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背景下工科高职院校学生思政教育路径探究

2023-06-04 09:15:30石月皎林子琳刘靖怡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智能制造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

石月皎 林子琳 刘靖怡

摘  要: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将促使传统制造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转型,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的《中国制造2025》新工业变革会将人类带进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也会给人类的思想和生活带来了重大变革。文章运用SWOT分析智能制造背景下工科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前景情况,提出了工科高职院校不仅要培养大学生能掌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的高科技水平能力,还要立足中国“智能制造”时代背景,重新审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系统培养符合社会所需的“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如此才能更好地推动“智能制造”战略的宏伟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智能制造;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3)06-0-03

以信息技术引领的全球化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如火如荼地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它将促使传统制造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转型发展,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的《中国制造2025》新工业变革将人类带进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也给人类的思想和生活带来了重大变革。“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有效动员了全社会力量力争在2025年中国制造业进入制造强国之列。传统的生产模式已不适应“中国制造2025”实现制造强国的要求,“中国制造2025”要立足于国际不颠之列将完成技术升级、品牌提升,由低端产业向高端产业转化。匹配而来的将是企业对员工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传统的生产模式的员工道德素养已不适应“中国制造2025”的需求,工科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推动祖国繁荣、科技发展和社会转型的技能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的中坚力量,培养单一的“一技之长”的技术工作已不符合智能制造时代发展的需要,工科高职院校要立足中国“智能制造”时代背景,重新审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系统培养符合社会所需的“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才能更好地推动“智能制造”战略的宏伟目标的实现。

—、SWOT分析智能制造背景下工科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情况

(一)思想政治教育前景优势(strengths)

1.优厚的人力资本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人力保障和技术支持

“中国制造2025”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迈进,归根结底是“人力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抢占未来制造业的竞争制高点,人才是关键[1]。企业认准了人力资本比物质、货币等硬资本具有更大的增值空间和增值潜力,企业的转型也愈加重视对职工的培训和高素质高技能职业人才的引进。长期以来我国立足于行业、产业、企业对员工职业道德需要实际大力普及国民素质教育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国民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不仅有了质的发展,也培养了一批具有高素质高技能的职业人才。这一批人才为高等职业教育教师培养提供了更明确的要求,为高等职业教育建设一批具有深厚理论知识和职业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提供了人力资源保障,同时也为培养企业所需的“人职匹配”的高素质高技能大学生提供了经验借鉴和实践价值。

2.制造裝备产业体系和技术投入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物质保障

“中国制造”浪潮起始于1998年,2015年“中国制造2025”主攻方向“智能制造”应运问世。为了保证智能企业和产业顺利升级,每年政府将投入大量的财政资金到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体系建设中并逐渐成形。2010年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和仪表仪器、数控技术、工业机器人等部分装备产业规模销售收入超过3 000亿元,此外还取得了一批智能制造技术的突破,包括机器人技术、感知技术、智能信息处理技术等,建立了一批国家级研发基地[2]。工科高职院校作为打造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和培养训练有素的产业工人的重要基地,国家对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体系和技术投入以及基地的研发,为工科高职院校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了物质保障和技术支持。

(二)思想政治教育前景的劣势(weaknesses)

1.劳动力再就业影响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新一轮技术革命浪潮的到来,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在制造业中渗透应用催生出智能制造,智能制造由传统的“图纸”设计制造转变成了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人工制造”设计制造。人工制造应用后,制造业纷纷转变生产经营方式,生产技术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提升,资本和资本积累有机构成提高。此外,劳动成本提高,资源压力加大,外贸壁垒增多,促使企业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快了智能制造品牌建设和产业升级。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技术的进步和产业的升级会导致一部分劳动者由于不适应新的技术和工作岗位能力需求而沦为技术性失业人口和结构性失业人口。”被人工智能机器“挤”出生产制造过程的工人将面临短期失业和再就业问题成了社会思想中的不稳定因素,也成了工科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思想浮躁波动和不稳定因素。

2.创新素质人才紧缺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困境

中国智能制造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受到高端制造业向发达国家的回流,还受到制造业向低成本国家转移的双重挤压。中国能否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迈进关键在于创造性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纵观世界各国,“德国制造”之所以能屹立于世界制造强国之列,是因为其拥有一批受过高素质教育的职业技术人才;而“美国制造”的复苏是在于不断推进“先进制造伙伴计划”,其第一线的产业工人也是训练有素。中国智造的困境就在于高端制造中缺乏高素质职业技能人才,而在低端制造中产业工人又缺乏专业有素的训练。智能制造业人员的整体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影响着企业产品质量提高、产业升级和创新[3]。因此,创新素质人才紧缺这一趋势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困境。

二、智能制造背景下工科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路径选择

(一)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一批技术娴熟、训练有素的师资队伍

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4]工科高职院校的师资水平如何直接影响着能否培养出技艺精湛的综合素质强的技能人才。“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打铁先得自身硬,工科高职院校要培养一批政治理论强,技术娴熟,训练有素的“双师素质”的师资队伍,才能培养出智能制造时代所需的技艺精湛、综合素质强的技能人才。

第一,通过“筑巢”方式,凝聚师资。派专业教师或思想政治教师扎根企业,深入一线挂职锻炼,学习企业的先进理念和实际操作技能,使教师在课堂上既能讲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又能用企业的先进思想和理念来教育和管理学生,提高师资自身的职业素养的同时,又能提高学生对企业职业道德的认知,缩短“准社会人”的差距。

