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会贯通:高中历史跨学科融合的实施路径探索

2023-06-04 12:48彭瑞洁
中学历史教学 2023年5期
关键词:学科知识跨学科学科

彭瑞洁

学科融合是当今教育研究的热点之一。《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2020 年修订)》对课程关联的要求:“历史课程的设计,既要注意与思想政治、语文、艺术(或音乐、美术)、地理、信息技术等课程的关联,又要有助于学生对其他课程的学习,力图使其与相关课程发挥整体作用,共同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发展。”[1]高考命题也强调以考查综合性试题为主,《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指出:“高考要注重考查学生掌握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关注不同知识内容之间、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 …… 实现在多模块或多学科知识的背景下,有效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能力的水平,从而体现出高考试题的综合性。”[2]因此采用跨学科教学是当前教学方式变革的路径之一。如何进行跨学科学习,处理好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关系?这给广大的历史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会,本人对此做一些初步探索。

一、以历史为主线,树立全学科育人理念

学科融合教学顺应了教育发展趋势,是一种全新的、具有生命力和发展前景的教学模式。2014年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在发挥各学科独特育人功能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科间综合育人功能,开展跨学科主题教育教学活动,将相关学科的教育内容有机整合,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跨学科教学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眼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了解,而且还可以促进教师对新知识、新技能的掌握,促进学科间的交流与碰撞,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所以,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科融合教学的重要意义,对跨学科融合教学予以重视。理念先行,外化于行。历史跨学科综合性教学,应以历史为教学全局主线,站在全学科育人的角度,关注其他各学科核心素养,关注学科融合的前沿知识,理清各学科素养之间的互动关系,开展学科融合教学。

二、寻找跨学科融合的联结点,推动情感升华

学科融合是在承认学科差异的基础上,打破学科界限,通过学科间不断地渗透和交叉,使课堂的教育价值得到充分发挥……学科融合不是简单的学科叠加,而是经过学科间的优化组合,形成合力的教学过程。[4]教师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堆砌在一起并不困难,困难的是让学生在不同学科知识点之间寻找到联结点,并建立起有意义的联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利用学科交叉的特点,有意识地发现和挖掘学科间的联系,找到合适的切入点,从而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不同学科知识的横向迁移,推动学生情感的升华。

通过研究《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材内容和课标,我发现本课跨学科资源丰富,可以从诗歌、绘画、建筑等多个角度作为切入口,融合语文、美术、地理等学科进行教学。基于此,我在对本课设计之时,以诗歌为线索串联起本课知识点,以“诗情画意,追溯历史人文情怀”为副标题,将语文、美术、地理等学科有机融合在一起。表1为部分示例。

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这就要求历史学科在教学中必须整合地理学科知识技能,逐渐形成历史时空观念,建立历史发展与地理变化之间的整体联系。在《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此课教学中充分利用《中外历史纲要历史地图册》,用地图直观地展示政权的变化,将历史与地理两条线索交互融通形成网络,让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多角度的分析,在特定的时空联系中对历史事件进行再认识,深化时空要素联系,总结历史发展及其演变规律,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理解人与社会、人与环境等知识,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历史观。

历史和语文是两个具有很强人文性和综合性的学科。在语文诗歌教学中,诗歌鉴赏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古诗词言简而意蕴丰富,寥寥数语却饱含浓厚的情感,了解诗人生平及诗歌的写作背景是古诗学习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在《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此课设计中我选取了《汴河怀古二首》《汴水》《忆昔》《无家别》《书事》等诗歌作品进行整合教学。其中,《无家别》与高一语文教材中的《登高》两首诗是杜甫在759年和767年所做,两者背景具有相似性。语文课程标准要求 :通过学习《登高》,感受诗人的精神世界,体会诗人对社会的思考和人生的感悟。因此,在学生学习了《登高》的基础上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1.请对《汴河怀古二首》《汴水》两首诗进行解读,概述皮日休、胡曾对隋朝开凿大运河的看法;2.杜甫的《忆昔》体现了唐朝社会哪些方面的盛世景象? 杜甫的诗为何被称为诗史?3.请对《无家别》进行赏析,该诗表达了杜甫怎样的情怀?从《忆昔》到《无家别》此变化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结合所学分析其影响。4.请对《书事》进行赏析,这首诗展现怎样的意境?历史与语文合作共学,明诗意,悟诗情,通过运用学生的经验,将抽象的历史知识具象化、具体化,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获得一种振奋的美的享受。同时,也能让学生清楚地了解到文化是政治和经济的反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让学生学会运用唯物史观来观察和分析文化知识。

