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梦悼亡言淡情深

2023-06-04 18:05余凤彭水浪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23年5期
关键词:孤坟松冈密州

余凤 彭水浪

恩爱夫妻, 生死相隔,睹物思人,此情此景催生出一种独特的文学题材——悼亡诗。自潘岳之后,悼亡诗被约定俗成地用来表示丈夫对妻子的悼念,悼亡的内容基本上是写丈夫通过某种方式来呈现他对妻子的思念。如果说思念有载体,也许是《诗经·绿衣》“绿兮衣兮,绿衣黄里。心之忧矣,曷维其已”的绿衣;也许是《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里“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的梧桐;或许是《蝶恋花·辛苦最怜天上月》里“辛苦最怜天上月,一昔如环,昔昔都成玦”的天上月;又或许是《项脊轩志》里“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的枇杷。细读众多悼亡诗作,发现悼亡诗最常见的一种写作方式便是通过借助与妻子相关的物件或者景物来抒发悼念之情,而中学教材里出现的千古悼亡名作《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则通过一个梦境的描写,用极浅淡的语言,叙说极深的悼亡之情,思致委婉,境界全出,催人泪下。

一、用梦境突破生死之隔

“十年生死”“千里孤坟”,这是时空之隔,也是生死之隔。苏轼因为新旧两党之争被排挤,赴密州担任知州,在某天的一个夜晚做了一个还乡的幽梦,在梦中,苏轼回到那个熟悉的眉州居室,往日种种,历历在目,妻子于小轩窗里梳妆打扮。这是一个极其生活化的场景,仿佛妻子的音容笑貌全出,两人相顾无言,唯有眼泪千行。一切的情感都藏在这一个相顾无言的细节之中,无声胜似有声。诗人料想以后魂牵梦绕,肠断的地方就是那明月朗照,长着矮松,埋葬亡妻孤坟的小山冈了。一个梦境,三幅场景:轩窗梳妆,相顾无言,明月松冈。轩窗梳妆,追叙往日回忆,温馨而又美好;相顾无言,描写梦中重逢,百感交集而又情意深深;明月松冈,设想未来之景,年年肠断而又思念不已。苏轼将他的梦放置于时间的横轴之上,标注着过去、现在、未来,同时切换空间的场景,从室内到室外,由人到景,由欢欣幸福到激动感慨再到孤独惆怅,此梦鲜活生动,而又真实感人。

梦是承载苏轼思念的载体,这个梦穿越十年,跨越千里,突破生死,让思念变得可知可见。此梦不同于李白梦游天姥山“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的浪漫,也不同于杜甫梦李白的“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的直白,而是相对含蓄地通过画面描述来呈现苏轼对妻子深深的思念,梦境真实,言淡情深。

二、以淡语描述刻骨之念

(一)词上片写现实之痛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寥寥数语,道尽这十年的相思与苦楚。“十年”“千里”从时空角度来写恩爱夫妻,生死相隔。十年,这是时间的维度,一分一秒都是思念;千里,这是空间的维度,一尺一里即是牵挂。“茫茫”这是时间的渺茫,人事的渺茫。死者对人事茫然无知了,自是不知生者的那份牵挂了,生者在渺茫的时间里追忆死者,思念无边无际。苏轼想到埋在千里之外的是孤坟一座,想到亡妻的孤独,可是现实中他又何尝不是孤身一人,独自凄凉惆怅呢?正如其词所言“无处话凄凉”,这凄凉道尽了生者的孤独!“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苏轼设想,即使相逢,妻子应该不认识这样一个满面风尘,两鬓斑白的自己。写这首词时,苏轼年仅38岁,为何会两鬓斑白呢?也许可以从古诗《行行重行行》中找到一处答案。“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根根白发,是岁月的痕迹,也是诗人思念所致。

(二)  词下片写梦境之思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诗人将我们带入他的梦境,一个“幽”字写出了梦境之缥缈,“忽”字写出了归乡之快,亦写出了与亡妻相见之易。太快,可见不过是一种虚幻不真实的梦境,入梦是轻快的,感情却极为沉重。“小轩窗,正梳妆”一处日常细节描写,妻子晨起梳妆,娇美可人,情态容貌,生动鲜活。小室夫妻乐景,和美温馨。看似梦境,实则是往日平居生活的生动写照。没有过多的雕饰,却画面可见,情思可感。“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别后种种,从何说起,任凭泪水倾盈。正唯“无言”,方显沉痛。正唯“无言”,才胜过千言万语,让人感到无限凄凉。柳永词有类似的表达“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种无言无语正是包含了千言万语,正如古人所说“此时无声胜有声”,一切的情感在这无声之中肆意流淌,在这相顾无言唯有眼泪的细节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苏轼内心翻涌的情感。然而热烈的情感确是极为压制,以“明月夜,短松冈”的景语作结。所有的思念最后又都融入一幅画面中。明月照耀着长满矮松的小山冈,小山冈上埋着一座孤坟。无边的夜,无尽的思念,一切都在这里。一旦相思起,年年肠断,松冈孤坟。以景作结,戛然而止,情在景中,绵长悠远。

整首词,用语极淡,但情意甚浓。或白描式写景,或直抒胸臆,少用修辞,语言极为平淡質朴,但一字一句饱蘸情感,思念之情,令人感同身受。

三、将人生况味融入悼亡之思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创作于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年),苏轼徙知山东密州所作。当时苏轼正遭遇人生与仕途上的坎坷,因为上书谈论新法而触怒新党,自请出京任职,辗转各地为官。在杭州三年任期届满就自请前往密州。密州是一个很穷的地方,苏轼在《后杞菊赋》的序言中说:“余仕宦十有九年,家日益贫,衣食之奉,殆不如昔者。”这一时期,他曾绕城而走,目睹百姓的苦难,埋葬尸体,救助饥饿的孤儿。林语堂在《苏东坡传》里评述:“这是苏东坡最难过、最沮丧的一段时光。”在这段晦暗的时光里,他写下悼亡名作《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以及中秋词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两首词都体现了诗人将人生的况味融入对亲人的思念当中。《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悼念的人物王弗,有书记载其“敏而谨,慧而谦”,她是苏轼生活上的伴侣,文学上的知音,也是他事业上的贤内助。苏轼在这首词里提到的“无处话凄凉”,既是表达了丧妻之痛,同时又表达无知音之孤独。表面上是写他失去了妻子这一知音,实际上也暗含他在密州的这段时光里没有可以倾诉的知己。这一路走来的坎坷,一路的潦倒失意,满怀的悲情愁绪,有谁可以倾诉?又有谁可以懂他的心思呢?“尘满面,鬓如霜”,则是苏轼当时状况的真实描写。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一词以情动人,但又不完全是因为情,还因为其词呈现出的独特艺术魅力。将浓烈的思念与蕴藉的人生感慨融于一体,情感一显一隐,以平淡质朴的文字和可感的梦境来承载万千情感,可谓平中见奇,淡中有味。其梦,真实生动;其文,平淡质朴;其情,真挚感人。

作者单位:湖北省大冶市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孤坟松冈密州
密州在哪
苏轼密州诗文研究的新成果
——评《苏轼密州诗文编年》
江城子·密州出猎
郑板桥教我们去薄存厚
厚道 郑板桥教我们去薄存厚
江城子
郑板桥去薄存厚,不迁孤坟
图解“躯体标记假说”——松冈正刚对达马西奥The Feeling of What Happens的解读
《江城子·密州出猎》课例分析
贵是一块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