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文君 陈思琳
内容摘要:疫情时代下,经济发展速度放缓,经济压力的增大对教育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与此同时,“双减”政策的颁布已有将近一年多的时间,国家对校外培训机构的合理管控已取得初步的成果,基于此,在新的发展形势下,校外培训机构的进一步转型发展尤为必要。
关键词:双减政策 经济放缓 校外培训机构 转型发展 学科类
自2021年“双减”政策颁布以来,国家对校外培训机构的管控力度之大,迫使着各类机构积极探寻转型发展之路,目前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学科类培训机构大量缩减;资本注入情况得到遏制;校外培训市场得到净化;学生作业负担减轻,学业压力有所缓解。与此同时,伴随着疫情的放开,“阳”性群体的增多对经济的复苏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这对“双减”政策的持续推进又会带来一些不可避免的挑戰,因此,在疫情影响下的经济恢复期中,校外培训机构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在立足“双减”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自己的转型发展道路。
一.“双减”政策重要性认识
1.提升校园管理水平,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自2022年12月7日疫情全面放开后,教育又逐渐回归到传统式课堂教学,学校教育自然又成为了我们所关注的重点对象。学校教育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促进社会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提升国民教育水平也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双减”政策总体思路旨在通过加强学校教育的基础地位,以建设优质教育体系为目标,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和教育服务水平,使家庭作业更加科学合理,课后服务满足学生需要,让学生在校期间能够更好地学习。
基于此,学校教育应以学生为主,既要充分考虑学生兴趣需求,为其提供多种多样的课后服务,还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学习规律,安排不同类型的学习任务,防止学生书面作业总量过多。从长远来看,这些举措不仅充分尊重了学生主体的多样性,更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最大限度的照顾到每名学生,并且随着“双减”政策的逐步扎根,这种具有多种选择的教育模式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了学校管理服务的进一步完善,又能够在不远的将来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2.限制资本运作,减缓家庭经济压力
事实上,校外培训机构在我国的教育发展过程中,已经具有了几十年的历史,从全国范围来看,学生课外辅导支出的平均值是2268元,中位值是1200元,显然,这对一个普通家庭来说仍然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再加上中国式家长希望孩子取得好成绩的传统式心理,使得参加课外辅导的学生人数愈来愈多。所谓“有需求就有市场”,校外培训机构的规模逐渐发展庞大,甚至达到与学校教育持平的状态,这种行业发展的“蓬勃姿态”使得大量资本涌入,而其收费居高的问题,不仅增加了家长的经济和精力负担,而且严重影响了教育发展改革成果,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基于此,“双减”政策明确提出要严禁校外培训机构的资本化运作,将学科类收费纳入政府指导价,并且对违反规定的机构进行清理整治,这些举措不仅能够有效打击资本只为“捞钱”的目的,还能够切实缓解家长过高的校外培训经济压力。
3.规范校外培训行为,形成发展良好态势
受疫情影响,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呈现缓慢状态,在疫情之前,培训机构各式各样的“贩卖焦虑”式的宣传广告充斥着人们的视野,频频引起人们的关注,培训机构“资质不全”“携款跑路”等违法违规行为屡见不鲜,“虚假宣传”“超前超标”“机构倒闭”“门槛低”“质量参差不齐”等无保证行为层出不穷,如果任其发展而不加以限制,不仅会损失家长和孩子的利益,还会扰乱正常的教培市场,最终给社会带来不良影响。基于此,“双减”政策明确指出要建立培训内容备案与监督制度,通过采取严肃的处理方式,以及对校外培训机构的任何违法违规情况保持“零容忍”的态度,从而做到规范校外培训行为,优化培训机构质量,为教培市场提供良好的市场发展环境,并且促成校外培训机构形成发展良好态势。
二.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转型瓶颈
自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就开始进行教育改革,“双减”政策出台到实施落地,历经了一年多时间。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外培训机构在我国发展已经有30多年历史。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以其较低的价格和良好的口碑,成为众多学生家长和职场人士进行教育投资的重要途径,但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在快速发展过程中暴露出一些问题。
1.强制非盈利,投资者无力为继
