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市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发展中人才培养机制探索

2023-06-05 07:24郭永
河南农业·教育版 2023年4期
关键词:创新驱动产教融合

摘要:针对当前开封市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集聚区集群发展中普遍存在创新驱动力不足的问题,提出由政府主导并整合集聚区企业资源和高职教育资源,成立食品科技产业学院,探索构建新时代产教融合机制,源源不断地为集聚区创新与发展提供技术技能型人才,助推开封经济提质增效。

关键词:创新驱动;食品科技产业学院;产教融合;高级技能型人才

一、前言

(一) 开封农副产品集聚区创新人才需求现状

历经十余年发展,开封产业集聚区从无到有、从有到优, 目前已经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作为全市8个产业集聚区之一的开封杞县百亿级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集群,经济规模和效益发展十分突出。开封杞县的农业初级产品种类丰富,小麦常年种植面积有5万余公顷、大蒜种植面积有4万余公顷、玉米种植面积有8万余公顷。杞县以丰富农产品资源为依托,重点培育了一批龙头企业,相继引进和培育杞县牧原投资26亿元建设的生猪一体化项目;开封大用有限公司投资26亿元建设的种畜禽产业化项目,单体规模亚洲最大;河南金穗面业有限公司投资6亿元建设的面粉和食品加工项目;河南泰昌投资3亿元的速冻食品项目;杞县潘安食品有限公司投资8亿元的蒜业食品深加工项目等,随着这些龙头企业的建设和投产,年加工粮食150万吨,年生产饲料210万吨,年出栏、加工生猪370万头,年屠宰白羽肉鸡1.5亿只,形成了从基地到加工,再到龙头企业带动的百亿级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集群,实现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升级。2020年12月, 为加快推动产业集聚区“二次创业”,促进全市经济提质增效发展,开封市地调队对全市产业集聚开展了专项调研,结果显示, 目前开封市农副产品集聚区普遍存在创新驱动能力不足的问题,特别是高学历人才比例偏低,直接影响了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和高技术产业的培育发展。为改变目前状况,开封市政府特别重视引进高端人才,鼓励职业院校与产业集聚区开展校企合作,强化人力资源保障,形成集聚区内企业规模扩大与就业空间增加等良性互动。开封的农副产品集聚区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和趋向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但发展出现了创新动力不足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靠人才,特别要靠高技术技能型人才,为此,开封市政府有关部门深入挖掘和整合本地的职业教育资源,深化产教融合,坚持走技能型人才突破的道路,这是地方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1]。

(二) 深化产教融合,创新产业人才培养新机制

根据2017年12月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2018年教育部联合六部门印发的《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以及《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开封市政府有关职能部门搭建了产教融合协同教育平台,进一步整合开封市高等职業教育资源,主动对接开封某些高职院校的食品专业,以其所在二级学院作为主要的负责主体,开封市政府和一些农副产品集聚区企业加入其中,创立政、企、校合作式特色产业学院——开封市食品科技产业学院,进驻开封市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区,促进供给需求的紧密结合,产教深度融合,实现了企业产业发展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双赢的效果。

产业学院在办学过程中,本着合作双赢、优势互补的原则,通过实际调查研究,从企业的实际需求出发,职业院校根据开封市农副产品集聚区企业对食品技能人才的需求,创新建设食品专业群[2],重新构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实现双方资源共享的目的。职业院校可以将人才培养、技术研发、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等各环节与企业深度融合,打破传统育人模式,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打造新型双师型团队、提升专业人才质量培养、服务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3]。为开封市农副产品集聚区的食品企业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解决开封农副产品集聚区高质量发展普遍存在的创新驱动力不足的问题。政府充分利用和落实国家对参与产教融合的高新技术企业的支持政策,调动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

二、构建政府、企业和学校三方合作的食品科技产业学院

开封市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发展中人才培养机制的建立,应充分调动政府聚人、学校培养人、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用人等各方面的积极性,才能从根本解决开封市农副产品集聚区创新能力不足问题。

(一) 构建具有产权明晰、多元共赢的食品科技产业学院

根据教育部2014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理事会规程(试行)》,高等学校可以使用董事会、校务委员会等名称建立相关机构,以促进中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完善高等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在开封市政府有关部门主导下,由开封本地具有食品专业的职业技术学院和开封农副产品产业集聚地企业共同投入启动资金,成立开封食品科技产业学院,由于其为一个多元的办学主体,因而本产业学院可自行开展独立的招生与就业,区别于普通学院统一招生的办学体制。学院最初可由开封市杞县提供场所、职业技术学院负责日常运营经费、杞县农副产品产业集群企业在校内建设生产性育训室或者提供育训设施。由于食品科技产业学院融合了开封市政府、食品有关企业、高职院校多方的责任主体,因此,其在招生灵活性、培养模式和教学方式、毕业生就业以及培养质量保障等方面,与普通学院相比, 占据优势[4]。另外,由于食品科技产业学院主要是高职院校与企业共同开展教学工作的,其教学目标的实施更具有适用性和实用性。而且学生还可以在实习期以企业员工的身份参与企业生产和研发,大大增加了产业学院毕业生进入该主体企业工作的机会,使毕业生的就业有了更加明确的方向。

