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双减”政策背景下,教育部明确规定小学一、二年级不得留书面家庭作业,不过不留书面作业并不代表不留置作业,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适量、简单的非书面家庭作业,从而实现减负与高效之间的平衡。文章就非书面作业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设计策略展开探讨,以期能够发挥非书面作业的效用,促进学生发展。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数学;非书面作业;设计策略
作者简介:胡琴(1989—),女,江苏省南通市竹行小学。
数学是一门研究空间形式与数量关系的学科,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通常需要利用练习来巩固所学。而作业便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与补充,能有效检验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帮助学生消化所学知识。非书面作业设计符合“减负增效”的教育目标,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培养数学思维能力。教师在设计非书面作业时,需要紧贴低年级学生的生活实际,确保作业的新颖性、操作性,在融入数学知识的同时,渗透数学方法与思想,以达到启迪学生思维,提升学生数学素养的目的。
一、设计游戏情境型作业
新颖有趣的作业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热情,同时能够调动学生的数学思维与创新思维,帮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内化所学知识。大部分小学生都喜欢游戏,在游戏中学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所以,教师可以设计游戏型作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展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使课堂知识更好地延伸至课外[1]。
例如,在学生初步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法”“认识乘法”“认识除法”这些知识后,笔者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了趣味性数学游戏,让学生在游戏情境中锻炼计算能力。
首先,笔者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了以商场为背景的视频资料,并搭配学生平时逛商场时常听的音乐,创设逼真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仿佛进入商场一般。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们跃跃欲试,纷纷表示想去“购物”。
此时,笔者说道:“同学们,假设我们正处于一个商场内,这里有各种各样的商品,每一个商品上面都有标价,现在大家有24块钱,欢迎大家来购物!”教师将所有商品图片与标价整理到一张纸上,让学生按照图片中的信息自主“选购”,看看谁能够在最短的时间之内,将手中的24块钱刚好消费完。谁用时最短,消费金额准确,就能获得教师给予的奖励与鼓励。这个游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氛围。
游戏类作业设计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还能够满足学生的数学学习需求,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应用数学知识。同时,此类作业设计能够避免传统作业形式的枯燥与单一,有效发展学生的情感价值与情感态度,有助于落实“减负增效”的教育目标。
二、设计生活实践型作业
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新课标指出,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并进行解答,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能够得以增强[2]。
例如,在教学“厘米和米”这一课时,在教授完厘米、米的基本概念后,教师为学生设计了一项实践型作业,让学生用工具测量身边物品的长度,并记录下来,在课堂上进行分享。在学生分享自己的测量过程时,教师可鼓励其他学生一起检查,及时纠正其中测量方式不合理以及测量结果不正确的地方。
比如,有学生作业完成如下:“今天早晨,我从2cm长的床上爬起来,来到了卫生间,拿起1mm长的牙刷刷完牙后,急急忙忙地洗脸,吃早饭。学校离我家不远,大约有90mm。上学路上,我看见有一棵高2cm的树被风刮断了。我赶到学校,看到老师已经在教室里讲课了,我赶紧从书包里翻出1m长的钢笔和4m厚的笔记本,认真地做笔记。”学生在讲述时,虽然表达逻辑十分清晰,但对于长度单位的认知较为混乱,笔者和其他学生对其一一纠正后,帮助该名学生纠正了错误认知,重构了对长度单位的正确认知。
笔者还设计了“撕纸”的实践型作业,向学生随意分发纸条,让学生撕出长和宽均为1cm长的纸条。在撕纸的过程中,学生需要确保每截纸条的长和宽都为1cm,既不能撕得太多,也不能撕得太少,因此需要不停地对其进行比较。学生在经过几次尝试之后发现,撕出的纸条有时偏长,有时偏短。笔者及时给予指导,让学生思考自己前几次的操作方式是否存在不足,指导学生及时调整与修正。经过反复练习后,越来越多学生撕出的纸条越来越接近1cm。此类实践活动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细心、沉稳的性格习惯,同时还能够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过程中培养量感。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点,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设计实践型的数学作业,凸显非书面作业的趣味性与实践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创新思维,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
三、设计口语表达型作业