2021年7月,《意见》颁布后,国家对学科类校外培训进行“营改非”的强制制约,现有校外学科类培训机构全部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并且在收费标准等方面进行严格管控,将所收费用均用于正常经营。这一举措使得相当一部分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投资者失去了运营下去的动力和目标,没有可观的盈利便难以调动投资者的积极性,也难以争取到更好的教育资源和升级教学设备,没有优秀的教学条件,结果就是营造不了卓越的教学环境,不利于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的长足发展。另外,“双减”政策对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的影响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且持续的关注,由于不能再以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过去的成绩确定教学质量,家长们对于“双减政策”出台后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会保持着观望态度,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一时之间无法大幅吸引作为受众的学生群体前来报名进行学习,社会认可度降低,最终不能形成良性循环,其中付出了大量时间与精力还有金钱的投资者也不能从中收获像以前一样的高额利润,他们只能望而却步主动退出环境。
2.缩减时间,课程安排受限
政策规定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这样一来可供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选择的时间段被大大减少,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难以根据学生的课余时间安排课程,学习时间被迫缩减了那么学习效果必然也会相应地受损,产生的这些不良影响会在学生身上具象化,学生在学校学习了一整天后还要在放学后马不停蹄地赶往校外培训机构进行学习,时间分配这么严格紧凑结果却收效甚微,问题暴露出来后学生也会因此降低在自己的课外时间进行学科类学习的意愿,学习积极性不高会使得学习效率更加事倍功半,形成恶性循环。而作为出资方的家长在经过一段时间观察并在与自家孩子交流中认识到其中的弊病后,不愿在自己付出了金钱、孩子付出了时间和精力的情况下接着做无用功,极有可能决定中止孩子在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的学习。这对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来说是大量生源的流失、业务量的下降,会直接影响到正常的运营,最终会造成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营收不足,无法继续开办的状况。
3.教师流动性大,教学质量下降
“双减”政策背景下,各地不再审批新的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现有学科类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培训机构面临拓展转型的挑战。培训机构通常通过人员缩减、团队优化以及业务调整等手段进行整改,伴随政策落地落实的是市场经营条件变差,机构入不敷出难以实现盈利。教师作为此次改革任务的承担者,也是改革带来的压力和后续效应的承受者,培训中心教师面临薪资待遇降低、裁员等风险,导致教师流动性大。部分地区未能给予充分保障,部分培训师为保证工作生活稳定提前寻求其他就业渠道,在此过程中因职业道路不稳、经济压力、工作强度加重等原因容易在教学工作上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职业认同感下降、工作积极性降低等情况,实际用于备课、读书、研究教育教学的时间减少,难以保证教学质量,教学品质降低,加上校区内其他员工的管理相对松散,导致培训中心内部出现教学质量下降、生源流失,不利于培训机构的长期稳定发展。
4.运营问题多,转型难度大
根据调研情况来看,目前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普遍面临资金断裂、人员流失、教学产品缺乏、生源不足等问题,甚至有一些教培机构已经倒闭。此外,当前学科类校外培训市场主要存在三种类型的校外培训机构:一是经营中遇到困难,而这些机构在倒闭之前没有进行相关告知,引发学生家长误解,生源流失;二是因经营不善、资金链断裂导致办学资质被吊销;三是缺乏资金支撑,在经营过程中选择转让。一些资金实力比较雄厚的机构可能会通过出售课程、降低收费标准、发放贷款等方式继续运营,而规模较小,资金匮乏的机构则难以维持现状,若不进行及时有效的转型发展,大部分培训机构只能在历史的洪流中逐渐消弭。
在“双减”政策出台不久的如今,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的现状实在不容乐观,既要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的号召也要努力谋求机构的生存,面临着各种各样难题的它们想要继续运营,就必须不断调整方向和战略,直到探寻出一条适合自身的转型发展之路。
三.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的发展出路
1.依据政策需求,确立转型方向
行业发展离不开市场需求,国家政策不仅为行业的规范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保障,也为行业的转型发展提供了新思路。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实施《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该意见的发布使得各级各类学校对体育的重视程度提升,并且各地关于体育中考的要求也有相应的调整,与此同时,自2023年1月1日起,高考正式将体育纳为必考科目之一。基于此,校外培训机构可顺应国家加强体育建设的风向,围绕机构自身优势与条件,积极与一些体育培训机构进行合并,拓宽学科发展空间。除此之外,我国正大量提倡特色化教育,参考范涌峰博士提出的“学校特色发展”的定义,所谓“特色化”旨在强调机构根据内部实际情况和外部环境,对周边资源进行合理利用与重组,从而形成符合机构发展方向独具特色与优势的过程。例如,在职业教育方面,有《关于职院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关于提高紧缺人才培养培训质量的意见》等相关政策文件的出台,因此,依据国家政策的需求与提倡确立转型发展方向是培训机构实现新发展的重要途径。
