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华
摘 要:随着“双减”政策和新课程标准的发布,如何在减轻学生学习压力的同时,提高课堂教学质效,是教师需要重点思考的新命题。在“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教师应该重视课堂教学的科学性、高效性、高质量,优化课堂教学策略,提升学生的数学思考与探究能力,从而实现“提质增效”。
关键词:“双减”政策 小学数学 “提质增效” 课堂教学
在实施“双减”政策前,学生要取得良好的数学学习成果,一般要通过常态化的重复刷题或课后超负荷的补习进行长期积累。长期处于这种学习模式中,学生会出现“上课没精力学习,下课就疯狂补习”的不良学习状态,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在“双减”政策和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小学数学教师需要重塑教育理念,正确理解核心素养的内涵,不断创新课堂教学方式,才能实现“提质增效”的教育目标。
一、“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教学“提质增效”的方向
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况分析,小学阶段的学生感到学习负担重,尤其是作业负担重,这是两个原因导致的:一是很多数学教师为了提升教学效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习惯性地采用“题海战术”布置课后作业,这种作业布置方式严重挤占小学生的课余时间,导致学生难以分出时间和精力去放松身心,学习压力巨大;二是很多教师没有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没有做到因材施教,作业内容和难度与学生的学习情况不匹配,没有起到针对性的提升作用。“双减”政策对作业形式、作业内容、作业量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目的在于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让学生在课堂上能享受学习带来的快乐,体会学习成果带来的满足感,并且在课后有时间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以此获得终身发展的能力。
根据“双减”政策的要求,“提质增效”主要体现在教学质量的高要求、教学目标的多元化以及作业设计的高效性。由此,教师可以明确小学数学教学“提质增效”的方向:首先,“双减”政策强调的是加大学校教育的力度,为学生“减负、减压”并非简单地降低知识的难度,或是单一地减少作业的数量,而是要在满足“双减”政策要求的前提下,采取更为高质量、高效率的教学手段,使学生掌握丰富的数学知识,发展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其次,教学目标更为多元化的重点是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科知识教学,还要注重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学习思维及数学语言,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最后,教师要围绕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身心发展规律来设计针对性、层次性、差异化的作业,杜绝题海战术、“变相惩罚式”作业和“机械式”作业等严重影响学生学习与生活的不良作业模式,让学生实现个性化、差异化的发展。
二、“双减”政策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现状
在“双减”政策发布后,很多教师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教学改革,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到作业设计,都呈现出全新的样态。但是部分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依旧受到传统教育理念和模式的限制,没有考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身心发展规律,导致课堂教学依旧乏味枯燥,存在很多问题。具体而言,首先,很多教师仍旧无法从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中抽离出来,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缺乏学习积极性。其次,很多教师只重视教学环节和课后作业的设计,而忽视了师生互动,课堂中依旧是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处于课堂主导地位。如此一来,学生的数学探索欲望直线下降,自主学习能力难以得到提升,教师也难以了解学生内心的想法,无法因材施教。长期处于被动、机械的学习状态中,学生会缺乏主动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甚至对数学学习产生厌恶心理,严重影响学生的长远发展。
三、“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教学“提质增效”的策略
(一)增强课堂教学趣味性
小学阶段的学生难以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对新鲜、有趣、动态化的事物敏感度较高,这些事物往往更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通过多样化、有趣味、新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新鲜感”,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愉快、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增长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
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学生既是教学活动的对象,也是课堂的主体。要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首先,教师要缩减自身讲解知识的时间,给予学生更多的数学实操时间和空间;其次,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合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与教具,将静态的知识和动态的媒体内容进行融合,给予学生全面、立体、多元的感官体验,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为例,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直观感知四边形,并在区分四边形的同时,进一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认识二者的共同特征是“图形内所有的角都是直角”。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与动力,笔者事先准备了具有代表性的长方形、正方形教具,以及相应的多媒体课件。首先,笔者引导学生从视觉感知出发,观察并对比正方形与长方形有什么区别;其次,让学生上台摸一摸教具,实现从视觉感知到触觉感知的延伸体验;最后,将学生的数学学习延伸到生活中,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正方形和长方形,并总结归纳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以上教学环节,循序渐进地刺激着学生的感官神经,依次推进教学重点,能使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保持兴奋感和持续探究的兴趣,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真正取得“提质增效”的教学效果。
(二)重视数学和生活的联系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是生活中规律性现象的抽象理论归纳与总结,具有非常重要的教育价值。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较小,生活经驗不足,有些即便在成人眼中是较为简单的常识性知识,对小学生而言也会存在理解与运用困难的情况。因此,面对一些抽象的数学理论知识,教师要找到数学知识和生活之间的联系,从生活入手,设计数学教学环节,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换成学生的生活技能,让学生将数学知识的学习落在实处,学以致用。这样的教学方式在强化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还能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有能力应对生活中出现的各种数学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上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时,教师可以围绕生活中常见的购物场景,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情境。首先,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演绎“进货”“超市入库”“购物”等活动。同时,教师可以在不同的情境中预设不同的问题,供学生自主选择,调动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兴趣,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做加法、减法。其次,教师可以在课后设计实操型作业,如“我陪妈妈去购物”“我是小小采购员”等。如此一来,学生能将自己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产生学习的成就感,从而树立学习的自信心,产生主动求知的欲望。
综上所述,在“双减”政策下,教师要重塑教育理念、拓展教学思维、钻研教育举措,在课堂教学中实现“提质增效”。在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使学生具备适应社会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关键能力。
(作者单位:江西省德兴市张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