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驱力:定位、维度和意蕴

2023-06-04 09:07温成龙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2023年2期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时代

摘要: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走向振兴的重要支撑。从发展定位看,它是引领文化自信的内在动力,是彰显中国精神的内在涵养,是坚定民族自信和底气的内生力量。从内在维度看,它契合于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理论维度,契合于中国共产党创新国家治理方式的时代维度,契合于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实践维度。从价值意蕴看,它有利于坚守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历史主线,有利于塑造现代公民高度的文化意识,有利于构建坚实稳固的文化认同体系。统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定位、内在维度以及价值意蕴,是深度挖掘其内驱力的重大举措。

关键词: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在驱动力

作者简介:温成龙,西藏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邮政编码 712082)

中图分类号:G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359(2023)02-0072-07

文明的赓续与演变离不开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社会的繁荣与稳定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哺育和滋养。中华民族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实现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世代传承,为新时代开拓文化发展路径奠定了深厚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价值体系,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也为新时代构建社会主义文化体系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作为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新起点和新高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不断走向辉煌和腾飞的重要历史阶段,也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由路径。因此,要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力量凝聚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创造力,调动全国各族人民积极投身于中华民族复兴伟大实践的热情和信心,迎接新时代世界大变局和世界形势的大调整,为最终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铺设文化道路,从而为世界的发展进程贡献中国方案、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一、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定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1]从历史发展的脉络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厚重沃土,在开拓和挖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具有导向作用。社会主义新时代是中华民族迈进国家强盛和民族复兴的重要历史阶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完成现代转型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路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动态、变化和发展的观点诠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为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筑牢文化根基。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引领文化自信的内在动力

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凝聚民族向心力和创造力的强劲抓手,也是引领中国人民奋勇向前、勇攀高峰的精神动力。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忠实的继承者、坚定的开创者和领导力量,一直行走在文化复兴和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之中,为国家的繁荣昌盛、民族的兴旺发达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益营养,最终为中华民族鼎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厚植文化力量。

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体系的整体布局看,“我们能不能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吸收各国的优秀文化成果,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这是事关中华民族振兴的大问题,事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全面胜利的大问题”。[2]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以及生态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新成就,迈上了新征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方法。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路径,文化自信在构建现代文化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文化自信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百年文化建设的必然趋势,代表着中国共产党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所做出的时代抉择。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延续与时代发展具有深厚的理论渊源和实践基础。站在崭新的时代高度思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未来发展路径,不仅是挖掘其内在驱动力的核心要素,同时也是进一步巩固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文化领域领导权的有力举措。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彰显中国精神的内在涵养

中华民族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孕育了伟大的中国精神。不同时期的中国精神为数以万计的中华儿女提供了顽强拼搏、勇为人先的强大精神动力,而最根本的内在涵养就是中華优秀传统文化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作为中华民族走向繁荣之路的助推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着厚重的中华文明和悠久历史,延续着中华民族的文明和血脉。从中华文化的延续性和阶段性看,中国精神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时代诠释和价值意蕴,并且深深地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契合,成为不同历史时期中华儿女拼搏向上的重要精神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新阶段,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发展目标以及发展前景的新估量、新探索,是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方向标。因此,新时代的中国精神要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时代诉求。

中国精神是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析出的智慧结晶,是引领时代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转型的重要推进力量。这既是历史发展过程中总结的经验,也是中国社会现实发展的时代需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精神,既体现在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和奋斗业绩中,体现在中国人民的精神生活和精神世界中,也反映在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产生的一切优秀作品中,反映在我国一切文学家、艺术家的杰出创造活动中。”[3]国家的强盛和民族的复兴离不开中国精神的内在支撑,更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与人民群众的深切拥护。中华民族迈入新的发展征程是中国共产党坚定领导和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也是进一步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内在诉求、共创美好生活的重要保障。因此,中国共产党更加坚定理想信念,“努力成为更高水平改革开放的开路先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排头兵、彰显‘四个自信的实践范例,更好向世界展示中国理念、中国精神、中国道路”。[4]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诠释,新时代中国精神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与创新,展现了中华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独特追求。从中华民族的历史延续性看,这些都源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熏陶与涵养。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坚定民族自信和底气的内生力量

中华民族作为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文明发展史上唯一一个文明血脉未曾中断的文明古国,在人类文明交流、交往和交融的过程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近代以降,以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的中华文明伴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陷入了危机,政治上的动乱带来了各种文化思潮的交相呼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发展壮大,并且逐步成为领导中国人民追求民族独立的主要力量。换言之,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度契合,使之服务于中国的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事业。这不仅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也展现了中华各族人民的时代抉择。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共产党创新国家治理方式奠定了深厚的文化根基,从根本上巩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基、丰富了中国特色社會主义理论体系以及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在创新国家治理方式和理念等方面铺设了文化氛围,夯实了文化根基。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发展历程看,民族的底气和自信来源于对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认同和认可,它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繁荣富强、稳定发展的内生力量。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成的民族自信和底气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逻辑拧成一股绳,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这是极其重要的时代任务。总而言之,要一往无前地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目标,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现实需求,使中华民族在不断前行中创造出新的辉煌,助力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如期实现。

