶全部供给苏联,还设法从东南亚通过高价为苏联购买到了所急需的大量天然橡胶。中国的慷慨感动了斯大林,作为回报,后者将一批“米格-9”歼击机无偿赠送给中国作为教练机使用。
1951年5月西方对中国也进行了全面禁运,中国获得东南亚天然橡胶的难度大大增加。为了解决整个社会主义阵营被卡脖子的窘迫局面,中国决定与苏联合作,在华南地区建立一个服务整个社会主义阵营需要的大型天然橡胶生产基地。由于苏联对天然橡胶的要求既迫切又数量巨大,中国决定在苏联的援助和指导下,在中国海南岛和广东、广西亚热带地区,以国家力量展开大规模的巴西橡胶树垦殖活动。
1951年底苏联与中国签订协议,苏联提供1亿卢布的贷款,以机械设备、专家顾问等资源援助中國的华南天然橡胶垦殖活动,中国则继续在东南亚为苏联代购大量天然橡胶,开始与锡兰(现斯里兰卡)谈判用大米换橡胶,并在华南大规模种植橡胶,以低价供应苏联20万吨的条件来偿付苏联的贷款。为保证国际共产主义这一重要合作事业顺利完成,中国政府不仅动员了全国与林业有关的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等有关人员参加,还将人民解放军两个师、一个团转为专门的林业部队,并发动海南、广东、广西地方政府动员大批人力和物力给予全面配合。这样,到1951年底,有数十万人参与的大型社会主义阵营国际农业合作项目天然橡胶垦殖活动,在华南大地迅速展开。
对于如此宏大的一项事业,由陈云、叶剑英亲自主持,选派何康同志担任专门负责为这一项目而成立的林业部特种林业司司长,统筹协调相关国内外事务。何康同志此时虽然年轻,却是承担这一工作的最佳人选。从何康的家书文稿中可以看出,何康同志是长期从事革命工作、对农业管理有一定经验的老干部,而且作为农林业专业的高材生,具备相当深入的专业知识和学习新事物的热情。更难能可贵的是,何康对于热作事业非常热爱,可以忍受经常与家人的分离,不辞辛苦深入到穷乡僻壤、荒山野岭的第一线,从事虽然艰苦但能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贡献的实际工作。从家书中可以看到,何康多次陪同专家深入到海南、广东、广西、云南的深山老林进行勘察,切实掌握了中国热带林业资源的第一手资料,为中国热带作物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不过,华南天然橡胶垦殖工作随后也暴露出诸多问题。苏联对天然橡胶的需求十分迫切,为此不仅提供了大量机械设备对华南亚热带丛林进行破坏式的开垦,更派出了大批专家到华南全面指导相关工作。但苏联并无天然橡胶种植的经验,而且苏联专家受到苏联伪科学李森科主义的影响很大,为尽早出胶,在缺乏足够论证和研究的条件下要求中国尽快完成大面积垦殖活动。
苏联的要求和中苏关系,成为当年橡胶垦殖决策的重要,甚至是决定性因素。由于缺乏经验、过快过急,及国防安全考虑,采取了先内陆后海南的安排。干旱与寒冷,并非是巴西橡胶树生长最适宜的环境,在种植方式、田间管理、育种等多个方面也出现了严重的问题。这些失误令华南大陆的橡胶垦殖在1953年到1955年接连遭到重大损失。在此过程中,何康等中国一线工作者们逐步认识到了此前工作中存在的失误,本着实事求是、科学为本的精神,对中国的天然橡胶垦殖工作进行了系统调整,令中国天然橡胶事业的发展逐步走上了符合中国现实情况的正轨。
1960年2月9日,周总理视察“所院”时大合影(坐者从左至右:刘松泉、林令秋、张文杰、何康、周总理、曾江;后排何康左上侧为龚硕蕙、缪希霞;膝下为何迪、前排右下角为何巍)
1959年2月3日,王震部长和“所院”職工一起开荒种地,自力更生向荒山要粮
1982年10月18日,“橡胶树在北纬18度-24度大面积种植技术”获国家发明一等奖,28日,何康、缪希霞携何迪向叶剑英元帅通报喜讯,并向叶帅传记组回忆了叶帅率领大军开创新中国橡胶垦殖事业的历史。
在这一转变中,何康表现出了令人敬佩的高度自省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我在何康先生的家书中看到,在发现前期工作存在的诸多问题后,何康并不因自己刚刚就位而推卸责任,也没有回避,而是与一线干部一起,对工作中的失误进行了深刻反思和总结,毫不隐讳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为了垦殖事业更具科学性,更从生产实际出发,何康先生本着对祖国和人民负责的精神,毅然放弃了在北京和广州的优渥工作环境,带领一大批决心为中国热带作物事业奉献青春和岁月的优秀科技工作者,迁所建院,在条件十分艰苦的海南岛儋州,当年苏东坡的流放地,建立起中国热带作物科教中心,即著名的华南热带作物科学研究院、华南热带作物学院(简称热作“两院”),并动员自己的妻儿离开北京到海南岛扎根。
正是在何康先生的带领下,热作“两院”在诸多具有重要战略和经济价值的热带作物培育和种植方面取得了中国独有,也令世界同行敬佩的成绩,并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热带作物的骨干科技力量,成为中国热带作物事业不断进步的力量源泉。
何康先生的家书文稿,不惟展示了中国热带作物事业是如何在一片空白基础上、在各种艰难条件下起步的,更说明了中国热带作物事业为何最终能取得重大的突破和成就。这本家书文稿展现出何康先生、他的家人以及他的同事,都具有鲜明的无私奉献、自强不息、不计名利、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善于自省反思、勇于探索和学习的精神气质。我认为,这些精神气质是中国热带作物事业在科研和种植领域取得不断进步的根本保障,也反映出中国老一辈革命者为国为民终生奋斗的历史进程,更为后人树立了令人难以忘怀的榜样。而本书对于这种精神气质和这段历史进程的记述,则构成了中国当代史上珍贵的一页。
(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编辑:臧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