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知识可视化工具在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2023-06-04 07:19李民宇
教育界·A 2023年11期
关键词:知识可视化新课标

【摘要】整本书阅读作为语文新课标提出的学习任务群重要内容之一,贯穿了小学阶段语文学习的全过程,每个学段都对学生感知、理解、提炼、交流文本信息的能力提出更高要求。知识可视化作为一种图解手段,能够将复杂抽象的知识转化为简明清晰的图像,让学生更直观地探索知识,建构完善的知识网络。教师如能将知识可视化融入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则有助于增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

【关键词】新课标;知识可视化;整本书阅读教学

作者简介:李民宇(1995—),女,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东太湖实验小学。

一、研究背景

在新课标出台的背景下,以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为内涵的核心素养体现了学生思维发展以及知识建构的内在要求。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的内容以学习任务群的形式呈现,拓展型学习任务群中的整本书阅读要求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多种方法阅读整本书,借助多种方式分享阅读所得,养成良好阅读习惯,提高整体认知能力[1]。但如果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灌输式教学法,容易使课堂枯燥乏味,收效甚微,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若能够借助知识可视化工具,将阅读过程及思维发散情况直观呈现出来,那么也许会打开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新局面。

知识可视化是一种能够促进群体知识创造和传播的视觉表征手段[2]。知识可视化(Knowledge Visualization)概念是于2004年由瑞士教授Martin J.Eppler和 Remo A.Burkhard所界定的。Martin J.Eppler及其团队将知识可视化工具划分为数据可视化、信息可视化、概念可视化、隐喻可视化、策略可视化和复合可视化六类。

教师在开展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时,可在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利用视觉资源,将知识可视化方法和工具引入其中,增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掌握,推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帮助学生建构语文知识体系。

二、知识可视化工具在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一)化抽象为形象,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

在整本书阅读中,文本本身是没有具体的、可见的框架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采用适合儿童生理、心理发展规律的教学策略。根据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6—12岁的儿童处于具体运算阶段,能进行抽象运算但脱离不了具体事物或形象的支持,所以用图形、线条、文字甚至多种颜色的知识可视化工具作为教学支撑,更符合小学生此阶段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的认知特点。

就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来说,知识可视化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支架。例如,常见的树状图以主题词为起点,向下的每一条支线都与它相关但各有特点,理解文本框架就可以采用这样的树状图;再例如时间线,非常适合用来记录小说中的多重事件的发展脉络。而鱼骨图一般用于分析因果关系,“鱼头”一般是结果,“鱼骨”可以用来分析并记录事件发生的多种原因。这些知识可视化工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的主要内容或核心脉络,增强学生的文本理解能力。

(二)聚焦核心词语,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

以知识可视化工具—思维导图为例,思维导图主要由一个核心词语或核心概念出发,向外发散出与主题词有关的多条支线。小学生往往欠缺文本复述能力和归纳能力,而思维导图有助于培养学生主动寻找文本主题或核心词语的意识和能力。使用思维导图,学生能够将文本内容梳理清楚,其中,鲜明的颜色和符号有利于他们学会有条理地归纳文本内容和结构,加深对文本核心概念的理解、感悟和记忆。特别是随着小学阶段阅读量的增加,要想让学生具备一定的信息筛选能力和提炼文本信息的能力,教师可利用思维导图以及其他可视化工具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思维。

(三)建构知识网络,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

一本书是有自身的组织架构的,但是书中的人物的特点、情节、反映的思想或是篇章之间的逻辑关系等属于隐性知识,而知识可视化工具能够帮助学生把这些隐性知识转化成显性知识。学生通过知识可视化工具构建出基于文本的认知结构,进而举一反三在多篇文本之间架构起桥梁,或对比或提炼相似的元素,形成一个个具有单元主题的知识网络,再将其联系起来,形成更大的知识架构,便能够从中获得知识面的拓展和能力的提升。

例如,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鲁滨逊漂流记》《骑鹅旅行记》和《汤姆·索亚历险记》都是游记类文本,教师可以使用韦恩图来聚焦语文要素,让学生就印象深刻的人物和情节交流感受,在阅读中豐富情感认知和阅读体验。

三、知识可视化工具在《鲁滨逊漂流记》整本书阅读中的应用探究

常见的知识可视化软件有Xmind、Mind manager、Inspiration、Mind master、印象笔记还有WPS思维导图等。本文将以四个常见的知识可视化工具为主,结合《鲁滨逊漂流》的整本书阅读教学展开探讨。

