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派的音乐表达
——德彪西《焰火》的音乐分析

2023-06-03 00:35吕沐阳
戏剧之家 2023年15期
关键词:前奏曲引子德彪西

吕沐阳

(哈尔滨师范大学 黑龙江 哈尔滨 150500)

作为印象派音乐的创始人,德彪西无疑是那个时代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在19 世纪末20 世纪初的欧洲音乐界产生了巨大影响。德彪西一生并未创作太多作品,但是,他的每部作品都独具特色,令人难忘,其中,《二十四首前奏曲》就是他的代表性作品之一,这24 首前奏曲为整个前奏曲音乐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本文选取的《焰火》(Feux d'artifice)就是24 首中的最后一首,该作品完美诠释了德彪西的印象主义风格,可以说是作曲家最为纯粹的印象派作品。

一、印象主义与德彪西

阿希尔·克劳德·德彪西(Achille-Claude Debussy)1862 年出生于法国圣日耳曼昂莱,是法国著名的作曲家、印象派音乐的代表人物,此外,他还有音乐评论家、音乐改革家等多重身份。在当时,作为重要的音乐家之一,他在经过三十余年的音乐创作后最终形成了“印象主义”音乐风格,他的这种创新对后来的作曲家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歌剧《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中,他果断摆脱了瓦格纳主义,并在所创作的钢琴和管弦乐作品中创造了新的音乐风格,展现出独特的音色色彩,表现了他独特的音乐审美。后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写了一系列以同情苦难民众为主题的音乐作品,其创作风格在那时有所改变。不幸的是,当时的他已身患癌症,1918 年3 月,他逝世于法国巴黎。

(一)德彪西生平简介

德彪西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他们家从17 世纪就定居于勃艮第的奥索瓦区。1870 年,普法战争期间,他们一家人投靠在戛纳避难的曼努埃尔的妹妹克莱门汀,克莱门汀安排德彪西到意大利音乐家让·塞鲁蒂那里学习钢琴。与此同时,在巴黎,战争剥夺了德彪西父亲的工作,德彪西的父亲以上尉军衔加入公社的部队。1871 年,他的父亲被捕入狱并被判处4 年监禁,德彪西因此被委托给一位夫人照顾。1872 年,他被音乐学院录取,11 岁的德彪西从此开始了长达十二年的音乐学习生活。他在音乐学院的老师有教授钢琴的安托万·马蒙特尔和教授声乐的阿尔伯特·拉维尼亚克。两位老师很快就意识到德彪西的音乐天赋极高,尤其在耳音与视谱能力方面,老师们认为他虽然基础较差,但仍然有较高的天赋。从此,德彪西开始学习各方面的知识,包括和声、钢琴、声乐、历史等。然而,专注于学习作曲的他,在学校表现得比较叛逆,他对传统作曲规则并不感兴趣,常常运用一些新奇的和声方法与奇妙的旋律进行创作,这位热衷于创新的作曲家因此常常受到学院派老师的斥责。[1]

人的一生总有起伏,而德彪西音乐人生的转折发生在1880 年夏天。当时,他被柴可夫斯基的赞助人纳德兹达·冯·梅克邀请到家里做孩子们的家庭钢琴教师,并与她一起演奏二重奏。随后,德彪西又与她一起到处旅游,他们先后去了法国的阿尔卡雄、意大利的佛罗伦萨,这次旅行让德彪西增加了见闻,他了解到许多不同民族的音乐旋律,感受到很多奇特而新颖的音乐,也接触到许多俄罗斯音乐家的优秀音乐作品,这都对年轻的德彪西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后来他开创印象派音乐奠定了基础。这段时间的学习让他深受启发,在这里,他创作了他的第一首钢琴曲和钢琴三重奏曲。回到巴黎后,他在维多利亚·莫雷诺-圣的歌唱班担任伴奏人员。

到了1883 年,他凭借自己的康塔塔《格斗者》获得罗马大奖赛亚军;那时,他已经创作了三十多首乐曲、两部抒情曲、一部大提琴组曲和一部交响乐(只为钢琴四手联弹而作)。后来,他成为康考迪亚合唱团的伴奏人员,又创作了更多作品。1884年,他创作的康塔塔《浪子》又为他赢得了罗马大奖。随后,他在罗马的美第奇别墅生活了两年,导演、画家赫伯特对他寄予厚望。1887 年他回到巴黎后又创作了《祖雷玛》(已经遗失)、交响组曲《春天》和《中选的小姐》(1888)等优秀作品。

(二)德彪西的音乐作品

作为印象乐派的创始人,德彪西对当时人们称赞的“印象主义者”等词十分反感。不过,作为这一乐派名副其实的创始人,他虽谈不上盛产,但几乎每一部作品都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他的一生都在创作,他还创作了许多交响乐、管弦乐以及室内乐作品。例如,德彪西于1892 年至1894 年创作的经典作品《牧神午后前奏曲》为管弦乐作品,取材于他的好友斯蒂芬·马拉美的著名诗作,是德彪西极具代表性的印象派作品,可以说是一部具有一定开创意义的作品。此外,他创作的代表性管弦乐作品还有《春》(1886)、《夜曲》(1899)、《大海》(1905)以及《意象》(1912)等。值得一提的是,他一生中创作的唯一一部歌剧——《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1892-1902)的创作灵感源于1982 年他偶然在书店看到的一本梅特林克的诗篇《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阅读后的德彪西深受启发,在获得原著的改编权后,他用了整整十年的时间才完成这部歌剧的创作,这部歌剧反映了德彪西近十年间在音乐领域的伟大探索。1902 年,这部歌剧在法国上演,作为法国歌剧史上不可忽视的大事件,当时的法国政府还为他授予了荣誉十字勋章。

