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苏师范大学科文学院 戚 琦
“文化自信”是时代热词,人类社会正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面对不同的文化思潮,教师引导学生建立起对本民族优秀文化的热爱与传承尤为关键,它能凝聚民族力量、振兴民族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思政教学的重要补充,能为其提供丰富的教育素材、有力的思想指引与政策支撑。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理念指导下,教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学中,并非简单地运用“复古”的思维方式将其罗列、堆砌起来,而是要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引下,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心中的“民族情愫”中不断滋长,最终形成“道德之种”,思政教学的德育力量也在教学过程中得以体现,并在立德树人的教育过程中展现出长期的影响力。
中华文化是悠久的,它为中国人提供了珍贵的精神品质和高尚的价值观念。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学相结合,并将其贯彻到国民教育中去。在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不断增强,《意见》中的重要论述为我国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提供了更深层次的理论依据,也为我国思政课更多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嵌入思政课教学中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引。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但同时也面临着更加复杂的问题,那就是出现了一些“理想迷失”“道德失范”“信用缺失”等社会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就要大力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坚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有其内在根基的,放弃传统,放弃根基,无异于自断心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源头活水”,为新时代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一条延展其历史文明脉络的道路。例如,孔子提出的“仁爱”思想,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尊重、理解和帮助。这种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怀,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和谐”有着深厚的联系。在大学思想政治课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介绍孔子的“仁爱”思想,使学生明白“和谐”不仅是社会的和谐,也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通过学习孔子的思想,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和谐”的内涵,认识到在个人与社会之间,以及与他人之间,都应和谐共存。
马克思在其著作《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认为,人类的历史是不可能断绝的,文明是要延续的,只有继承过去,才有可能创造未来。学校推广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帮助青年学生形成独立的人格和思想,提升其辨别是非的个人能力。
历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根”。党和国家把“文化自信”作为一种更为基本、更为宽泛、更为深刻的特征进行宣传。在继承和守护属于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大学一直是民族文化自信的最前沿。教师对当代青年进行历史唯物主义和文化自信教育,能为当代青年大学生提供思想指导,起到一定的价值引领作用。教师要重视优秀传统文化和大学思想政治课程资源优势的互补性,引导青年学生形成更强的抵抗力。儒家思想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强调的“仁爱”“礼仪”“孝道”等价值观念,与现代社会的价值取向有着深刻的契合。在大学思想政治课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教授儒家思想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例如,教师通过讲解“仁爱”的概念,可以引导学生树立一种关爱他人、服务他人的价值观;通过讲解“礼仪”的重要性,可以引导学生形成一种恪守规矩、尊重他人的行为习惯;通过讲解“孝道”的含义,可以引导学生培养一种尊敬长辈、关心家庭的伦理观念。这样的教育方式,能让学生明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含义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价值,使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引导学生共同建设一个和谐、文明的社会。
与一般的哲学社科课程相比,思政课在“讲好中国故事”“巩固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具有优势。大学思政课肩负着将中华文明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机融合的任务,肩负着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实现现代知识“嫁接”的双重任务。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大学生要坚定自己的文化自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例如,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是我国古代朴素的哲学思想。在现代化背景下,随着环境问题日益严峻,人们开始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寻求一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在大学思想政治课程中,教师可以围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探讨现代环保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在现代社会,如何借鉴这些古老的智慧,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思政课的整合是新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而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应树立起一种行之有效的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思政课整合的观念。近现代中国的知识分子对国家概念的构建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举例来说,“中体西用”是张之洞的建议;“西体中用”是李泽厚的建议;“民族意识”的构建,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思政课教学中的时代背景。通过以上关于“体”与“用”理论的演变,可以看到,我国学者正在逐步摸索出将马克思主义与高校教学有机结合的有效策略,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这也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入大学思政课的一个大思路。
在探寻当代中国的文化发展之路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批判地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抑或从历史上,还是从现实上,马克思主义始终是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理论依据和指南,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灵魂。在优秀传统文化中,《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它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提供了儒家哲学的基本观点。《论语》中的观点与马克思的思想都强调公正、公平和道德。而如何区分它们的不同。在大学思想政治课程中,教师可以首先介绍《论语》中关于公正和道德的观点,然后与马克思的相应观点进行比较。《论语》中提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儒家强调的黄金法则,而马克思在其著作中也多次强调为弱势群体争取权利和公正。教师可以通过这样的比较,让学生看到两种思想体系之间的相似之处,同时也看到它们的区别。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确保在整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既不失去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也不误解或简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优秀传统文化是数千年来积淀下来的智慧与理性思考的结晶,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关系到中国文化发展和整个民族未来命运的问题。我们应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为它与当前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大学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必须把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其基础和前提,引导学生自觉地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长盛不衰。