2.深化校内外合作,提升课后服务水平
部分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具有其独有优势:首先,其具有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其次,其拥有独特的学科教学理念;再次,其拥有实力强劲,经验丰富的教培团队;最后,其机构成立时间长,组织发展完善,并且这些优势能够与“双减”政策倡导的“提质减负”的发展理念相适应,而学校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系统主体、国民教育主阵地,一直是教育发展的中坚力量,在“双减”背景下,各级各类学校听从上级指挥,不断丰富课后服务内容,完善课后服务管理,但与此同时,部分学校的课后服务仍然存在课后服务时间较短、艺术种类欠缺、教师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作为国民教育的补充,能够有效弥补学校教育的这一缺陷,通过与学校展开合作来拓展业务范围,以其独有的优势可以迅速适应新的教学模式,这样既能保证课后服务管理的质量,完善学校教育,又能为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开辟一条新的发展之路,是绝对的双赢之策。
3.由政府统筹,建立健全规范体系
“双减”政策的施行,不仅需要政府进行组织宣传,而且该政策的扎根落实还要依靠政府的助力推动。基于此,政府不仅要积极引导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对转型发展保持积极的态度,还要力所能及的为需要转型的校外培训机构提供互相交流、深入探讨的机会,例如举办交流会、公益性讲座等方式,从而加深机构相关人员对国家政策的理解,促进“双减”政策的稳步推进。与此同时,我国校外培训机构规模总量庞大,乱收费、携款逃跑、机构准入门槛低、质量参差不齐等乱象事件屡屡被爆,因此,建立健全校外培训规范体系至关重要。《意见》指出要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基于此,依据中央决策部署,相关部门联合开展治理行动,并对培训内容、培训时间、收费标准、登记类型等方面作了严格的规定,通过这种制定规范制度和完善监督体系的方式,不仅能使潜在机构转型人员明晰政策动向,还能够为机构的平稳转型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4.充分运用新媒体平台,开拓发展新渠道
随着疫情的到来,线上课堂的增多使得我们长期以来形成的教育习惯有了突破性的转变,与传统的线下教学相比,线上课堂的优势在于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与限制,能够丰富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促进教师与家长之间的直接交流等方面。与此同时,伴随着互联网的高度发达,抖音、快手、微信公众号、视频号以及QQ小世界等新媒体平台的传播效率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例如2022年中旬突然爆火的“东方甄选直播间”,董宇辉老师凭借他出众的才华使得本该是充满商业气息的直播间变成了文化科普之地,借助这种网络直播,曾经的教育培训龙头企业——新东方又重新进入了大众视野。在这个“15秒”就能出名的时代,短视频不仅可以让人们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视频的内容,使人们在短时间内集中注意力,并且借助网络效应还能够提升知名度。因此,教育想要持续发展,科技赋能很重要。基于此,校外培训机构可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科普与学科内容相关的专业内容,这也不失為一种有效转型的道路。
总之,“双减”政策的出台旨在构建教育良好生态,使得教育回归育人本身,而学科类校外培训作为校内教育的补充,仍然具有教育的公益属性。受疫情影响,在特殊的经济下行时期,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进一步探寻转型发展之路具有其必然性,然而,这并不是一个在短期内就能实现的目标,在这个过程中,机遇与挑战并存,因此,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可依据政府政策指导确立转型发展大方向,进一步深化校内外合作打造专业师资队伍,并且借助新媒体平台积极拓展发展新渠道。
参考文献
[1]范涌峰,宋乃庆.学校特色发展:内涵、价值及观测要点[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7(2):44-48.
[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北京: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2020.
[3]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Z/OL].北京: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2021.
[4]刘志军.教育评价的反思和建构[J].教育研究,2004(2):59-64.
[5]石文君.“双减”政策下校外语文培训机构的转型发展方向——以襄阳国栋文化教育培训学校为例[J].互动软件(现代化教育),2021(2):290-291.
[6]刘冬冬.“双减”背景下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的特色化转型研究[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22(2):16-21.
本文系2022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训练项目成果之一,项目组成员:石文君、陈思琳、李雪晴、沈德美、李杨,指导教师:马永军,项目编号:202210519002。
(作者单位:湖北文理学院。通讯作者:马永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