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婉君
摘要:高校对有需要帮助大学生展开物质上以及其他方面上的帮助,不仅为推动教育改革和创新提供重要保障,也对大学生社会就业质量产生重要影响。因此,高校应基于当前大学生实际情况,合理优化资助类型,积极探索发展型高校资助体系,提供具有多样化、合理化多种资助方式,旨在充分发挥高校助学金、奖学金以及助学贷款实际价值以及作用,从根本上提升困难大学生社会就业质量。
关键词:高校资助转型;困难大学生;就业质量
教育不断改革和创新,再加上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使得大学生毕业人数呈指数上升。同时,有关部门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对教育行业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使得大学教育得到普及,并且大多数大学都进行不同程度的扩招,使得大学生数量逐年增加,最终导致大学生就业压力与日递增,就业难度也变得越发困难。市场岗位数量有限,但是大学生数量随之增加,使得学生在毕业之后可能不能寻找到称心如意工作。因此,如何通过正确资助方式,为困难大学生提供强有力帮助,是当前教育工作者应重点面对的课题。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
根据相关调查研究发现,影响困难大学生就业质量关键因素之一,就是大学生就业领域以及区域相对集中。大多数出自山区贫困大学生都希望在学有所成之后,到经济较为发达的大城市发展以及就业,再加上城市生活大学生也不愿意去城市附近或者偏远地区发展,使得大学生逐渐流向经济相对发达的大城市之中。而对于部分经济相对薄弱地区,大学生就业意向较低,很少有大学生去这些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地区,致使经济发展相对薄弱地区缺乏支持。此外,大多数学生在选择专业时,都偏向选择贸易类以及经济类,认为这些经济类学科就业相对容易,但是实际上因为选择此类专业学生数量众多,已经远远超过对人才方面的需求,致使对大学生就业质量造成较大影响。
二、高校资助转型背景下困难大学生就业困难主要原因
(一)个人方面影响
根据相关调查研究发现,高校困难大学生主要是出自偏远山区、失业家庭以及城镇低保家庭。在这种可能生活环境下,一部分学生在步入高校之后学习较为刻苦以及认真,并且将精力都投入到学习相关知识之中,希望通过知识改变命运。但是这种生活以及学习方式,可能不能参加高校相关集体或者社团活动,致使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不能得到明显提升,也可能缺少相应动手实践能力。[1]也有部分学生在步入大学学习之后,因为家庭经济较为困难,在学习和生活中,与部分经济较为优越学生接触之后,发现贫富差距,进而产生严重自卑心理。例如,部分经济上较为优越的学生一餐费用,就是贫困学生一个月生活费用,不同生长环境使得部分学生出现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使得其对自身未来较为迷茫,不能对职业发展有着较为清晰规划。因此,这部分学生甚至可能出现自暴自弃心理,对学习上、生活上提不起精神,对相关社团没有热情,不能在大学生涯中利用时间充实自己,进而浪费宝贵大学时光。此外,因为高校困难大学生受到家庭经济方面影响以及限制,使得学生在体貌形象方面产生不良影响。同时,因为长期处于不良环境中生活以及学习,从而对自身不能有着较为清晰的认知,在沟通以及交流方面出现问题。
(二)家庭方面影响
针对高校经济上较为困难大学生来说,其在社会资源方面,能加以利用的社会关系相对较少。同时,高校困难大学生父母都处于社会弱势群体,接触面相对较为狭窄,社会地位可能较低。因此,在高校贫困大学生在学校学习以及毕业之后就业时,不能进行物质方面或者精神方面的帮助,使得学生接触信息量较少。另外,因为部分贫困家庭都忙于工作,或者由于特殊情况使得大学生缺少家庭方面支持以及鼓励,导致贫困大学生缺少相应培训机会,相比其他大学生来说,可能失去部分前期成本有一定投入成本工作机会。[2]大学教育已经越发普遍,若是学生在毕业之后只有一张文凭,是无法在众多求职者中脱颖而出的。伴随着行业竞争越发激烈,各大企业更看重也更需要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动手实践能力高素质综合型人才。而提升学生综合能力最主要方式,除文化课方面学习之外,最有效的环节就是学校开设的专业实践内容课程。但是,因为传统应试观念影响,部分大学过于注重理论课程,开设专业实践课程较少,或者没有相应实习单位,从而导致大学生社会就业质量可能处于较低水准。
三、高校资助转型提升贫困大学生就业质量作用
(一)有助于提升贫困大学生就业率
