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红霞 徐宗钰 王莉丽
(北京化工大学文法学院,北京 100029)
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创造了独一无二、灿烂辉煌的文化与历史,形成了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语言方式;西方文明也是人类璀璨、多元文明中的一种。中西文明可以互动互补。中西文明的沟通需要话语体系的支撑,“话语是思想与意识形态的重要载体,是对外传播的有力工具”[1]。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越来越重视具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的建构。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要“坚持不懈讲好中国故事,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相适应的国际话语权”[2]。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建构中国话语,对中西文明的有效沟通和提升我国国际形象尤为重要。
大学英语作为新时代高等教育阶段重要的公共基础课之一,受众面广,应当在传播中华文化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是,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主要讲授以英语国家文化为主的内容,对中华文化的讲解微乎其微。肖龙福等学者指出:“很多英语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中大都变成了单向、‘被动’的交际者,即在跨文化交流中多被动地提供交际对方所需的一般信息,或多单向地了解、获取英美文化知识,而不能够适时主动、有效、对等地向外‘输出’、弘扬本族优秀文化传统。研究者称中国英语教育中的这种现象为‘中国文化失语症’”[3]。的确,当学生引用中华文化时,往往因缺乏对应的英文词汇和恰当的训练表达而屡屡失语,显示出文化输出能力的不足。中华文化的传播借助于中国话语的建构与实践,大学英语课堂上中国话语实践不仅仅是知识与信息的传递,更是一种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仅是让学生能够复述他们在课堂上学到的观点,更要建构学生的主体身份。大学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未来力量,因此,培养学生的双向交际能力,传播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
中国数千年屹立在世界之林,屡创辉煌,形成了独特的华夏文明。建构中华文化话语,讲好中国故事,是培养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和途径。“文化对话应该把对话双方都当作有尊严、有生命的主体,互为启发,尊重差别,尊重原创,而不是把话语权全部交给某一方面进行比附”[4]。大学英语教学中应改变西方文化的单向输入,培养学生讲好中国故事,提升文化输入与文化输出的双向交际能力。本文以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的《文化阅读教程》两册教材为例,探讨如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双向交际能力。
《文化阅读教程》是《新标准大学英语》系列教程中的一套教材,侧重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包括Culture points、Culture focus和Culture links三个板块。Culture points全面解读《综合教程》和《视听说教程》中的文化信息,加深学生对这些文化的理解。Culture focus提供两篇相关文章,一篇介绍国外文化,一篇阐释中国文化,其内容涵盖不同国家的文化生活和风俗习惯。Culture links推荐相关电影、图书、网站等,使文化学习富有趣味性。总体来说,《文化阅读教程》注重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和文化素养。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跨文化交流越来越成为日常生活和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英语作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不仅需要让学生掌握流利的外语,还需要传递中华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双向交际能力。本节以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中国神话故事为例,介绍大学英语课堂如何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加深学生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认知
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中,西方文化的输入占据主导地位。不少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知之甚少,部分学生妄自菲薄,缺乏对本土文化的自信。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增加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讲授,培养学生的中华文化素养,势在必行。
《文化阅读教程1》第三单元“中国哲学:三位有影响的哲学家”(Chinese Philosophy: Three Great Influential Thinkers)就是一篇介绍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好素材。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天人合一”是儒家世界观的核心内容,也是这篇课文论述的重点概念。一方面,儒家认为天地万物都是自然发生,天地生物,人也是天地的一部分,所以人与天地间存在天然的和谐统一关系;另一方面,“天人合一”要求人的内心道德合乎天理。儒家倡导仁、义、礼、智、信等美德,如果人能达到内心道德的完善,外在行为也符合天理,就能实现天人合一。整体而言,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的内外兼修,既完善自己的个体道德,又与家庭、社会、天地万物和谐相处,最终达到与天地自然的统一。这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目标。诚然,学生们都听说过“天人合一”,但一般只略知皮毛。他们给外国友人讲解“天人合一”的“天”时,往往套用西方概念,把这个词简单地翻译成“heaven”。事实上,中国的“天”并不是西方的“heaven”,张岱年先生在《中国哲学中“天人合一”思想的剖析》里谈到,“大致说来,所谓天有三种涵义:一指最高主宰,二指广大自然,三指最高原理”[5]。“天人合一”的多重涵义是无法通过harmony between nature and man或harmony between heaven and human这些翻译进行传达的。只有当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丰富内涵后,才能建构多维度的、有生命力的中国话语,讲好中国故事。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无为”是道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即遵从自然规律,不要任意妄为,指的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不懂其含义的学生往往把它翻译成“doing nothing”。