历史和艺术都是人类文明创造的丰硕成果。将艺术引入到历史课程中,可以减少学生对于历史与现实的陌生感和时间上的距离感,从而加深对历史内容的认识。在《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学中我使用了张萱的《捣练图》(普通高中教科书美术鉴赏第25页),作为学习唐朝盛世的切口。结合美术课程标准的要求:了解人物画特点,根据画家所处的历史背景和生活经验,结合作品的题跋来分析他们是如何通过作品来托物言志的。设计问题:“《捣练图》反映了唐朝哪项技术的发展?请仔细观察画中人物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她们的特点。”历史知识是理性的,而美术作品是感性的产物。历史和美术的结合,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和艺术修养,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

总的来说,《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这课教学从诗歌、绘画入手,用具有独特韵味的诗歌和绘画来滋养学生的心灵,使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感受美,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同时也为培养学生创作美的能力提供支持。因此在课后我布置了“二次创作”的作业:“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请以任意一首唐诗为题材构想你心中的隋唐盛世并将其绘制成画。”尽管很多时候学生由于自身能力的限制,他們的创意、设计无法做到完美,但在这过程中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发散能力得到了培养。

三、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实现跨学科之间的有效融合

在高中历史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科特点、课程特点和教学方法的适应性,有意识地挖掘和发现学科间的联系,选择性地综合运用,使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最大化。首先,教师要尊重学生认知规律,运用直观法激发其学习兴趣。通过动画视频、图片、生动的语言,使学生对历史的研究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在《捣练图》的介绍上,通过有趣的短视频吸引学生注意力和好奇心,将抽象、丰富的文化直观地呈现出来,使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使学生更好地吸收、理解和内化所学,有效实现历史与美术鉴赏的有机融合。其次,了解学生个性特点,采用探究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可以根据历史知识与美术知识、语文知识、地理知识之间的密切关系,设计出一系列的互动探究活动。例如,在《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学时,以问题为引领,布置小组合作作业绘制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时空坐标图;搜集、梳理中国从秦汉到五代十国疆域图。通过比较探究,将地理学科知识更好融入历史课堂教学中,加强学生时空观念,从历史角度认识中国疆域的变化,并总结其规律,加深学生对于中国领土的认识。

四、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纲,建立全学科评价体系

教学评估是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也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根本所在。关于跨学科教学的评价,需要历史教师对相关课程进行评价。评价的主要内容:一是对学生参与跨学科学习以历史学科为本位,兼从多学科的角度进行评价;二是评估学生在语文、地理、艺术等课程中所体现的历史素养,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三是对学生表现出来的具有各学科共同特征的共通性素养进行评价,如唯物史观、家国情怀等。除此之外,在培养学生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创造美感等方面,教师应设计科学、合理、灵活的评价方式,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的评价,采取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并重,多种评价方式并存的方式,合理设置评价环节,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基于此,本课评价设计如表2。

五、结语

历史学是一门与其它学科紧密相连的综合性学科,将其它学科的知识融入到历史教學中,对学生综合思维的培养有着重要而积极的意义。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跨学科教学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是存在着很大的挑战。一方面,教师要深入理解学科融合的本质,避免跨学科教学浮于表面,避免形式化,不同学科的教学环节之间要相辅相成,互相辉映;另一方面,跨学科的整合对教师的职业素养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加强各方面的修养,才能发挥学科融合的价值。本文初步探讨了历史学科与语文、美术、地理学科知识的融合,在今后的高中历史教学中,我将继续探索历史与其他学科知识的融合教学,探讨新课改背景下的跨学科主题学习,培育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落实历史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注释】

[1]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修订)》,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第11页。

[2]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第40页。

[3]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 ,《教基二[2014]4 号》,2014年。

[4]贺克春:《学科融合:指向核心素养的品质诉求与路径探微》,《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学)》2018年第10期,第31页。

猜你喜欢
学科知识跨学科学科
高校图书馆学科化知识服务模式研究
【学科新书导览】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品读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学校德育要植根于学科知识的意蕴之中
“超学科”来啦
商标跨类保护的跨学科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