二、新时代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维度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大力弘扬五四运动以来形成的革命文化传统,大力弘扬改革开放以来文化领域形成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念新风尚,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形成的价值体系,也是中华民族数千年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内在支撑。作为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根本上奠定了中华民族内部的统一与和谐共生的发展趋向。当代中国社会是极具发展潜力的社会,要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考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路径。人民群众是社会的主体力量,是精神文化的创造者、发展者和享有者,因此,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以人民为主体的原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完成现代转型必须克服其消极因素,发挥其积极因素,使之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规律,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力量。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契合于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理论维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既一脉相承又在特定的历史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意蕴内涵,是中国共产党不断丰富文化建设理论的重要基础。另外,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也吸收和融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诸多因素,从而更好地为发展民族文化服务。“事实上,马克思主义文化及其哲学核心与中国传统文化实现了成功地对接,并在实践催生下,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伟大理论成果”。[6]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来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深厚沃土,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进一步发展和丰富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有力助推器,在密切人民群众和中国共产党关系方面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逐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融入中华各族人民的精神血脉之中,逐渐构成了社会主义现代文化体系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在文化自信的战略大背景下,贯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内涵和中国共产党的文化发展观念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必要一环,也是丰富和深化中国共产党文化治理的重要理论资源宝库。以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主义的发展思潮,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化成广大人民群众的行为规范,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伟大实践中,为更加坚定文化自信筑牢深厚的基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对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光荣历史,要加大正面宣传力度,通过学校教育、理论研究、历史研究、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等多种方式,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我国公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7]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文化不断中国化和本土化的实践过程,就是不断完善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领导地位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百年文化建设,最终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奋进征程。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内在逻辑,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新型发展的时代要求,也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重要文化砝码和文化基因。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契合于中国共产党创新国家治理方式的时代维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仅是民族发展和进步的内在动力,而且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现代化进程密切相关。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始终把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的富强作为最根本的奋斗目标,把领导中华各族人民实现自身的解放作为主要的宗旨,这既顺应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逐步走向一体化的历史潮流,也增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促进民族进步中的巨大作用。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建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创新国家治理方式的转变,这不仅是中华民族展翅高飞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遵循自身执政规律的重要彰显。完善中国共产党国家治理方式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必不可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进改革开放不断取得重大突破,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道路自信和理论自信的坚实保障,同时也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时代中坚,回应了新时代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现实之需。

“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切实把我国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底气和基石,也是中国共产党对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重要贡献”。[8]国家的长治久安和民族的繁荣昌盛离不开制度的开拓与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取得的伟大成就,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其最鲜明的特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与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交流交融中获得了新的时代血液,逐渐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内在支撑。

从中华文化的独特价值意蕴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丰富、体系完备,与国家治理和社会建设紧密相关。尤其是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以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种不可或缺的社会治理维度,对人民群众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具有重大影响。因此,要以更加积极开放的姿态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治国理政中的重大作用,最终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进一步实现现代化,在开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度的基础上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创新。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契合于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实践维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数千年的沉淀与积累,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是中华文明赓续和延展的主要载体和形象符号。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接力跑,我们要一棒接着一棒跑下去,每一代人都要为下一代跑出一个好成绩”。[9]从文化软实力和国家间的核心竞争力来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因素与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战略有机结合显得十分必要,这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因此,要积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力和内驱力挖掘出来,使之更能适应当今中国社会的阶段特征和发展目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在经济、科技、文化十分落后的基础上起步,要在较短时间内达到经济发达国家经过几百年历程达到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后来居上,更需集中力量,大力发展和广泛应用科学技术,充分发挥科技生产力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巨大推动作用”。[10]另外,“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有繁荣的经济,也应该有繁荣的文化”。[11]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推动着价值观念和思想方式的革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百年文化建设的三大文化主线之一,适应了中国共产党科学执政的规律,也符合全面开拓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内在规律。一个体系完备、成熟稳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然离不开文化创造力和文化内驱力,而其中最核心的就是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不断创新。

从根本上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坚定信心和高度的热情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塑造。要发展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民族文化,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从而为构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体系提供坚实的内在支撑。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正能量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各族人民的共同事业,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实践动力,也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凝聚了时代力量。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薪火相传中的重大历史作用,这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创新和开拓,对文化自信战略的精准研判与逐步深化,也是我国逐步走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关键一步。

三、 新时代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意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12]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形成一个具有强大凝聚力的整体夯实了基础,为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稳固提供了内在支撑。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支持者、拥护者和认同者,中国共产党一直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与民族的复兴紧密相连,把建成更加开放、更加繁荣昌盛的现代化强国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中华民族步入新的发展阶段,中国社会发展面临着更大的机遇和挑战,因此要实现文化建设与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机统一。只有深度开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驱动力,讲好中国故事,才能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筑牢框架、夯实基础。