语言是思维的外顯,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关键时期。该阶段的学生普遍喜欢说,但要将自己的思考过程说出来、说完整、说得有理有据是有难度的。因此,教师可以为学生搭建语言支架,引导学生用语言描述自己的思考过程和思维方式,借此增强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助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以及数学综合素养的提升[3]。
口语表达型作业非常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和学习特点,且形式多样化,口算、说算理、说方法、说口诀、儿歌、编故事、当小老师等都属于口语表达型作业。
一年级学生学习完“加与减”这部分知识后,笔者设计了这样的作业:“比一比谁编的故事多。根据3+2=5和5-4=1这两个算式编一个生活故事,并将算式中每个数字的含义说清楚。”这一游戏设计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认识到同一个加法算式或减法算式可以表示不同的生活情境,但都表示合起来、去掉的意思,从而帮助学生厘清数学知识的本质。
又如,笔者教完“10的认识”一课后,设计了编创儿歌的作业,组织学生一起交流评比,看看谁编的儿歌最精彩,好听又朗朗上口。之后,笔者又布置了一个与家长一起填数的家庭作业,要求学生将思考的过程表达清楚。在填数和表达的过程中,学生的语言模型逐渐建立起来,学会有条理、有逻辑地思考和分析问题。
再比如,用七巧板拼三角形时,笔者组织学生通过自我表述、同桌交流、小组讨论、师生互动等方式,鼓励学生有条理地描述自己的操作过程,并表扬大胆说、认真听的学生,助力其树立自信心。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获得进一步的提升。学完一个单元的知识点后,笔者引导学生梳理单元的知识点,并口述所学的知识点,促进学生提升口语表达能力,完善知识体系。
可见,教师要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设计口语表达型作业,让学生“说数学”,这样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还能使学生进一步感知数学知识的具体应用,帮助学生提升数感、空间想象能力等,使数学课堂真正成为“说理”的课堂。
四、设计动手操作型作业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学习不能只依靠记忆与模仿,还需要配合动手实践,进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所以,教师可设计动手操作型作业,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让学生亲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4]。
例如,在教学“认识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时,为帮助学生初步认知这些图形,笔者设计了实践作业,让学生观察家中有哪些物品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以及球。学生通过观察了解到,电视、冰箱、柜子是长方体,魔方是正方体,水桶是圆柱体等。接着,笔者让学生利用周末时间与家长外出,观察生活中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经过观察,学生能够清晰地感知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它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
之后,笔者又布置“剪一剪”“画一画”“折一折”“拼一拼”“摆一摆”等动手操作型作业。在“剪一剪”活动里,笔者让学生沿图形的边拆开长方体和正方体。学生在拆长方体、正方体的过程中,能够直观感知到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
在学生初步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图形特征之后,教师再让学生用“画一画”的方式画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最后,再开展“折一折”“拼一拼”活动,让学生根据画出来的长方体、正方体展开图亲自动手制作长方体、正方体。这样的作业能够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通过设计动手操作型作业,教师在“学”中有效融入了“做”,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学”,实现“学”与“做”的有效结合。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与实践,不仅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获取了知识,还发展了数学思维能力,锻炼了动手操作能力,提高了数学综合素养与能力。
结语
简而言之,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应用非书面作业,能够有效转变以往教学中只重视结果,而忽略过程的情况,使教学不仅指向知识的传授,还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学情,设计游戏情境型、生活实践型、口语表达型、动手操作型非书面作业,帮助学生灵活掌握数学技能与知识,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在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和心理负担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与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小燕.小学数学教材中非书面作业的设计研究:以西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为例[J].小学数学教育,2022(09):21-23.
[2]欧沛.“双减”背景下小学低年段英语非书面作业内容设计与实施策略[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22(Z1):21-22.
[3]杨双祎.“巧把金针度与人”:让语文核心素养在小学一年级非书面作业中生根发芽[J].新课程(小学),2019(10):206-207.
[4]林巧叨.“雙减”背景下数学非书面性作业的实践探讨[J].成才之路,2022(36):8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