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脱贫时代高校“思政+资助”育人创新模式探究

2023-06-04 23:51应思苒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资助育人思想政治教育

应思苒

摘  要:我国已经进入乡村振兴的后脱贫时代,这对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质量和效果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文章采用资料整理、数理统计和逻辑分析等方式,从提质增效角度创新性提出“经济资助—思政育人—成长回馈”的“思政+资助”育人模式,以构建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的资助育人长效机制,为推动后脱贫时代高校学生资助育人工作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后脱贫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资助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3)06-0-03

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大会上向全世界正式宣告中国脱贫攻坚战已经取得全面胜利,这意味着我国即将进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后脱贫时代[1]。在此背景下,教育事业作为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旗手,战略地位更加显著,而学生资助作为阻止贫困代际传递、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事关教育公平的落实和脱贫攻坚成果的巩固,直接影响教育现代化的推进效果。高校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应紧紧围绕、深入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而传统高校资助工作偏重于经济资助,欠缺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内容,为推进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扶困”必须“扶智”“扶志”要求,高校应将资助工作由“经济资助”转换为“以育人为主、经济支柱为辅”的高校资助育人体系[2],这无疑对后脱贫时代高校如何做好学生资助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一、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现状与问题挑战

自2007年起,国家逐步稳定构建起全方位高校学生资助体系,建立了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学校和社会资金为补充的经费筹措机制,形成了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功能多样、覆盖广泛的资助政策体系[3],构建了政府、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资助格局[4]。经过多年的摸索与实践,高校学生资助体系不断完善,资助项目由少到多,资助范围由窄到宽,资助政策体系已经实现“三覆盖”,并确保每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三不愁”,基本做到了“应助尽助”,从制度上保障了“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失学”。随着高校资助体系不断完善,政府主导作用充分发挥,资金投入不断增加,学生资助工作进一步提质增效,取得了瞩目的成绩。资助人次、资助资金规模整体呈现持续增长态势,有效缓解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压力,杜绝因学致贫、因学返贫现象的发生,高校资助在促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扶贫等方面发挥重大作用[1]。

进入后脱贫时代,解决贫困问题,不仅要解决“贫”的经济问题,更要关注“困”的社会发展问题,高校则需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个体发展问题[5]。《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要求,资助育人应把“扶困”与“扶智”“扶志”结合起来,而如何全面落实国家资助政策以促进教育公平,如何在满足大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的前提下构建资助育人长效机制,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如何用好资助手段达成育人目的,如何进一步提高资助育人成效,将是后脱贫时代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二、构建普通高校学生“思政+资助”育人创新模式

(一)经济资助,满足学生基本需要,促进教育过程公平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应先立足现实,通过经济资助的方式满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基本需求,借助这种显性的、静态的、阶段性的帮助为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打下基础,解决“扶困”第一步。高校可通过分类精准资助的形式更好促进经济资助效率。

第一,新生精准认定机制。新生入校前,学校可通过线上、查阅档案等方式初步摸排学生家庭经济情况,并采用电话访谈、家访等形式对新生家庭成员情况、社区街道部门了解学生情况,完成新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基本筛查;入学后,在做好新生家庭经济困难认定后,开展认定学生集中资助政策培训,介绍国家、学校及学院各项资助政策,为学生答疑解惑,做好精准资助第一步。

第二,困难生精准关爱服务。在国家资助政策基础上,学校、学院可建立一系列相应资助政策,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创业就业补贴、校友院友基金捐助等,通过评判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家庭经济情况、在校物质水平、学业成绩、道德品质和创新发展等方面选优择优,以此鼓励学生逐渐消除自卑心理、自强上进、奋发有为。另外,学校、学院可增设院级临时困难补助管理办法,畅通信息渠道,不只限于家庭经济困难认定学生群体,保证每位因临时变故、生病等原因造成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能够正常学习生活,建立资助档案,科学认定重点关注对象,为困难生提供精准关爱服务。