(一)有利于坚定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历史主线

爱国主义是一条贯穿中华民族发展始终的历史主线,在中华民族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鼓舞和激励作用。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文明传承世系,其传承、发展以及传播的重要载体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与不同时代的结合中形成了推动时代发展与进步的民族精神,因此它不仅是一种文化传承的载体和文明赓续的世系,更是一种内在精神的契合与交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深邃的哲学理论,也囊括了丰富和成熟的国家治理体系,更兼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处世之道,是一场色彩缤纷、内容丰富的文化盛宴。无论是政治理论、治国理念还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处世之道,都离不开对“国”的时代解读与文本书写。不同的时代对爱国必然有不同的内涵阐释,也是适应特定时代发展的时代要求。正是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世代传承的精神归属,所以中国共产党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驱动力,在潜移默化中弘扬社会正气,使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时代价值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传统因素在形式和内容上实现有机统一。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意蕴作为弘扬新时代爱国主义的重要润滑剂,有助于培养广大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凝聚社会主义新时代爱国主义的正能量,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成为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价值认同。从历史和现实的辩证关系看,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生生不息、历久弥新,镌刻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发展的历史画卷之中,也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丰富和发展的重要源泉。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的意蕴与理念激励和鼓舞中华儿女的爱国热情,使其增强对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精神内核的内在认同,对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衷心拥护,最终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二)有利于塑造现代公民高度的文化意识

文化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更是一種内在的精神涵养。公民作为社会实践的主体,是整个社会实践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在多元文化竞相争艳的当代中国社会,公民的文化素质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要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塑造公民健全人格中的作用,以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意蕴培养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现代公民。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主要领导力量和坚定的领导核心,而具有新时代文化意识的现代公民则是主要的依靠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归根结底就是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的伟大事业,凝聚了无数中华儿女的理想信念和精神追求,也是中华民族数千年以来的根本追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种历史性存在,有其产生的历史场景,并反映所产生历史时期人们的经济发展状况,折射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追求,反映人们对社会存在状态所持的态度”。[13]贯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公民道德素质之间的密切联系,使之成为培养社会主义新时代公民的润滑剂和助推力,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加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體系相适应,最终为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体系、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服务。

当代中国正处在一个全面开拓创新与高度发展的历史阶段,要建设政治民主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开放化社会文明化的多维度发展路径,筑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文化根基。因此必须在根本上综合掌握其内在逻辑和规律的基础上稳步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尤其是要突出文化重点,积极挖掘和充分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新时代国家治理中的积极因素,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特质引导中华各族人民增强对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实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统一,从而培育具有新时代文化意识的现代公民,为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输送更多的人才,在世界风云变幻中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有利于构建坚实稳固的文化认同体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种深层的文化认同体系,在中华各族人民交流交往和交融的实践中逐步形成,是中华优秀儿女勇创辉煌的精神指引和价值追求,并成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独特精神标识。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动态的、历史的、自然而然的演变过程,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构建一个坚实稳固的文化认同体系。在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时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倾注了无数的文化基因,同时也为古代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和文化基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赓续了数千年,与传统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状况相得益彰。直到西方列强以坚船利炮打开中国的国门,中国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不断遭到冲击和挤压,几乎陷入了萎缩的境地。在新旧革新的时代变局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种精神纽带激励着无数中华优秀儿女不断追求和探索民族独立和民族复兴之路。自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中国共产党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产生、发展和壮大。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探索民族解放和民族独立的过程就是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过程,而对文化道路和文化建设的探索就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华各族人民探索民族解放和民族独立的道路上创造出了对中国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革命文化,之后又培育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一同构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百年文化建设的三大支撑点,代表着中华各族人民的精神追求,也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体现。

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就适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同发展阶段,也是进一步稳固文化认同体系的关键阶段。在此基础之上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契合于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逻辑,为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夯实坚固的文化基础。

四、结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伴随着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奋勇直前的历史脉络,是中华民族栉风沐雨、勇攀高峰、铸就辉煌的内在支撑。作为一种深厚和内在的价值认同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内化为各族人民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规范,是中华民族数千年发展历程中所形成的独特精神标识。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蓬勃发展,夯实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的主要基调。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定位看,它是引领文化自信的内在动力,是彰显中国精神的内在涵养,是坚定民族自信和底气的内生力量;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维度看,它契合于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理论维度,契合于中国共产党创新国家治理方式的时代维度,契合于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实践维度;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意蕴看,它有利于坚定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历史主线,有利于培养现代公民高度的文化意识,有利于构建坚实稳固的文化认同体系。总而言之,只有从根本上贯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定位、内在维度以及价值指归,才能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驱动力,为中华民族奋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凝聚中国力量、弘扬中国精神,最终为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根本文化遵循。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25.

[2][10]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07.426.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50.

[4]习近平.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R].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6.

[5]胡锦涛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565.

[6]孙宏敏,年岱,陈冬东.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241.

[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62.

[8]杜黎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新时代意蕴[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01-02.

[9]习近平.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9.

[11] 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3.

[12] 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4.

[13] 童春红,王鹤岩.以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公民道德素质[J].大连干部学刊,2021(1).

(责任编辑 胡爱敏)

猜你喜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时代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教育途径探讨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选择
初中语文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搁浅的“新时代”,“朴氏外交”因何三鼓而竭
新媒体时代下的编辑工作研究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