“无为”并不是消极的什么都不做,而是要避免强行干涉和扭曲事物的发展,尊重自然规律和事物本身的运作方式。“无为”的正确翻译可以是中文音译“wu wei”或英文翻译“non-action”,其具体意义是“the world is ruled by letting things take their course; it can not be ruled by interfering”。“无为”可以被应用于各个领域。例如,在文化上,“无为”意味着要尊重传统和历史,不要人为地去改变或破坏文化遗产;在教育领域,“无为”对于教师而言,意味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兴趣爱好,不去强制灌输知识,而是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无为”的理念提醒人们在做事时要避免过度干预和控制,要学会适应和接受事物的发展规律,以一种更为自然与和谐的方式达到更好的效果。相比之下,西方的功利主义思想追求的是效果和最大幸福。在实践中,由于功利主义的短视性,可能会对环境和生态造成破坏,也可能导致社会不公和贫富差距的扩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道家超然的“无为”思想与西方的功利主义思想进行对比,在对比中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课文最后讲到了孙子。孙子是春秋时期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所著的《孙子兵法》是后世军事家的必读之书,提出了诸多军事策略和辩证思想,如“知彼知己,百战不殆”(If you know yourself and your enemy, you’ll never lose a battle)和“进攻是最好的防御”(the best defence is a good offence)等,对军事、政治、经济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篇课文主要讲孙子思想对西方现代商业的影响。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课下调研,找到他的思想对当代商业领域影响的具体案例。有的学生找到了美国IBM公司马克·麦克内利(Mark McNeilly)撰写的《经理人的六项战略修炼——孙子兵法与竞争的学问》(SunTzuandtheArtofBusiness:SixStrategicPrinciplesforManagers),书中这样写道:“作为一家大型全球企业的商业战略家和业余军事史学家,我写这本书的兴趣源于我工作时获得的感悟、从阅读中吸收的思想以及我对孙子战略哲学的兴趣”[6]。《孙子兵法》提供了经过两千多年检验、经久不衰的战略思想。通过这种形式的学习,学生不仅习得了孙子的思想,还可领会其在当下的意义与商业应用。这样的教学方式如果可以广泛应用在课堂中,则可以改善学生的中国文化失语症。
教师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还应该开展丰富灵活的教学活动,为学生增加话语实践的机会。本单元对学生的双向交际能力的培养可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课前调研法、小组讨论法、产出导向教学法(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
(1)话语内容:课前给学生布置小组任务,让学生通过网络、图书馆、数据库等资源了解相关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为检验学生的预习成果,课程开始时,教师可安排一个以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为主题的小组英文竞答。获得分数最多的小组得到奖励。赛后,教师对学生现有的知识体系进行补充讲解,并带领学生一起深入探讨课文,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此外,教师还可采用小组讨论法,巩固课文内容,提高学生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相关内容的英文表述能力。介绍完这些思想后,教师提问题让学生讨论。问题由浅入深,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其思考。
(2)话语模式:教师采用产出导向教学法提倡的“学用一体说”,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不再单单学习课文,而是以课文为手段来学习用英语完成产出任务[7],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让学生学以致用。教师设计情景,同学们可以扮演这些思想家的学生,用演讲的方式讲述他们的思想;还可通过戏剧表演的形式深化对人物及其思想的理解,锻炼表达能力。
(3)话语平台: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教师可以安排学生们在THEOL网络教学平台提交视频作业,优秀作业可上传BILIBILI或者TIKTOK,这不仅是对学生的一种激励,更是以实际行动带领学生向世界传播中国古代哲学思想。
2.加深学生对中国神话的认知
《文化阅读教程3》第八单元“希腊神话与中国神话”(Greek and Chinese Myths)是一篇比较中国神话和希腊神话的文章。在组织此课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中国神话与希腊神话的异同。在神话的起源等方面,两国神话有诸多的相同点,但在诸神的精神和价值观上则迥异。通过异同比较与分析,引导学生思考中西文化根源的差异。不同于以个人主义为价值观的希腊神话,中国神话体现了集体主义道德精神。通过双向比较,加深了学生对中国神话的认识,培养学生双向交际的能力。在前文提及的“中国哲学:三位有影响的哲学家”的教学中,教师加深了学生对中国道家“道”的理解,而在这篇关于神话的课文里,教师可侧重强调中国文化中“德”的意义。“道是一种自然崇拜,一种道家哲学的最高范畴,上浮于天;德是一种祖宗崇拜,一种儒家的人伦理想,下沉于地。中 国 人 的 精 神 信 仰 就 在 这 天 地 两 极 来回流动”[8]。这是我们中国道与德的思想实质。中国的诸神人物不单是中国人民道德的楷模,还承担着维护人类秩序的崇高责任,他们往往不像希腊神话中的诸神一样去满足个人私欲,而是为民族集体的福祉而奉献自我。女娲补天(Nüwa Patched the Sky)身受重创,为了崇高理想而奋斗,将集体利益看得比个人悲欢更为重要,这是一种民族气节。中国神话中的主人公大公无私,境界高尚,是祖先为我们民族遗留下的宝贵的品德。大禹治水(Da Yu Tamed the Flood)是我国最古老的神话之一,大禹为了治理洪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Da Yu passed by his home three times without entering),这种英勇奉献的精神体现了集体主义价值准则,超越了“小我”而顾全大局。教师通过用英语讲授这些古典神话故事增加学生文化储备,使他们能在国际交流中更好地讲述中国故事,更好地实现我国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话语建构。
第八单元“希腊神话与中国神话”对学生的双向交际能力培养可采用的教学法有讨论式教学法、举一反三教学法、项目式教学法、沉浸式体验教学法,学生的话语实践如下:
(1)话语内容:采用讨论式教学法,培养学生交际表达与归纳总结能力,使学生有能力向外国友人讲述这些神话故事。讨论问题如下:
1)According to the writer, what are the main differences between ancient Greek and Chinese myths? Can you offer some examples?
