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静,王常松 指导老师:李灿东
(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福建 福州 350122)
胃癌病情发展迅速,依靠常规疗法常难以遏制其发展,手术治疗治标不治本,反复多次化疗易致气血损伤、五脏失养而成虚损痼疾,因此患者常常寻求中医药治疗以祛除病邪,增强正气,调养身体。
福建中医药大学李灿东教授系全国名中医、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从事教学、科研和临床工作近40 年,李教授擅长在整体观的指导下治疗胃癌,注重辨证施治,常从脾、胃、肝、气、痰、瘀论治胃癌。李灿东教授以“重情志,扶正气、化痰瘀、护胃气”为治疗法则,治疗胃癌在缓解症状、稳定病情等方面疗效显著。笔者有幸伺诊左右,观其诊疗经过,学其遣方用药,现将李教授治疗胃癌之经验总结于下。
胃癌在中医学中属于“癥瘕”“积聚”的范畴。《灵枢·百病始生》云:“壮人无积,虚则有之”,《外证医编》亦指出:“正人虚则成岩”,故胃癌发生的最主要病机为正气亏虚。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指出:“凡人身上中下有块者多是痰也”,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言:“肚腹结块,必有形之血”,《医门法律》言:“痰饮之患,未有不从胃起者也”,可见痰、瘀为产生胃癌的重要病因。痰邪为病,其性阴柔,不易速去,痰可随气升降,无处不到;瘀血致病常停滞不前,固定不移。痰与瘀血交织积聚为病,其病势缠绵顽固。宋代张从正在论述积聚成因时认为“忧思郁怒,气机不和,日久成积”,清代董西园在论治积聚时言:“气滞而积聚则块硬而现形,若气通行,则散而无迹”,可见气滞亦是促进胃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李灿东教授认为胃癌病机为机体正气不足,脾胃运化失常,肝失疏泄,气机失常,痰浊内生,阻于血络,痰瘀互结,日渐成积。胃癌病起中焦,外感六淫或饮食劳倦,内伤脾胃则脾胃虚弱,中焦不运,湿聚为痰;或忧思恼怒日久,肝气郁结,情志不遂,气失推动,水失运行,血不循行,停聚于内,而成痰瘀;痰瘀互结成块,推之不移,留于胃脘,而生胃癌。
2.1 疏肝理气,调畅情志 李灿东教授尤其重视调节患者情绪,在诊治胃癌患者时经常耐心向患者阐述病情,疏导患者因病产生的焦虑、抑郁、恐惧等不良情绪,使患者摆正心态,避免消极沉沦。李教授常用疏肝理气代表方柴胡疏肝散进行治疗,用行气力稍强之枳实替换原方中的枳壳以破气消积。李灿东教授认为理气药多辛香而温燥,常耗气、伤津、助火,火炼津血则更易生痰致瘀,常致已成之积未消,新生之块又成,故不宜选用性温燥之理气药,常用性寒之枳实中和陈皮之温性,防其辛温耗气之弊。除用药物治疗以外,李教授还叮嘱患者要常晒太阳、适当通风、听舒缓的音乐,在身体能够承受的范围内适当地活动筋骨以振奋精神,愉悦心情。
2.2 补气养血,扶养正气 胃癌为消耗性疾病,其本为正虚。李灿东教授认为气血亏虚是胃癌患者正虚的主要原因,也是肿瘤发展与变化的关键。古人有“养正积自除”和“正气不存,邪将焉去”的论述。李灿东教授认为人之正气一要抵御外邪,二要维持全身脏腑、气血、津液、经络正常运行。正虚则不压邪,机体正常功能不得发挥则病情险峻,故扶正为其治疗之本。肿瘤病邪胶结,盘踞人体,根深蒂固,不易速去。故李灿东教授在治疗胃癌时尤其注重扶养正气,通过扶助正气使驱邪有力,以达到化瘀、祛痰、消积的目的。邪盛之时以手术、放化疗攻其邪,但常伴随着局部损伤和气血受损,即邪气衰且正气亏虚的状态。李灿东教授认为术后有形之积已消伐,无形之气亦耗损,常用补中益气汤进行化裁,并将生黄芪用到24 g 以补肺脾之气。李教授认为血的化生离不开气的运化,气旺则血足,气虚则血虚。有形之血不能速生,大补无形之气有助于有形之血化生,以增强机体正气;同时气虚为因常致痰瘀之果,故补气可扶正,亦有助于祛痰瘀[1]。