(一)分析人物关系和性格特点—概念图

概念图(Concept Map)是指使用节点代表概念,使用连线表示概念间意义关系的知识组织和表征工具。概念图并不像思维导图只有一个核心概念,而是可以在概念和概念之间产生联系。在《鲁滨逊漂流记》中,教师可以使用概念图来呈现人物关系,通过关键词反映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如图1所示。

从概念图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全书有两个主要人物,大圆圈里的是主人公鲁滨逊,小圆圈里是他的仆人星期五,两个圆圈之间由关系线连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从这两个核心人物出发,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例如鲁滨逊的性格特点是富有冒险精神、乐观幽默、勤劳实干、充满智慧、勇于挑战。星期五作为鲁滨逊在荒岛生活二十多年后救下的野人,为人朴实善良、勤劳忠诚。

(二)呈现人物生平轨迹—时间线

时间线(Timeline)在小说这种叙事性文学体裁中是很容易就能梳理出来的线索,在整本书阅读中,教师可以以时间或者人物所在地的变化为线索来帮助学生梳理故事情节,这样所呈现出来的时间线既生动形象又富有观赏性。另外,教师使用时间线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时,可以不用事先呈现出完整的图像,而可以缺失部分关键的时间线,在教学时邀请学生根据文本情节将其补充完善,使学生对故事内容的记忆更为深刻。

从图2可以看出,时间线以鲁滨逊的人物图像为起点,前后逻辑关系明确而清晰,白色框中的地点是主人公在书中去过的地方,下面的支线则是列举了此地发生的重要故事情节,深色框内是主人公每次出海的次数。五次出海经历,八个不同的地方,这一图像十分清晰且有条理地呈现了主人公鲁滨逊的人生轨迹。

(三)理清事件因果—鱼骨图

鱼骨图由日本学者石川馨所发明,它也被称为因果图。其整体形似鱼骨,问题或结果标注在“鱼头”处,“鱼骨”上长出的“鱼刺”可以分别列出产生问题的相关原因。在整本书阅读中,教师既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关注因果问题来提炼文本信息,也可以就全书内容提出问题,引发学生进行开放性思考。在《鲁滨逊漂流记》中,教师就主人公的荒岛求生策略向学生提问:鲁滨逊是如何在荒岛上平安度过28年的?

在图3的鱼骨图上,所梳理出的对策有鲁滨逊自制的陶器、食物、帐篷、交通工具等,也有精神方面的寄托,如阅读圣经,与野人星期五生活等。鱼骨图的顺序不固定、数量不限制,因此学生可以使用此可视化工具列出多种可以成立的原因。利用鱼骨图,学生可以就一个问题从文本中提炼信息并进行对比,发散性地找出多种答案,更加深刻地理解故事的因果关系。

(四)梳理小说知识体系—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作为最常见的发散性知识可视化工具,由英国学者东尼·博赞最早提出其概念和使用形式。思维导图的特点是必须有一个中心主题,其下列出更多的次主题,而每个次主题都是更下层的次主题的中心主题,整体结构如蜘蛛网一般由中心向四周放射性延伸。此外,思维导图应当具备的元素有图像、文字、线条、色彩、符号等。在整本书阅读中,梳理小说的创作背景、作者介绍、故事情节、阅读体会等信息时,可以使用思维导图来全方位呈现。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让学生根据自身的阅读体验形成对文本的个性化认知。在开展《鲁滨逊漂流记》的整本书阅读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作者简介、小说创作背景、人物关系、主要情节等内容都呈现到一个思维导图中,而之前生成的时间线可以是该书思维导图的组成部分,如图4所示。

结语

在新课标背景下,将知识可视化方式和工具应用到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有助于培養学生的联想、发散、分析、比较、归纳等能力和素养。本文以《鲁滨逊漂流记》为例,应用知识可视化工具呈现了阅读文本从输入到输出的过程:分析人物关系和性格特点可以使用概念图,形象呈现人物生平轨迹线索可以使用时间线,分析事件因果关系可以使用鱼骨图,发散性、多角度探讨文本可以使用思维导图。教师引导学生融会贯通地使用知识可视化工具开展学习,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思维和阅读能力,进而构建属于自己的可视化学科知识网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赵慧臣,王淑艳.知识可视化应用于学科教学的新观点:访瑞士知识可视化研究开拓者马丁·爱普教授[J].开放教育研究,2014,20(02):4-10.

猜你喜欢
知识可视化新课标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初探
思维可视化在教学《函数的图象》中的应用
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知识可视化的策略探析
小学低段语文教学方法探析
知识可视化在SPOC 设计中的应用
初探新课标下高中英语听力
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新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