第二,通过“引凤”方式,优化师资。智能制造背景下,工科高职院校通过“引凤”的方式,引进企业政治素质高、技术能力强、责任心强、热衷于高职教育的高层管理人员或“能工巧匠”的骨干员工担任校内指导教师,讲授生产和管理过程中“职业人”所具备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帮助学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用先进的企业理念和企业员工的积极思想、成功案例教育和感化学生,培养学生掌握高技能水平和思想素养的同时,也优化师资队伍建设,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

(二)产教链接: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相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智能制造由传统的生产模式向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生产转型,“互联网+”时代推动智能制造向世界化、现代化、科技化发展,而我国高等素质教育早在20世纪80年代便提出了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科技化”的发展要求。这一要求的提出为素质教育提供了越来越开放的教育环境。

第一,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教育理念。智能制造背景下,工科高职院校可以综合“德国工业4.0”的双轨教育,美国“先进制造伙伴计划”,法国的“新工业法国”等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当今,有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可以“走出去”,通过自身的体验,了解不同的社会制度、社会文化,以此更能增强对我国的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而“走进来”的方式,让更多的国际知名品牌的企业高级技术人员,以及优秀人才等来到中国,与我国的专业人士进行交流学习,既能丰富我国的教育学习资源,又能让我国的大学生有更多在国际上实习和就业的机会[5]。产教融合能让更多的大学生在国际舞台上发挥自己的专长,同时善于用国外的先进技术和制造技术提升国内知名品牌。

第二,走产学研相结合的校企合作之路,培养大学生专业归属感。高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进一步明确了职业教育的办学思想和理念,实现学习与就业“零距离”对接。一方面通过教学环节完成企业所研制的产品,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增强学生的专业归属感和认同感,增强学习的动力和自信心。另一方面,“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学生通过实习将所学的先进技术转化成实现的生产力成果,较早地接触企业环境,学习岗位技能,缩短就业上岗适应期,成为社会“准职能”人,提前体会、领悟、践行企业的职业道德,培养自己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职业精神。工科高职院校达到人才培养的目的,同时企业借顶岗实习机会考核并录用高素质的优秀人才。通过走产学研校企合作之路,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实现“产销”对接,达到“合作共赢、互利互惠”的“双赢”目的。

(三)文化融合: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传统文化教育

智能制造背景下,生产模式的转型,企业的升级,“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产品的问世,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思想、价值观念的相互碰撞和优化融合,多元价值观念和多元化的文化碰撞意味着一元文化观和道德观的解构,加剧了学生思想道德选择的焦虑和自我抉择的困惑。西方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影响着我国的高等教育,也使大学生的意识形态斗争变得更为突显,各种西方政治文化思潮涌入校園,对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和思想领域产生深刻影响,因此,工科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主渠道的作用,在课堂上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5],让学生明白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时代,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经济杠杆平衡调控作用,抵御西方恶性竞争和垄断手段,维护智能制造业市场规律正常运转。同时,面对强大而无孔不入的发达国家和发展国家的“前后夹击”,我们要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国际化和民族化的关系,弃糟取精,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魅力,感受到我国制造业的辉煌灿烂,使他们产生强烈的自豪感和荣誉感,从而提高政治鉴别力和防策反能力,消除崇洋媚外、盲目追求“国外的太阳比国内大”的品牌消费的错误思想和理念。

(四)理念创新:培养具有品牌理念和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大学生

当前我国正处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型关键时期,工科高职院校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遵循社会转型和教育发展规律,与时俱进传承创新思想,树立品牌制造和质量制胜的理念教育,时刻以理念创新为主旋律展开教育,才能更好地培养推动文化繁荣、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综合人才。

第一,充分发挥校园文化主阵地作用,开展第二课堂教育活动。结合我国制造业转型和发展实际,开展一些科技文化活动或技能大赛,将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竞争意识和智能制造创新思维融入活动和竞赛中,帮助和培养学生在活动中树立品牌理念,打造质量和创新意识,才能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此外鼓励学生成立创新型科技社团,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意识以及对专业学习的热爱,增长才干,锻炼毅力,培养品格,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第二,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主渠道作用。我国社会转型打造品牌和质量创新创造的今天,工科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要随时代潮流不断改革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在课堂中积极灌输符合社会主义建设和经济发展要求的道德品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提高学生自觉为中国智造努力学习,增强本领的创造性意识和自愿为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甘于奉献的服务意识。

三、结语

以信息技术引领的全球化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带来机遇也带来挑战。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高职院校抢占智能制造科技创新人才的高地,就要立足于人才培养目标,紧跟时代发展要求,牢牢抓住“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型关键时期带来的机遇,积极迎接各种挑战,筑巢引凤,培养一批技术娴熟/训练有素的师资队伍;以就业为导向,树立走产学研相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培养具有品牌理念和创新意识的本领高超的高素质大学生。

参与文献:

[1]刘晓玲,庄西真.高技能人才培养:“中国制造2025”与职业教育的最佳结合点[J].职教论坛,2016(1):62-66.

[2]刘星星.智能制造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7):66-68.

[3]周海银.高等教育如何适应“中国制造2025”[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60(4):119-124.

[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一九七五—一九八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5]李敏玉.国际化视野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J].机械职业教育,2015(7):39-41.

(责任编辑:张咏梅)

猜你喜欢
智能制造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
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
甘肃教育(2021年12期)2021-11-02 06:29:38
怎样增强人大专题询问的实效性
人大建设(2019年8期)2019-12-27 09:05:28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26:45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1:59:13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02:55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09:58:30
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实效性
文学教育(2016年33期)2016-08-22 12:59:02
协商民主的实效性
团结(2014年4期)2014-02-28 17:0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