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深度学习视域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工作的开展,需要教师更注重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培养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深入探究能力。当前,我国多数学生都承担着来自学业、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压力,并且需要学习的课程比较多,这就导致他们的学习压力过大,学习负担过重。要想通过落实“双减”政策,达到减负增效的目标,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教师必须发挥自身的职能和作用,投入大量精力和时间,优化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思维锻炼。
关键词:“双减”政策;小学数学;深度学习;措施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1737(2023)07-0047-03
引 言
众所周知,数学知识比较抽象,而深度学习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所谓深度学习并不是让学生学习多么高深的知识,而是让学生在学习知识时对知识点进行深入的研究,了解知识点的由来及公式的推导过程,不能仅仅满足于把公式应用于习题中的浅尝辄止,而是应该对知识点的形成过程了然于胸,并进行深层次的延伸。教育是一个水滴石穿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对学生深度学习能力的培养需要长期的潜移默化。这就需要教师了解知识点的演化过程,了解其内涵并拓展知识,通过多种方式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一、深度学习理论分析
深度学习属于心理学范畴,与建构主义学习有着紧密联系。而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重要地位,让学习者通过自身的探索和发现进行知识学习、理论学习,最终在自我发现、自我探索、自我学习的基础上完成知识体系建构。总体来看,深度学习就是学习者在常态化的学习过程中依据自己原有的认知进行知识再学习,知识再发现,知识再巩固及新知识学习,将所学内容与自身原有知识结构体系进行融会贯通,最终把自身获取的所有知识内容进行充分的有机融合,让新旧知识进行有效衔接[1]。这样,知识结构体系中的原有知识就能和新知识发生相互迁移,并创设新的知识情境。
二、小学数学课堂实现深度学习的意义
(一)有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让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表达自己的思想,加强与同学间的沟通,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同时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深入探究的兴趣。同时,这种深入的学习
过程能促使学生全面发展,使他们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能力。
(二)有助于师生共同进步
深度学习不仅能够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还能提高学生个人综合素质,并使学生与教师一同进步。在深度学习的过程中,师生之间保持平等的交流,会使教师对学生教育的实施过程变成由教师和学生共同研究和探索的过程。因此,这种深入的学习有利于教师探索优化课程教学的方法,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精讲多练是“双减”政策下保障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手段,能够为学生深入学习相关理论奠定基础。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当前一系列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及新课程改革的实行,小学数学教学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工作中,部分教师受功利思维的影响,只以分数高低论成败,不注重过程,这样的教学方式令人担忧。数学本身就是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学科,其中的公式都是经过反复推导得来的。为了提高教学成绩,部分教师只要求学生对公式死记硬背,通过大量的习题运算去熟悉公式的应用。但这种简单速成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失去了探索的能力和兴趣,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深度学习的策略
(一)打造深度学习的教学情境
小学数学深度学习的实施能够让学生沉浸于数学知识世界,对数学知识进行有效整合。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应为学生创设深度学习的教学情境,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深度学习中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这样,小学生数学知识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也能够得到彻底激发,实现深度学习。教师要依托深度学习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将原有储备的数学知识进行拓展和延伸。具体来说,在小学数学深度学习教学情境的创设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利用动画视频、PPT、Excel、微课等多媒体创设一个具有延展性、开放性和任务驱动性的深度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在自身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对新的数学问题和数学理论进行思考和探索[2]。例如,在小学数学“小数的初步认识”的相关内容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动画视频创设“小数的概念”“生活中的小数”“小数的表示方式”等深度学习教学情境,并结合表格、PPT等将“小数识别方法”“小数的读写方法”“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等知识、习题练习呈现出来。这样,“小数的初步认识”相关知识深度学习就实现了从宏观到微观的过渡,且知识点可以逐一细分,学生还能在整个深度学习情境中做到理论和应用结合,既掌握理论,又了解知识的应用,大幅提升深度学习效率。
(二)创设数学情境,吸引学生深度解读概念
小学数学概念对学生开展深度学习而言,有着至关重要的基础作用。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深度学习时,首先需要帮助学生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认知,使学生形成个性化的解读。小学数学概念内容存在抽象化和复杂化的特征,需要小学数学教师创设相关的数学情境,运用最直观、最简单的方式开展概念知识的教学。小学数学教师应根据不同概念内容,创设具有针对性的情境,运用具体的事物来表达相关的抽象概念。这种直观化的呈现形式能够达到简化概念的目的,同时又能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概念深度解读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3]。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可以从学生经历的过生日分蛋糕情境入手,对“分数”的概念进行情境化的解读:“小敏过生日这天,小丽和小杰来祝贺,3人分吃一个蛋糕,那么应该怎样分切呢?”这时,学生会给出一樣的答案,即把蛋糕平分成3份,每人1份。教师趁热打铁运用多媒体展示切蛋糕的过程,并引导学生对其中1份进行认知:“这就是数学中的三分之一”。若小敏的妈妈也参与进来,则每人分得1/4,请结合两次分切蛋糕,说一说1/3与1/4相比,哪个数值大?在学习分数之前,学生对分数的概念处在“无知”状态,因此会得出1/4比1/3大的错误结论。这时,教师再运用同样的两根粉笔代替蛋糕进行分切,让学生仔细对比哪一部分大,学生经过认真比较、探究和分析,借助直观化的数学情境,最后对分数概念有了更深层的理解和认知,从而切实提高了对分数概念学习的有效性。