2.3 健脾化痰,消积散结 李灿东教授认为消痰散结应该贯穿于胃癌整个治疗过程中,是治疗胃癌的基本法则。尽管胃癌的形成有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劳倦以及脏腑功能失调等因素,但其最基本的病理环节之一是痰浊内阻。痰既属于病理产物,也属于病理因素,在胃癌发生、发展过程中,气虚不运化水液则生痰,气滞不行亦可为痰,六淫、七情、饮食均可致痰。在用药上李灿东教授常常选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二陈汤,用陈皮替换原方之橘红以加强其健脾之功,陈皮、法半夏、茯苓合用以化痰散结。李灿东教授认为湿与痰虽为2 种不同致病因素,但均由体内水液代谢失常所产生,湿停日久,可聚而为痰,治痰不化湿为治标不治本。李灿东教授认为水液运行有赖于气的推动,气失推动则水液聚而不行,气滞日久则可生痰,故祛痰常用理气化痰法,且治痰不仅要祛其已成之痰,还要防其未生之痰。
2.4 散瘀消癥,软坚止痛 李灿东教授认为胃癌的另一重要致病因素是瘀血。瘀血有形,痛有定处,瘀停之处,脉络壅而不通,通利血脉、消散瘀肿为治疗肿瘤必用之法。李灿东教授认为化瘀类药物善于走散,具有行血散瘀、通经活络、消肿定痛之功,胃癌肿块坚硬难消,一般活血化瘀中药难以祛除其坚固之瘀。针对邪盛而正未衰的胃癌患者,李教授常采用活血逐瘀汤加减治之。三棱、莪术为活血化瘀作用较强的破血药,其能行气破血,消积止痛,由于其力之峻,故常只用二者之一攻伐瘀滞。同时李灿东教授认为肿瘤结块坚硬,仅用活血化瘀中药攻伐,肿块亦难消,常加软坚散结之鳖甲。二者一攻一助,双管齐下,其散结之功比单独使用大量攻伐之品力更强,效果亦更加明显。针对正气虚弱之胃癌患者,李教授常选用血府逐瘀汤合桂枝茯苓丸进行加减化裁,用牡丹皮、赤芍、桃仁、红花等力稍轻之活血药攻其瘀,并加夏枯草以散结,避免过用活血攻伐之药物以伤其正。
2.5 健脾助运,固护胃气 胃癌病位在胃,脾胃虚弱贯穿于胃癌发生、发展的全过程[2]。李灿东教授认为胃气强弱常常反映机体状态,也影响着患者的康复能力,胃气之有无强弱是判断胃癌预后吉凶的重要证据。胃癌患者常常有食欲不振、呕吐、少食易胀、眼神淡漠、神色暗淡、精神萎靡、舌淡、脉细弱等一系列胃气虚弱之象。若患者肠胃通则气血活[3],故治疗上应尤其注重顾护胃气。《素问·平人气象论》曰:“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脾胃论》亦强调:“人以胃气为本”。李灿东教授认为有胃气代表着:① 胃的受纳腐熟功能强。人所需之精微有赖于进食之水谷,无胃气则水谷精微难以营养全身,气血难以化生,脏腑经络功能不能正常发挥,则机体虚则无疑;② 胃气主降,逆则病见呕吐、嗳气、呃逆等胃气上逆症,《临证指南医案》言:“胃宜降则和”;③ 脉象从容和缓,不急不缓。脉之胃气显示人体正气盛衰,有胃气之脉表示正气足,则虽病易治。李灿东教授认为胃癌患者若能进食,即使病势较重仍然有挽救的机会,若不能进食,病势虽轻必然会导致病情加剧恶化。李灿东教授常用四君子汤与神曲、鸡内金、炒麦芽等合用,健脾护胃,增强食欲;脾胃虚寒者常用小建中汤或理中汤化裁以温胃健脾,促进气血生化以濡养全身,使脏腑经络发挥正常功能,并嘱患者少食生冷之物。
病例介绍
杜 某,65 岁,2020 年5 月3 日初 诊。患者2 月前行胃癌切除术,辰下症:多食胃胀,时泛苦水,口不觉干,晨起口苦,少食多餐,性偏急躁,自觉乏力,下肢沉感,睡眠可,二便调,舌淡红暗,点刺舌,中有裂纹,苔白厚微黄,脉滑。治法:疏肝理气,化痰散瘀。用药:柴胡10 g,赤芍15 g,黄芩10 g,枳实10 g,陈皮10 g,法半夏10 g,茯苓15 g,莪术10 g,鳖甲(先煎)15 g,夏枯草15 g,黄芪20 g,神曲10 g,甘草3 g。共12 剂,每天1 剂,早晚温服。
2020 年5 月17 日二诊:药后平顺,多食易胀,晨起和夜间口苦口干尤甚,时泛苦水,色青黑,神疲乏力,寐可,二便调,舌红,苔黄厚腻,脉弦滑。仍用上方去黄芩加竹茹15 g,生姜3 片。12 剂。
2020 年5 月31 日三诊:患者自诉精神状态较前佳,每餐可稍多食稀粥,一般情况可,续服上药。
按语:患者年过六旬,胃癌术后正气不足,神疲乏力,患者情绪急躁又见口苦是肝火引动内热,故用柴胡疏肝理气,同时配合赤芍、黄芩、枳实等性凉之品活血行气散结;肿瘤虽已手术切除,但其病邪根深蒂固,其源未清,故用莪术、鳖甲、夏枯草等活血散结消积;陈皮、法半夏、茯苓等化痰散结,防其癌毒复发生长转移;多食易胀是脾胃运化失司,故用神曲健脾开胃以顾护胃气。三诊患者虽精神状态较前佳,但应继续扶正祛邪,否则将正不抗邪,会致病情恶化。
胃癌病机证治复杂,李灿东教授从胃癌的根本入手,所选方药精炼,以扶正祛邪,通利胃腑治之,并注重调畅患者情绪,强调顾护胃气,主张祛痰化瘀不单选用攻伐之品,应配合理气软坚之药因势利导,以散结消癥,使祛邪而不伤正,故疗效甚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