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措施研究

2023-06-03 07:33柯卓英李敏
今传媒 2023年3期
关键词: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措施

柯卓英 李敏

摘 要: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推动世界文化多样性发展的有力举措。随着科技制造业的发展,部分地区逐渐呈现出传统手工艺产品被现代机械复制品取代,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人才奇缺的局面。本文以庆阳香包绣制为例,通过对庆阳地区的实地走访、香包绣制传承人及民间手艺人的采访,了解到香包绣制手工工艺保护与传承的具体现状以及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有效的建议,希望通过现代大众媒体的力量,激发更多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意识。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庆阳香包;传承与保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J523.6;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3)03-0109-04

基金项目:2022年度西安石油大学创新项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庆阳香包绣制的传承与保护现状调查研究”(YCS21141027)。

一、引 言

甘肃庆阳香包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远在20万年前就有古人类在庆阳生息繁衍,在此留下了众多的历史发展痕迹,作为华夏始祖轩辕黄帝部落和周先祖农耕发源地,孕育了著名的皮影、香包、剪纸等民俗宝藏。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甘肃庆阳香包,于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蕴含着重要的历史、文化、艺术、医学和社会价值[1],对庆阳香包进行研究,有利于寻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共性规律,以及解决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此外,庆阳香包是庆阳地区黄土地文化的象征,当地的文化气息、风土人情以及历史沉淀等,均可以通过庆阳香包工艺品的外形特征、制作手法及所采用的材料展现出来。对庆阳香包进行保护与传承是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和促进庆阳地区发展的有力举措,需要我们不断探索与完善[2]。

二、传承与保护成效

自响应国家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来,甘肃庆阳香包行业的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这些成绩也是对庆阳地区香包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的检验。首先,庆阳市政府将庆阳香包发展成为文化产业,形成了“小香包,大产业”的发展模式,并将香包文化与庆阳地区的经济发展相联系,进一步推动了庆阳地区的经济发展。其次,庆阳市政府倡导并成功举办了历届“香包民俗文化艺术节”,取得了一定成效,并且定于每年端午节前后开展为期一周的“香包艺术展”。最后,庆阳市政府通过大力扶持,给予传承人政策优势,逐步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传承人工作团体。

(一)形成“小香包,大产业”的发展模式

甘肃庆阳香包文化是西北地区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源自黄河流域与黄土高原地区的民间艺术,它蕴藏着原生态文化的痕迹和古代阴阳平衡的哲学思想,對研究该区域的历史风情和民族特色有着重要意义。庆阳香包之所以能够成为优秀的传统民俗文化,主要是吸收了当地特色的人文景观,展现出庆阳地区独特的风土人情,具有社会学、历史学、文化学、民族学价值[3]。一个个制作精美、鲜活的香包艺术品,不仅呈现出精妙绝伦的制作工艺以及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也展现出老一辈人对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视度和传承人制作手艺的高超。事实上,很多地方也有生产香包或者拥有香包文化历史,但是,作为优秀历史文化渊源流长的象征,庆阳香包能得以流传并发展下来,源于庆阳地区人民对历史文化传统工艺的重视和对传统民俗的信仰。此外,在运用色彩方面,庆阳香包绣制具有自身的独特之处———在色彩研究学者眼中,颜色的搭配是讲究一定规律和具有艺术感的,而就庆阳地区香包民间传统手艺人来看,香包绣制色彩还原生活化的程度越高,就会越成功,比如,红花配绿叶,蓝天配白云,等等。对现代人而言,红、绿等色系搭配会略显俗气,但是从庆阳香包制作工艺角度来看,它们却是绝美搭配,这也是庆阳香包色彩搭配方面的特殊性。庆阳香包绣制工艺是庆阳人民对传统艺术文化的传承,体现着祖祖辈辈庆阳人民对先祖及古老文化的怀念和留恋。近年来,“小香包,大产业”成为庆阳人民的发展共识,庆阳香包一跃成为当地主打的文化产业,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为:一方面,香包生产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具备一定的生产规模,形成统一管理的企业组织;另一方面,近年来,庆阳香包在国内外拥有了一定的知名度,越来越多的人被香包文化的独特魅力所吸引。自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艺术节”成功举办以来,香包文化的传承反响大大提升,很多地区成立了香包文化公司、香包民俗研究所、政府香包文化研究办公室、民间香包文化学习小组和社团等。一时间,庆阳香包文化的传承工作受到重视并不断创新与开发,不仅出现了由庆阳市政府倡导举办的香包文化艺术节,也吸引来了各个地区的赞助商,加速了庆阳香包文化的传播。此外,还出现了民间手艺人自发组织、政府鼓励的民间香包绣制社团,手艺人现身讲解并实地教授愿意了解和学习香包绣制工艺的学徒。由于庆阳地区香包手艺人数量有限,讲解香包文化、制作香包总体进程相对较慢,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促使庆阳地区开发研制香包复制品的公司及企业不断出现,香包开始出现在各个商铺、大街小巷,甚至出现在全国各个地区。庆阳市政府也不断给予政策扶持,树立庆阳地区香包文化品牌形象,促进香包文化产业化,大大促进了庆阳地区经济产业的发展[4]。