第三,特殊学生精准跟踪服务。针对当兵入伍、生病休学、退役复学等类型学生,可为其建立资助跟踪档案,以确保学费补偿、临时困难补助等落实到位,使学生感到资助的温暖。

(二)思政育人,满足学生心理需要,推进育心育德相统一

高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是培养新时代高素质、综合性人才的重要前提条件,而高校资助体系有助于强化思政工作效果,将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资助育人体系相结合对于培养大学生思想、满足社会发展建设需求具有积极意义[6]。

第一,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理想信念是大学生的精神寄托和实践指南,是大学生“做什么人、走什么路、为什么学”的人生航向“校准仪”,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基础和前提。然而部分受助学生存在精神贫瘠、注重眼前利益、缺乏感恩意识、缺乏远大志向等问题,这类学生专注于用资助款项解决生活问题,没有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拼搏精神。因此,理想信念教育是“思政+资助”育人体系的重要环节,高校应利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沙龙与讲座、慕课分享等新型教學方式,使学生认真学习和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教育,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志存高远,以青春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7]。

第二,发挥朋辈引领作用。朋辈作用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途径,对于大学生成长和人格培养都有积极推动作用,朋辈教育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念,协调形成良性互助关系,并凝聚形成相互激励作用[8]。高校可进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榜样宣传、励志先锋人物事迹展览等活动,通过困难生自强不息的事迹展示激励学生培养自主学习习惯,培育自立自强精神,降低自卑心理的消极作用。此外,高校还可以通过成立困难生社团组织、困难生心理加油站等活动形式,通过高年级学生带领低年级学生、研究生指导本科生、学生党员引领普通学生,积极发挥朋辈作用,通过这种无代沟、无隔阂的沟通方式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打开心扉,对困难生心理困惑做到有效干预,保证困难生健康成长。

第三,实施全面“成长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受家庭经济条件影响,多受到自卑心理影响,在学习能力、社交能力、生活习惯、知识视野等方面与其他学生存在差异,因此高校应积极关注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学业难题、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创业方面的困难,给予学生全方位的“成长教育”。高校校园资助育人活动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也是最具有潜移默化作用的载体,高校可通过形式多样的资助育人活动,如“克服自卑心理”心理健康课程讲座、学习互助角、职业生涯规划主题讲座、就业信息定期收集发布等,培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发展,使其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三)成长回馈,满足学生成长需要,构筑学生回馈通道

国家注重培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全方位培养,特别应该树立良好的思想品质与道德规范。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学期间受到国家、校级、院级各项资助后,通过经济资助、思政育人环节培养,能够积极回报社会,这标志着高校学生资助资金逐渐倾向于社会主导,由此可促进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可持续发展,提升高校受助学生个人发展能力。而成长回馈环节要求受助学生具有回馈的思想和能力,因此对学生资助工作提出更高标准。

第一,重视感恩教育。高校资助工作应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加入感恩教育内容,结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个性特点,进一步提高困难生感恩意识和责任感,促使他们形成坚定的政治信仰和道德信念。除理论教育外,高校可积极开展感恩教育实践活动,如感恩主题演讲、感恩主题征文及感恩反面案例,将感恩教育应用到实践生活中,让困难生在实践中体会感恩的震撼感和意义。高校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感恩回馈意识,并通过教师发挥表率作用,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和个性化发展,提升贫困生道德修养,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全面发展[9]。

第二,构筑就业创业帮扶机制。高校校友捐赠能力受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影响,大部分捐赠过亿的校友为985、211等名校毕业。由此可见,困难生就业创业能力与反馈能力呈正相关关系,即就业创业能力越高的学生,其反馈能力越强。因此,高校应构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创业帮扶机制,通过设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创业专项基金,发放实习与创业补贴,建立困难生就业实习资助体系,提升困难生就业能力;高校通过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创业专业技能提升培训,推进符合困难生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帮助困难生建立职业目标和理想,提升困难生个人发展能力;充分发挥学校、学院平台作用,设立创业资助项目,选拔优秀项目进行创业帮扶和资助,提升学生创业实践能力;选聘优秀校友、院友作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创业导师,全面提升困难生综合素质与市场竞争力,增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回馈能力[10]。