(二) 构建政府主导、企校协同的管理机制

食品科技产业学院是由政府、有关食品企业、高职院校三方合作建成的,各方应理清各自的责任、义务与权利,成立食品科技产业学院理事会,从而保证产业学院正常运转和管理。食品科技产业学院理事会成员由理事主席、副理事主席、常务理事长和若干理事构成,由校企双方的主管领导担任理事主席和副理事主席,食品科技产业学院所在的二级学院作为常务理事长管理具体日常教学任务,企业的技术专家、学校的食品专业带头人或骨干教师组成理事会成员。以合作共赢为目标,建立健全“政府主导、企校协同”的运行机制[5]。各方遵守合作合同,协同共建食品技术创新创业育训中心,协同建设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共同考核和督导人才培养质量,保证产业学院正常运转。

(三)企校深度融合,合作共赢,协同推动开封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开封农副产品集聚区企业应在开封市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的积极引导下,加强与职业院校之间的密切合作,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自身优势,帮助职业院校培养出高技术技能型食品专业人才。高职院校应以立德树人为最高教育宗旨,在“多元制”产教融合教育改革中,建设高水平特色食品专业群、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双师型”教师团队、提升社会服务能力,这样,不仅能获得政府、企业及学生的信任,也可以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专业建设、社会服务等方面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四)多元培养,协同推进,共同决策

食品科技产业学院是多元化办学的机构,因此,需要开封市政府有关部门、集聚区食品企业和高职院校,发挥各自优势,协同推进产业学院人才培养各方面工作,实现教育改革、人才输出、产业兴旺的良性循环,使食品科技产业学院得以平稳与高效建设与发展[6]。因此,需要制定和构建一整套切实可行的相关运行机制。如政府如何制定政策、提供培养资金、推荐就业;学校如何制定培养方案和教学;企业如何聘用及留住优秀毕业生等。

三、构建新时代食品科技产业学院人才培养机制

如何制定培养方案是食品科技学院高技能人才培养得以正常运转和良性发展的关键。食品科技产业学院校方充分发挥职业技术教育主体作用,首先,针对开封农副产品深加工行业需求,融合现代化食品工业技术,开设特色专业课程,重点培养大批具有食品加工、管理和检测的食品专业技能人才。其次,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实行理实相结合,产学研并重,强化职业教育的适用性和实用性功能[7]。最后,打开办学大门,广收不同阶层人员,灵活办学,采取短期培训、技能训练等多层次、多形式、多类型的教育,让更多的本地青年和企业员工接受到更多的教育。

(一) 构建“认知产业”“融入专业”“角色转变”阶梯式次高级技能人才培养机制

食品科技产业学院应根据当前开封农副产品集聚区发展现状,建立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待条件成熟后,结合产业集聚区发展需求,再依托职业院校基础设施成立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依托杞县大蒜深加工发展食品生物技术等专业体系。根据修订的新型人才培养方案,开展自主招生。食品科技产业学院的课程和教材由校企双方教师和技术人员共同编写。遵循教育规律,构建“认知产业”“融入专业”“角色转变”阶梯式人才培养机制,把诚信为本、食品质量与安全责任担当意识、中华饮食文化自信贯穿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从源头构筑人才培养高地,完善食品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探索德技兼修的人才培养模式。

1、构建与企业资源深度融合的实践教学运行機制。食品科技产业学院的教学要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从而满足产业学院对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要求。一是食品企业的项目资源与学校教学资源融合,使其成为课堂教学的项目化教学案例;二是企业将生产中出现的技术问题,引入食品科技产业学院, 由食品科技学院的师生参与立项,共同研究和试验,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研发能力,而且提升了教师的科研水平,同时也完成了企业的项目研发和创新任务。产业学院可以根据教学具体安排与企业协调,对于实践环节的教学,安排学生在生产第一线体验食品安全生产过程。对于一些食品安全性要求较高的生产车间,可以利用参观走廊、现代 VR 技术等方式向学生展现。另外,积极与企业联合组织校内各类食品专业技能竞赛活动,选拔优秀选手,参加全国、行业及省市级各类职业技能大赛,以赛促练,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同时也检验了学院人才培养的成效。