(二)政府倡导并成功举办了历届“香包民俗文化艺术节”

“香包民俗文化艺术节”是庆阳地区为香包绣制工艺品展览搭建的一个平台,也是传播传统香包民俗文化历史的一个节日。从2002年成功举办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艺术节”以来,获得了较大的反响,每年传统端午佳节这一天就是艺术节的举办之日。笔者作为黄土高原地区土生土长的庆阳人,也曾参加过一届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艺术节”,到了这一天,庆阳地区大街小巷全都是宣传、展览、出售香包的摊位,有的是专门的门店,有的是自行组织起来的摊位。前来参加展览的人更是络绎不绝,有拍摄香包精美图案的,有自行加入香包民俗文化解说队的,有购买自己喜爱的香包的,也有亲自跟香包手艺人尝试简单香包绣制的。“香包文化艺术节”自农历五月五日端午节开始至少持续一周,庆阳市政府等联合举办的歌舞灯会、大型击鼓等娱乐庆祝活动,吸引着记者、媒体和上万人云集于此,并运用自己的方式宣传着这场活动。“香包民俗文化艺术节”活动中,不仅庆阳地区的香包文化得到了宣传和传承,庆阳地区的美食、景点等也吸引了游客前来品尝、参观[5]。由此可见,“香包民俗文化艺术节”已成为宣传庆阳地区文化、习俗、名胜古迹的方式之一。更重要的是,庆阳香包文化艺术获得了庆阳地区广大人民的支持,让越来越多的庆阳人民感受到了香包文化的博大精深,愿意担负保护与传承香包文化的重任。

(三)形成传承人扶助机制

庆阳香包绣制是一门传统工艺,扎实专业的绣制技术是顺利传承的必要条件。笔者根据搜索、走访、调查询问等形式,了解到庆阳香包目前主要的传承人有李秀娥、贺梅英、刘兰芳等,她们作为庆阳香包文化的领头人,已经逐渐将香包文化带出国外,使中国香包文化走向国际。笔者通过采访传承人刘兰芳以及观看研究其他传承人历年来被采访的视频了解到,自从庆陽响应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号召以来,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香包的文化内涵、装饰功能和发展前景;尤其是越来越多的老一辈人重拾信心开始绣制香包和推动香包文化的宣传;政府也对传承人提供了政策扶助,形成了专门的香包文化传承组织机构,这不仅令传承人感到欣慰,也使他们更有动力和信心继续弘扬香包民俗文化。目前,尽管庆阳香包绣制行业从业者以女性居多,但是从宣传、销售等从业部门来看,男性占比也是比较高的。庆阳地区的各个香包绣制作坊、工厂、公司是由传承人刘兰芳带头组织教授方法、培养徒弟、定期检查工作的。在绣制过程中,香包绣制研究人员在绣制的同时讲述着香包文化背后的文化背景和传统故事,场面也是其乐融融。目前,在政府的扶持资助下,招募宣传工作已初见成效,这不仅推动了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促进了当地就业,也对庆阳市地区香包绣制文化的发展和行业就业机制的完善具有促进作用。