(三)创设意境,激发认知冲突
在深度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合适的意境,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激发思考能力。数学知识源于生活,数学中的很多知识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原型。书本上的知识联系实际生活的过程就是验证数学理论的过程。教师要把数学与实际生活巧妙地连接起来,引发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探究,提升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另外,数学知识本身是抽象的,創设合适的意境,将抽象化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4]。以“比”的知识为例,有这样一道练习题,“某天下午2:00,学校操场上一根旗杆和一棵大树的影长分别为6米和4米,已知旗杆高为15米,这棵大树高多少米?请运用数学知识进行解答。”根据小学生的以往认知,如果测量其高度,只有利用米尺测量的方式。但是,在学生学习过“比”这一章节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运用学习到的数学知识去解答,巧妙地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联系生活现象,深化学生的数学学习成效
在实际的小学数学教学指导中,教师不仅要做到精讲、精练,还要善于将课本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进行有机结合,利用生活中的具体事物和真实案例帮助学生完成对知识的学习与理解,使学生可以在熟悉的环境中逐步消除对数学学习的厌烦心理,有效提高数学学习的实效性[5]。例如,在教学关于“购物”这部分知识时,教师可以提前让学生准备超市购物小票,同时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在跟家长去超市买东西时,有没有出现过算错账的问题,使学生在回忆生活的过程中,说出自己是怎样发现错误的,又是怎样解决的,引导学生进一步认知超市小票的作用,指导学生对自己手中的超市小票进行核算并交流计算方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简便计算的算理,深刻感悟数学来源于生活,并被应用于生活。
(五)丰富授课内容,拓宽学生视野
小学数学学习阶段是为学生今后初中乃至高中学习打下基础的阶段。教师如果仅仅将授课内容停留在书本上,虽然学生的学习难度相对较低,学生吸收较快,但同样也会出现学生遇到难题就不会、难以举一反三、在生活中涉及数学知识的问题无法建立联系的现象。这种情况会使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出现知识脱节,在向初中过渡时难以适应的问题。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通过挖掘相关联的数学文化资源来拓宽学生的视野,为其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例如,教师在教学“圆周率”这部分内容时,在导入环节,可以向学生讲解圆周率的来源:古代人需要计算车轮或圆坛的径周,这就用到了我们所学习的π。教师的导入使学生很快了解了圆周率的作用,也明白了数学知识的学习用途。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数学家刘徽,他是最早计算出圆周率的人,在计算圆周率时用到了割圆术。通过教师的讲述,学生感叹数学家刘徽的智慧。接着教师又介绍了祖冲之,数学家祖冲之经过刻苦钻研,最终研究出圆周率的近似值,学生也从祖冲之的身上学习到了坚持不懈的钻研精神。教师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能使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内容,还能使学生领悟数学家的精神品质及聪明智慧,以数学家们为学习的榜样。在这样的数学课堂上,教师不但向学生讲述了数学史,还在整个过程中渗透了数学文化,帮助学生巩固了圆周率基础知识。
(六)合理设计作业,推进教学成效有效延续
“双减”政策的一大重点就是减轻学生的学科作业负担,这就需要教师在设计数学课后作业时,要更有针对性、目的性,能够根据学生的整体和个性特点,进行少而精、少而有效的作业布置,在转变传统题海式作业模式,消除学生作业抵触情绪的同时,使学生可以在积极的状态下高效地完成作业,实现对课内知识的复习与巩固,真正推进数学教学成果的有效延续。在“双减”政策的引领下,一二年级小学生没有课后书面作业,但是对于刚刚系统接触数学知识的小学生来讲,课后巩固是非常重要的。对此,教师便可以在完成课上基础练习的同时,及时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使其在配合学校教育的同时,在家辅助孩子完成对课上知识的复习和巩固。家长除了每天关心孩子所学的知识、所遇到的问题之外,还可以和孩子玩数学游戏。例如,对于“10以内加减法”的口算练习,教师可以指导家长和孩子一起制作数字“扑克”,然后家长和学生随机出一张牌,谁可以快速且准确地说出两张牌相加或者相减的结果,谁就可以积1分,谁的积分多谁就是胜利者。这在合理创新课后作业布置形式的同时,有效增进家庭亲子关系,切实推进课堂教学向家庭教育延伸。
结 语
综上所述,“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的创新对提高数学教育质量和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有重要影响。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只有充分意识到小学数学深度学习的必要性,并在教学实践中运用创新的教学策略,才能确保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达到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达到减量不减质、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陈明洁.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落实深度学习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2(06):185-187.
刘玉娟.深度学习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研究[J].学苑教育,2022(14):44-46.
杨彩兰,林景.小学数学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探析[J].小学数学教育,2022(09):29-30.
张炜.深度学习背景下小学高段数学教学方法研究[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2(11):65-67.
张素贤.促进数学深度学习 助力师生真正成长:“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深度学习的思考[J].辽宁教育,2021(23):16-20.
作者简介:高云(1981.10-),女,福建莆田人,任教于莆田市荔城区北高渡岑小学,一级教师,大专学历,曾荣获2018年和2021年莆田市“小学教育先进个人”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