西方文化是一种比较独立但又十分庞大的文化系统,其中有许多优秀的文化值得大家去学习。我们只有批判地吸取全人类所创造的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才能在全人类的文明中建立起先进的文化。我们要从国情出发,也要开门做研究,要把世界各国哲学、社会科学所取得的积极的成果纳入其中,为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提供有益的养分。我们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与时俱进,要面向未来,把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建设起来,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一种精神上的指导。在西方文化中,自由与法治是两个核心概念,为西方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从古典自由主义到现代民主理论,自由与法治的思想在西方社会中深深植根。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也有着与之相似的思想。《尚书》认为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保障人民权益的重要手段。在大学思想政治课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比较中西法治观念,来帮助学生理解法治的内涵和重要性,可以从古希腊的民主政体和古代中国的法家学说入手,分析二者在法治观念上的异同。教师整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西方优秀文化,能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加开放、多元的学习环境,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人才。
作为“文化基因”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深深地扎根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我们一定要把这一历史财富传承下去。但是,有些东西不适合于现代社会的发展,所以想要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先进性,教师可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充实课堂教学内容。目前,我国大学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模式比较单一,教学效果不佳。如果任由这种局面继续发展下去,不仅会削弱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地位,而且会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应有成效得不到发挥。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具体的策略。
在当今社会背景下,传统文化面临着多元化和全球化的冲击,年轻一代往往对优秀传统文化缺乏足够的认同和自信。为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方面,要提供正面的文化教育。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和校园文化建设,向学生传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独特价值。教师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如传统节日庆祝、艺术展览、文化讲座等,让学生亲身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教师还可以邀请专家学者开展文化讲座,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和探究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另一方面,要开展文化研习和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参加文化研习班、书法绘画社团、传统音乐舞蹈团队等,通过实际的学习和实践活动,深入了解和体验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发起者,教师队伍的质量与教学成果息息相关。这就需要学校培养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确保教师能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中,更好地发挥作用,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一是要提升思政教师的个人素养,不少教师的知识储备不足,仅局限于教授的课程类别,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不够全面和深入。学校可以积极举办培训讲座,帮助思政教师更细致入微地了解优秀传统文化,为其教学提供更多丰富的教学素材;二是要引进优秀的历史学科教师,优秀传统文化与历史联系密切,现阶段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开展工作进程相对滞后,引进优秀的历史学科教师,能开展多种多样的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活动,有利于丰富教育教学内容和形式,补充高校教师队伍的师资力量;三是教师要注重实践教学,可带领学生感受历史遗迹,这样才能让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教师要把优秀传统文化当作“好教材”,充分挖掘和运用,才能更好地启发大学生的思想。高校学生要重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领会其精神实质,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如何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师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之处讲清楚,如阐明“红色基因为中国人民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营养”;阐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国家最深层次的文化软力量”;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从而丰富课程种类,完善课程体系,为推动教育改革作出贡献。在大学思想政治课中,我们可以选择中国古代的文化经典,如《诗经》《左传》《国语》等进行深入解读,与现代政治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对照,使得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和具有深度。以《诗经》中的《小雅·信南山》为例,这首诗歌描述了古代农耕文明的生活场景和人们对和谐生活的向往。它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劳动为本、崇尚简朴的思想。这些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和谐”“公正”“诚信”等理念不谋而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对这首诗歌的解析,使学生感受到古代中国农耕社会的美好与纯真,同时也能让学生认识到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深厚的道德观念和生活智慧。通过对比古今,学生也能深入理解社会的进步与变迁,认识到在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既要借鉴外部的优秀文化,也要坚守自己的文化传统,从而实现文化的创新与传承。
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往往注重理论讲授和知识灌输,学生缺乏互动性和参与性,难以激发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为了更好地整合优秀传统文化,教师应该优化课堂教学方式,可采取以下措施。首先,注重体验性教学。优秀传统文化强调实践和体验,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增加体验性的活动和案例分析,如角色扮演、小组讨论、实地考察等教学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其中,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通过亲身体验,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和感悟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和精神内涵;其次,引入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为教学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和工具,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教育软件、视频等多媒体手段,让学生通过观看、探究和互动来了解和感知优秀传统文化。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最后,采用案例教学方法。通过案例教学,教师可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实际相结合,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和体验其中的智慧和价值观。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典型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让学生思考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和作用。通过案例教学,学生能更好地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同时也能培养问题解决能力和思辨能力。
所以,在大学思政课教学中,教师应高度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努力寻找好的契合点,使之与思政课教学相结合,为大学思政课教学开拓新的发展路径。