三、传承与保护措施

自庆阳香包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来,庆阳市开展了一系列香包文化宣传活动,在保护与传承工作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例如,过分注重形式、传承效果不佳;盲目经济化,传统香包绣制工艺逐渐失传;保护与传承过程中的宣传方式单一,缺乏创新理念,尤其是在自媒体时代,未做到与时俱进,未借助大众传媒手段进行民俗产业的创新发展,这也是香包文化产业发展遇到的问题之一[6]。因此,笔者针对香包绣制文化保护与传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以期对庆阳香包绣制的保护与传承工作贡献力量。

(一)坚持在“活态保护”的基础上进行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来源于民间,它独特的生态环境以及得天独厚的人文历史条件,促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不断成长与发展。因此,文化在保护与传承的过程中不应脱离文化内涵和文化背景而存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具有活态性、民间性、生活性及生态性等特征。“活态性”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必须依靠传承主体的实际参与,体现为特定时空下一种立体复合的能动运动,即“民间性”[7]。因此,在香包文化的传承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对香包文化内涵的保护与传承,不能偏离主体而过于形式化。首先,应在文化宣传活动过程中设置民间传承人的工艺手法展示点,用鲜明的手工工艺流程来展示香包选样、布料选择、图案选择、色彩搭配、针线手法、香料选择等,并解说它背后蕴含的文化历史背景,对一些耗时耗力的工艺品可提前准备好相关视频进行具体细致的解说。除此之外,在日常生活中,政府要积极加强引导,定期宣传香包文化内涵以及传统工艺历史故事和渊源,举办一些香包文化知识活动,吸引更多人参与。比如,可以在企业周围定期举办活动,吸引年轻人参与其中,了解香包历史;也可以定期邀请传承人现场指导,使大众对香包绣制工艺产生兴趣。其次,注重文化间的多样性发展,将庆阳地区的皮影、剪纸等工艺元素与香包进行结合,将多种多样的文化融合起来,促进香包与其他民俗的有效结合,在丰富香包文化内涵的同时,吸引更多的人来庆阳旅游和实地了解,从而促进庆阳香包民俗文化的发展。最后,产品设计上,要重点突出香包的传统文化要素,尤其是图案设计、色彩搭配等方面要在遵循传统文化内涵基础上加入代表新时代特征的元素,以确保在保护与传承香包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发展当地经济。

(二)打造传承之路,推动文化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个地区民俗文化的蓬勃发展对当地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若是打着保护与传承民俗文化的幌子过度追求经济效益,反而会适得其反。因此,促进庆阳地区经济和文化的协调发展,应在保护香包民俗文化的基础上,为香包民俗文化注入鲜活的生命力,进而扩大手工工艺规模,吸引外资,推动香包民俗文化经济化发展[8]。这其中,主要以具有号召力和决策力的政府引导为关键,政府应倡导地区人民积极参与香包民俗节日,通过创新引领,推动经济和文化的协调发展。香包民俗文化艺术节既需要不断创新与发展,也需要通过活动来体现可持续发展。比如,在举办活动时,既要注重联系民生,加强与各文化行业之间的合作与联系,也要总结香包文化艺术节反映出的问题,及时解决并不断进行新的尝试。地方政府应给予传承人有力的扶持和资助,注重以人为本,完善传承人保护机制,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市政府应大力倡导创办香包文化企业,实施人才战略,促进就业与文化传承的协调发展;对香包从业人员要制定严格的标准,实行考核机制,通过定期培训、设立奖励晋升机制等方式来鼓励从业人员;认清香包企业是工艺文化企业,处理好香包艺术价值与商品价值的关系;重新定位举办香包文化艺术节的目的,在促进传统香包文化宣传的基础上,推动香包商品化发展;发挥香包文化艺术节多方面的效应,带动庆阳地区剪纸、皮影等其他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促进庆阳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保障香包等民俗文化的传承工作,使得经济文化发展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推进经济文化可持续发展,从而不断保护与传承庆阳香包民俗文化。