2)Can you name some of the Chinese mythological figures who embody the spirit of collectivism?
此后,教师可采用举一反三教学法,引导学生锻炼发散思维能力,培养他们对时事政治的关注。在课堂的这个阶段里,教师要求学生在中国当下的社会里寻找相似的传奇人物,例如:Can you name a contemporary heroic figure like Da Yu? 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让学生把无私奉献的抗疫英雄与大禹进行对比,以便在国际交流中能够弘扬中国英雄主义。
(2)话语模式:教师采用项目式教学法,锻炼学生的话语实践能力。在开课之前,教师提前要求学生拍摄古代神话的小视频。我们把全班分为5组,其中2个小组各制作一个介绍希腊神话人物的视频,另外2个小组各制作一个介绍中国神话人物的视频。教师让学生在上课前把制作好的短视频上传至教学综合平台,供所有学生预习。剩下的1个小组撰写并排练“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课上随堂表演。教师还可采用沉浸式体验教学法,引导学生体悟集体主义精神。要求之前排练好英文短剧的小组上台表演“大禹治水”的主要情节。在表演后,让学生就表演效果与戏剧精神进行点评和总结。
习近平强调,在对外宣传的过程中,“既要介绍古老的中国,也要介绍当代的中国;既要介绍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也要介绍中国的人和文化”[9]。大学英语不仅要传播中国的传统文化,还要介绍当代中国,这对构建中国话语权至关重要。本节以当代中国商务礼仪和饮食文化为例,介绍大学英语课堂如何讲授好当代中国经贸和饮食文化。
1.加强学生对中国当代经贸礼仪的认识与实践能力
《文化阅读教程3》第五单元“你想来中国做商务吗?”(So You Want to Do Business in China?)通过对比中西商务文化的差别,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可以向学生讲授中国商务礼仪与商务策略,培养学生双向交际能力,使我国在政治、文化及经济上的主张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播。而且,中国话语建构离不开当代中国梦扎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语境。我们要把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和繁荣昌盛展示给世界。
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离不开国际贸易等商务往来合作。21世纪,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这是为推动跨区域经济贸易而提出的国际经济合作模式,“既符合中国‘走出去’的需要,也是让全球化惠及更多国家和地区的需要”[10],让全世界了解中国经验,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得到认可。当代大学生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肩负着中国经济腾飞的重任。随着越来越多的外国投资者来到中国从事商务活动,我们需要大批的复合型人才,他们不仅要有国际贸易的知识,能够熟练进行商务沟通,还要掌握中西商务的文化礼仪。跨文化交际能力在我国与世界商务往来中十分重要。传统的大学英语课堂侧重介绍西方文化礼仪,只培养学生单向度的交际能力。为了提升学生对国际商务礼仪的双向实践能力,进一步宣传我国商务礼仪及其文化内涵,大学英语教学应当为学生提供我国商务礼仪英语话语实践的学习平台。
“你想来中国做商务吗?”对学生的双向交际能力培养可采用的教学方法有情景视频教学法、小组讨论式教学法、角色扮演体验式教学法和项目式教学法,学生的话语实践如下:
(1)话语内容:在课前预习阶段,采用情景视频教学法。上课前,要求学生不仅要读完课文,还要学习一个关于中国商务礼仪的短视频。视频中,一名礼仪专家在餐桌上向两位外国友人展示中国的餐桌礼仪及其文化内涵。在课上,采用小组讨论式教学法,考查学生的预习效果。老师就课文内容与视频内容向学生提问,引导学生对课前预习所学到的词汇和句型表达进行灵活运用,提升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如:
1)What is the worst cultural mistake a foreigner can make when doing business in China?
2)Why is doing business with someone from another culture described as a minefield?