在高校资助转型背景下,高校贫困大学生是否获得资助,也对提升贫困大学生工作基本能力、专业技术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自我约束能力以及求职能力有着明显关系。[3]根据相关调查研究发现,经过自身努力,获得国家奖学金的贫困大学生就业者,相比于其他学生而言,能够更加清晰认识到自身职业发展方向。适当对贫困大学生进行资助,更有助于提升贫困大学生社会参与能力以及自我发展规划能力。另外,在高校资助转型背景下,通过有偿资助方式,进行捐资助学贷款资助,能够进一步提升贫困大学生自我规划发展能力。但是基于实际情况,适当提高大学生资助力度发现,不再显著提升大学生自我发展规划能力。其产生这一原因主要因素在于,这部分大学生其原生家庭经济水平相对较差,家庭经济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学生自我发展能力提升。
(二)有助于激发贫困大学生感恩意识
高校资助类型主要包括国家助学金以及国家奖学金等形式。这些类型奖学金不仅是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极大帮助,也是对优秀大学生的奖励。大学生正处于身体和心理成长发育关键时期,在此期间大学生心理和身体趋于成熟,也是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重要时期,容易被外界因素影响。因此,各大高校在资助大学生的同时,创新以及优化资助类型,不仅要给予经济上资助,更要注重大学生能力方面培养,从而激发贫困大学生感恩意识,进而帮助其树立正确思想观念。
(三)有助于提升贫困大学生综合素养
基于当前贫困大学生就业质量实际情况,合理进行高校资助转型,有效激发学生主观意识,让学生深刻意识到学习重要性,让贫困大学生综合素养得到进一步提升。[4]国家励志奖学金以及奖学金,是针对学习较为优秀大学生设置的专项资金。奖学金数量对大学生来说较为客观,特别是针对贫困大学生来说,也为更好学习奠定坚实基础。绝大部分大学生在得到相关资助之后,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明显提升,也能从根本上强化貧困大学生综合素养,增强其思想道德素质以及科学文化素质。
(四)有助于养成大学生吃苦耐劳品质
部分大学生家庭经济情况较为一般,对于较为昂贵大学学费来说可能有困难,为能让贫困大学生学习无后顾之忧,并且顺利毕业找到称心如意工作,大部分高校都设立助学金以及奖学金等资助项目。并基于当前大学生学习实际情况以及经济状况,相应创新以及完善资助类型,从而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学习的不容易,进而能更加积极主动不断丰富自身,养成吃苦耐劳良好品质。
四、高校资助转型下提升困难大学生社会就业质量主要策略
(一)优化完善高校资助类型
高校资助转型背景下,部分为获得贷款的大学生,可能选择教育行业,根据相关调查研究发现,没有获得资助的贫困大学生,在毕业之后可能选择电子业、制造业、教育行业、社会服务行业以及文化传播等领域。而对于获得贷款家庭经济上较为困难大学生来说,则可能选择电信、交通邮政、金融、保险、电力煤炭等领域,从事研究类工作。具有较强针对性、合理性助学贷款,能够更好为高校贫困大学生提供良好保障,让其无后顾之忧,能将精力全部投入到学习之中,提升能力,在毕业之后,从事保险以及金融等高附加值行业,不断提升自身社会地位,进而在减轻社会负担同时,具有较强责任意识,能更好地回馈社会。[5]但是,针对部分获得助学贷款的贫困大学生,因为其偿还贷款以及补贴家庭压力较大。所以,高校应基于实际情况,帮助其选择薪酬相对较高行业进行就业。没有获得奖学金的高校贫困大学生,大部分人都会选择服务类行业,而获得奖学金这一部分学生,则更多选择成为办事人员。与此同时,获得奖学金高的校贫困大学生,比未获得奖学金大学生起薪相对较高。因此,针对这一情况,高校应创新以及优化资助类型,从而充分发挥奖学金的重要作用,促使大学生能更加积极主动学习,提升管理能力、学习能力以及实践能力,让其能更好地适应各种类型工作,从而充分发挥奖学金其实际价值以及作用。根据相关调查研究发现,助学金对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质量无明显影响。其主要原因在于相比于助学贷款,助学金金额相对较少,助学金只能解决三个月左右生活费,而助学贷款却可以解决一学期学费。因此,助学金不能从根本上帮助高校贫困大学生弥补或者缩短与正常家庭经济差距,让其能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参与到学习中。相比于奖学金,助学金所起到作用是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但凡被评定家庭困难大学生都能获得,并不能将学习上进大学生与不上进大学生区分开。
(二)提高勤工俭学比重