(三)与时俱进,采用新型方式促进传统文化创新

直播带货、网络化营销是目前社会发展的一种潮流。通过调研发现,采用网络化形式进行商品销售和文化宣传,具有成本低、范围广、容易被大众接受的优势。因此,香包产业发展也应在顺应时代的发展、保护自身文化内涵的基础上,采用网络化宣传和销售方式的进行传承与发展。据调研,庆阳淘宝商业街的消费者非常多,可以让香包进驻庆阳淘宝商业街,利用其优势设立更多的香包刺绣门店,定期开展活动进行宣传;还可以通过开设香包刺绣部门,传授爱好者学习香包绣制技艺。除了开设实体门店外,还要重视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文化公益宣传,可以找熟悉香包民俗文化的资深专业人士参与到线上宣传,让越来越多的国内外香包文化欣赏者、爱好者能够随时随地了解香包文化;也可以让传承人录制视频来展示香包的绣制过程,以此吸引更多的人学习香包绣制技艺。此外,还可以在企业微信公众平台发表香包文化内涵的解说文章和成品图片,让人们全方位地学习和了解香包文化[9]。因此,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我们既要坚持返璞归真,又要坚持创新发展理念,并将香包文化与社会生活真正结合起来,发挥它最大的作用。香包中的香料一般是用中药材制成,具有保佑安康、益寿延年之效,虽然不能直接治疗疾病,但是其中芳香类中草药散发出来的气味具有调解人的情绪、净化环境以及增强人体免疫力的作用。因此,可以在香包设计、绣制方案中的香料选用上更多地考虑如何与时俱进并联系生活实际。例如,可以从香水的制作理念方面借鉴,采取问卷调查及实地采访的方式了解大众对香料气味的喜好,将大众喜欢的香料运用于香包制作中。图案设计等方面多结合当下的时代热点元素,让更多的人了解到香包这种民俗文化的内涵和功能,让青年一代在顺应历史潮流发展的基础上了解传统文化,认识到保护与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四、结 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庆阳香包历史悠久、内涵深刻,具有丰富的民俗文化影响力,保护与传承工作刻不容缓。通过对庆陽香包绣制工艺相关部门的调研以及对传承人的采访发现,目前庆阳香包文化产业的发展遇到了瓶颈期,香包民俗文化传承效果不佳,主要体现在:宣传力度小;重经济化、形式化;缺乏创新,后备人才不足等方面。在庆阳香包绣制工艺保护与传承的诸多困难面前,政府在不断设计改进、系统规划保护与传承工作方案,攻克香包民俗文化产业开发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在扩大香包发展融资渠道、加强扶持力度、正确引导等方面,政府做出了很大努力,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希望在后续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中,发挥好政府的主导作用,积极引进外资,同时,协调好传统文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采用新型大众媒体宣传等手段,促进香包绣制民俗文化的全面发展,做好庆阳地区香包等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

参考文献:

[1] 刘霞.秦皇岛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中的传承与创新研究[J].理论观察,2018,6(43):149-151.

[2] 李朝阳,陈亮州,王莹,刘远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策略研究———以甘肃庆阳香包为例[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3(3):90-96.

[3] 袁年兴.文化的人本寓意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真性[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1,2(18):147-153.

[4] 郭俊宁.非物质文化遗产庆阳香包品牌塑造研究[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2):7-11.

[5] 韩娇娇.澄城尧头陶瓷烧制技艺“非遗”保护现状调查[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1,17(17):40-41.

[6] 王楠.民俗文化的产业化发展困境———以甘肃庆阳香包刺绣为例[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20,4(25):116-119.

[7] 崔北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基于安徽省蚌埠市的实践探索[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5,4(30):105-109.

[8] 刘婷.“后申遗”时期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研究———基于壮族“布洛陀”文化的调查[J].广西民族研究,2013,2(30):189-195.

[9] 李宏博.略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创新保护模式[J].大众文艺,2010,18(135):159-160.

[责任编辑:李婷]

猜你喜欢
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措施
放养鸡疾病防治八措施
高中数学解题中构造法的应用措施
减少猪相互打斗的措施
贵州黔东南侗族大歌传承与发展新探
文化体制改革背景下高安采茶戏传承与保护研究
夏季猪热应激及其防治措施
关于扬州口头文学调查问卷结果的分析
初探河南新乡锣鼓乐“小咚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