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兵,刘 华,杨 杰,张彦锁,王 培,庞志勇
(河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4)
正确的呼吸能够帮助人体抵抗外邪,是人体生理有序运行的必要条件。基于纠正错误呼吸来治疗或辅助治疗疾病而衍生的呼吸疗法及其临床应用国内报道较少。呼吸疗法治疗脊柱相关的疾病方面具有丰富的中医学理论支撑,且在临床研究和治疗方面也有大量事实依据[1-3]。笔者结合多年临床经验,从中医学及西医学理论对呼吸疗法配合整脊治疗脊柱相关疾病的经验进行总结,以飨同道。
中医学自古重视呼吸的调节,如吐纳、导引、气功。《庄子·刻意》曰:“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一呼一吸使浊气排出而吸入新鲜清气,身体进行新陈代谢。《诸病源候论》中有277条载有导引法,其中134条强调呼吸[4]。早在《庄子》中就有“真人之息以踵”的记载,后《素问·上古天真论篇》云:“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表明古人非常重视呼吸的调节,使形神共俱,气血调匀,且在诸多古籍中均有所体现。《论语·乡党篇》曰:“屏气似不息者。”提示应根据不同的场合调整呼吸。《孟子》曰:“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主张调气,且这里把“气”的概念扩大,不仅是指呼吸,而且有正气以抵御外邪的含义。张仲景《金匮要略》曰:“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表明古人认为吐纳可行气活血、疏经通络、柔筋缓急,对肢体沉重、气血瘀滞具有预防调节作用。《素问·六微旨大论篇》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气的运动失常则神灭形亡,气机调和则人抵抗病邪和衰老的能力提高。百病究其本源均当归之于“气”的失调,故呼吸吐纳在防治疾病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西医学认为,呼吸是气体交换的过程,通过氧气的吸入和二氧化碳的排出来维持新陈代谢过程和生命的基本需求。临床上常见的呼吸疗法是瓦尔萨尔瓦动作的改良,该手法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5]。具体做法是先用力吸气,吸气完成后屏住呼吸,即屏住声门不让气体呼出,之后再用力呼气。研究[5]认为,瓦尔萨尔瓦动作主要训练呼吸肌,兴奋副交感神经。
肺功能不全者多采用呼吸疗法进行干预,其中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最为常见。肺通气功能不足,通过呼吸疗法锻炼呼吸肌,可逐步使患者在对抗阻力及耐力方面有所改善[6]。此外,呼吸疗法在焦虑抑郁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新进展。研究[7]发现,异常的呼吸可导致CO2蓄积、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及脑功能减退等。呼吸疗法通过改善呼吸的方式、频率和深度来纠正异常的呼吸模式,可提升气道内压,增加潮气量,促进CO2排出,影响血液中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多巴胺3种兴奋性神经递质的释放,改善脑干网状结构和丘脑区功能,刺激人体副交感神经,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从而改善睡眠结构和焦虑抑郁情绪,达到疾病康复的目的。
在疼痛类疾病干预中,呼吸疗法也具有一定疗效,如呼吸疗法可以降低妇科肿瘤术后疼痛,相较于止痛药无副作用,且对术后康复具有促进作用[8]。其原理是在人突然用力尝试呼气时关闭声门,刺激迷走神经产生一系列自主和机械反射,改善患者生命体征,尤其是心率和血压,以达到减轻疼痛的效果。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气血津液作为生命的基本物质需要先天和后天相互补充以满足生命的需求,其中“气”一部分来源于水谷精微,另一部分来源于自然界清气。“天气通于肺”,人体依赖肺的呼吸功能吸入自然界清气,清气在胸中与水谷之气相结合形成宗气,宗气走息道以行呼吸,贯心脉而行气血,通达内外,周流全身,以维持脏腑组织的正常生理功能。其中脊柱维持机体一定的形态和活动,也需要气的通达。