作为一名优秀的钢琴家,德彪西还创建了新的钢琴乐派,其中的代表作有《月光》《快乐岛》等作品,这些作品是当时的音乐会上的常备曲目。此外,作为一名音乐评论家,他还撰写过不少音乐评论文章,其文字直接有力,和他的创作风格十分一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还写过几部反映战争的音乐作品——《英雄摇篮曲》《无家可归的儿童的圣诞歌》,充分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

二、《焰火》的特色分析

(一)《焰火》的创作背景及作品特色

《焰火》是第二集中的最后一首,这部作品是《钢琴前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描绘了巴黎广场上幻想中的焰火以及观看焰火的人们的狂热与喝彩现场。这首钢琴作品是德彪西24 首前奏曲中最华丽的一首,而且,作品的内涵与当时的时代背景联系紧密,可以说是展现德彪西爱国主义情感的一部作品。德彪西在创作过程中运用高超的钢琴技巧描绘放焰火现场的美妙景色,以及焰火现场人们欢呼喝彩的美好场景,他运用各种声响表现了美好的记忆。[2]相较于前面《第一集》的创作风格,这首作品可以说是印象派风格最为明显、手法最为成熟的一首。

这首钢琴曲的名字就表明了作曲家与视觉艺术的密切联系,而评论家则把他比作莫奈、恩希·勒·斯达纳等优秀的印象派画家。他的钢琴作品好似一幅画工精湛的印象派画作,在演奏过程中听众很容易感到身临其境,并跟随音符进入他所描绘的音乐画面。《焰火》中的每一个音符好似都表现了德彪西几十年来的音乐底蕴,他使用单个音符搭建主旋律,构成一种并不明显的模糊化旋律,再配以多线条的和声织体,曲中色彩鲜明且丰富,他运用极具特色的弱音踏板混响将听众带入这个恢弘庞大且富于变化的音乐意境中。

(二)《焰火》的创作手法分析

在音乐结构的架构方面,《焰火》既有继承也有创新,在写作方面,作曲家更多选择了回旋曲式的写法,与传统的前奏曲相比,《焰火》的音乐篇幅更加恢弘。整首前奏曲分为八个部分,曲式结构如下:引子(1-24)、A 乐段(25-46)、B 乐段(47-56)、C 乐段(57-64)、A1 乐段(65-70)、D 乐段(71-78)、A2 乐段(79-89)、尾声(90-98)。庞大的音乐篇幅需要作曲家在布局过程中运用较长篇幅的引子进入曲子,并且,引子还有自己单独的开头、结尾和衔接,引子自己就形成一个完整的段落。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仅对开头的引子部分进行分析。

开头的引子部分运用了八度跨越和级进二度的超高演奏技巧,所采用的音型结构是力度很弱的双重调性叠置(如图a),作品采用p、pp、ppp 这类力度记号表现了夜幕之下冷风吹过树叶晃动的沙沙声,而高声部偶尔出现的八度或二度则代表夜空中偶能看到的点点星光。演奏时演奏者要落键轻柔且迅速,演奏出的声音要柔和。随后由上至下跨越六个八度的刮奏伴随着20-24 小节的半音型托卡塔式连接句的渐强(如图b),拉开隆重的焰火晚会的序幕。

三、总结

总之,作为印象派音乐的创始人,德彪西的创作风格在当时可以说是一种创新,他的作品留给观众很大的想象空间,他的音乐画面感很强,就像一幅由音符汇聚而成的钢琴油画,极具个人特色。这首前奏曲《焰火》是作曲家印象主义风格的完美展现,我们能够从中感受到作者的艺术构想和爱国情怀。当然,实际的演奏过程对钢琴演奏者的要求极高,演奏者对音色、节奏、速度、旋律、演奏情感等都要适度把握,需要长时间的练习演奏者才能较好驾驭上述技巧,完美演奏这首作品。

图a 《焰火》引子部分开头的八度跨越、级进二度

图b 《焰火》引子部分结尾的二度和连续进行

猜你喜欢
前奏曲引子德彪西
徐昌俊手风琴独奏《两首前奏曲》和声研究
巧借“引子” 活用“换元”——一道解析几何题复习案例研究
挖掘文本特色 构建引子课文阅读教学模式
“引子”教材观:聚焦语文要素与课文范本的阅读教学模式——以部编版教材为例
钢琴前奏曲
德彪西音乐创作对印象主义绘画的借鉴
贝多芬《月光》与德彪西《月光》的比较分析
一类导函数流行题的诊断
试析德彪西《格拉纳达之夜》音乐特色
前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