2、构建现代学徒制等多种培养形式。在食品科技产业学院的人才培养中,学院秉承“一切为了学生成才”的原则,积极开拓现代导师制、学徒制人才培养形式。成立大师工作室,由校企双方聘用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师或企业工程师担任工作室导师,对部分优秀学生进行专项技能训练,参加省级或全国大学生技能大赛和创新创业大赛,以提升学生的专项技能和创新创业水平。

3、组建研究与经验兼备“双师型”职教团队。食品科技产业学院发展的关键是职教团队的建设。产业学院应协同企业整合双方人力资源,组建研究型融合经验型的食品科技学院职教团队。采用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聘用的方式,相互提高,取长补短,在学生教学实践和产学研合作方面展开密切合作,组建“双师型”职教团队,切实提高协同育人和社会服务能力。

(二) 建设“协同育训、共同利用”的育训机制

根据食品科技产业学院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校企理事会共同出资、共同评估实际需要,整合校企实训条件和资源,组建完备的具有实践和教育功能的育训室,为实现共享、开放和创新目标,联合建立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食品营养与检测及食品生物技术等先进的食品专业育训室,实现“协同育训、共同利用”全方位育训机制。

(三)构建“毕业即就业,人才不断线”的就业机制

食品科技产业学院的学生经过三年有针对性的培养,具有丰富的专业技能和优秀的职业素养,合作企业可以依据自愿原则,优先录用优秀毕业生,使部分学生实现毕业即就业。由于食品科技产业学院的品牌效应,其他专业的学生也可以在开封市农副产品集聚区其他企业顺利就业,解决了企业技术人员短缺和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源源不断地为企业注入新鲜血液。实现自己能培养,学生愿留下,人才储备不断线的良性人力资源充足局面,从而促进开封市农副产品集聚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四、提高食品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构建社会保障机制

为了保证食品科技产业学院的人才培养质量,理事会必须在理事会主席的领导下,对教学组织进行有效教学督导和监督管理,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一) 提高食品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食品科技产业学院理事会主席,定期组织例会,围绕食品专业建设与社会需求,共同探讨食品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成效;充分整合校企资源,搭建优秀的研究与经验型职教团队,保障教师队伍和教学资源条件;针对学生在校学习满意程度及用人企业满意度,学生就业后服务地方经济的社会满意度和认可度,构建校内和校外全方位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机制。

(二) 构建高级技能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的社会保障机制

建立完善的社保体系是实现高技术技能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的基本保障[8]。开封市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应组织建立高技能人才库,加强社会保障工作,为高技术技能型人才提供各项优惠政策。政府还可以大力宣传有杰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 以增强人民对技能型人才的尊敬,提升其社会地位[9]。

五、总结

食品科技产业学院的建立,深化了产教融合,创新了产业人才培养新机制,对接了开封农副产品集聚区企业和高职院校各方面资源共享,构建了新时代食品科技产业学院人才培养机制,形成了产业发展与高职教育的良性互补。

参考文献:

[1]冯铭言.息县食品产业发展路径及对策研究[D].郑州:河南工业大学, 2018.

[2]奉友勤.基于产业集群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及在制造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20.

[3]王娜,沈玥,黄现青,等.以“产教融合”为内涵的食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产经,2021(20):66-67.

[4]余爽爽.“工商融和”的食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及实践与高校食品专业产教融合人才研究[J].食品工业,2021,42(04):544-545.

[5]杨应慧,杨怡涵.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发展研究[J].职教论坛,2018(12):114-118.

[6]苏鹏.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職院校产业学院建设的实践探索[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2,5(09):67-69.

[7]贾强,张挺,韩明,等.协同育人视角下高职食品专业产业学院模式的探索[J].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9, 13(04):24-28.

[8]蒋欣如.完善高质量就业创业体系 构建共富型大社保体系[N].浙江日报,2022-07-17(02).

[9]胡彩霞,檀祝平.高技能人才培养:政策导向、现实困境与教育调适[J].职教论坛,2022,38(11):14-22.

基金项目:2022年度开封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调研课题“开封市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发展中人才培养机制探索”,项目编号:ZX? SKGH-2022-0616。

作者简介:郭永(1974-),男,辽宁建平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食品化学和高等职业教育。

(责任编辑冯会利)

猜你喜欢
创新驱动产教融合
浅议物流管理专业的产教融合
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创新驱动”打造山东经济新格局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关于创新驱动战略的理论思考
创新驱动与我国创新生态研究
产业园区管理机构知识产权服务建设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