造成困难大学生就业困难最关键原因,就是其经济上较为困难。不仅会让高校困难大学生拿出提升能力机会和参加培训活动时间去打工,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困难大学生身心健康。因此,高校应改变传统资助类型,可通过助学贷款、奖学金、助学金、减少部分费用、全免学费、补助以及勤工俭学等方式,合理构建高校资助体系,从而更好地为高校困难大学生提供更为优质支持以及服务。通过这种方式,尽量将各种资金或者措施辐射到每一位需要帮助的学生身上,才能更好解决高校困难生活问题以及学习问题,并为提升高校困难大学生就业能力奠定坚实基础。[6]此外,高校贫困大学生与非贫困大学生根本上差异在于城乡方面差异、地域方面差异从而带来经济上的较大不同,并且因为环境影响,见识上、锻炼上也存在着较大差异。基于此,高校应逐渐加强勤工俭学比重。例如,基于高校专业不同,设置多种具有一定技术含量辅助类型岗位以及行政管理辅助岗位,更有助于学生在工作之余,提升能力的同时,获得较为丰厚的奖金,从根本上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遇到的经济问题。通过相应政策以及措施,鼓励高校困难大学生,积极主动参加到高校各部门工作之中,使得其综合能力得到较大幅度提升,并且也能获得较为珍贵的实习经验,以及在工作中形成正确思考方式,并具备成熟社会责任心以及职业认知感,这将是他们未来人生规划和发展中一笔不可估量的财富。通过这种方式,让高校学生深刻意识到劳动的不易和艰辛,从而做出正确的未来职业发展规划。
(三)合理进行经济资助转型
获得经济帮助的大学生,在就业时相较于没有得到经济帮助的大学生,就业时有效比要好;经济资助大学生在毕业时寻找工作的第一志愿多为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第二志愿是民营企业,而没有得到经济资助的毕业生第二志愿则多是民营企业或者个人;因此得到了经济资助的毕业生,比未得到经济资助的毕业生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升职的最有效的机会比更大。当代大学生是非常幸福的一代人,大学生可以接受充分的高等教育,可以生存在和平、技术发展的年代、可以发挥自身的才能,但是奋斗的精神还需要不断保持。国家通过对毕业生实行国家补助,让他们感受到知识的宝贵,从而培养出他们艰苦奋斗的品格,这就为以后的工作打下了敬业的品格基石。此外,对大学生进行经济资助能够使大学生自身体会到温暖帮助的同时能够有意识地回报社会,进而在进入工作岗位后能够努力工作,为企业奋斗终身。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能够帮助实践顺利完成,错误的认识会阻碍实践的进行,大学生形成的感恩意识是具有促进实践顺利进行的功能,所以会促使大学生在工作岗位上同样表现出感恩、奉献的品格。
五、结束语
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各行业对优质人才需求与日递增,大学生数量逐渐增多,并对大学生就业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高校應基于实际情况,合理进行资助转型,经济资助能够帮助大学生,在不断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拥有较强综合素养的同时,树立正确思想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通过提供强有力的经济资助,让学生成为具有高素质、高水平综合型人才,更好为社会各行各业飞速发展,注入新的生机以及活力。
参考文献:
[1] 李梅华.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黑龙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2022,(10):130-132.
[2] 贾泽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现状与对策[J].就业与保障,2022,(1):112-114.
[3] 宁杭玲.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量化认定的现状与对策[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34(17):44-45.
[4] 闫锋.经济转型升级与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就业研究[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6(1):35-38.
[5] 王庚,谢宇.高校资助转型对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质量影响研究[J].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9,40(6):115-124.
[6] 曲垠姣,岳昌君,纪效珲.大学生经济资助对就业质量的影响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8,39(1):84-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