3)Can you list some examples of different business customs in different countries?(Possible Topics to be Covered:Email greetings;How to show one’s respect;Small talk;Where to place one’s elbows and hands;How to catch a sneeze;Dress code;What to bring;Warnings about the phone,etc.)
(2)话语模式:采用角色扮演体验式教学法,加强学生对中西商务礼仪的话语实践能力。在这个环节里,学生要对所学知识与语言技能进行灵活的应用,通过情景表演进一步培养学生双向交际的实战能力。在不同的情景,中学生担任不同的角色,如中外商务人士、合作伙伴、朋友等。比如:
第一组情景A是英国的商务人员;B、C、D是A的中国朋友:
A被一位中国商人邀请出席一个中式晚宴。A决定在参加聚会之前向一些中国朋友(B、C、D)学习中国用餐礼仪。在谈话中,中国朋友们(B、C、D)讲述中国的餐桌礼仪及其文化内涵,鼓励A将西方的用餐礼仪与中国的用餐礼仪进行对比。
第二组情景A是外国人,B是中国人,A、B是业务合作伙伴:
A邀请B参加商务宴请。A与B均没有跨文化交际的知识,他们在餐桌上产生了很多误会和矛盾。通过让学生表演这个失败的案例,可以凸显商务往来中双向交际能力的重要性。
(3)话语平台:采用项目式教学法,鼓励学生宣传中国商务礼仪。要求学生录制一些英文短视频宣传中国的商务礼仪,为来华从事商务的外国人提供一些实用的建议。
2.加强学生对中国当代饮食文化的认识与表达
《文化阅读教程1》中第二单元“中国美食”(Culinary Delights in China)是一篇传播中国当代饮食文化的好素材。在组织此课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中西方饮食观念的异同。课文中谈到了鲁菜(Shandong cuisine)、粤菜(Guangdong cuisine)、湘菜(Hunan cuisine)等中国八大菜系。中国饮食强调色香味与营养缺一不可,这和中医主导的“食物的五味与人体的五脏是相对应的,食物的五味入胃,各与某一脏器有亲和性”[11]相一致。此外,中国饮食文化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比如,道家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因此,我们的饮食文化不仅注重食材的时令季节性,还善于利用食物的特性来调节机体功能,使其获得健康或愈疾防病,即食疗。林语堂在他的《生活的艺术》(TheImportanceofLiving)一书中也谈到中国的食疗传统文化。关于食、药不分的问题,他写道: “中国人对于食物,向来抱一种较为广泛的见解。所以对于食品和药物并不加以很明显的区别。”Taking then the broader view of food as nourishment, the Chinese do not draw any distinction between food and medicine.[12]相比之下,当代西方人没有养生和食疗这些理念,以肉食和快餐(如牛排、汉堡、披萨、炸鸡等)为主,而蔬菜相对较少。通过比较中西传统文化差异在当代日常饮食中的体现,强调中国饮食的特色内容,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更为他们把中国的健康饮食理念传播给世界、增强中国饮食文化的软实力传播奠定了良好基础。
第二单元“中国美食”对学生的双向交际能力培养可采用跨文化思辨教学法(ICT Approach)和辩论教学法,学生的话语实践如下:
(1)话语内容:采用跨文化思辨教学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思辨能力是大学生必备的能力之一,是学生学习英语的关键能力。本课探讨了中西饮食文化观念的异同,反映了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在课前教师提出一些问题,供学生进行跨文化思辨训练:
1)According to the article,how is Chinese cuisine different from the West?
2)How have China’s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model and Western nomadic lifestyle influenced contemporary Chinese and Western dining cultures?
3)Have the ideas of Chinese cuisine changed over time? If so,in what way?
通过学生前期对这些问题的资料查阅,从文化差异对比中西方的饮食文化理念,从而强调我国饮食文化的独特性。引导学生思考更深入的问题:菜肴理念的不同,其背后的文化含义是什么?中国的农业生产模式与西方的游牧方式对当代中西饮食文化有什么影响?中国当代的饮食文化经历了哪些变化?通过深入思考与讨论这些问题,提升学生思辨能力。
(2)话语模式:教师采用辩论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不仅增强学生对中西饮食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还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跨文化思辨之后,我们把学生分成正方和反方,自由组队参加以“中西饮食哪个更健康”为题的辩论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加强他们对中西方饮食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从而引发深入思考,深刻领会饮食背后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双向交际能力。
二十一世纪,世界格局急剧变化,我国也面临着政治、经济和高等教育的深层次改革。在此背景下,以前大学英语教学里对西方文化的单边输入已经不再适应当前形势,因此,提升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建构中国话语,提升学生双向交际能力,对等地向外输出中华文化,成为了新的教学重点。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大学英语数学不仅需要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传授,还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当代中国国情社情、时政、人文等,通过设计多样的话语模式活动,创建话语实践平台,提高学生的跨文化双向交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