第三,建设成长回馈文化氛围。积极建设成长回馈的校园文化氛围可以打造高校资助工作以“资助—感恩—成长—回馈”为核心的文化价值体系,形成以奉献为核心的文化精神体系,有助于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形成成长回馈的意识。在资助过程中,高校可通过设立勤工助学岗位、公益服务岗位等服务形式,号召受助学生参与学校学生资助资金募集管理服务等工作活动,使受助学生感受回馈文化熏陶,增强其回馈意愿。高校可积极发挥受助校友榜样作用,定期邀请回馈校友线上线下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展思想交流活动,用真人真事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努力拼搏,全方位促进困难生成长成才。在各项活动支持下,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间形成成长回馈的文化氛围,从而以文化氛围推动成长回馈各项环节实施。

三、建立“思政+资助”育人创新模式的意义

(一)加深道德浸润

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有助于将解决学生思想问题与解决学生实际问题相结合,能够培养学生知恩感恩、诚实守信、自立自强的优良品质。“思政+资助”育人创新模式以“潤物细无声”的方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再教育并获得归属感,提升困难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使命感,培养家国情怀,强化道德认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困难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知”和“信”,使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付诸实践。

(二)拓展综合能力

“思政+资助”育人创新模式能够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个性化特点、个体差异性、个人需求,以生为本,瞄准真困难真问题,从各方面给予支持,以“资助”引导“自助”,实现大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与拓展。“思政+资助”育人创新模式通过由“经济资助”转换为“以育人为主、经济支柱为辅”的高校资助育人体系,通过形式多样的资助育人平台和活动,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劳动解决生活困难,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助意识和自我管理与服务,实现“自我解困—自我完善—自我成就”的方式,锻造才干,拓展综合能力,提升综合素质。

(三)激励精神世界

资助不是一种施舍,而应该是一种充满温情的正能量传递[11]。“思政+资助”育人创新模式通过隐形资助方式引导学生自尊自爱,寓“育”于“助”,将“扶困”与“扶志”相结合,发挥榜样育人等精神激励作用,克服单纯物质、经济帮扶可能引发的“等、靠、要”等消极思想,激励学生奋发图强,激发培养学生高层次心理需求动机[1]。激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精神世界,可促进困难生将“小我”融入“大我”中,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前途、人民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四、结语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后脱贫时代,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任重而道远。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是一项具有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的工作,笔者通过回顾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成绩和后脱贫时代高校学生资助工作面临的问题,从提质增效角度创新性提出“经济资助—思政育人—成长回馈”的“思政+资助”育人模式,以满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匮乏需要和成长需求,构筑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的资助育人长效机制,以期为推动后脱贫时代高校学生资助育人工作提供有益参考,为推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价值依据。

参考文献:

[1]方萍.从需要角度浅析后脱贫时代普通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资”与“助”[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22(1):1-9.

[2]张舒一,孙蕾.高校资助育人创新模式探究——以“思政+资助”育人体系为例[J].人才资源开发,2022(19):21-23.

[3]刘博超.我们的资助体系是世界上覆盖范围最广的[N].光明日报,2017-09-07(8).

[4]袁振国.教育公平的中国模式[J].中国教育学刊,2019(9):1-5.

[5]黄林静,张佳琪,熊密密.“三全育人”格局背景下高校发展性资助育人模式探究——以湖南师范大学“爱尔兰华侨基金”为例[J].黑龙江科学,2022,13(1):7-12+15.

[6]孙梦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研究[J].才智,2022(32):76-79.

[7]宋渊渊,杨树梅.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思想政治教育——以长治学院为例[J].教育观察,2019,8(28):43-44+59.

[8]李权,叶萍.朋辈教育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促进作用研究[J].黑河学刊,2021(5):47-54.

[9]杨萍萍.“双创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受资助贫困生感恩回馈长效机制研究[J].现代交际,2019(9):154-155.

[10]刘士伟,李丹.地方高校循环型资助模式回馈环节实施路径和策略——基于对辽宁省10所地方高校调查[J].社科纵横,2020,35(2):123-128.

[11]唐志文.论新发展阶段推进高校资助育人的高质量发展[J].思想理论教育,2021(11):105-111.

(责任编辑:董维)

猜你喜欢
资助育人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资助育人效果评估指标研究
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育人探析
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