肺主气司呼吸,脊柱与肺在经络中相联系。《灵枢·经脉》曰:“肺手太阴之脉……从肺系横出腋下。”又曰:“肾足少阴之脉……贯脊属肾络膀胱;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可见手太阴之脉虽不直达于脊柱,但与“入肺中”的足少阴之脉相交,从而间接与脊柱相通。肺气虚也会导致痹证的发生。《诸病源候论》曰:“人腠理虚者,则由风湿气伤之,搏于血气,血气不行,则不宣,真邪相击,在于肌肉之间,故其肌肤尽痛。”是以气行则血行,血行则脉气流通,经脉流行,筋骨关节通利。
脊柱通利与呼吸功能在脏腑联系中相辅相成。肺主气司呼吸,肾主纳气,肺肾两脏共同维持呼吸。肾精充足,肾气充沛,摄纳有权,呼吸均匀和调。然肾主骨生髓,《黄帝内经·素问译注卷五》曰:“腰者,肾之府,转摇艰难,肾将惫矣。”《黄帝内经·素问译注卷七》曰:“肾虚者,腹大胫肿,喘咳身重,寝汗出憎风。”肾虚不仅腰脊痛,而且与咳喘发生有密切联系。金水相生,肺肾同源,故而改善息道可补固肾气,使呼吸功能调畅。补肾还可强腰膝、壮筋骨。
解剖学认为,膈肌和肋间肌作为主要的呼吸肌,与脊柱的曲度、活动性、稳定性亦有着重要关系。有学者[9]认为,患有脊柱相关疾病的患者呼吸过程大多存在异常。因这类患者多存在脊柱生理曲度改变,稳定性降低,故对脊柱稳定性协同肌的需求更多,膈肌的偏移和运动则会减少。当呼吸需求产生时,协同肌对脊柱稳定性的维持贡献则减少,膈肌不能平衡呼吸与脊柱的稳定性需求,若持续过度紧张则产生疲劳,使脊柱稳定性遭到破坏,呼吸模式也会异常[10]。
脊柱相关疾病亦多存在呼吸系统相关的功能障碍,如喘息、鼾眠、呼吸功能不全等[11-12]。研究[13-14]发现,呼吸疗法可通过降低体内CO2水平、兴奋副交感神经、抑制交感神经、改善脑功能来调节睡眠;且通过提高气道内压、调节通气血流比值进一步改善肺功能状态。研究[15]认为,呼吸疗法通过吸气肌的训练来提高吸气肌的功能,增加胸廓活动度,缓解脊柱僵硬。
临床运用整脊疗法治疗脊柱相关疾病较多,脊柱整复快速恢复脊柱平衡是诊疗脊柱相关疾病的经典思路,且效果已被广泛认可。脊柱常见疾病如腰痛常存在脊柱生理曲度消失及侧弯,西医学认为其是肌肉筋膜紧张导致肌肉的不对称牵拉造成脊柱倾斜甚至旋转所致,最易发生关节错位。整脊的作用是整复关节错位,恢复脊柱平衡[16]。先运用特定手法作用于经络或身体特定部位进行局部放松,缓解疼痛引起的肌肉痉挛及局部组织的粘连;再通过穴位刺激进一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从而调节患者的机体功能。肌肉放松后采取腰部斜扳法、坐位摇腰法、腰部旋转复位法等正骨手法调整紊乱的脊柱,减轻对神经根及其他组织的压迫,最终达到病变部位生理曲度逐步恢复正常的目的。
目前,整脊治疗脊柱相关疾病的应用已经成熟,但存在疗效不持久的问题,通过手法关节整复之后的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常再次发生关节错位,其根本原因在于脊柱相关疾病患者不仅存在关节突的错位,还存在肌肉的肌力水平低下,脊柱两侧肌力不平衡、肌疲劳等问题。整脊手法仅针对关节突错位及曲度消失等问题进行干预,对于肌肉本身的功能康复没有作用。因此,单纯整脊治疗脊柱相关疾病具有局限性,配合其他疗法进行辅助治疗可弥补临床所需。有学者[17]在对比单纯整脊与整脊配合呼吸疗法干预腰痛的结果时发现,整脊治疗能快速缓解疼痛但后续效果不稳定,呼吸训练缓解疼痛治疗周期略长但后续效应显著。
呼吸疗法是自控的、简单易学的物理疗法,无创伤性且疗效持久。单纯的呼吸疗法对脊柱相关疾患的临床干预,在脊柱的稳定性、功能的增强及疼痛的改善方面已被证实确有疗效[1-3]。郑亦斌等[17]观察整脊手法配合呼吸训练治疗产后腰痛99例,结果发现,整脊配合呼吸训练组治疗后各时期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均比其他两组低,认为整脊配合呼吸训练的疗效优于单纯整脊。此外,脊柱相关疾病产生的疼痛多因关节囊牵扯及肌肉筋膜的牵拉,对于关节紊乱程度低的患者采用单纯呼吸疗法即可缓解;而对于关节紊乱程度高的患者关节周围压痛多,呼吸疗法配合手法整复远期效果较好。
中医学之气是人体的重要物质基础,是组成万物的本源。气流布全身各处,有升降出入等不同的运动形式,对于机体来说,升和降、出和入之间必须协调平衡,这种协调平衡被称为气机调畅。《淮南子·原道训》云:“气者,生之充也。”有节律的呼吸是生命力旺盛的一种体现,如《黄帝内经》曰:“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命曰平人。”呼吸自如,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如《医门法律·肺痈肺痿门》曰:“人身之气,禀命于肺,肺气清肃则周身之气莫不服从而顺行。”肺气宣发肃降功能正常,一身之气则条达通畅。呼吸疗法能全面调节全身气机障碍,通过调整呼吸进而改善脏腑功能,调节脏腑气机,使气息贯通上下,经络流畅,再结合整脊手法对于脊柱相关疾患疗效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